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HBV-DNA定量与肝损伤和干扰素反应的关系

血清HBV-DNA定量与肝损伤和干扰素反应的关系

一、血清HBV-DNA定量与肝损害及干扰素应答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力[1](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定量检测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Pregenomic RNA,pg RNA)复制的原始模板,对乙肝病毒的复制以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文献报告了多种进行HBV cccDNA定量检测的方法,各有其利弊。本研究拟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即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的检测方法进行HBV cccDNA定量检测,初步探讨HBV cccDNA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通过使用HBV cccDNA、HBV Total DNA以及HBV pg RNA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将含有HBV基因的p HBV1.3-B6质粒作为标准品,根据HBV质粒的不同拷贝数,建立FQ-PCR检测的标准曲线,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cccDNA、BV Total DNA以及HBV pg RNA含量;用Jukart细胞DNA作为检测管家基因β-actin的标准品,根据人类基因组DNA(Human genomicDNA,hg DNA)的不同拷贝数,建立FQ-PCR检测的标准曲线,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β-actin基因含量,计算肝细胞数,并对每个肝细胞内含有的HBV cccDNA、HBV Total DNA以及HBV pg RNA进行标准化;并在He PGAD38细胞和THP-1细胞中验证该方法。检测HBV感染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定量,包括终末期肝病患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11例和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s,NAs)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5例(于基线和继续NAs治疗48周时肝穿刺活检取样)。通过检测患者肝组织的相关病毒学指标,分析肝细胞HBV cccDNA、HBV Total DNA和HBV pg RNA定量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结果:1.在He PGAD38细胞中成功检测到HBV cccDNA、HBV Total DNA和HBV pg RNA,其含量分别为3.89 copies/cell(IQR 3.44-4.49)、1289.43 copies/cell(IQR859.96-6038.50)、6.42 copies/cell(IQR 5.06-7.85),而阴性对照的THP-1细胞未能检查到相关指标。2.HBe Ag阴性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肝细胞HBV cccDNA和HBV Total DNA水平显着高于已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分别为P<0.0001,P=0.0004);在HBe Ag阴性的核苷类似物经治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血清HBV DNA阳性的患者肝细胞HBV cccDNA水平明显高于血清HBV DNA转阴的患者(P=0.0238),而肝细胞HBV Total DNA定量水平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3.本研究3例HBe Ag阳性核苷经治患者基线时肝组织HBV cccDNA、HBV Total DNA和HBV pg RNA定量分别为0.93 copies/cell、1.62 copies/cell、0.05 copies/cell(均取中位数);2例HBe Ag阴性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HBV Total DNA和HBV pg RNA定量分别为0.05 copies/cell、0.38 copies/cell、0.01 copies/cell(均取中位数)。HBe Ag阳性患者肝细胞HBV cccDNA、HBV Total DNA和HBV pg RNA含量均高于HBe Ag阴性患者,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继续NAs抗病毒治疗48周后肝组织检测,3例HBe Ag阳性肝组织HBV cccDNA、HBV Total DNA和HBV pg RNA定量的中位数分别为0.31 copies/cell、0.22 copies/cell、0.06 copies/cell;2例HBe Ag阴性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HBV Total DNA和HBV pg RNA的含量分别为0.05copies/cell、0.22 copies/cell、0.00 copies/cell。治疗48周后,HBe Ag阳性患者肝细胞HBV cccDNA、HBV Total DNA含量均较基线时降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HBe Ag阴性患者HBV Total DNA和HBV pg RNA定量中位数在48周较基线时有所下降(无统计学差异),但HBV cccDNA定量无变化。结论:成功建立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定量检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抗病毒治疗可显着降低HBe Ag阴性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细胞HBV cccDNA和HBV Total DNA水平。肝细胞HBV cccDNA定量是可用于评价临床慢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较为精确可靠的指标之一,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小,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王蔚[2](2019)在《miRNA-548ah调控HDAC4影响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微小RNA-548ah(miRNA-548ah)在含乙型肝炎病毒(HBV)肝癌细胞株中对HBV复制和表达的影响;阐明miRNA-548ah及其潜在靶基因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4在含HBV的肝癌细胞株与HBV感染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荧光定量PCR检测三种不同肝癌细胞株(Huh7细胞、HepG2细胞和HepG2.2.15细胞)、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miRNA-548ah和HDAC4分子的表达。应用miRNA-548ah模拟剂和抑制剂转染Huh7细胞、HepG2细胞和HepG2.2.15细胞(Huh7细胞及HepG2细胞已转染pHBV1.3质粒),检测HDAC4分子的表达,并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HBeAg、HBV DNA的表达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miRNA-548ah和HDAC4表达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两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并SNK-q检验。【结果】miRNA-548ah和HDAC4在Huh7细胞、HepG2细胞和HepG2.2.15细胞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14,P=0.035;F=136.96,P=0.000)。转染pHBV1.3质粒的HepG2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miRNA-548ah模拟剂组HBsAg、HBeAg和HBV D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miRNA-548ah抑制剂组HBsAg、HBeAg和HBV DNA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1,276.87,110.03,P=0.000)。转染pHBV1.3质粒的Huh7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miRNA-548ah模拟剂组HBsAg、HBeAg和HBV DNA表达均明显升高;miRNA-548ah抑制剂组HBsAg、HBeAg和HBV DNA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45,197.65,275.09,P=0.000)。HepG2.2.15细胞中,miRNA-548ah模拟剂组HBsAg、HBeAg和HBV DNA表达均明显升高;miRNA-548ah抑制剂组HBsAg、HBeAg和HBV DNA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09,163.48,3079.39,P=0.000)。转染miRNA-548ah抑制剂的Huh7、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HDAC4 mRNA的水平均出现了显着的上调,而转染miRNA-548ah模拟剂组中HDAC4 mRNA的水平均出现了显着的下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miRNA-548ah的表达明显低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28)。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miRNA-548ah和HDAC4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0.746,P=0.021),肝组织中HDAC4的表达水平与血清ALT的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733,P=0.025)。【结论】1.miRNA-548ah可促进含HBV肝癌细胞株中HBV的复制与表达。2.转染miR-548ah抑制剂的Huh7、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HDAC4mRNA的水平显着上调,而转染miR-548ah模拟剂组中的HDAC4 mRNA的水平显着下调,证明HDAC4可能是miRNA-548ah调控的靶基因。3.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比,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miRNA-548ah的表达明显增高,说明miRNA-548ah可作为CHB病情进展的标志物。4.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HDAC4的表达水平与血清ALT的水平呈明显正相关,提示HDAC4可能与CHB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有关。

朱明玉[3](2017)在《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应答的早期预测》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慢性HBV感染若不经及时合适的治疗可能会发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缓解并逆转肝硬化。肝纤维化的诊断评估和慢乙肝抗病毒治疗应答预测均是慢乙肝研究的重点内容。本研究的目的是:1、评估新近报道的肝纤维化诊断模型GPR和RPR在中国未经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同时探讨联合其它指标建立新型肝纤维化诊断公式以提高诊断准确性。2、分析血清中WFA+-M2BP对于中国慢性HBV感染者及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连续随访患者中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3、分析血清WFA+-M2BP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eg-IFNα治疗应答的预测作用。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部分收集来自两个中心的共775例经肝穿刺活检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检测血清生化学和病毒学等指标,并计算肝纤维化诊断模型GPR、RPR、APRI和FIB-4的值,以肝穿刺Metavir肝纤维化分级为金标准,通过ROC等方法评估各模型诊断显着纤维化(≥F2)的效能。在试验组中使用RPRAT方法构建RPR-HBV DNA诊断公式,并在验证组中进行验证。第二部分共纳入774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89例慢乙肝患者经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且有连续随访数据。检测患者血清WFA+-M2BP及其它生化指标、免疫指标,通过ROC等方法评估WFA+-M2BP及FIB-4、APRI、AAR的诊断效能,通过Spearman’s相关性分析比较血清WFA+-M2BP与FibroScan的相关性,同时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观察血清WFA+-M2BP的诊断效能。第三部分共收集104例接受Peg-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的初治慢乙肝患者,疗程至少48周,检测治疗基线、4周、12周、24周各时间点的血清WFA+-M2BP、ALT、HBsAg、HBeAg和HBV DNA。治疗48周时出现HBV DNA转阴(<500IU/ml)定义为病毒学应答(VR),治疗48周时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定义为血清学应答(SR)。结果:第一部分:肝纤维化分级与GPR、RPR、FIB-4和APRI呈正相关,与HBV DNA呈负相关。在试验组中,FIB-4的诊断效能显着高于APRI,但与HBV DNA,GPR,和RPR均无统计学差异;在验证组中,GPR和RPR的诊断效能也并未显着高于APRI和FIB-4。使用RPART方法发现,联合RPR和HBV DNA在诊断慢性HBV感染者显着纤维化时可得到最高的诊断效能。第二部分:WFA+-M2BP诊断显着纤维化(≥F2)时的AUC(95%CI)为0.753(0.687-0.812)高于FIB-4,APRI和AAR。最佳cutoff值为1.06,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60.5%、79.8%、68.1%和74.0%。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血清WFA+-M2BP与FibroScan值呈显着相关。在试验组中,FibroScan诊断显着纤维化的最佳cutoff值取7.3Kpa,相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9%和76.9%。当联合FibroScan和WFA+-M2BP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提高至68.0%和89.7%。连续随访的89例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WFA+-M2BP水平逐渐下降且血清WFA+-M2BP的变化趋势与FibroScan变化趋势一致(P=0.023)。第三部分:共67例(64.4%)患者发生病毒学应答,共35例(33.7%)患者发生血清学应答;单因素分析发现:HBeAg水平(基线、12周、24周)、HBV DNA水平(12周、24周)、24周HBV DNA较基线的下降值对VR和SR均有预测价值,24周HBsAg水平和24周WFA+-M2BP较基线的下降值仅对VR有预测价值,基线WFA+-M2BP水平仅对SR有预测价值。多因素分析发现:基线WFA+-M2BP、12周HBeAg,24周HBeAg和24周HBV DNA较基线下降值是预测SR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WFA+-M2BP预测SR的AUC(95%CI)为0.676(0.561-0.778),最佳cutoff值为1.88,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36.7%、89.6%、68.7%和69.4%。结论:GPR在诊断西非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有较好的效能,但在中国未经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效能并不优于APRI和FIB-4。RPR-HBV DNA公式在诊断肝脏显着纤维化时准确性较单个指标高。血清WFA+-M2BP可以早期诊断慢性HBV感染相关肝纤维化,且可反映抗病毒治疗中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同时也是较好的预测慢乙肝患者Peg-IFNα治疗48周血清学应答的生物标志物。

谭文婷[4](2016)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及主要位点HLA-DR功能解析》文中研究指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是我国及亚太地区慢性肝病患者常见的危急重症,临床上表现为短期内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INR≥1.5),起病迅速,病死率高,缺乏特异治疗手段。目前认为HBV-ACLF的发生主要与宿主遗传因素、病毒以及宿主免疫相互作用有关,但是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西方基于酒精性肝硬化的ACLF的研究报道较多,认为酒精性肝硬化相关ACLF患者从急性发作、炎症损伤、免疫失调到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at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CARS)、再生反应等多环节事件的幅度和次序,决定着患者是炎症消退-康复还是进展到肝外器官衰竭,系统性炎症反应是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发生ACLF的主要驱动因素。慢性HBV感染者是否发生肝炎发作,发作后是否进展为肝衰竭,由于HBV缺乏慢性感染的动物模型,且ACLF的病因和诱因存在很大的异质性,目前对HBV相关ACLF的肝脏免疫学应答及免疫病理过程仍然知之甚少。既往针对HBV病毒序列变异的研究认为C基因启动子区、前C区和C区变异与乙型肝炎的发作及暴发性肝衰竭相关。但是,同样的前C、C区变异既可以见于不同的病变表型(普通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也可见于无症状携带者。事实上,病毒变异是否导致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宿主因素的制约。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病毒(病毒载量、变异、进化)和宿主(遗传异质性、年龄、性别等)通过免疫应答相互作用导致的常见复杂疾病。常见复杂疾病(common complex diseases)通常由许多微效累加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决定的。HBV-ACLF的发生、发展,涉及到免疫识别、炎症活化/放大、肝细胞坏死、SIRS、CARS、器官衰竭等多个环节,也属于常见复杂疾病的范畴,其遗传因素也涉及多个微效基因的作用。在复杂疾病遗传易感性研究中,关联研究-连锁不平衡分析方法最为常用,统计效能也远高于家系连锁分析。基于全基因组策略的遗传关联研究,是目前复杂疾病遗传关联研究的主流,与候选基因策略相比其优点在于统计效能有着极大的提高,同时可以避免群体分层偏倚和基因选择的偶然性,可以从全基因组角度获得复杂疾病遗传特征的全局、系统的认识。开展HBV-ACLF表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解析其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宿主遗传位点及遗传关联图谱,有助于认识HBV-ACLF的驱动机制及干预靶点。因此,本课题在建立HBV-ACLF病例大样本、多中心队列的基础上,对其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谱进行了分析,开展了HBV-ACLF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并对主要关联位点HLA-DR进行了精细解析和功能注释,以及阳性关联HLA等位对HBV变异的限制性分析。本研究结果首次从全基因组角度明确了HBV-ACLF的主要遗传位点,提示HLA-DR等位限制性CD4+T细胞途径对HBV-ACLF的驱动作用。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纳入1300例HBV-ACLF患者和2087例HBV无症状携带者进入3-stage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样本来自重庆、北京、泉州、遵义、南宁5个中心。所有患者均无抗病毒史、无既往肝炎发作或肝功能失代偿病史。对1300例HBV-ACLF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LC-ACLF占60%左右,NLC-ACLF占40%;HBe Ag阴性的HBV-ACLF占60%,HBe Ag阴性并且HBV DNA<104 IU/m L的HBV-ACLF占17.1%。与LC-ACLF相比,NLC-ACLF患者表现为更年轻(平均年龄39.5 vs.43.9岁,p=3.14×10-11)、更高的ALT水平(平均值1153 vs.809 IU/L,p=1.36×10-11)、腹水阳性率较低(58.7%vs.88.4%,p=9.25×10-35)、起病后更短时间内INR达到1.5及发生脑病(平均值分别19.8vs.24.8天,p=1.36×10-11;27.3 vs.38.1天,p=5.16×10-6)。2.对1013份患者血清样本进行35种细胞因子的多重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国外酒精性肝硬化ACLF研究所关注的重要指标PCT(提示细菌感染)和CRP(提示肝外器官衰竭),在我们HBV-ACLF患者中其浓度低于普通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与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及重度相比,HBV-ACLF患者显着升高的细胞因子有6种:Th1型细胞因子IL-1a、TNF-β,Th2型细胞因子IL-5、IL-10和IL-13,Th17型细胞因子IL-17。3.HBV-ACLF的GWAS初始阶段分析显示全基因组范围内1、6、12号染色体有显着的关联信号(p<1×10-5),LC-ACLF和NLC-ACLF两种亚型的共同遗传关联位点位于6号染色体HLA-II区域。经过replication 1a和1b独立样本验证表明HLA-DR区域是主要关联位点,再经过replication 2a和2b验证,明确了rs3129859与HBV-ACLF显着相关(P combine=7.40×10-19,OR=1.83)。4.分层分析显示rs3129859是HBV-ACLF的独立风险因素,与慢性乙型肝炎活动状态和HBV再活化无关。风险等位rs3129859*C与HBV-ACLF临床进程相关,携带风险等位rs3129859*C的ACLF患者和S-CHB患者,在入院28天时INR达到1.5及发生腹水的风险更高(分别有p=3.95×10-4,p=3.03×10-4)。在NLC-ACLF亚组,携带风险等位rs3129859*C的患者,28天死亡率更高(p=0.03)。5.HLA-DRB1*1202等位是HBV-ACLF最显着的风险等位(p=3.94×10-6,OR=2.05)。HLA-DRB1*1202的全球分布与HBV-ACLF地理流行病学趋势一致,在中国(5.9-21.7%)和东南亚地区(6.8-35.3%)等位频率最高。6.HLA-DRβ第28位氨基酸是最显着的关联氨基酸(p=3.03×10-6,OR=1.75)。其次,关联的氨基酸还包括HLA-DRβ蛋白第26、30、32、37、38和85位氨基酸,以及HLA-DQα蛋白第40、47、50、51、53、56、69、76位氨基酸和HLA-DQβ蛋白第45位氨基酸(p<0.001)。蛋白结构三维重建显示这些关联氨基酸位于HLA分子抗原结合沟槽内。7.等位单倍型rs3129859C-DRB1*1202-DQA1*0601-DQB1*0301和氨基酸单倍型DRβ-LEHHLLA-DQα-GCVLQdel TL-DQβ-E是风险单倍型,携带风险单倍型的HBV感染者,罹患ACLF的风险更高(additive model,分别p=1.16×10-4,OR=1.94;p=2.43×10-6,OR=2.10)。8.生存分析提示风险等位及风险单倍型与HBV-ACLF临床进程相关。在非肝硬化ACLF亚组,携带风险单倍型rs3129859C-DRB1*1202-DQA1*0601-DQB1*0301的患者入院后28天(p=3.49×10-4)、90天(p=0.003)及180天(p=0.003)的死亡率更高,且肝性脑病发生率更高(p=0.019),氨基酸单倍型也观察到一致的相关性。9.HBV-ACLF关联位点功能注释:e QTL分析显示关联位点rs3129859与HLA-II基因表达相关;GRAIL文献分析显示HLA-DR和HLA-DQ是最合理的关联基因。与其他HBV相关GWAS文献overlap分析,显示HBV-ACLF的遗传关联位点与慢性HBV感染的遗传关联位点有部分重叠。10.通过分析HLA-DRB1*1202风险等位对HBV变异的限制作用,鉴定出12个HBV变异,既表现出HBV-ACLF风险等位HLA-DRB1*1202特异性和肝炎活化特异性,同时也是病毒发生正选择的热点氨基酸位置。表位预测分析发现,这些变异可引发病毒表位漂移。结论:1.我们的数据对于认识HBV-ACLF的自然史有重要意义:相当比例的慢性HBV感染者可在无肝硬化基础的情况下发生ACLF;HBV自然史处于低复制期和e抗原阴性期的患者,发生ACLF的风险不容忽视;NLC-ACLF的疾病进展更为迅速,HBV-ACLF发病年龄(42岁)远低于欧洲酒精性肝硬化ACLF患者(56岁)。2.HBV-ACLF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谱分析表明HBV-ACLF患者确实存在剧烈的SIRS和CARS并存局面。HBV-ACLF患者CD4 Th细胞因子通路剧烈活化,有别于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和重度,也不同于欧洲酒精性肝硬化ACLF患者。3.NLC-ACLF和LC-ACLF亚型具有共同的遗传易感位点,亚型位点、定量性状位点(肝酶、性激素等)与HBV-ACLF位点通路存在交互作用。4.HLA-DR是HBV-ACLF的主要遗传易感位点,风险等位rs3129859*C和HLA-DRB1*1202可作为HBV-ACLF临床预警预后的marker。风险等位有特异限制的病毒变异位点,与肝炎活化、病毒正选择和表位漂移有关。总之,本研究首次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开展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从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出HLA-DR是HBV-ACLF的主要关联位点,且关联的风险等位和单倍型与HBV-ACLF临床进程显着相关,提示了HLA-II类分子限制的CD4+T细胞途径在HBV-ACLF的免疫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肝硬化和非肝硬化基础的HBV-ACLF为同质性疾病,支持一个疾病的假说(one disease hypothesis)。

王建彬,康海燕,曹雪改,王林,王艳,赵子龙,耿惠杰[5](2015)在《聚乙二醇干扰素应答不佳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加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应答不佳的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加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后的抗病毒疗效。方法将110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12周应答不佳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联合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两组在继续治疗12周、24周、48周时血清HBsAg定量、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血清Ⅲ型前胶原(PC Ⅲ)、层粘连蛋白(LN)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血清HBsAg定量逐渐下降,HBV - DNA阴转率增加、ALT复常率提高,各治疗节点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24、48周时血清纤维化指标(PCⅢ、LN)亦逐渐下降,各治疗节点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血清HBsAg定量在各治疗节点下降情况、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血清纤维化指标(PCⅢ、LN)在各治疗节点下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血清HBsAg定量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CⅢ、LN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756、0.782(P值均<0.05)。结论在聚乙二醇干扰素应答不佳的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中,加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后均能有效抗病毒及抗纤维化治疗。

窦裁凤[6](2014)在《HBsAg、HBeAg、HBV-DNA定量、乙肝基因分型检测及核苷类似物抗病毒疗效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临床研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乙肝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高达8%-10%,约占世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总量的1/3,乙型肝炎病人和携带者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DNA水平,但HBV-DNA定量检测存在设备复杂、检验环境防污染条件要求严格、费用较高等相对不利因素,并随着HBsAg定量、HBeAg定量检测技术成熟及广泛应用,分析HBsAg、HBeAg及HBV-DNA定量之间相关性,根据HBsAg定量、HBeAg定量水平反映机体HBV-DNA复制情况成为研究热潮。此外因HBV感染者的基因背景及免疫状态不同,所感染的HBV基因特性也不同,导致不同基因型患者临床疾病谱、病毒学、血清学指标、临床预后不尽相同,不同基因型HBsAg、HBeAg及HBV-DNA定量之间相关性亦存在差异。HBV持续复制和肝脏炎性反应坏死是肝炎肝硬化病情进展的主要决定因素,最新国际指南建议对于乙肝肝硬化患者无论处于代偿期还是失代偿期只要HBV-DNA阳性,均应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由于干扰素治疗乙肝肝硬化效率较低,且干扰素类药物的免疫调节机制可加重肝硬化患者的肝损伤程度,目前治疗乙肝肝硬化多采用核苷类似物。因代偿期乙肝肝硬化5年生存率为为55%,进入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4%,因此临床上多选用抗病毒作用强、起效快、副作用小的核苷类似物。目的:1、分析探讨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基线水平HBsAg定量、HBeAg定量及HBV-DNA定量相关性及变化趋势。2、检测乙肝基因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之间区别。3、分析核苷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方法:1、将264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分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阶段四个阶段,分别于基线水平进行HBsAg定量、HBeAg定量及HBV-DNA定量检测。2、对104例慢性HBV感染者进行乙肝基因型检测,对不同基因型HBsAg定量、HBeAg定量、HBV-DNA定量及生化学指标进行比较。3、分别按临床用药、基线血清HBV-DNA水平及Child-Pugh分级三方面回顾性分析核苷类似物治疗7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临床疗效。结果:1、264例基线水平HBsAg定量、HBeAg定量及HBV-DNA定量检测结果显示:(1)HBsAg定量与HBV-DNA定量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仅HBeAg(-)慢性乙型肝炎阶段两者呈正相关,而HBeAg(+)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阶段两者无相关性。(2)HBeAg定量与HBV-DNA定量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HBeAg(+)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阶段两者呈正相关,而HBeAg(-)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阶段两者无相关性。(3)随着慢性HBV感染由慢性肝炎进入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阶段HBeAg定量、HBV-DNA定量呈逐渐下降趋势。2、104例乙肝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1)慢性HBV感染患者以C基因型为主,所占比例为76.92%,基因C型更易发展为乙肝肝硬化,而基因B型更易发展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B、C基因型HBeAg阳性率、基线HBsAg定量、HBeAg定量、HBV-DNA定量水平及ALT、ALB、CHE、AFP等生化学指标无差异。3、回顾性分析核苷类似物治疗7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临床疗效显示:(1)按用药分为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治疗组,两治疗组4周、12周、24周及48周病毒学应答率、HBV-DNA阴转率、血清学应答率、生化学指标改善等方面两治疗无明显差异;但在生化学应答率方面恩替卡韦24周生化学应答率优于拉米夫定;在病毒学突破率方面拉米夫定在治疗24周时即可出现病毒学突破,在48周内拉米夫定病毒学突破率可达11.9%,恩替卡韦在治疗至48周内无病毒学突破发生。(2)按基线血清HBV-DNA水平分为基线血清HBV-DNA<5log10IU/mL低病毒复制组及≥5log10IU/mL的高病毒复制组,研究发现基线血清HBV-DNA<5log10IU/mL组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48周内病毒学应答率、HBV-DNA阴转率、血清学应答率及生化学应答率等方面均优于≥5log10IU/mL组,但基线血清HBV-DNA<5log10IU/mL组的病毒学突破率亦高,治疗至48周时两治疗组的病毒学突破率依次为10.52%、6.25%。(3)按Child-Pugh评分及分级标准将接受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分为Child-Pugh A、B、C级三组,研究显示Child-Pugh A级乙肝肝硬化患者24周血清学应答率优于C级,治疗至48周时A、B级别均优于C级。结论:1、慢性HBV感染患者在慢性肝炎(CHB)及肝硬化(LC)阶段HBeAg定量与HBV-DNA定量正相关,随着慢性肝炎进入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阶段,HBeAg定量与HBV-DNA定量逐渐降低。2、不同基因型感染临床疾病谱不同。3、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48周内在生化学应答率、病毒学突破率方面优于拉米夫定。4、乙肝肝硬化患者基线血清HBV-DNA<5log10IU/mL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在48周内临床疗效优于≥5log10IU/mL。5、Child-Pugh级别越早,血清学应答率越高。

刘盼[7](2014)在《自然变异与干扰素诱导变异中HBV突变位点的规律及HBV突变与抗病毒药物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HBV-BCP区/前C/C区自然变异者与干扰素诱导变异者变异位点的规律,进而初步分析是否存在特定的干扰素诱导突变位点;探讨普通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在HBV-BCP区/前C/C区自然突变者中的短期抗病毒疗效;探讨普通干扰素诱导的HBV-BCP区/前C/C区突变者序贯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序贯抗病毒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病例来自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的104例检测出HBV-C基因区段(C基因启动子(BCP)/前C/C基因)突变的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e)患者,据突变前有无干扰素治疗史分为自然变异组(A组,60例)和干扰素诱导变异组(B组,44例),通过分析两组突变位点的规律,进一步确定HBV-C基因区段是否存在干扰素诱导的特点突变位点;A组根据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分为普通干扰素组(A1组,32例)和拉米夫定组(A2组,28例),检测两组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的ALT、HBV-DNA水平;B组停用普通干扰素,根据其再次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组(B1组,共16例)和拉米夫定组(B2组,共28例),检测两组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的ALT、HBV-DNA水平。结果1.60例HBV自然变异者(A组)与44例干扰素诱导变异者(B组)相比,前C区G1896A位点在两组的突变率分别为73.33%和68.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P区双位点(A1762T并G1764A)在两组的突变率分别为71.67%和65.9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基因区热点突变位点(I97L、S87G、L60V)的突变率在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60例自然变异者中32例(A1组)和28例(A2组)分别接受普通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ALT复常率分别为90.63%和93.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阴转率分别为96.43%和100%,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组44例普通干扰素诱导变异者均停用普通干扰素干扰素,其中B1组(16例)和B2组(28例)分别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序贯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两组ALT复常率分别为31.25%和75.00%,B2组明显高于B1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7.50%和82.14%,B2组明显高于B1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HBV-BCP区/前C/C区自然变异者与干扰素诱导变异者前C区G1896A位点及BCP区A1762T并G1764A双位点均有较高的突变率,但两组无明显差异,C基因区热点突变位点(I97L、S87G、L60V)在干扰素诱导突变组明显高于自然变异组,我们推测C基因区热点突变位点(I97L、S87G、L60V)可能是干扰素持续作用后的特定突变位点。2.HBV-BCP区/前C/C区自然变异者,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的近期应答率均较高且无明显差异。3.普通干扰素诱导HBV-BCP区/前C/C区变异者,应用拉米夫定序贯抗病毒治疗较聚乙二醇干扰素效果好。

于风雪[8](2013)在《白细胞介素28、P21活化激酶4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关联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世界约1/3人口曾经或正存在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表现,3.5-4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者。乙型肝炎的疾病谱和自然史多种多样,从非活动性病毒携带状态至进行性加重不等,重者发展为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在亚洲,有40%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chronic hepatitis B, CHB)死于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乙型肝炎的遗传易感性和对治疗的应答体现在HBV与宿主基因组之间的长期共进化作用,这种进化是以人群中DNA分子的多态性为基础的。因此,运用遗传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确定和HBV感染后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的易感基因和易感位点,对乙型肝炎个体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白细胞介素28(IL-28)细胞因子,又称IFN-λ,分2个亚型,IL-28A和IL-28B,在抗病毒过程中起到免疫防御作用,P21活化蛋白激酶4(PAK4)位于IL-28B基因上游64kb处,属于P21活化蛋白激酶家族,Rac和Cdc42的效应蛋白。它是肌动蛋白细胞支架、神经轴突生长、细胞存活、激素信号系统和基因转录的重要调节器,PAK4特向作用于三磷酸鸟苷(GTP)形成GTP结合蛋白Cdc42Hs并且微弱作用于MAP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家族,参与丝状伪足形成的调节,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组中起着一定作用。前期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分别证实分属IFN-λ家族的细胞因子IL28B附近的基因突变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转归和治疗应答有关。IL28及其附近的PAK4基因多态性是否与中国汉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抗病毒治疗应答有关目前很有争议。本研究拟采用分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设计,Hapmap数据库筛选出可能会影响HBV感染后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Spectrometry,MALDI-TOF MS)技术对目标基因位点分型,分析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探讨IL28、PAK4的基因多态性对中国汉族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个体化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第一部分白细胞介素28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拉米夫定治疗应答的关系目的:本研究选择白细胞介素28A基因(interleukin28A,IL28A,IFN-λ2)、白细胞介素28B基因(interleukin28B,IL28B,IFN-λ3)为候选基因,选取rs8099917和rs12980602两个位点分析宿主遗传因素与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应答的关系。方法:354例首次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形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发病情况、检查结果,并在拉米夫定治疗1年时对病人的HBeAg血清转换情况、HBV DNA病毒载量及ALT复常情况进行跟踪随访。完全应答定义为HBe抗原转阴、HBVDNA检测不到或低于检测下限,或较基线下降≥2log10、ALT水平下降至正常;部分应答定义为HBV DNA检测不到或低于检测下限,或较基线下降≥2log10、ALT水平下降至正常;不符合上述标准者定义为非应答。利用CNKI和Pubmed查询免疫疾病易感基因和与治疗应答相关的文献,用Hapmap在中国汉族人群选择待研究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Haploview软件排除呈高度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的位点。收集外周血,采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从抗凝全血提取DNA。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的实验平台对候选基因: IL28B-rs8099917(TT、 GT、 GG),IL28A-rs12980602(TT、CT、CC)进行DNA的SNPs分型。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181例拉米夫定治疗应答组和173例非应答组计量资料两两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单因素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并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s,95%CI),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结果:1位点连锁不平衡用Haploview软件证实rs8099917和rs12980602不存在连锁不平衡,选择的2个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不存在连锁不平衡,说明研究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2应答组和非应答组患者基线特征的比较应答组中男性、吸烟和饮酒者所占的比例均低于非应答组(61.33%vs76.30%,P=0.002;29.83%vs43.35%,P=0.008;38.67%vs52.02%,P=0.012),证明性别、吸烟、饮酒是拉米夫定治疗应答的独立影响因素,男性患者、有吸烟饮酒史的患者更不容易实现治疗应答。年龄、HBV DNA和ALT水平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50.86±11.03vs52.22±10.82;7.67log copies/ml vs7.69log copies/ml;279.50IU/L vs317.50IU/L;P>0.05)。将纤维化程度分为f0-f4,与拉米夫定的治疗应答呈显着负相关,OR值为0.716(95%CI=0.432-0.986),P=0.036,纤维化程度越高,治疗应答率越低。3rs8099917位点与拉米夫定治疗应答的关系对rs8099917基因位点检测结果发现,TT为其显性基因,无论在应答组还是非应答组未发现GG基因型,单因素分析应答组突变基因型GT携带率明显高于非应答组(8.8%vs2.3%),OR值为4.097(95%CI=1.342-12.512, P=0.015)。在多因素分析中,当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HBV DNA,ALT基线水平后,IL-28B rs8099917位点的突变基因型GT仍显示与拉米夫定治疗的高应答有关,OR值为4.025(95%CI=1.316-12.354),P=0.013。携带rs8099917GT基因型者可能预示着拉米夫定治疗的成功。4rs12980602位点与拉米夫定治疗应答的关系对rs12980602基因位点检测的结果与rs8099917相似,TT也是其显性基因。单因素分析应答组突变基因型CT和CC携带率明显高于非应答组(18.8%vs9.2%),OR值为2.27(95%CI=1.202-4.284);P=0.014)。但在多因素分析中,当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HBV DNA,ALT基线水平后,IL-28B rs12980602位点的突变基因型CT和CC显示与拉米夫定治疗应答无相关性,OR值为1.765(95%CI=0.884-3.617, P=0.109)。结论:1用Haploview软件证实rs8099917位点和rs12980602位点不存在连锁不平衡,说明研究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2性别、吸烟、饮酒是拉米夫定治疗应答的独立影响因素,男性患者、有吸烟饮酒史的患者不容易实现治疗应答。3白细胞介素28基因的rs8099917和rs12980602两个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拉米夫定治疗应答有关联,携带rs8099917位点突变基因型GT,rs12980602位点突变基因型CT和CC者可能预示着拉米夫定治疗的成功,尤其以rs8099917位点突变基因型GT为生物学标志。4肝纤维化早期预示着对拉米夫定治疗的高应答。第二部分白细胞介素28、P21活化激酶4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关系目的: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费用昂贵且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高应答率病人的选择对临床合理用药来说非常必要。本研究选择IL28A(IFN-λ2)、IL28B(IFN-λ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基因(p21activatedkinases4,PAK4)为候选基因,选取rs8099917、 rs12980602和rs9676717三个位点分析宿主遗传因素与慢性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关系。方法:240例首次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形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发病情况、检查结果,并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6月时对病人的HBeAg血清转换情况、HBVDNA病毒载量及ALT复常情况进行跟踪随访。完全应答定义为HBe抗原转阴、HBV DNA检测不到或低于检测下限,或较基线下降≥2log10、ALT水平下降至正常;部分应答定义为HBV DNA检测不到或低于检测下限,或较基线下降≥2log10、ALT水平下降至正常;不符合上述标准者定义为非应答。利用CNKI和Pubmed查询免疫疾病易感基因和与治疗应答相关的文献,用Hapmap在中国汉族人群选择待研究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Haploview软件排除呈高度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的位点。收集外周血,采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从抗凝全血提取DNA。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的实验平台对候选基因: IL28B-rs8099917(TT、 GT、 GG),IL28A-rs12980602(TT、CT、CC),PAK4-rs9676717(TT、 CT、CC)进行DNA的SNPs分型。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比较92例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应答组和148例非应答组计量资料两两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单因素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并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s,95%CI),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结果:1位点连锁不平衡用Haploview软件证实rs8099917、 rs12980602和rs9676717不存在连锁不平衡,选择的3个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不存在连锁不平衡,说明研究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2应答组和非应答组患者基线特征的比较应答组饮酒者占36.96%,明显低于非应答组的50%(P=0.048),饮酒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应答的独立影响因素,有饮酒史的患者不容易实现治疗应答。年龄、男性所占比例、吸烟者所占比例、HBV DNA和ALT基线水平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38.07±14.62vs37.3±12.67;67.39%vs66.22%;41.30%vs51.35%;7.67log copies/ml vs7.69log copies/ml;279.50IU/L vs317.50IU/L;P>0.05)。3rs8099917位点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关系对rs8099917基因位点检测结果表明,TT为其显性基因,应答组无GG基因型,应答组和非应答组TT、 GT和GG基因型的携带率无统计学差异(89.13%,10.87%,0.00%vs87.84%,9.46%,2.70%,P=0.838)。rs8099917位点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后6月的应答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单因素分析OR值为0.881(95%CI=0.388-2.002),P=0.838;多因素分析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HBV DNA,ALT水平后,OR值为0.881(95%CI=0.388-2.002),P=0.999。4rs12980602位点与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关系对rs12980602位点检测的结果与rs8099917位点相似,TT也是其显性基因,应答组和非应答组TT、 CT和CC基因型的携带率无统计学差异(82.61%,15.22%,2.17%vs81.08%,18.92%,0.00%,P=0.186)。rs12980602位点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后6月的应答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单因素分析OR值为0.902(95%CI=0.458-1.778),P=0.766;多因素分析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HBV DNA,ALT水平后,OR值为0.688(95%CI=0.311-1.523),P=0.356。5rs9676717位点与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关系对rs9676717位点检测结果表明,应答组与非应答组TT、 CT和CC基因型的携带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56.52%,32.61%,10.87%vs40.54%,52.70%,6.76%,P=0.009)。单因素分析rs9676717位点携带突变基因型CT+CC与干扰素治疗后的应答有显着的负相关性,OR值为0.524(95%CI=0.310-0.888),P=0.016。当多因素分析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HBV DNA,ALT水平后,PAK4基因的rs9676717位点的突变基因型CT+CC仍显示与干扰素治疗应答呈负相关, OR值为0.173(95%CI=0.037-0.799);P=0.025。结论:1饮酒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应答的独立影响因素,有饮酒史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容易实现治疗应答。2位于IL-28的rs8099917和rs12980602位点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无关,而携带PAK4的突变基因型CT+CC降低干扰素治疗6月患者的应答。第三部分IL-28B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自发清除及干扰素治疗应答关系的Meta分析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在不同人群不同类别乙型肝炎患者中开展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IL-28B基因rs12979860位点及rs8099917位点与HBV感染后病毒自发清除及治疗应答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关键词“IL-28B、SNP、hepatitis B、spontaneous clearance、treatment and interferon"联合检索PUBMED、 MEDLINE、 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中英文文献。末次检索日期是2013年3月25日。共检索到32篇文献。由两位研究人员对检索到的所有文献题目和摘要进行评估筛选,最后选出5篇关于rs12979860位点与HBV感染后自发清除的相关文献、7篇关于rs12979860位点与HBV感染后干扰素治疗应答的文献、3篇关于rs8099917位点与HBV感染后自发清除的相关文献、3篇关于rs8099917位点与HBV感染后干扰素治疗应答的文献。纳入Meta分析提取纳入文献的信息如下:第一作者、出版年、研究设计类型、受试者来自的国家和种族、乙型肝炎诊断类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定义和数量、提取DNA和分型的方法、病毒亚型、治疗方法等。文献未提供基因型的,利用相应的基因频率计算,分别提取rs12979860位点及rs8099917位点的相关数据,对两个位点的显性模型进行了Meta分析。计算优势比(OR)及其95%CI作为效应量。首先对纳入分析的原始文献进行Q检验,分析异质性,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求其效应合并值。用漏斗图和Begg’s检验进行发表偏倚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用STATA11.1分析。结果:1rs12979860位点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自发清除的关系共有5篇符合分析条件的关于rs12979860位点与HBV感染后自发清除的相关文献。Meta分析的异质性检验显示: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I2=20.0%,P=0.287)。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M-H固定效应模型对rs12979860位点显性模型(TC+CC vs CC)进行数据合并,结果显示,合并后的OR为1.05(95%CI:0.83-1.32,P=0.70),证明rs12979860位点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自发清除没有关联。Begg’s偏倚分析显示无明显发表偏倚,P>0.1。2rs12979860位点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治疗应答的关系有7篇符合分析条件的关于rs12979860位点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治疗应答关系的相关文献。Meta分析的异质性检验显示:合并后的OR为1.57(95%CI:1.06-2.33,P=0.024)但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I2=61.6%,P=0.016)。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对数据进行分层分析,按照乙型肝炎病人诊断类别分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进行分析。HBeAg阳性组的4篇文献仍然存在异质性(I2=77.7%,P=0.00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如下:rs12979860位点显性模型(TC+TT vs CC)合并后的OR为0.717(95%CI:0.190-2.701,P=0.623),证明rs12979860位点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干扰素治疗应答没有关联。HBeAg阴性组3篇文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如下: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I2=0.0%,P=0.710)。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对rs12979860位点显性模型(TC+TT vs CC)选择M-H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结果显示,合并后的OR为2.132(95%CI:1.15-3.95,P=0.016),rs12979860位点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治疗应答呈正相关,突变基因型TC+TT显着提高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无发表偏倚。3rs8099917位点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自发清除的关系共有3篇符合分析条件的关于rs8099917位点与HBV感染后自发清除的相关文献。Meta分析的异质性检验显示: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I2=0.0%,P=0.705)。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对rs8099917位点显性模型(GG+GTvs TT)选择M-H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结果显示,合并后的OR为1.084(95%CI:0.72-1.623,P=0.696),证明rs8099917位点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自发清除没有关联。无发表偏倚。4rs8099917位点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治疗应答的关系有3篇符合分析条件的关于rs8099917位点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治疗应答关系的相关文献。对rs8099917位点显性模型(GG+GT vs TT) Meta分析的异质性检验显示:合并后的OR为0.400(95%CI:0.24-0.66,P=0.000),证明rs8099917位点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治疗应答呈负相关,突变基因型GG+GT显着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I2=36.8%,P=0.206),无发表偏倚。结论:1通过Meta分析证实,IL28B rs12979860位点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自发清除以及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干扰素治疗应答无关,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干扰素治疗应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IL28B rs12979860位点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自发清除以及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干扰素治疗应答无关,与HBeAg阴性慢乙肝病人干扰素治疗应答呈正相关,以野生型等位基因C为参照,突变基因型TC+TT显着提高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2通过Meta分析证实,IL28B rs8099917位点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自发清除无关,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治疗应答呈负相关,突变基因型GG+GT显着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

裴彦祯[9](2012)在《乙肝表面抗原在乙肝相关疾病进展过程中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HBsAg定量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在3组患者中与HBVDNA的相关性。方法:采集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组),7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54例HBsAg阳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的血清标本,用雅培化学发光法进行HBsAg定量测定,荧光PCR定量法检测HBVDNA水平。多组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一、临床数据:基本情况:乙型肝炎组患者47例,男性32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2.4±13.5)岁,其中HBeAg阳性患者24例;肝硬化组患者72例,男性5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9±9.7)岁,其中HBeAg阳性患者26例;肝癌组患者54例,男性4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8.3±9.8)岁,其中HBeAg阳性患者16例。肝功能:ALT的中位数在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中分别是:81.5U/L、45.0U/L、38.5U/L:TBiL的中位数在三组中分别是13.40μmol/L、31.95μmol/L、及30.10μmo1/L;ALB的平均值在三组中分别为(40.6±9.5)g/L、(32.1±7.0)g/L、(33.0±6.6)g/L;在各组中ALT、TBiL及ALB均与HBsAg定量值无相关性(P值均>0.05)。二、结果:HBsAg定量值在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中的中位数分别为2361.10、1001.64、594.35IU/ml,3组间定量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χ2=24.39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比较,Z=-3.7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组与肝癌组比较,Z=-4.6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肝硬化组与肝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HBeAg阳性患者,HBsAg定量值在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的中位数分别为3259.83、1077.30、789.72IU/ml,3组间亦呈下降趋势,χ2=15.64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HBeAg阴性患者,(?)IBsAg定量值在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的中位数分别为1669.00、1001.64、582.051U/ml,3组间亦呈下降趋势,χ2=6.42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定量与]HBVDNA在慢性乙型肝炎组(r=0.297,P<0.05)、肝硬化组(r=0.346,P<0.05)、肝癌组(r=0.452,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HBsAg定量值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中逐渐降低,且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

刘涵云[10](2011)在《HBsAg定量检测在慢乙肝自然史中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血清HBsAg定量是慢乙肝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然而目前关于HBV感染自然进程中HBsAg的基线水平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评估HBsAg定量在慢乙肝自然史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对99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V单一感染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依据HBV感染的不同时期,将患者分为4组:免疫耐受期20例、免疫清除期26例、低(非)复制期25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28例。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HBsAg滴度,免疫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分析血清HBsAg滴度与血清HBV DNA和ALT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慢乙肝感染各阶段HBsAg水平存在差异(p<0.001)。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非)复制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sAg滴度分别为4.92 1g IU/ml、4.071g IU/ml、3.04 1g IU/ml、3.54 1g IU/ml。HBsAg滴度在免疫耐受期最高,低(非)复制期最低。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载量总体呈正相关(R=0.65,p<0.001)。具体到HBV持续感染各个不同时期,仅免疫清除期可见二者存在相关性。血清HBsAg水平与AL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显示慢乙肝不同阶段血清HBsAg基线值明显不同。HBsAg水平与HBV DNA载量在HBV持续感染患者中存在相关性。该发现对于理解HBV感染自然史和抗病毒治疗中HBsAg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清HBV-DNA定量与肝损害及干扰素应答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HBV-DNA定量与肝损害及干扰素应答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定量检测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定量的检测方法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定量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
    1.前言
    2.研究对象
    3.实验方法
    4.统计学方法
    5.结果
    6.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CCCDNA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miRNA-548ah调控HDAC4影响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miRNA在肝脏相关疾病中作用机制 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应答的早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部分 评估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指标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新型诊断学模型的建立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血清WFA~+-M2BP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血清WFA~+-M2BP对慢性乙肝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应答的预测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及主要位点HLA-DR功能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HBV-ACLF临床特征及炎症因子谱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HBV-ACLF的GWAS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关联位点的验证及主要位点精细解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HLA-DRB1*1202 风险等位对HBV变异的限制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不足与展望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定义及病因变迁、病理生理机制及遗传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HBsAg、HBeAg、HBV-DNA定量、乙肝基因分型检测及核苷类似物抗病毒疗效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临床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方式、病毒学特点及乙型肝炎感染自然史.
    2.2 HBV 血清学指标及常见的 HBV 变异
    2.3 HBSAG、HBEAG 与 HBV-DNA 定量检测的意义
    2.4 乙肝基因型发现、种类及分布特点
    2.5 乙肝基因型与肝脏疾病、抗病毒疗效关系
    2.6 常见肝合成功能指标及意义
    2.7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适应症
    2.8 抗病毒治疗应答分类方法
    2.9 常用的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分类、抗病毒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
    2.10 总结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治疗方法
    3.5 观察指标
    3.6 分析方法
    3.7 实验试剂及仪器
    3.8 统计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慢性 HBV 感染不同阶段基线水平 HBSAG 定量、HBEAG 定量与HBV-DNA 定量相关性分析及三者在慢性 HBV 感染不同阶段均值变化趋势
    4.2 乙肝基因型检测结果回报
    4.3 乙肝肝硬化患者核苷类似物抗病毒疗效结果回报
第5章 讨论
    5.1 慢性 HBV 感染不同阶段 HBSAG 定量、HBEAG 定量及 HBV-DNA定量相关性及变化趋势分析
    5.2 乙肝基因型临床表型、病毒学、血清学等临床指标分析
    5.3 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 48 周临床疗效观察
    5.4 基线 HBV-DNA 定量水平、治疗前 CHILD-PUGH 级别与核苷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 48 周临床疗效关系的比较...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自然变异与干扰素诱导变异中HBV突变位点的规律及HBV突变与抗病毒药物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
    2.3 方法
    2.4 检测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HBV各突变位点在自然变异组与干扰素诱导变异组的规律
    3.2 自然变异者应用干扰素和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比较
    3.3 普通干扰素诱导变异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B1组)和拉米夫定(B2组)疗效比较
4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BV 前 C/BCP 区基因变异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白细胞介素28、P21活化激酶4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白细胞介素 28 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拉米夫定治疗应答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白细胞介素 28、P21 活化激酶 4 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IL-28B 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自发清除及干扰素治疗应答关系的 Meta 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乙肝表面抗原在乙肝相关疾病进展过程中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及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的来源、配置
    1.3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HBsAg定量在乙肝相关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HBsAg定量检测在慢乙肝自然史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和试剂
    1.3 检测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第2章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不同时期血清HBsAg水平的变化
    2.3 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的关系
    2.4 血清HBsAg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的关系
第3章 讨论
    3.1 HBsAg概述
    3.2 慢乙肝自然史的分期
    3.3 血清HBsAg水平在各时期的变化
    3.4 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的关系
    3.5 不同HBeAg状态血清HBsAg定量检测的意义
    3.6 血清HBsAg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血清HBV-DNA定量与肝损害及干扰素应答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定量检测及临床应用[D]. 王永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2]miRNA-548ah调控HDAC4影响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王蔚. 东南大学, 2019(03)
  • [3]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应答的早期预测[D]. 朱明玉. 上海交通大学, 2017
  • [4]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及主要位点HLA-DR功能解析[D]. 谭文婷. 第三军医大学, 2016(11)
  • [5]聚乙二醇干扰素应答不佳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加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疗效观察[J]. 王建彬,康海燕,曹雪改,王林,王艳,赵子龙,耿惠杰.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5(05)
  • [6]HBsAg、HBeAg、HBV-DNA定量、乙肝基因分型检测及核苷类似物抗病毒疗效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临床研究分析[D]. 窦裁凤. 吉林大学, 2014(10)
  • [7]自然变异与干扰素诱导变异中HBV突变位点的规律及HBV突变与抗病毒药物关系研究[D]. 刘盼. 郑州大学, 2014(03)
  • [8]白细胞介素28、P21活化激酶4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关联性分析[D]. 于风雪.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0)
  • [9]乙肝表面抗原在乙肝相关疾病进展过程中的变化[D]. 裴彦祯.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10]HBsAg定量检测在慢乙肝自然史中的研究[D]. 刘涵云. 青岛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血清HBV-DNA定量与肝损伤和干扰素反应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