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废水处理装置论文_汪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一体化废水处理装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废水,废水处理,装置,生物量,气浮,反应器,臭氧。

一体化废水处理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汪志[1](2017)在《萃取—生物一体化装置处理含氯化工废水的工艺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江苏梅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冷却剂系列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氯化工废水(其中COD的浓度为1050 mg/L,CHCl_3的浓度为24.4 mg/L)为研究对象,在前期“物理-生物”组合工艺的小试研究基础上,采用“萃取-生物”一体化装置对其进行应用研究。研究了萃取装置、生物装置的处理工艺技术,对含氯模拟废水、含氯化工废水分别进行处理;根据处理水质的达标情况,探究现有装置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生物装置进行改进,分离、筛选出白腐真菌,并将其制备成固定化生物小球,应用于含氯模拟废水、含氯化工废水的处理;针对一体化装置,开发设计出了具有可视化界面的仿真计算软件。最终处理的废水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COD≤100 mg/L、CHCl_3≤0.3 mg/L的要求,平均废水处理成本由20.63元/吨降低到4.67元/吨。论文主要探讨了:(1)萃取处理装置在萃取剂投加量为4 mL/min的条件下,废水中CHCl_3含量可由24.4 mg/L降至0.26 mg/L,去除率达98.93%;生物处理装置在反应10h的条件下,废水剩余COD含量仍然过高,故需对其进行改进以提高处理效率。(2)利用培养基的特征显色反应筛选分离出白腐真菌,采用“吸附-包埋-交联”的方法制备固定化生物小球:以聚乙烯醇、海藻酸钠为包埋剂,投放比例为10%聚乙烯醇+1.0%海藻酸钠;以改性稻壳作为吸附载体,投放比例为1.0%。(3)在固定化微生物小球投加量为20%,曝气量为3 L/min,处理时间为8h,处理温度为35℃的条件下,废水的COD可由940.2 mg/L降至92.8 mg/L,去除率可达90.13%。(4)一体化装置经改进后,含氯化工废水中CHCl_3含量可由24.4 mg/L降至0.21 mg/L,综合去除率达99.14%;COD可由1050 mg/L降至92.8 mg/L,综合去除率达91.16%。(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7-03-30)

刘剑玉,林庆坤,汪晓军[2](2015)在《臭氧-BAF一体化装置处理含氨氮有机污染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采用臭氧-曝气生物滤池(BAF)一体化装置处理含氨氮有机污染废水。随着氨氮浓度增大,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呈现下降趋势,较理想的进水氨氮负荷范围为0.17~0.25 kg/m3·d,此时的氨氮去除率可稳定在60%以上。进水中含有的氨氮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较大,当氨氮浓度超过60 mg/L时,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明显变差。用脂磷法测定一体化装置内的微生物量,结果显示在距离进水口较近的区域(取样高度≤1.2 m)由于高浓度臭氧的杀菌作用,微生物量极少;在距离进水口垂直距离1.5 m处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形成了臭氧氧化和生化的协同作用区域;在此之后,随着取样高度的继续增加,系统内生物量出现下降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5年06期)

张吉库,明月[3](2015)在《电解气浮/过滤一体化装置处理采油废水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电解气浮/过滤一体化装置在处理采油废水过程中,各因素对于油类等杂质去除效果的影响.方法以固体悬浮物(SS)质量浓度和含油量为考核指标,以油田采出水为处理对象,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试验条件,并进行单因素优化实验.结果最佳停留时间18 min,最佳电流强度1.2A,最佳极板间距20 mm,最佳滤速为4 m/h,最佳试验温度为60℃.结论随着电流强度、停留时间、极板间距的增加,SS和油的去除效果均有所提高;随着温度的升高,电解气浮对油和SS的去除率都明显增加.(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王君[4](2015)在《基于流态化的混凝、吸附与高级氧化一体化装置处理复合染料废水的行为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印染废水具有成分复杂,色度高,悬浮物和溶解性有机物浓度高的特点,其处理是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重点与难点。废水中的染料性质存在较大差异,且分散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碱性染料等常并存于印染废水中,导致单一的处理方式难以取得预期的处理效果。然而,目前普遍采用的复合处理工艺存在占地面积大、运行和操作管理复杂的问题。本研究基于颗粒水力分级理论,构建了混凝-吸附一体化流化床和氧化-吸附一体化流化床,其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新工艺。基于流态化的混凝参数优化结果则表明,由于速度梯度在紊流状态下处于失效的状态,因此以高岭土悬浊液为目标污染物进行混凝动力学参数优化,在四种常用的混凝动力学参数中,只有欧拉准数(Eu)与高岭土悬浊液的去除率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处于相同规律,并且Eu只与颗粒密度、颗粒尺寸、混凝时间等有关。因此Eu为最适的控制流化床反应的操作因素。在流化床底部填充重质颗粒硅胶或陶粒,流化床上部的填充轻质颗粒活性炭,利用重力自然水力分级。在混凝-吸附流化床中按硅胶与活性炭填充比为350:0、250:0、175:175、100:250、0:350的比例填充入流化床中,复合染料废水由50mg/L分散红、80mg/L酸性黄及80mg/L活性艳蓝组成,同时加入200mg/L的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只填充活性炭并且不投加PAC,流化床中只发生吸附反应,对酸性黄的去除率比较理想,而对分散红的去除率非常低,COD去除率为63.3%。发现流化床中只要发生混凝反应,分散红即可被基本全部去除,对酸性黄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COD的去除率为80.6%。而在混凝-吸附一体化装置中,酸性黄的去除率随着活性炭的高度增加而增加,染料的去除率最高时为硅胶于活性炭填充比为100:250时,COD去除率可达到96.8%。此外,由于活性炭部分产生的大于硅胶部分的欧拉准数,可以有效的保护在硅胶混凝阶段产生的絮体使其不被破坏。絮体尺寸持续增长,由混凝阶段的65.30μm增长到出水口的85.49μm,混凝效率和絮体沉降效率得到显着提高。在氧化-吸附流化床中,复合染料废水由50mg/L分散红、80mg/L酸性黄及80mg/L活性艳蓝组成,溶液pH值调为3。固相颗粒初始填充比为175mm陶粒:175mm活性炭,加入0.59g的FeSO4·7H2O溶于废液中,通入3.57mL的H2O2时开始计时,在反应初期30s酸性嫩黄即被基本去除,分散红和活性艳蓝的去除效率则分别为27.93%和55.80%。当反应时间为10min时,分散红和活性艳蓝的去除效果则分别升至79.76%和79.80%,可见,相比较单一的氧化反应或吸附反应,氧化-吸附一体化装置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含有叁种不同性质的染料的复合染料废水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当仅填充活性炭进行Fenton反应时,COD去除率明显高于只仅填充陶粒的Fenton反应,活性炭吸附废水中没有被Fenton氧化的有机物,从而进一步降低出水COD值。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Fenton氧化反应后溶液中的铁以FeOOH负载在陶粒上,而活性炭则以FeSO4(H2O)将铁吸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张大林[5](2014)在《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一体化装置处理PCB废水的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当前全世界最大的印刷电路板(PCB)生产国。PCB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使其行业废水的处理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PCB废水由于生产工艺决定了其铜含量高、氨氮浓度高、低碳的的特点。目前针对PCB废水中铜的回收和处理的工艺已趋于成熟和多样,但当前国内外对PCB废水的脱氮处理关注较少,废水中高浓度的氨氮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处理。本实验是在实验室小试PCB废水脱氮的可行性研究和中试的启动研究均已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在300d实验周期内,通过调节进水负荷、pH和曝气量,测定大量运行的数据,探讨系统的处理能力和运行条件,以达到进一步考察装置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和优化运行参数的目的。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实验进水为经预处理后的PCB实际废水,装置运行300d,HRT为3.7h,进水总氮负荷达1.3 kg/(m3·d),好氧区曝气量为5.8m3/(m3·h),总氮去除速率稳定在0.78 kg/(m3·d),最高时达0.81kg/(m3·d),总氮去除率稳定在60%左右,最高时达68%。2、好氧区有效容积450L,HRT2.7h,出水亚硝氮累积率达90%以上,亚硝氮生成速率最高可达0.92kg/(m3·d)。厌氧区有效容积150L,HRT1h,总氮去除率最高达60%以上,总氮去除速率最高可达3.13kg/(m3·d)。3、进水中加入碳酸氢钠可避免pH大幅度波动,好氧区pH可控制在7.6~8.1之间,厌氧区pH可控制在7.9~8.4之间。4、中试装置利用ORP监测值来判断中试装置内两个区域的溶解氧浓度是否适宜微生物生长。好氧区ORP应控制在100~200mv之间,厌氧区ORP应控制在-200~20mv之间。5、一体化中试装置运行期间,为获得更高效的亚硝化能力可以选择采取加大曝气量和投加亚硝化污泥的措施,但好氧区曝气量不宜超过9.3 m3/(m3·h)。(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期刊2014-12-01)

[6](2014)在《“SIF法处理废水中总氰技术及一体化装置”通过验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由国家科技部立项,河南省新悦环境科技研发公司独立承担完成的"SIF法处理工艺废水中总氰技术及一体化装置"以总分第一名的良好成绩顺利通过验收。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目的完成有力推动了中国氰化废水治理技术质的飞越,优异的节能减排技术效果开创了同类技术国际先进的先河。申请获得专利技术8项,这些专利技术科技含量高,实际应用效果远远优于同类技术。在含氰废水治理领域中遥遥领先。以该项目技术和设备为主的含氰废水治理工程已经建成了示范工程,在行业应用中独占鳌头。(本文来源于《西南给排水》期刊2014年03期)

王圣洋,吴庆生[7](2013)在《无机/有机废水的纳米技术一体化处理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装置旨在利用无机废水中重金属阳离子、无机阴离子通过支撑液膜生成具有光催化作用的纳米粒子,实现"变废为宝"。然后,具有光催化作用的纳米粒子通过紫外灯的照射进行光催化降解有机废水,达到"以废治废"。最后同时达到无机重金属阳离子和有机废水的排放标准。目前本装置已申请国家专利。(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13年24期)

杨宇,丁国际,朱勇强,刘德永,焦正[8](2010)在《新型生物膜一体化装置处理草浆中段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草浆中段废水的特点,集合水解酸化、好氧流化和生物过滤等工艺的优点,同时采用多孔弹性材料设计了一种新型生物膜一体化装置,并利用该装置对碱法草浆中段废水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HRT为16 h条件下,系统出水CODCr为250~350 mg/L,BOD5在50 mg/L左右,浊度<6 NTU,CODCr去除率达到72%,BOD5去除率达到80%以上,并有95%以上的除浊率。(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0年04期)

王鹏,李孟[9](2008)在《一体化除油装置处理采油废水工程实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油废水一体化处理装置,采用混凝沉降+粗粒化+精细过滤工艺,其中内循环粗粒化工艺和多级精细过滤均由武汉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市政工程系李孟教授开发研制,自控部分是以带PCI总线的工作站、NI公司的数据采集卡为硬件核心,以虚拟仪器编程环境LabVIEW 7 Express为软件平台的控制系统。经过2个多月的运行,各项出水指标均达到排放标准,SS,油分,总铁去除率分别为99.9%,78.9%,99.8%。(本文来源于《国外建材科技》期刊2008年06期)

[10](2008)在《电凝聚废水处理一体化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凝聚气浮法是一项有效的废水处理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废水在外电压作用下,利用可溶性阳极,产生大量的金属离子,对废水中的胶体颗粒进行凝聚,而阴极则产生氢气,与凝聚后产生的絮体发生粘附,从而使絮体上浮而得到分离。此外,电场的作用以及电极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废水中的部分有机物被氧化,从而去除废水的部分CODCr。(本文来源于《技术与市场》期刊2008年05期)

一体化废水处理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采用臭氧-曝气生物滤池(BAF)一体化装置处理含氨氮有机污染废水。随着氨氮浓度增大,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呈现下降趋势,较理想的进水氨氮负荷范围为0.17~0.25 kg/m3·d,此时的氨氮去除率可稳定在60%以上。进水中含有的氨氮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较大,当氨氮浓度超过60 mg/L时,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明显变差。用脂磷法测定一体化装置内的微生物量,结果显示在距离进水口较近的区域(取样高度≤1.2 m)由于高浓度臭氧的杀菌作用,微生物量极少;在距离进水口垂直距离1.5 m处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形成了臭氧氧化和生化的协同作用区域;在此之后,随着取样高度的继续增加,系统内生物量出现下降的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一体化废水处理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1].汪志.萃取—生物一体化装置处理含氯化工废水的工艺与机理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7

[2].刘剑玉,林庆坤,汪晓军.臭氧-BAF一体化装置处理含氨氮有机污染废水[J].净水技术.2015

[3].张吉库,明月.电解气浮/过滤一体化装置处理采油废水的影响因素[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王君.基于流态化的混凝、吸附与高级氧化一体化装置处理复合染料废水的行为与特征[D].吉林大学.2015

[5].张大林.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一体化装置处理PCB废水的中试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4

[6]..“SIF法处理废水中总氰技术及一体化装置”通过验收[J].西南给排水.2014

[7].王圣洋,吴庆生.无机/有机废水的纳米技术一体化处理装置[J].中国科技信息.2013

[8].杨宇,丁国际,朱勇强,刘德永,焦正.新型生物膜一体化装置处理草浆中段废水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0

[9].王鹏,李孟.一体化除油装置处理采油废水工程实例[J].国外建材科技.2008

[10]..电凝聚废水处理一体化装置[J].技术与市场.2008

论文知识图

一体化连续式废水处理装置总流程示意...一体化含煤废水处理装置旋流器直径与生产能力和分级粒度的关系一体化工艺简况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标签:;  ;  ;  ;  ;  ;  ;  

一体化废水处理装置论文_汪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