新生儿黄疸106例诊治临床分析

新生儿黄疸106例诊治临床分析

陆培凯崔晓艳章棣华

安徽省阜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科(安徽阜阳236037)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用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迅速降低血清总胆红素,避免总胆红素过高引起胆红素脑病的情况。方法将07年8月—08年10月106例患者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情况。结果早期治疗黄疸,治愈105例,治愈率达99%。结论早期治疗黄疸,治愈率高,未出现并发症,提高人口素质。

[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09)03-0024-02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在生后特定时间内血清总胆红素超过85μmol/L,以皮肤出现黄疸为临床表现,是新生儿早期常见的症状之一。新生儿黄疸原因复杂分类比较细,病理性黄疸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严重者病死率较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因此诊治新生儿黄疸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资料来源于2007年8月至2008年10月住院患者,共106例。年龄在16天至28天,平均年龄22天,男性57例女性49例,足月儿32例早产儿74例,病史均有不同程度黄疸3天至26天,平均18天。患病前均未治疗,在我院治疗4至10天后,105例治愈,1例未愈。

1.2方法:

1.2.1一般治疗:存在高危因素,应给予对症治疗。

1.2.2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分2—3次口服,尼可刹米100mg/(kg.d),分3次口服。

1.2.3抑制溶血过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1g/(kg.d),4—6小时内静脉滴注,一般用于重症溶血病的早期。

1.2.4静脉滴注白蛋白:1g/(kg.d),分1—2次。

1.2.5肠壁附着剂:活菌调节肠道菌群:蒙脱石散1g/(kg.d),分3次口服,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杆菌片1600000u/(kg.d),分3次口服。

1.2.6静脉滴注中成药:茵栀黄注射液3ml/(kg.d),分1—2次。

1.3疗效判定:皮肤及巩膜黄疸消退及血清总胆红素降低情况。治愈:皮肤及巩膜黄疸完全消退,血清总胆红素正常。未愈:皮肤及巩膜黄疸未完全消退,血清总胆红素仍偏高。

2结果

在治疗4天后治愈22例(20.8%),治疗6天后治愈72例(67.9%),治疗10天后治愈11例(10.4%),1例未愈(0.9%)。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分类较细,特别是病理性黄疸致病因素复杂,致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一般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在1月内消退;病理性黄疸特点:

3.1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

3.2重症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超过220.6μmol/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5μmol/L;

3.3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3.4黄疸退而复现;

3.5血清结合胆红素>34.2μmol/L[1]。

4病因分类

4.1胆红素生成过多:红细胞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

4.1.1①血管外溶血

4.1.2红细胞增多症

4.1.3同族免疫性溶血

4.1.4感染

4.1.5肠肝循环增加

4.1.6红细胞酶缺陷

4.1.7红细胞形态异常

4.1.8血红蛋白病

4.1.9其他:维生素和低锌血症等使红细胞结构改变导致溶血。

4.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功能低下及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活性低下,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血清结合胆红素升高:

4.2.1缺氧和感染

4.2.2Grigler-综合征

4.2.3Gilbert综合征

4.2.4Lucey-Driscoll综合征

4.2.5药物:某些药物如黄胺、水杨酸盐、维生素K3、K4、消炎痛等可与胆红素竞争Y、Z蛋白结合位点。

4.2.6其他: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脑垂体功能低下等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

4.3胆汁排泄障碍

4.3.1新生儿肝炎

4.3.2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4.3.3胆管阻塞。

5疾病分类

5.1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疾病有:I、(黄疸伴贫血)

5.1.1新生儿溶血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病

5.1.2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5.1.3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5.1.4内出血;II、(黄疸不伴贫血)

5.1.4.1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

5.1.4.2先天性非溶血黄疸(Gilber综合症)

5.1.4.3家族性暂时行高胆红素血症

5.1.4.4母乳性黄疸

5.1.4.5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

5.1.4.6先天性巨结肠。

5.2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疾病有:

5.2.1先天性胆道闭锁

5.2.2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5.2.3а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5.2.4家族性婴儿肝内淤积症

5.2.5肝脑肾综合症。

5.3以间、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疾病有:

5.3.1新生儿败血症

5.3.2TORCH感染。

6治疗原则

存在高危因素,应给予对症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

6.1肝细胞性黄疸:新生儿肝炎可由不同的病毒感染引起,给予抗病毒和对症治疗。

6.2阻塞性黄疸:胆总管囊肿和胆道闭缩可采用外科治疗。根据不同病人可采取光照治疗和换血疗法。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母乳喂养性黄疸)和晚发型(母乳性黄疸)黄疸。

7早发型母乳喂养性黄疸的预防和处理:

7.1鼓励勤哺乳,每日10次以上,不加糖水;

7.2监测胆红素浓度;

7.3血清胆红素达光疗指征可光疗。晚发型母乳性黄疸血清胆红素<257μmol/L不停母乳;>257μmol/L时暂行母乳3天,在停母乳期间母亲需要时排空乳腺;>342μmol/L时则加光疗,一般不需用白蛋白。

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况和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胎龄及日龄越小,出生体重降低,血清胆红素超过一定限定对新生儿造成脑损害的危险性越大。病理性黄疸虽然致病因素不同,并可能有其他临床表现,但早期黄疸治疗的目的是迅速降低血清总胆红素,避免血清总胆红素过高引起胆红素脑病。

参考文献

[1]薛辛东主编儿科学,2006,07

标签:;  ;  ;  

新生儿黄疸106例诊治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