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与分配论文_王永奇,李斐然,刘文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应与分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配,财富,不公平,跌停,自交系,氮素,碳氢。

反应与分配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奇,李斐然,刘文华[1](2019)在《林麝泌香生理反应启动时间及不同生理阶段的时间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泌香生理反应是雄麝特有的生理机能反应,其直接表现于麝香的分泌、形成。为揭示林麝泌香生理期发生的时间、不同阶段持续时间与年龄分布的关系,阐明泌香机理、探索影响麝香产量、质量因素及麝群泌香期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等问题,本研究采用随机法抽取麝群中50只麝,通过查阅系谱档案及年龄鉴别方法相结合区分为6个年龄组,观测个体采食、行为、排粪频次、粪便质地、色泽与粪量,嗅闻气味等区分泌香前期、泌香盛期、泌香后期,进行相关数据的记录,对记录完整的39只1岁(11只)、 2岁(7只)、 4岁(6只)、 5岁(6只)、 7岁(3只)及9岁(6只)等的样本数据资料采用Excel 2003及SAS 9.0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麝群泌香期历经两个高峰,分别由成年麝群(> 2年龄)及育成麝群(≥1年龄及≤2年龄)主导,成年麝群泌香启动时间早于育成麝15d左右,且整个泌香期持续时间较长、变化相对平缓,育成麝泌香期持续时间较短、呈尖峰式变化;林麝年龄越小的群体泌香启动时间越迟但泌香期更显集中;6个年龄组麝群泌香期不同阶段时间分配并没有明显差异,且持续时间变异幅度较大;为明确育成麝和成年麝群泌香期各生理阶段持续时间的异同进行非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显示,两个年龄段类群在泌香前期(T=–0.68, P=0.499 2)时间分配差异不显着,泌香盛期育成麝群和成年麝群持续时间分别为2.89 d(n=18)、4.10 d(n=21),二者持续时间差异显着(T=–2.59, P=0.013 5),泌香后期(T=–0.26, P=0.799 7)时间分配差异不显着;总泌香期育成麝群和成年麝群持续时间分别为8.67 d(n=18)、10.24 d(n=21),二者持续时间差异显着(T=–2.05, P=0.047 0),这是否表明泌香盛期、泌香总持续时间与麝香产量与质量有关还需进一步探索。本研究可为不同年龄雄麝群泌香生理反应期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泌香期不同生理阶段持续时间及发掘与之紧密关联的麝香产量、质量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丁毅,伍俊辉,纪婷婷,陈旭,Paul,Van,Lange[2](2018)在《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及其跨文化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积累,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而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财富分化问题。基于个体心理的视角,研究者认为,社会财富分化(和分化的扩大)易于个体通过社会比较,在主观上形成对自己所处相对财富位置的感知和理解。而个体对这种自身所处相对位置的主观感受将促使个体形成一种特定的心理倾向,进而系统地影响着他们在资源分配中的决策方式。基于此,本研究通过4个实验在中美两国被试中系统考察了相对财富对个体在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影响。实验1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随着自我报告的主观财富水平的提高,中国被试更倾向于拒绝而美国被试更倾向于接受2/8这一最后通牒博弈中的不公平分配方案。实验2和3通过不同的实验操纵方法,将被试随机分配到高和低相对财富组,考察这种实验操作的相对财富是如何影响个体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反应。结果发现,在中国被试中,高相对财富组被试拒绝更多地不公平分配方案;而在美国被试中,低相对财富组被试拒绝更多地不公平分配方案。实验4在实验2和3的基础上,进一步操纵互动对方的相对财富状况和相对财富的来源。结果发现,在中国被试中,对方相对财富状态(而非财富来源)调节着不同相对财富差异个体对不公平分配反应的影响:相比于高相对财富对方,当不公平分配方案是来自低相对财富对方时,高相对财富组被试较少地拒绝不公平分配方案。且导致该效应的原因是由于他们倾向于增加低相对财富对方的收益。而在美国被试中,财富来源(而非对方相对财富)起着显着的调节作用:当自身的相对财富状况是由于运气导致时,低相对财富组被试比高相对财富组被试更倾向拒绝不公平的分配方案;而当它是由于个人努力所导致时,这一相对财富效应就会消失。且不公平分配方案更多地违背低相对财富组的应得感在这一效应中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可能对理解和解决当前世界范围内存在的财富分化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渠艳飞[3](2018)在《典型PAEs和VOCs反应活性位点及定量结构-分配系数关系的密度泛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废水中常含有高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及少量难降解的邻苯二甲酸酯(PAEs)等污染物,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和以硅油为非水相的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可为这类污染物的处理提供一种高效治理方法。关于自由基反应活性位点的预测成为研究的热点;挥发性有机物的硅油-空气分配系数(K_(SiO/A))这一关键工艺参数至今严重缺乏。DFT计算能用来预测有机污染物的反应活性位点,对实验测定的反应机理进行有效的探索和补充;也能为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提供所需的的量子化学参数。本论文采用DFT-B3LYP方法研究了SO_4~-?与典型难降解有机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反应活性位点,并对PAEs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_(OW))和挥发性化合物的的硅油-空气分配系数(K_(Si O/A))进行了QSPR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在6-311+G(2d,p)基组水平上计算过硫酸盐体系的性质,S_2O_8~(2-)中过氧键的键长与键解离能分别为1.476?、129.7 kJ/mol,活化生成的SO_4~-?有一个未配对电子,其亲电性是过硫酸根的5~6倍,氧化还原电位提高到+2.40 V。在6-31G(d,p)水平下优化DBP分子结构,通过偶极矩和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特征峰的计算确认其结构合理性,理论计算表明SO_4~-?与DBP分子的初始反应主要是氢抽取,之后利用前线轨道、局部活性指标、原子电荷、定量分子表面分析与C—H键解离能,从理论上分析了DBP与SO_4~-?的反应活性位点,提出并验证了其初始反应的路径。(2)使用6-311G(d,p)基组计算PAEs的量子化学参数,对lgK_(OW)数据进行QSPR建模,相关分析表明平均极化率α和热力学参数ZPE、E~θ_(th)、H~θ、S~θ、G~θ、C_v~θ与lgK_(OW)的相关性均大于0.9,最优回归模型为lgK_(OW)=-3.468+0.041α,评价验证参数为R~2=0.99,RMSE=0.33,Q~2_(LOO)=0.97,Q~2_(BOOT)=0.98,Q~2_(EXT)=0.98,说明模型具备良好的拟合度、稳健性和预测能力。PAEs的lgK_(OW)值与α正相关,分子间偶极相互作用,尤其是色散相互作用是影响PAEs正辛醇-水分配性质的主要内在机理,模型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建立的模型简单直观,算法更透明,预测性能好。(3)在6-311G(d,p)水平上计算得到典型挥发性化合物(包括烷烃、醇、芳香烃、氯化物、酮、酯、醚等)的量子化学参数,同时考虑分子组成参数,利用有限数据建立预测lgK_(SiO/A)的线性回归模型。最优模型是lgK_(SiO/A)=2.845+0.280×#nonHatoms–0.245×E_(gap),统计验证参数为R~2=0.922,F=67,VIF=1.31,RMSE=0.247,Q~2_(LOO)=0.91,Q~2_(BOOT)=0.92,Q~2_(EXT)=0.89(去除离群点后),表明模型良好的拟合度、稳定性和预测能力,模型应用域的表征采用欧几里得距离法和Williams图。色散相互作用和电子转移相互作用是影响lgK_(Si O/A)的关键因素,#nonHatoms对lgK_(SiO/A)的影响较大,呈正相关,而E_(gap)呈负相关,模型中的描述符的物理化学意义明确,机理解释充分,不需要按官能团分类计算,而且有明确应用域,应用性能更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王雯[4](2018)在《不同玉米重组自交系苗期对低氮胁迫的反应及其与蔗糖分配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是限制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数年来,由于施肥措施不合理和作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相对低下,影响了作物品质、造成资源浪费,引申出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作物的氮素利用机制,介制氮素高效利用的作物新种质,培育氮素高效利用新品种,提高作物的氮素利用效率,已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选用目前玉米生产上主推杂交种先玉335的两个亲本自交系PH6WC和PH4CV及由其繁育的16份重组自交系幼苗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氮素处理后分析其生物量、光合特性及其蔗糖分配变化,为筛选氮素高效利用玉米基因型积累有价值的信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PH6WC和PH4CV及其后代16份重组自交系两种(低氮和正常供氮)氮素水平处理14d的幼苗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在低氮胁胁迫下,PH6WC地上部仅根平均直径与对照相近,其他性状均比对照显着降低,其中初生根长任幅度最小,仅有5.985,地上部干重变化最大,减少了75.47%,其余性状包括根系干重、根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倒根数、第2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降低幅度在34%~70%之间:PH4CV的地上部干重、根平均直径、初生根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均比对照不同程度降低,而根干重、根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侧根数相比于对照均大幅度提提高,说明PH4CV的氮素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在16个后代重组自交系中,以XY19对氮素的利用效率最高,表现为低氮胁近下根系干重、根总长、根表面积、侧根数均比对照大幅度提高,以XY105在两种氮素水平下的综合表现与亲本PH6WC最为接近,而XY4与PH4CV的综合表现最为相似。说明不同玉米基因型对氮素的反应并不一致,即使同一基因型的不同性状反应也不相同。2.以PH4CV和XY4为研究对象,通过低氮胁迫处理不同时间,结果发现,在两种氮素水平下,XY4地上部和根系生长速率相对于PH4CV均更快,且根系更为发达。在低氮胁迫下,XY4第1、2两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胁迫早期下降更快,但是当氮素供应充足时,在不同发育阶段,PH4CV第1叶片的SPAD值均高于XY4,而第2叶片的SPAD位在两者间差异不明显,说明XY4对氮素反应更为迅速,在低氮胁迫早期即将老叶中氮素新叶转运,从而保证新生叶片的生长发育。蔗糖道测定结果显示,在低氮胁迫下,XY4和PH4CV均会从地上部向根系转运更多的蔗糖,且XY4向根系分配的蔗糖更多,根系中蔗糖含量增加有利于根系快速生长,从而吸收更多的氮素资源。(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丁毅[5](2018)在《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积累,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而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财富分化问题。基于微观个体心理的视角,研究者认为,社会财富分化(和分化的扩大)易于个体通过社会比较,在主观上形成对自己所处相对财富位置的感知和理解(即相对富裕和相对贫困)。而个体对这种自身所处相对位置的主观感受将促使个体形成一种特定的心理倾向,进而系统地影响着他们在社会决策与资源分配中的决策方式。基于此,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探讨了不同相对财富差异个体如何将有限资源在自己与他人间进行分配,揭示了在资源分配中有着显着的相对财富效应,即相比于相对贫困者,相对富裕者由于抱有更高的权利感,因而在资源分配中更加自利并倾向于采取一种不公平的方式对待他人。尽管目前该领域仍然有一些不一致的研究结论并提示一些调节变量,如互动对方的财富状况、财富来源和文化的影响作用,但这些研究证据确实表明资源分配中的结果变量——个体间相对财富的差异反过来又影响着个体在资源分配中的经济决策。在资源分配的心理学研究中,它通常包括分配行为和对分配结果的反应两个重要方面。目前对财富相关的资源分配研究主要考察了不同相对财富差异个体的分配行为,而鲜有研究考察他们如何对他人的分配行为做出反应。我们认为,了解和探索财富差异个体对他人的分配反应行为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我们全面而系统认识和了解贫富差异个体在资源分配中表现出的心理与决策过程上差异,丰富目前关于财富心理学与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研究;而且有利于启发我们了解现实生活中财富分化问题的个体原因,且这对于政府如何有效而科学的开展合理的分配政策,尤其是再分配政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基于此,本研究论文将通过叁个研究共8个实验重点考察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并主要关注四个科学问题:第一,是否存在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如果存在,到底是相对富裕者还是相对贫困者更加不能容忍不公平的分配行为?第二,如何解释这种相对财富效应?第叁,它是否受到一些调节因素,如互动对方的财富状况和财富来源的调节作用?第四,文化在不公平分配反应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也就是说,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是否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还是具有一定社会文化的特异性?针对第一个和第二个科学问题,研究一首先考察了财富对不公平分配反应的影响及其解释。实验1通过相关分析检验了被试自我报告的客观财富状况和他们在一次性最后通牒博弈中对2/8这一不公平分配方案的决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客观财富水平的提高,被试更倾向于拒绝2/8这个不公平的分配方案。实验2通过幸运抽奖游戏将被试随机分配到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考察这种相对财富操纵对被试在一次性重复最后通牒博弈中对不同不公平性程度分配方案决策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相比于低收入组,高收入组被试更倾向于拒绝不公平分配方案;而两组被试在公平分配方案的拒绝率上却无显着差异。实验3则通过同时测量被试的客观财富状况和操纵他们主观感受到的相对财富,考察它们对被试在一次性最后通牒博弈中对2/8这一不公平分配方案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报告的客观财富和操纵的相对财富独立地预测着被试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拒绝决策,也就是说,较高的家庭收入和相对较高的财富状况皆能引发被试更多地拒绝2/8这一不公平的分配方案。实验1、实验2和实验3的结果表明,在不公平分配反应中存在着显着的相对财富效应,它表现为相对于相对贫困者,相对富裕者更多地拒绝不公平分配方案。实验4则在前3个实验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相对富裕者的权利感是否可以解释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结果发现,相比于相对贫困者,相对富裕者确实抱有较高的权利感,而它在相对富裕者更多地拒绝不公平分配方案中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研究二则针对第叁个科学问题,考察两个主要的调节因素—互动对方的财富状况和财富来源对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相对财富效应的影响。由于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很容易察觉他人的财富或与财富相关的信息,且个体通常也正是通过将自己与他人的财富状况进行社会比较,从而形成对自己相对财富状况的主观感知。因此,实验5通过幸运抽奖游戏操纵被试自身的相对财富状况,并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告知他们关于互动对方在幸运抽奖游戏中财富状况的信息,考察互动对方的财富状况是否影响不同相对财富差异个体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反应。结果发现,与不公平分配方案来源于高收入对方相比,当不公平分配方案来源于低收入对方时,高收入组被试更少地拒绝不公平的分配方案。这表明,对方财富状况调节着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实验6则进一步在实验5的基础上通过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幸运抽奖游戏或基于努力的额外奖励游戏来操纵财富来源和被试自身的相对财富状况,并在无成本拒绝游戏中给予被试关于互动对方在幸运抽奖游戏或基于努力的额外奖励游戏中财富状况的信息,试图同时考察财富来源和互动对方的财富状况对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实验5相同,相比于高收入对方,当不公平分配方案是来自低收入对方时,高收入组被试较少地拒绝不公平分配方案。且导致该效应的原因是由于高收入组被试倾向于增加低收入对方的收益。然而,财富来源并没有影响不同相对财富差异被试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决策。此外,在实验5与实验6中均未发现客观财富对不公平分配反应有显着的影响。研究叁针对第四个科学问题,采用跨文化的视角通过在中美文化背景对比中(或在美国文化背景下)考察了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是否存在着跨文化差异。实验7以中美两国成人被试为样本,通过幸运抽奖游戏操纵两国被试的相对财富差异,考察这种相对财富操作对被试在最后通牒博弈或无成本拒绝游戏中对不同公平性程度分配方案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存在着显着的中美文化差异。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与前两个研究一致,高收入组被试更多地拒绝不公平分配方案;而在美国文化背景下,低收入组被试却更多地拒绝不公平分配方案。这表明,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可能具有一定社会文化的特异性。实验8则进一步在美国文化背景下验证不同相对财富差异美国被试对不公平分配反应的影响是否受到互动对方的财富状况和财富来源这两个调节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实验6进行严格的复制,实验8发现,在美国文化背景下,总体而言,低收入组被试比高收入组被试更多地拒绝不公平的分配方案。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效应受到财富来源的调节,即当自身的相对财富状况是由于运气导致时,低收入组被试比高收入组被试更倾向拒绝不公平的分配方案;而当自身的相对财富状况是由于个人努力所导致时,低收入组被试与高收入组被试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拒绝率并无显着差异。且不公平分配方案更多地违背相对贫困者的权利感在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相对财富效应的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然而,与研究二相同,在实验7与实验8中也均未发现客观财富对不公平分配反应的影响作用。综合以上叁个研究共8个实验的结果来看,本研究论文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不公平分配反应中存在着显着的相对财富效应,即相对于相对贫困者,相对富裕者更多地拒绝不公平分配方案。(2)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的原因是,相对富裕者在资源分配中抱有较高的权利感,而不公平分配方案违背了他们的权利感,进而他们更倾向于拒绝这些不公平的分配方案。(3)互动对方的财富状况调节着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与不公平分配方案来源于相对富裕的对方相比,当不公平分配方案来源于相对贫困的对方时,相对富裕者更少地拒绝不公平的分配方案。且导致该效应的原因是由于相对富裕者倾向于增加相对贫困对方的收益。(4)不公平分配反应的相对财富效应存在着显着的中美文化差异。与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研究结论相反,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相比于相对富裕者,相对贫困者更多地拒绝不公平分配方案;且财富来源对美国文化背景下的这一相对财富效应起着显着的调节作用。(5)在美国文化背景下,不公平分配方案对权利感的违背在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中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即当个体的相对财富状况是源于运气时,相比于相对富裕者,不公平分配方案更多地违背了相对贫困者的权利感,进而他们更倾向于拒绝这些不公平的分配方案。而当个体的相对财富状况是由于个人努力导致时,不公平分配方案并没有更多地违背相对贫困者的权利感,因此相对贫困者和相对富裕者在拒绝不公平分配方案上并没有表现出显着的差异。(6)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相比于客观财富,相对财富能更好地预测被试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决策。(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3-23)

田雪,范鹏浩,邹鹏,李强,赵越[6](2016)在《木糖氧化无色杆菌P1对芘降解的研究及其在两相分配生物反应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富集培养技术筛选芘降解微生物,得到一株纯培养条件下可以有效降解芘的细菌,命名为P1,经鉴定为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研究了培养条件对P1降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其在两相分配生物反应系统中对芘的降解。研究结果表明:菌株P1可以有效降解培养体系中的芘,在芘的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p H为7,温度为30℃时,对芘的降解效果最好;在两相分配生物反应系统中菌株P1对芘的降解速率大于单相反应系统,且降解率受到非水相类型和芘初始浓度的影响,其中以十一醇为有机相的双相反应系统较十二烷和硅油更能促进生物降解,5 d内降解率为78.8%。(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李维[7](2015)在《配资盘爆仓触发“链式反应” 部分配资中介或陷“刚兑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继上周五暴跌后,A股剧震再次上演。   6月29日,上证指数早盘高开而后一路下挫最高达-7.55%,而后震荡上行最终收于4053.03点,前天跌幅锁定为3.374%,而与主板相比,中小板指与创业板指的跌幅则堪比“6·26”,两个指数分别下跌6.(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5-06-30)

管宇[8](2015)在《同步反应模型下任务优先级分配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时嵌入式系统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现有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中,通常采用相应的任务模型对系统进行抽象。相对于大部分已有的任务模型,由于同步反应模型允许不同任务间相互通信,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同步反应模型中,由于零时语义的存在,可能会导致系统出现数据丢失、读数据出错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些缓冲协议,利用缓冲来保存相应的数据,进而达到语义保护的目的。在缓冲协议中,缓冲的使用需要消耗大量的内存,由于嵌入式系统中内存的限制,因此对缓冲使用优化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决定任务集缓冲使用效果的因素有两个:首先是缓冲协议,即任务集如何使用缓冲进行语义保护;其次是任务集中任务的相互优先级关系。但是已有的固定优先级分配算法在进行优先级分配时,缺乏对任务之间相互优先级关系的考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同步反应模型中不同的缓冲协议,如单独读任务缓冲协议和动态缓冲协议。其次,本文结合任务调度的相关理论,提出一种更加可靠的缓冲计算方法。该方法能够更加精确地计算缓冲使用的数量,避免因传统缓冲协议对任务调度分析的不足而引起的缓冲浪费。通过对同步反应模型中动态缓冲协议的研究,发现了优先级不同的读任务在缓冲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分析了任务之间优先级关系对任务集缓冲使用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最后根据所提出的优化策略,提出一种启发式写任务优先的优先级分配算法。该算法主要考虑了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优先级等因素,同时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任务赋优先级。本文最后对该算法进行了正确性分析和规则证明。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显着改善了任务集缓冲使用的个数。(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5-06-01)

季皓洁,李新宇,李伟健[9](2014)在《习惯性反应和议程加工对小学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旨在探索特定任务情境下,小学4、6年级儿童的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是否能够从习惯性反应转向议程构建,是否存在年龄差异。采用多因素混合设计,呈现序列和项目奖励为被试内因素,两个实验分别操纵了选择与项目学习的时间(实验1)和每个试次被试可以选择的项目选量(实验2)做为被试间因素。每个试次(trail)呈现叁个线索词以及相应的分值(1,3,5分),被试可以以任意顺序选择任意线索词进行学习,所有词对难度相等。实验结果:1)被试选择项目进行学习有时间限制或者选择项目无时间限制,没有限制的选择时间显着增加了6年级儿童优先选择高分值项目学习的行为;2)当选择数量有限制时,所有儿童都更多的优先选择高分值项目学习。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的学习时间分配决策可以受习惯性和议程加工的影响;2)小学儿童由习惯性反应转向议程加工的能力存在年龄差异,6年级优于4年级。(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姜俞光[10](2014)在《考虑化学反应的并联通道高温碳氢燃料流量分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过程中存在流量分配不均匀的大背景,本文开展了实验和仿真研究工作,旨在揭示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大温区范围内并联通道流量分配特性,并着重分析了碳氢燃料化学反应对此过程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发动机实际对象的串级节流抑制流量分配不均的结构方案。本文首先将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通道抽象简化成若干并联通道,采取一维分布参数思想,建立冷却通道的简化数学模型,作为仿真研究工具,研究并联通道流量分配机理;模型中根据总包反应机理使用PPD假设描述碳氢燃料化学反应过程;模型的可用性通过小流量正十烷高温实验结果得到了验证。最后,通过经典工况的仿真,总体上介绍了并联通道流量分配不均匀现象及其偏差抑制思路。然后,本文在高温燃油实验平台上搭建了并联通道实验系统,对实验系统允许的中高温区范围内流量分配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揭示了两通道分别处于不同温区时,流量分配特性受密度变化影响的规律,并按照燃料所处温区不同,针对发动机可能出现的各种工况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此外还使用另一种碳氢燃料改进型碳氢燃料对上述规律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其对不同碳氢燃料有一定的普适性。此外,热偏差大小、系统压力和流速等运行参数对两通道流量分配规律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最后,为了更加贴近发动机实际工作过程,还分析了两通道在变热偏差条件下的流量分配特性。基于前文建立的两通道模型,对化学反应区在并联通道流量分配特性进行了着重研究。仿真分析了不同热偏差模式下,高温区由于化学反应而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此处得到全温区范围内偏差模式分类标准,对发动机工作时涉及到的所有工况进行分类,展现出了最危险的模式;最后使用RP-3和改进型碳氢燃料在当前实验条件允许的最高温区内进行了实验验证,发现真实燃料在高温区偏差更大,更加危险。(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反应与分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积累,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而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财富分化问题。基于个体心理的视角,研究者认为,社会财富分化(和分化的扩大)易于个体通过社会比较,在主观上形成对自己所处相对财富位置的感知和理解。而个体对这种自身所处相对位置的主观感受将促使个体形成一种特定的心理倾向,进而系统地影响着他们在资源分配中的决策方式。基于此,本研究通过4个实验在中美两国被试中系统考察了相对财富对个体在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影响。实验1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随着自我报告的主观财富水平的提高,中国被试更倾向于拒绝而美国被试更倾向于接受2/8这一最后通牒博弈中的不公平分配方案。实验2和3通过不同的实验操纵方法,将被试随机分配到高和低相对财富组,考察这种实验操作的相对财富是如何影响个体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反应。结果发现,在中国被试中,高相对财富组被试拒绝更多地不公平分配方案;而在美国被试中,低相对财富组被试拒绝更多地不公平分配方案。实验4在实验2和3的基础上,进一步操纵互动对方的相对财富状况和相对财富的来源。结果发现,在中国被试中,对方相对财富状态(而非财富来源)调节着不同相对财富差异个体对不公平分配反应的影响:相比于高相对财富对方,当不公平分配方案是来自低相对财富对方时,高相对财富组被试较少地拒绝不公平分配方案。且导致该效应的原因是由于他们倾向于增加低相对财富对方的收益。而在美国被试中,财富来源(而非对方相对财富)起着显着的调节作用:当自身的相对财富状况是由于运气导致时,低相对财富组被试比高相对财富组被试更倾向拒绝不公平的分配方案;而当它是由于个人努力所导致时,这一相对财富效应就会消失。且不公平分配方案更多地违背低相对财富组的应得感在这一效应中起着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可能对理解和解决当前世界范围内存在的财富分化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应与分配论文参考文献

[1].王永奇,李斐然,刘文华.林麝泌香生理反应启动时间及不同生理阶段的时间分配[J].草业科学.2019

[2].丁毅,伍俊辉,纪婷婷,陈旭,Paul,Van,Lange.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及其跨文化差异[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渠艳飞.典型PAEs和VOCs反应活性位点及定量结构-分配系数关系的密度泛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4].王雯.不同玉米重组自交系苗期对低氮胁迫的反应及其与蔗糖分配关系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

[5].丁毅.不公平分配反应中的相对财富效应[D].西南大学.2018

[6].田雪,范鹏浩,邹鹏,李强,赵越.木糖氧化无色杆菌P1对芘降解的研究及其在两相分配生物反应系统中的应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李维.配资盘爆仓触发“链式反应”部分配资中介或陷“刚兑风险”[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

[8].管宇.同步反应模型下任务优先级分配策略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5

[9].季皓洁,李新宇,李伟健.习惯性反应和议程加工对小学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的影响[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10].姜俞光.考虑化学反应的并联通道高温碳氢燃料流量分配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碱度(a)、[Si](b)、[C](c)对LV的影响V2O3组分活度系数的实际测量值和模型...市场开发体系架构前桥空气弹赞动刚度曲线燃料电池组中的流动阻力模型温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标签:;  ;  ;  ;  ;  ;  ;  

反应与分配论文_王永奇,李斐然,刘文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