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探讨

关于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探讨

虞阳[1]2004年在《关于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探讨》文中认为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研究探讨跨国公司的管理对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讨论了跨国公司的业绩评价系统。业绩评价系统是跨国公司经营中重要的控制和反馈工具,业绩评价系统的正常运作,可以为跨国公司制定正确的战略,顺利实施公司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西方研究业绩评价系统的文献已有许多,这为我们了解西方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历史演变和现状提供了方便。设计跨国公司的业绩评价系统首先要了解影响业绩评价系统的因素和其面对的一些主要问题,组织结构、财务安排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都会对业绩评价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正确评价管理者并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奖惩,同时也为了能够清晰准确地掌握公司运营的实际情况,区分管理者和经营系统这两类不同的评价对象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跨国公司要对预算单位(重点评价管理者)和战略经营单位(重点评价经营系统)分别制订行动计划和评价指标。而计划和指标的选择则要依据平衡计分卡的要求,综合考虑财务、内部业务流程、顾客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此外,业绩评价系统的日常报告制度,业绩评价报告的输出也应当很好地规范,否则会对业绩评价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重大负面影响。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上面提及的问题,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例如激励系统与业绩评价系统之间的关系等。总之,业绩评价系统对跨国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希望本文的探讨能为推进这方面的研究起到一些作用。

邢汉兵[2]2005年在《跨国公司战略管理子系统—业绩评价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前人对于跨国公司的研究可谓很多,但对如何评价跨国公司业绩却涉及较少,缺乏系统全面的论述,更缺乏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总结和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和创新: 第一、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系统论述了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的构建要求、基本原则、运行程序以及内外部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提出了一套比较规范的跨国公司业绩评价方法。 第二、针对前人在研究中只重财务性指标、忽视非财务性指标之不足,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创建了一套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四方面内容的叁级指标体系,同时运用系统分析的办法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叁、根据跨国公司业绩评价指标特征和多层次性结构,借助平衡计分卡的方法,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角度,创造性提出了集德尔菲法、模糊层次分析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成功之处的新的算法思路—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模糊评判法中权数设定人为主观性太强、没有消除指标间相关性对综合评判结果的重复性影响以及隶属度函数的选择缺乏科学性等不足。 第四、为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本文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跨国公司业绩评价中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分别选用德尔菲法和胜任特征评价法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选用的叁级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最后选用一个跨国公司的子公司的实际数据,运用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了实例分析,得出了较满意的结果,进一步论证了本文使用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的论述揭示了跨国公司内部运行的一般规律和业绩评价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对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的研究将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邱毅[3]2006年在《企业跨国并购整合过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不断发展,至2000年,跨国并购额已约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81%。跨国并购日益成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和获取海外资源的一种手段,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成长战略。中国企业在步入21世纪之后,也开始以跨国并购方式大幅度进攻海外市场。由于多种原因,有些跨国并购取得了成功,而有些跨国并购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以失败而告终。文献显示,跨国并购失败率在50-70%,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并购后没有进行合理而有效地整合。有关并购后整合问题研究,国外起步较早,而国内在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市场改革的推进,一些学者也开始重视并购后的研究。以前研究者大多关注于业务、文化、人员、制度和资产等方面的整合,把并购失败归因于并购双方的战略和组织“适配”、文化冲突、缺乏价值协同效应等问题。作者在整理并购整合理论中发现,很少见到把核心能力转移作为考察对象,认为通过并购公司与被并购公司之间的资源和能力转移,共享知识和资源,能够创造并购价值,实现并购战略协同效应。因此,本文把跨国并购后整合过程中的核心能力转移作为本研究的中心议题。研究中隐含着二个假设条件:第一是并购公司与被并购公司之间成功的核心能力转移是并购创造价值的过程,是实现并购战略协同效应的一个主要手段;第二是并购后缺乏核心能力转移是跨国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利用管理学、金融学、组织行为学和国际企业管理等相关理论,着重从核心能力转移角度,对跨国并购整合过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希望本研究的结果能为从事跨国并购的管理者提供一个理论参考,也能丰富跨国并购整合理论。 本文从基于资源的核心能力转移是实现并购成功的源泉这个观点出发,将企业跨国并购后整合(文中各章也可能称为企业跨国并购整合或跨国并购整合)定义为并购企业根据自身并购前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准则,遵循东道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和法律环境,将目标企业或被并购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公司文化、生产、营销和人员等企业要素重新打破,使之与并购企业的要素融为一体,通过两家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企业组织间的核心能力或战略能力的有效成功转移、扩散和积累,从而达到并购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造企业价值的目标的过程。 能力转移(文中也指知识能力转移)过程,是指跨国并购一方将拥有的能力,通过转移机制传播给或“移植”到或“嫁接”到被并购一方的过程,能力接受者将之与现有的能力相结合内部化为自身核心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接受者的竞争优势得到提升或最终接受者的绩效得以改善,反之亦然。能力转移包括两大类活动:(1)知识能力接收者的接受过程;(2)知识能力提供者的传递过程。 本研究利用国内外文献和实证研究成果,开始从分析跨国并购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入手,提出了本文关注的研究问题。 第二章,从理论上对并购动机、并购整合、核心能力理论进行了文献探讨,为以后各章的论述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第叁章,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建立了一个并购整合过程核心能力转移的模型,核心能力转移主要受到能力特性、社会文化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并购战略、能力提供者和接收者的特性、沟通和信赖、转移成本和转移机制等影响。这些因素分为战略层面、组织层面和技术层面。并提出核心能力转移的一个并购过程的观点,核心能力转移不仅是并购后管理的重点,而且从并购前的尽职调查开始到并购交易方式的选择,一直到并购结束为止都要高度关注。 第四章,也是本文的难点、重点部分,主要论述了作为企业资源的知识的特性和分享过程和转移成效。同时分析了知识转移成功的障碍和促进要素。 第五章、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分析了与跨国并购背景下的核心能力转移紧密相关

姚蕾蕾[4]2005年在《转移定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转移定价(TP)问题由来已久,针对该问题的研究也方兴未艾。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转移定价问题已经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特别是Hirshleifer(1956)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提出了当中间产品转移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总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理论,该理论被认为是研究转移定价问题众文献中的经典之一。近些年来,针对转移定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税务方面,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也主要致力于转移定价法律、法规的制定。例如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制定的一系列转移定价报告:1979年TP报告、1984年TP报告、1995年TP报告等,都从税务角度对转移定价规则做出了充分的说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针对转移定价的规则做出了不同的规定。但是,有关转移定价与业绩评价相关联系的研究却并不多见,这主要是因为理论工作者针对转移定价在企业中的作用认识得并不够,企业利用转移定价来管理企业战略和部门业绩评价的情况也并不多见。 我国学者针对转移定价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因此转移定价也是一个比较崭新的话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税务机构制定了一系列转移定价法规,例如:80年代初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但是针对转移定价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并没有太多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公司治理问题的兴起,同时也带来了企业通过转移定价进行企业内部管理以及协调问题。特别是当前国企改革正处于转轨经济中,很多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对转移定价的滥用和误用现象,并产生了恶劣影响,阻碍了国企改革的正常发展。特别是,随着证券市场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业绩报告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外部相关人员的影响日益重大,上市公司欺诈行为以及发布错误信息误导投资人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是通过滥用和误用转移定价引起的。正是由于信息传递上的错误,导致企业集团内部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致使激励和约束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呈现管理上的低效率等等。

先红[5]2001年在《战略管理中的绩效评估系统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绩效评估问题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问题,它是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传统的单一财务评价系统已变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无法为企业战略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和实施控制信息。基于这一情况,笔者提出要建立一个适应战略管理发展需要的绩效评估系统。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估系统的理论框架,其中包括评估系统的要素构成和运行特征,以及一些重要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探讨了影响绩效评估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组织、产品特征、激励系统、管理风格、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以后的论述打下了理论基础。 本论文的重点内容是讨论建立新型的战略管理绩效评估系统。在现有的绩效评估系统中,综合记分卡是一种较为先进和有效的评估方法,曾被誉为是绩效评估系统的一次大变革。而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则是针对战略管理的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对综合记分卡进行改进。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区分不同的评估对象,包括预算单位和战略经营单位;二、确定绩效评估系统的指标体系,其中重点讨论了指标设计中的关键成功因素和指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问题等;叁、绩效评估标准的建立,其中主要讨论了竞标和预算两种方法;四、建立对绩效评估系统本身的管理,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绩效评估系统的管理模型,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加以阐述。 最后,本文采用两个案例对绩效评估在中国企业中的运用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从实践的角度说明了绩效评估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池国华[6]2005年在《现代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根本上说,企业业绩评价一直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亟需解决而又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之所以这样,原因之一就在于业绩评价的多样化和层次性特点。本论文限于主题,主要从管理控制的角度关注内部管理业绩评价,其根本目标是评价管理者战略实施控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从而使企业的战略得以实施,企业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对内部管理业绩评价进行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从总体上看,我国实务界和理论界对于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外部评价和经营者业绩评价,而对于内部管理业绩评价关注不够,即使专门研究,也缺乏广度和深度,甚至将经营者经营业绩评价、责任中心业绩评价和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相互混淆。因此,进行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理论和管理控制理论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理论和管理控制理论的完善。 从企业实践角度探索,随着组织背景的日益复杂,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履行其对股东的受托责任,越来越依赖于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这也是为什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公司业绩评价领域不断进行创新,先后涌现出如此众多业绩评价方法的根本原因。中国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组织背景挑战,实现长远发展,同样需要建立和实施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在这种情形下,EVA、平衡记分卡、业绩叁棱柱这些业绩评价系统及其在众多知名公司应用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就给中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和借鉴。但问题是这些系统实在太多了,而且彼此并不一致,导致企业无所适从。因此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创造一种基于组织背景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设计框架,使得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组织背景及其变化设计并调整其业绩评价系统,从而促进业绩评价系统的有效运转和持续改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回顾和整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会计学等理论,总结和借鉴西方一个世纪以来企业业绩评价领域的研究精华,以现代企业的组织背景为研究起点,以内部管理控制系统为研究背景,以企业业绩评价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提出基于组织背景的现代企业

王东[7]2007年在《电信运营企业战略转型的评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转型是电信业近年来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对于固网运营商,受到技术、资费、商业模式和产业政策的外部压力比较明显,国内的主要固网运营商在近年纷纷提出了战略转型目标。随着转型战略的实践,对转型进行评估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现实需求,本论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平衡记分卡、EVA、整合业绩管理等理论框架,建立了战略实施评估的MRCP模型,科学运用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对某电信运营商的各省公司转型战略执行情况做出实证评估。MRCP模型以价值提升为转型结果的评价目标,从稳步增长、结构调整、转型风险和竞争影响四个维度展开评估;为使评价结论公正客观,模型中考虑到各省的行业潜力差异,并建立了潜力评价IOEG子模型。通过转型结果与行业潜力的配比分析,借助基于改进DEA的配比模型,获得各省的转型效率评价指标,并依据该指标排名得到最终转型评估结果。同时,MRCP模型中也对转型过程进行评估,并对转型结果和转型过程做排名配比,筛选出表现异常的评价对象并做相应的诊断处理。论文中详细阐述了模型的构成元素,建立了转型结果、转型过程和行业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介绍了各评价体系指标赋权过程、综合评价方法和配比分析过程。论文最后以某运营商的实际数据,做出实证分析。全文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电信企业战略转型的相关概念,引出了对转型评估进行研究的现实需求。通过对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理论的简要介绍,明晰了战略实施评估是具有研究价值的一类内部管理业绩评价。该章也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第二章阐述电信运营企业的转型背景,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归纳整理了转型的动因。除此之外,也概括了国内外主要电信运营企业的转型模式和实施现状。第叁章首先介绍了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基础理论,然后从历史研究阶段和研究现状两个方面对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的一般化研究进行了综述,为后文构建电信企业战略转型评估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撑。第四章提出了用于转型战略实施评估的MRCP评价模型,以及用于区域电信行业潜力评估的IOEG子模型;基于MRCP模型构建了转型结果、转型过程和区域电信行业潜力的评价体系;介绍了两种配比分析的实施目的。第五章侧重于介绍各种评价方法的流程,包括指标数值的处理、指标权重的获得、综合评价方法等;提出了基于改进DEA的转型结果与区域电信行业潜力的配比模型;同时也提出了转型结果与转型过程之间的排名配比模型。第六章依托某电信企业内部数据,给出了某年的实证结果,详细介绍了该模型中的重点计算过程,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七章是全文的结束语,概括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和不足之处,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李彬[8]2010年在《合作网络视角下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科层制企业集团开始网络化变革,但随着而来的集团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得集团内部信息不对称、组织关系僵化失效等治理问题愈发严重,母子公司间缺乏有机联系,专业化分工与协调性较差,进而导致许多企业集团竞争力不强,难以发挥协同效应。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母公司如何有效地管控子公司成为新的治理难题,而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和决策依据,已成为企业集团提升管控水平、发挥组织优势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合作网络视角下研究母子公司业绩评价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是,目前关于业绩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企业,少数关于企业集团业绩评价的研究成果要么是针对集团整体业绩的分析,要么仅是单纯地将子公司等同于普通单一企业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忽视了企业集团子公司业绩的特有属性,无论是评价指标,还是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尤其是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子公司业绩结构不再简单地仅仅局限于常规的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企业集团网络中的组织间关系会对子公司业绩产生显着影响,财务与非财务业绩仅是这种复杂关系影响下的现实产物与经济产物,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已难以准确衡量子公司的价值贡献和未来发展趋势,更难以满足业绩评价作为预测工具满足母公司后续决策的需求,这不仅限制了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也使得母子公司业绩评价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地应用与检验,不利于业绩评价系统在集团治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合作网络视角对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业绩评价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目前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现状及问题的分析,结合不断发展的国内外业绩评价理论和方法,寻求在新型网络环境中母公司能够有效评价子公司业绩的有效方案,以充分发挥业绩评价系统该有的作用和功能,提升企业集团综合治理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概括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第一,系统分析企业集团的网络属性,结合其演进路径概括主要特征,为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构建提供合理的组织基础。随着技术的完善与竞争的加剧,企业集团化、集团网络化已成为现代组织发展变革的趋势之一,网络组织以其特有的竞争优势得以广泛应用,企业集团也开始了从传统层级制向网络化的转变,这种转变更是契合了企业集团本身的组织特性,如天生的强异质性、普遍的信任合作机制、大量的内部交易等等,这种吻合也从侧面进一步加快了企业集团的网络化进程,并使其呈现出新的不同的组织特征,如合作的普遍性、关系的重要性等等。这种变革对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母子公司业绩评价作为管控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和决策信息来源,为了适应这种新型组织环境,创新也就成为必然。第二,在合作网络视角下从业绩本质出发,重新界定并建立完整的子公司业绩结构。本研究根据企业集团网络组织特性以及组织间关系、人力资源等相关理论,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中主流的“结构—关系”维度,对子公司业绩构成进行梳理,按动因及本质特征的不同将其分为结构业绩和关系业绩。其中,结构业绩涵盖了传统的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强调业绩个体性、结果性的一面;关系业绩则是为了重点衡量组织中复杂多样的关系对业绩的影响而设置的,强调业绩关联性、行为性的一面,二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子公司综合业绩。此外,重点分析了子公司关系业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式:企业集团组织效应之所以存在并发挥作用就是因为组织间关系的存在,这种关系资源是影响业绩的关键动因;关系业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各种各样的内部交易,也包括各种财务上难以衡量的其他合作行为。通过此分析,以强化对这种新型业绩的认识,为评价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第叁,系统总结影响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权变因素,将其归纳为企业集团外部层、企业集团层以及子公司层等叁个层面,并完整分析各要素的影响机理;以此为基础,结合企业集团网络组织特性及其对评价系统的内在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则与程序,构建全新的合作网络视角下的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包括评价主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等七大要素,并重点分析了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在平衡记分卡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入了“创新”与“合作”目标,将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的多元化目标体系分为普遍性目标和特殊性目标两类,并通过“合作”这一关键桥梁搭建了两者间的关系;对于评价标准,不仅明确了母子公司业绩评价标准设置的基本原则,如一致性、可操作性、激励性等,同时还就目前叁种典型的评价标准—历史标准、行业标准及预算标准进行了对比,确定了预算标准第一选择的地位。第四,根据子公司业绩结构的划分,在严格的理论基础和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合理的开发程序,构建科学完整的母子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将合作网络视角下的母子公司业绩评价指标分为结构业绩评价指标(具体分为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和关系业绩评价指标。其中,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的构建分别从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进行,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主要反映子公司的市场与顾客、学习与成长、组织与流程以及知识与创新等四个方面;关系业绩作为关系资源的直接体现,在评价时按照关系属性分别设置评价指标,其中交易型关系业绩的评价较为简单和直接,由交易价格的公允与否来决定如何调整,非交易型关系业绩的评价是重点也是难点,采用主观评价法从合作范围、合作程度及合作稳定性等叁个方面来进行。第五,通过实地访谈及问卷调查获取一手数据,一方面实证分析权变因素对结构业绩指标采用程度和重视程度以及对关系业绩的影响,另一方面进一步检验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相关性。一般说来,子公司结构业绩指标的采用程度和重视程度以及关系业绩值均与子公司的战略重要性、规模、竞争程度、生命周期及内部关系成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子公司结构业绩评价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类二级指标)的采用程度越高、涉及利益相关方越多,子公司业绩就越好;子公司关系业绩(包括合作范围、合作程度及合作稳定性等二级指标)与其综合业绩成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第一,在合作网络这一新型组织背景下,重构了子公司的业绩结构,这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企业集团的业绩属性,也有助于建立更具针对性的评价系统,以更好地发挥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调配资源、优化提升的功能。具体来讲,根据企业集团网络组织的基本特性以及业绩的本质概念,将子公司业绩由传统的“财务—非财务”类升级为“结构—关系”类,以充分反映合作网络视角下子公司业绩的新形态,也为构建新的评价系统和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传统业绩评价仅仅局限于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两方面,网络化企业集团中的子公司业绩动因与表现更为复杂,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与非财务两个方面,由于集团网络组织间关系的重要性和多变性,使其成为子公司业绩的关键因素,会极大地影响子公司的业绩结果,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全面地评价子公司业绩实现情况,也为了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母公司管控系统的需要,本研究将子公司业绩分为“结构业绩—关系业绩”这两大类,其中结构业绩具体又分为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关系业绩主要包括交易型和非交易型两种。第二,在系统分析企业集团网络组织特性及子公司业绩结构基础上,构建了全新的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在主要评价要素方面,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和创新,如多元化评价目标体系的建立,在传统的平衡记分卡式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了“合作”目标,并将其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特别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融合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等多维指标,更是创新性地将关系业绩评价指标包含在评价系统中,构建了新型的“结构—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来讲,财务业绩指标包括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非财务业绩指标包括市场与顾客、学习与成长、组织与流程及知识与创新等四个方面;交易型关系业绩则要根据内部交易价格的公允程度来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与指标;非交易型关系业绩则需要从子公司的合作范围、合作程度以及合作稳定性等叁个方面进行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的内涵,使评价工作更加全面完整,评价结果更加公正、可接受。第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研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了一系列研究结论,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地对相关问题予以论证和强化。具体而言,本研究一方面实证分析了主要权变因素对结构业绩指标(包括采用程度和重视程度)与关系业绩指标的影响机理,另一方面则重点分析了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相关性,以明确其有效性,为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自评提供支持,服务于该系统的后续改进和优化,以保证其持续高效。

徐春福[9]2012年在《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角色定位及业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活动中的重要经济力量之一,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同时,跨国公司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子公司战略角色,以期适应甚至领导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跨国经营战略管理已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经济和消费结构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市场差异性,因此在全球化战略指导下,不同战略角色下跨国公司子公司因地制宜实施跨国经营策略是其战略选择。战略管理本质就是运用和整合公司所有的资源,持续地增加公司的市场价值,实现公司长期价值。而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跨国公司自公司在东道国的战略性经营业绩,以什么样的评价工具作为跨国公司的业绩评价方法是理论界和实业界所争论的问题,也是本研究致力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角色演变和网络嵌入出发,对不同战略角色进行划分,明确不同战略角色的战略选择与定位,进而针对子公司长期价值创造运行模式和关键驱动因素,运用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分别对子公司跨国经营战略进行描述和衡量,设计适合不同战略角色定位下(水平型、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地图管理体系和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针对以上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探讨了子公司战略角色、战略管理、战略性业绩评价间的关系。研究了跨国公司子公司跨国经营时战略角色定位、战略选择、战略描述、战略实施、战略衡量的具体操作步骤。(2)基于非正式关系网络的特殊性,构筑了一个由母公司内部网络、东道国市场外部网络、非正式组织网络等多维度的“子公司网络嵌入共生系统模型”,将子公司纳入到更大的网络组织中去。(3)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战略角色进行界定,建立了受“子公司与母公司内部网络的母合程度”、“东道国外部网络的机会程度”、“子公司自身竞争优势”等多个变量影响的“子公司战略角色立体模型”,修正了以往研究的片面之处。(4)本研究在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理论的指导下,以公司价值创造驱动因素切入,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维度,具体建立适合于不同类型的跨国公司子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为实业界提供一套系统的具体的跨国公司子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为其提供理论借鉴和支持。本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有:第一个层次,理论综述过程。交代研究主旨和路线,以及理论支持。第一章绪论:本研究的准备部分,主要交待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框架等,框架性的交代研究主旨和路线。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回顾。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工具,包括跨国公司、跨国分公司、子公司战略角色等相关概念,以及跨国公司、业绩评价、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等相关理论。第二个层次,论文主体部分。重点论述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角色、战略地图、业绩评价间互动机制,旨在从理论上探索模式化的跨国公司子公司跨国经营管理体系。第叁章,主要对跨国公司子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网络环境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子公司内外部网络环境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分析,明确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性业绩评价需考虑的内外部影响因素。第四章,主要对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角色的网络嵌入、角色演变以及战略角色定位进行分析,界定本文所要研究的研究对象。并设计“跨国公司子公司网络嵌入共生系统”和“网络嵌入下的子公司战略角色立体模型”。第五章,不同战略角色下的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地图的构建。主要包括企业价值创造和战略地图的内在关联性分析,分析跨国公司子公司引用战略地图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一套完整的水平型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地图和垂直型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地图。第六章,在不同战略角色下子公司战略地图的指导下,就水平型跨国公司子公司、垂直型跨国公司子公司分别设计一套完整的平衡计分卡战略性业绩评价机制进行设计。最后,案例实证部分。选取代表性的跨国公司J子公司和H子公司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水平型跨国公司子公司、垂直型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战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第叁个层次,结论与启示部分(第八章))。主要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的应用与实践;交待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并提出进步研究展望及相关建议。本研究的论述揭示了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角色定位、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间互动机制,及其内部运行的一般规律,对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利于跨国公司在制定战略的同时重视战略角色的定位,对战略的描述、实施与衡量。旨在对现代跨国公司子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王秀丽[10]2015年在《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战略选择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企业社会责任开始与战略管理领域相融合,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新的战略要素,被纳入到了企业战略环境中,并由此形成了企业新的战略选择—社会责任战略。社会责任战略同传统的市场战略相融合,通过对社会责任行为全局性、总体性和根本性的谋划,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跨国公司作为先进管理方式的践行者,开始以战略的眼光和逻辑审视社会责任问题,探索如何通过社会责任战略选择,促进竞争优势的提高和公司的长远发展。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式,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战略选择机制进行了探索,深入探讨社会责任战略选择的动因、类型、影响因素以及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推动跨国公司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本文通过构建“社会责任关键问题—责任竞争优势—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分析框架,分析了跨国公司实行社会责任战略的根本动因。另外,通过跨国公司与其竞争者之间静态博弈分析,提出跨国公司选择实行社会责任战略的必然性。其次,本文通过相关理论推导,分析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战略选择类型,社会责任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社会责任战略选择对公司绩效的关系,并以“社会责任战略选择影响因素—社会责任战略选择类型—社会责任战略绩效”为模式,构建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战略选择机制的理论模型。最后,本文选取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为样本,借助实证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不同社会责任战略选择的影响关系,不同社会责任战略选择对公司绩效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社会责任战略类型对不同影响因素和公司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并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本文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跨国公司进行社会责任战略选择有其必然性,对竞争优势的追求成为社会责任战略选择的内在驱动力。通过理论分析,根据社会责任战略所可能为跨国公司带来的竞争优势进行分类,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战略选择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价值链低成本型社会责任战略、产品差异化型社会责任战略、集群关系资源型社会责任战略和市场开拓型社会责任战略。2.根据战略管理相关理论,高管竞争优势预期、建立共同愿景能力、利益相关者管理能力、东道国市场环境资源可获取性、利益相关者压力等5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战略的选择,形成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战略选择的影响机制。3.本文选择跨国公司子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实证调查的方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5种不同因素对跨国公司四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战略选择具有影响关系,但同一影响因素对不同社会责任战略选择所产生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4.本文通过实证检验的方式,验证了跨国公司四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战略选择与跨国公司绩效都存在正向相关的关系,但不同社会责任战略选择对公司绩效产生的影响效应不同。同时,进一步验证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战略选择对影响因素和公司绩效存在中介效应,但是对于不同影响因素来说,中介效应的影响路径不同。本文的主要创新如下:1.提出了四种社会责任战略选择类型。目前的理论研究中,还没有从竞争优势目标的角度,对社会责任战略选择进行明确分类。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的方式,追溯社会责任战略所能实现的竞争优势来源,对社会责任战略选择类型进行了分类。对社会责任战略选择类型的分类,有利于跨国公司针对不同的社会责任战略类型,做出具体的社会责任战略选择。2.构建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战略选择影响机制当前文献中关于社会责任战略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多是基于某一个类别的分析,没有关于社会责任战略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本文根据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系统的构建了跨国公司进行社会责任战略选择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实证发现了同一影响因素对跨国公司不同社会责任战略选择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3.构建了社会责任战略影响因素—社会责任战略选择—公司绩效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验证了不同社会责任战略选择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关系,以及不同社会责任战略对影响因素和公司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已有实证研究中有关于社会责任战略对公司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的验证,但是没有对不同社会责任战略类别对绩效之间关系的验证,以及不同社会责任战略选择类型对影响因素和公司绩效的中介效应的验证。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四种不同的社会责任战略都能够对公司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关系,同时发现,四种不同的社会责任战略对影响因素和公司绩效存在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1]. 关于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探讨[D]. 虞阳. 清华大学. 2004

[2]. 跨国公司战略管理子系统—业绩评价系统研究[D]. 邢汉兵. 南京理工大学. 2005

[3]. 企业跨国并购整合过程[D]. 邱毅.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 转移定价研究[D]. 姚蕾蕾.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5]. 战略管理中的绩效评估系统探讨[D]. 先红. 河海大学. 2001

[6]. 现代企业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设计研究[D]. 池国华.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7]. 电信运营企业战略转型的评估体系研究[D]. 王东. 北京邮电大学. 2007

[8]. 合作网络视角下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研究[D]. 李彬. 山东大学. 2010

[9]. 跨国公司子公司战略角色定位及业绩评价研究[D]. 徐春福. 南开大学. 2012

[10].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战略选择机制研究[D]. 王秀丽. 中央财经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关于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