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属论文_何丽莎,路永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拉色菌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拉,多态性,基因,花斑,鉴定,皮肤病,生物学。

马拉色菌属论文文献综述

何丽莎,路永红[1](2014)在《马拉色菌属相关皮肤病治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拉色菌属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动物正常皮肤表面的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多种皮肤病,常见的有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甲真菌病等多种皮肤病。马拉色菌属的致病机制主要是通过分解表皮脂质,引起角质形成细胞形态学改变和细胞凋亡。目前这类与马拉色菌属相关皮肤病的治疗主要是以抗真菌药物为主。(本文来源于《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4-10)

穰真,崔凡,王有为,李薇[2](2012)在《马拉色菌属种内基因多态性机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RAPD法对马拉色菌属分型的可靠性,并探讨马拉色菌属种内基因多态性的机制。方法分别用RAPD法和传统的生化法对74株马拉色菌临床株进行分型鉴定,比较两者结果的异同。扩增7株糠秕马拉色菌ITS1区,并进行SSCP分析。结果大部分马拉色菌的RAPD分型结果与生化结果是符合的,但也有9株马拉色菌被归入别的种。同时即便被归入同一类的菌株也存在多态性的RAPD带型。对糠秕马拉色菌的ITS1区进行SSCP分析可看到明显的单链构象差异,而且其差异程度在RAPD分型中得到了印证。结论由此推断种内基因多态性会干扰马拉色菌的分子分型,而ITS1的序列是种内基因多态性的敏感指标。(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2年10期)

王韵茹[3](2012)在《微流芯片鉴定并分析马拉色菌属菌种基因型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马拉色菌属的分类及其在常见皮肤病的分布情况目的:研究马拉色菌属的分类及其在二种常见马拉色菌相关疾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以标准株作对照,采用PCR扩增rDNAITS2区并测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将来源于花斑糠疹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马拉色菌进行分类鉴定,分析各菌种在这二种疾病的分布情况。结果:从72例花斑糠疹和11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处分离到7个菌种,共83株马拉色菌。鉴定出合轴马拉色菌41株(49.40%)、糠秕马拉色菌26株(31.33%)、球形马拉色菌10株(12.05%)、日本马拉色菌2株(2.41%)、限制马拉色菌1株(1.20%)、大和马拉色菌1株(1.20%)、皮炎马拉色菌1株(1.20%)及合轴与糠秕的混合感染1株(1.20%)。二种疾病菌种构成与疾病类型无明显关系,近半数花斑糠疹患者皮损中分离出合轴马拉色菌,而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中分离出的菌种无显着差异。结论:不同疾病马拉色菌菌种构成可能不同,合轴马拉色菌与花斑糠疹密切相关;马拉色菌rDNA的ITS2区PCR扩增与测序可用于马拉色菌的分类鉴定。第二部分:利用微流芯片鉴定并分析马拉色菌属菌种基因型目的:探讨微流芯片在马拉色菌鉴定与分型中的应用优势。方法:采用DNA测序的方法,将临床收集的菌株鉴定至种;选取临床最常见的糠秕、合轴和球形马拉色菌等7种马拉色菌分别进行RAPD-PCR扩增,将PCR产物进行微流芯片的菌种基因型鉴定。结果:大多数菌株均可被2种随机引物(S22、S24)扩增而获得清晰条带,但以S22引物扩增的条带更为稳定、清晰,作为本研究主要引物。不同种马拉色菌通过微流芯片基因型定量分析得到不同大小的固定阳性条带,所有菌株均可见种间和种内多态性。使用RAPD结合微流芯片方法,基本可将8种马拉色菌(糠秕、合轴、球形、厚皮、斯洛菲、日本、大和及皮肤马拉色菌)区分开来。结论:RAPD结合微流芯片方法作为一种快速、高通量、高灵敏性的分析技术,在马拉色菌种间菌株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的分析及新种鉴定中显示出一定优越性,适合用于流行病学分析。(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2-03-25)

拓江,路永红[4](2011)在《马拉色菌属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拉色菌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动物正常皮肤表面的真菌,可导致机会感染而引起各种马拉色菌属相关疾病。马拉色菌的致病机制主要是分解脂质,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形态学改变和细胞凋亡。马拉色菌可引起花斑癣、脂溢性皮炎、马拉色菌毛囊炎等,在特应性皮炎中也起到变应原的作用。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可使用抗真菌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崔凡,沈永年,徐宏斌,胡素泉,吕桂霞[5](2010)在《马拉色菌属鉴定中吐温试验新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传统吐温试验中的一些不足,建立一种新型的吐温试验方法,以提高马拉色菌菌种鉴定的准确性。方法制作不同浓度梯度的吐温平板,将马拉色菌菌悬液滴加其上,37℃培养5天,对菌落孢子进行计数,通过方差分析,获得较适于马拉色菌生长的4种吐温(20、40、60和80)的浓度,利用7种马拉色菌标准株验证新型的吐温培养基。结果 4种吐温最适于马拉色菌生长的浓度为2%,新型吐温培养基在对7种标准株和86株临床株的鉴定中得到了良好的验证。结论新型吐温培养基显着提高了马拉色菌菌种鉴定的准确性,同时也提高了马拉色菌鉴定的效率和经济性。(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0年06期)

崔凡,吕桂霞,沈永年,刘维达[6](2008)在《马拉色菌属种内基因多态性机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已被分为7个种。尽管传统的生化方法已被用于菌种分型,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RAPD也常常用作这7个种的鉴定。但是RAPD分型的可靠性至今无人明确验证、本试验(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8-06-01)

崔凡,徐宏斌,胡素泉,庞艳华,陈伟[7](2007)在《马拉色菌属鉴定中吐温试验的新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传统吐温试验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摸索一种新型的吐温试验方法,以提高马拉色菌菌种鉴定的准确性。方法制作不同浓度梯度的吐温平板,将马拉色菌菌悬液滴加其上,37 ℃培养5天,对菌落孢子进行计数,通过方差分析,获得较适于马拉色菌生长的4种吐温(20、40、 60和80)的浓度。利用7种马拉色菌标准株验证新型的吐温培养基。结果 4种吐温最适于马拉色菌生长的浓度为2%。新型吐温培养基在对7种标准株和86株临床株的鉴定中得到了良好的验证。结论新型吐温培养基显着提高了马拉色菌菌种鉴定的准确性,同时也提高了马拉色菌鉴定的效率和经济性。(本文来源于《2007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暨医学真菌实验室研究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07-10-01)

黄欣,温海,施伟民[8](2005)在《马拉色菌属主要相关皮肤病治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拉色菌属主要相关皮肤病有花斑癣、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等。大量文献表明对皮损较少的花斑癣、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患者可局部用药,对于多次复发和/或皮损广泛者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联合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对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患者抗真菌治疗也是其治疗指征。(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期刊2005年03期)

徐琦[9](2004)在《马拉色菌属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引起前列腺炎的可疑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步进行菌属鉴定,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该菌种的鉴定。方法:常规方法取患者前列腺液,分离培养,得到可疑菌落。选择四种不同的培养基分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选出最优培养条件;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菌落及菌体的形态学特点;通过芽管试验、碳水化合物发酵试验、碳水化合物同化试验、沙堡培养基生长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七叶苷分解试验、吐温试验研究该菌的生理、生化学特征;应用PCR技术通过特异性的引物扩增得到菌属特异性的片段,最后测定扩增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从而进行菌种的分析、鉴定。结果:从临床获得的引起前列腺炎的可疑真菌为马拉色菌属;34℃,mDixon培养基、改良花斑癣培养基为该菌的最优培养条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可将马拉色菌属成员部分鉴定至种;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将马拉色菌属成员鉴定至种。结论:马拉色菌可引起深部感染,如前列腺炎,在临床前列腺炎的治疗中应引起足够重视;对该菌的鉴定不仅可依靠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还可以应用PCR技术对单个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04-05-22)

徐琦,许晏,丁剑冰,吴曰铭[10](2004)在《马拉色菌属生物学特性及其基因分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引起深部感染的可疑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初步进行菌属鉴定 ,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菌种的鉴定及分型。方法:选择 4种不同的培养基 ,分别在不同条件下培养 ,选出最优培养条件 ,并观察该菌属的形态学特点。通过芽管试验、碳水化合物发酵试验、沙堡培养基生长试验、七叶苷分解试验、吐温试验等研究该菌的生理、生化学特征 ;对应用特异性的引物扩增得到的特异性片段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获得的引起深部感染的可疑真菌为马拉色菌。 结论:对马拉色菌的鉴定不仅可依靠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 ,还可应用 PCR技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 ,对单个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型。(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马拉色菌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RAPD法对马拉色菌属分型的可靠性,并探讨马拉色菌属种内基因多态性的机制。方法分别用RAPD法和传统的生化法对74株马拉色菌临床株进行分型鉴定,比较两者结果的异同。扩增7株糠秕马拉色菌ITS1区,并进行SSCP分析。结果大部分马拉色菌的RAPD分型结果与生化结果是符合的,但也有9株马拉色菌被归入别的种。同时即便被归入同一类的菌株也存在多态性的RAPD带型。对糠秕马拉色菌的ITS1区进行SSCP分析可看到明显的单链构象差异,而且其差异程度在RAPD分型中得到了印证。结论由此推断种内基因多态性会干扰马拉色菌的分子分型,而ITS1的序列是种内基因多态性的敏感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拉色菌属论文参考文献

[1].何丽莎,路永红.马拉色菌属相关皮肤病治疗进展[C].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2].穰真,崔凡,王有为,李薇.马拉色菌属种内基因多态性机制的分析[J].四川医学.2012

[3].王韵茹.微流芯片鉴定并分析马拉色菌属菌种基因型的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12

[4].拓江,路永红.马拉色菌属的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

[5].崔凡,沈永年,徐宏斌,胡素泉,吕桂霞.马拉色菌属鉴定中吐温试验新方法的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

[6].崔凡,吕桂霞,沈永年,刘维达.马拉色菌属种内基因多态性机制的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8

[7].崔凡,徐宏斌,胡素泉,庞艳华,陈伟.马拉色菌属鉴定中吐温试验的新方法的研究[C].2007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暨医学真菌实验室研究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2007

[8].黄欣,温海,施伟民.马拉色菌属主要相关皮肤病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5

[9].徐琦.马拉色菌属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4

[10].徐琦,许晏,丁剑冰,吴曰铭.马拉色菌属生物学特性及其基因分型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4

论文知识图

马拉色菌属真菌RAPD的聚类分析树...株菌七叶昔分解实验‘马拉色自周齐自种细胞形态〔进射电恤....片段的SSCP结果片段电泳结果马拉色菌扫描电镜下形态观察(x28170)

标签:;  ;  ;  ;  ;  ;  ;  

马拉色菌属论文_何丽莎,路永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