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论文_张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夏商周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嫩江,泗水,流域,汉江。

夏商周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张波[1](2019)在《中国夏商周时期艺术产业管理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艺术经济研究对古代经济关注较少,由于缺乏历史维度的参照,一些结论与观点也难免有失偏颇。夏商周叁代逐级建立起严密、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包括行政管理、经济纠纷、司法审判、交易契约制度、产品规格尺寸、可交易物与禁止交易物等。通过这些研究,从中汲取经验、获得启发,真正推动我国艺术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期刊2019年05期)

傅广典[2](2019)在《汉江夏商周时期的流域文明》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许多方面具有文明滥觞的发生学意义。汉江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地理区系,在夏商周时期,汉江流域文明已经具备了人类社会所有的以地理特性而定义的文明形态和以生产方式而定义的文明形态,是同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以及黄河-长江文明叁种文明层融合在一起的多质文明,其品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独立,兼容。如果以现代都市文明而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都市分布,使汉江流域成为都市盆地,其发展机遇得天独厚。这当是汉江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的最新理论根据。(本文来源于《汉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孙淇[3](2019)在《泗水中上游夏商周时期的聚落考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时期,泗水中上游地区作为山东南部一处重要的文化区域,文化内涵丰富。夏商周时期,此地的聚落形态十分复杂,聚落等级分化明显,因此历年来进行了较多的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考古材料。本文利用类型学、地层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对夏商周时期部分遗址的陶器进行型式划分,尝试建立夏商周时期泗水中上游地区的分期框架。其次,从聚落考古的角度出发,运用ARCGIS等软件,观察泗水中上游地区在各个时期聚落的群聚情况,利用考古材料,对不同聚落群内的聚落划分等级。最后,结合考古、文献及其他数据资料对岳石文化以外每个时期的聚落形态进行分期讨论,总结夏商周时期的聚落形态变迁及社会情况,尝试分析聚落形态变化的原因。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区内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第二章立足于类型学与地层学,并结合部分学者的观点,大体建立了夏商周时期泗水中上游地区的分期框架。将此地区的岳石文化分为叁期,商代分为叁期5段,西周时期分为叁期6段,东周时期分为6段。第叁章立足于聚落考古的理论方法,利用了ARCGIS等软件,研究区域内聚落形态的变化,并结合历史文献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岳石文化聚落可划分两个等级,但一级聚落没有控制力。商代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聚落形态变化明显,早期与晚期的聚落可分叁个等级,中期为衰弱期,可分两个等级,前掌大遗址成为商“王国”在鲁南地区的统治中心。西周时期,聚落总体可分四个等级,出现了多处以诸侯国都城为中心的聚落群,聚落内部更为专业化,同时聚落体系更加完备。东周时期多中心的聚落形态延续,二级城邑纷纷出现,聚落总体可分四个等级,多重城圈以及宫殿区的出现,表明了都城内部专业化与集权化趋势更为明显,区内大国形成了多级网状的聚落结构。综合看来,在商代,商王朝的经略为聚落形态变迁的主要原因。西周时期,诸侯分封与周人移民,使得聚落形态发生较大变化。东周时期,军事战争与大国争霸成为聚落形态变迁的首要因素,最终形成了被秦国统治的局面。总体来看,岳石至东周聚落数量与规模呈现上升的趋势,除泗水以南区域,绝大多数聚落分布在海拔较低距离河流较近的区域,沿洙水、薛水、漷水等河流群聚分布。聚落分布受河流影响较大,受地形因素影响很小。第四章为结语。一方面,按照年代与分期、聚落形态的变迁情况以及变迁原因叁部分总结梳理全文。另一方面,根据客观和主观因素,总结了对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结合本文不足及研究内容,讨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郑贵祥[4](2019)在《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兽面母题表现专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商周时期是以青铜艺术为标志的时代,亦是中国进入社会化生产的阶段。这一时期,奴隶主贵族利益集团为巩固和加强统治,对奴隶这一劳动力群体进行集中管理,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此阶段,国家意志和文化意志所确定的青铜器兽面母题艺术表现成为引领这一历史发展时期的文化主题,表现较为突出。(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谢清果,张丹[5](2018)在《观象制器: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图像的文化符号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明肇始于先秦时期,而图像文化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曾多次展现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玉石与装饰品等器物之上。本文选取这个时期图像文化的代表性载体——青铜器为研究对象,以此审视青铜器之"象"的生产机制、传播机制与象征性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试图搭建一个以青铜器之"象"观"文化"符号的整体性思考框架,并对此作进一步探析。(本文来源于《符号与传媒》期刊2018年02期)

高圣斐,罗赟[6](2018)在《基于夏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图案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艺术在我国的艺术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主要基于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装饰纹样来进行图案教学设计。(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8年14期)

谢海潮[7](2018)在《夏商周时期闽史榷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省文史馆文史研究院副院长欧潭生,忆其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从河南调回福建,发现当时的福建文史考古界提起福建先秦史,言必称“闽越史”,甚至将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统称为“闽越考古”。“闽非闽越。”欧潭生说,战国以前的夏商周时期活跃于闽台、浙南、粤东、赣东南(本文来源于《福建日报》期刊2018-06-11)

苑旺[8](2018)在《嫩江流域新石器至夏商周时期生产工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嫩江流域新石器至夏商周时期的考古材料出发,对典型的生产工具进行类型学分析,总结其演变规律,尝试以生产工具为视角考察嫩江流域新石器至夏商周时期的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产工具的制作工艺、出土环境差异以及生产工具反映的生业方式。本文以嫩江流域新石器至夏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1章,绪论。简要介绍了嫩江流域新石器至夏商周时期的考古简史以及生产工具的研究现状。同时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空间和时间范围,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目的和方法。第2章,材料梳理。系统梳理了嫩江流域新石器至夏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材料,并对所发现的生产工具的种类、数量进行了统计。第3章,类型学分析。结合本区域已经建立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在不脱离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对典型生产工具进行型式划分。并根据生产工具的演变规律及在不同时间刻度上生产工具形态的共性把握,进一步将嫩江流域的7种考古学文化(或类型)整合为四个发展阶段。第4章,生产工具的专题研究。分别探讨了生产工具的质地、制法变化以及工艺流程;居住址与墓葬出土生产工具的组合差异以及随葬生产工具所表现出的性别分工和等级分化;结合嫩江流域发现的动植物遗存分析生产工具所指示的生产活动,反映出的生业方式及其演变进程。第5章,结语。得出结论,引发反思,总结不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4-01)

江浩[9](2017)在《夏商周时期古江国的迁徙路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姓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初,那时的"封国"其实就是依照地名命名的部落,而且在经常迁徙的过程中仍然沿用原来的名字。江、邛、鸿等指称地名时实际上是同一个字。河南正阳的古江国只是周代诸侯国,商代江国应位于今夏邑县北,夏代江国应位于当时的"江"(今山东沂河)一带。(本文来源于《沧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韩启超[10](2017)在《夏商周时期的音乐生产与消费》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奴隶制国家体系诞生、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夏代开始,代之而起的商代、西周,这是我国早期文明的主体阶段。从艺术经济学的视野来看,在这一漫长的时期,乐舞艺术不仅高度融合于社会活动之中,也参与社会生产与分配,受制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因此,本文立足这一视域,系统探讨奴隶社会时期的乐舞经济学问题,以期归纳乐舞与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之关系。(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夏商周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许多方面具有文明滥觞的发生学意义。汉江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地理区系,在夏商周时期,汉江流域文明已经具备了人类社会所有的以地理特性而定义的文明形态和以生产方式而定义的文明形态,是同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以及黄河-长江文明叁种文明层融合在一起的多质文明,其品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独立,兼容。如果以现代都市文明而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都市分布,使汉江流域成为都市盆地,其发展机遇得天独厚。这当是汉江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的最新理论根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夏商周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张波.中国夏商周时期艺术产业管理制度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9

[2].傅广典.汉江夏商周时期的流域文明[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3].孙淇.泗水中上游夏商周时期的聚落考古研究[D].郑州大学.2019

[4].郑贵祥.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兽面母题表现专题研究[J].艺术教育.2019

[5].谢清果,张丹.观象制器: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图像的文化符号表征[J].符号与传媒.2018

[6].高圣斐,罗赟.基于夏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图案教学设计[J].东西南北.2018

[7].谢海潮.夏商周时期闽史榷略[N].福建日报.2018

[8].苑旺.嫩江流域新石器至夏商周时期生产工具研究[D].吉林大学.2018

[9].江浩.夏商周时期古江国的迁徙路径初探[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

[10].韩启超.夏商周时期的音乐生产与消费[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论文知识图

: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遗址分布图安徽省夏商周时期考古遗址分布图金沙江上、中游夏商周时期(中...庆城建制历史沿革来源:作者自绘通过...金沙江上、中游夏商周时期(早...夏商周时期小麦出土情况比较

标签:;  ;  ;  ;  ;  ;  ;  

夏商周时期论文_张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