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准则论文_任猛,高鸿集,董智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能量准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能量,准则,原理,柱体,模型,加载,结构。

能量准则论文文献综述

任猛,高鸿集,董智文[1](2019)在《基于能量原理的岩石起裂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起裂强度是岩石受压破裂过程中重要的特征强度,应力达到起裂强度后,内部裂隙便开始萌发,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裂隙进一步发育造成岩石脆性断裂破坏。通过对砂岩进行单轴和叁轴试验,发现不同围压下起裂强度时的弹性能随着围压的升高而增加,但是增速逐渐减缓,通过二次多项式函数可以较准确的表达出变化关系。岩石单元体的弹性能随着主应力的施加而增加,当单元体达到储能极限,即起裂弹性能时便会释放弹性能,引起单元体破坏,裂隙因此萌生,基于此建立了能量起裂准则。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用能量起裂准则预测的起裂强度与试验结果之间平均误差为2.1%,最大误差为4.5%。(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8期)

林紫菡,刘祚宇,文福拴,陈飞,张利军[2](2019)在《计及N-1安全准则的能量枢纽优化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种能源系统通过集成和优化而形成的综合能源系统(IES)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提供了新途径。能量枢纽(EH)作为多种能源系统的耦合环节,其设备组成与容量配置对IES的安全经济运行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一种计及N-1安全准则的含电力系统、天然气系统和热能负荷的EH优化配置方法。首先,在EH架构下,对IES的能源耦合部分进行建模;然后,以年综合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能源耦合部分约束、电力系统运行约束、天然气系统运行约束和电力系统的N-1安全约束,建立了EH优化配置的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模型,并利用商业求解器YALMIP/GUROBI求解;最后,采用一个IES算例对所构建的优化模型与求解方法进行了说明。(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9年08期)

郭向吉[3](2019)在《基于流动结构分析的涡流管能量分离机理及其优化准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涡流管以其独特的能量分离现象,在制冷、天然气和航天等工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由于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流体运动和传热传质过程,涡流管能量分离机理和优化设计尚未得到解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问题。本论文从涡流管流场结构和流动非定常振荡特性出发,采用数值模拟与可视化实验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强旋流流场内大尺度涡结构对流场中质量传递与能量传递过程的影响,揭示了涡流管内流动分离和能量分离机制,并提出了新的优化设计方法,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首先,对比分析了采用稳态数值计算得到的二次环流结构与采用非稳态数值计算得到的进动涡核结构的区别,阐明了这两种不同流动结构的产生机制与流动特性,发现了控制强旋流流场结构的非定常特性。通过非稳态数值计算求解流场结构,发现了涡流管内强旋流流场中的涡破碎现象;依据涡破碎理论,将涡核尺度与轴向压力梯度耦合分析,得到了以折返流边界为显着特征的流动结构在不同冷流比下变化规律,并发现折返流边界形状与能量分离性能紧密相关的特征。通过对监测点速度时间序列进行频谱分析,揭示了流场结构呈现出周期振荡特性;发现了进动涡核结构对其周围流场有显着影响,使其表现出同一特征频率振荡;此外,改变冷流比对流场中质点振荡影响较小,而升高入口压力带来的性能提升可归结为流场振荡特征频率的增大。其次,采用PIV和LDV非接触式测速设备对流场进行了瞬态和时均态测试,得到了在不同管长、冷流比和入口压力下的轴向及径向速度场分布,捕捉到了涡破碎现象及位于折返流边界上进动涡核的大尺度涡结构。揭示了在过短管和过长管中折返流边界随着冷流比的增加呈现两种相反模式的变化规律;该变化规律分别对应了两种不同的能量分离性能恶化机制。发现了轴向滞止点并不是一种基本的流动结构,而仅出现在性能次佳状态的流场中。在不同入口压力下流动结构具有相似性,改变入口压力对折返流边界分布影响较小。此外,通过LDV速度场结果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再次,通过研究流场振荡特性对内外层之间能量传递的影响,揭示了进动涡核这一大尺度涡结构决定涡流管内流动分离和能量分离过程,建立了基于微元周期性振荡进行逆温度梯度能量输运的类热泵能量分离模型,并指出进行该热泵循环所需功量为进动涡核振荡所提供,折返流边界形状与流场振荡特征频率决定了能量分离性能。最后,通过联立外部条件、大尺度流动结构和流动分离、能量分离过程,提出了涡流管主流道结构优化设计准则,并基于涡结构分析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给出了主流道关键参数优化设计程序。(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保平,马健钧,张研,方阳[4](2019)在《基于最小能量准则的参数估计圆周SAR叁维成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圆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模式下应用参数化估计的叁维成像算法效率低、精度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最小能量准则的参数估计圆周SAR叁维成像算法。该算法首先对成像场景进行粗略网格划分,利用参数估计的方法得到目标的粗略位置,其次利用最小能量准则和精细化网格的方法得到目标精确叁维位置和散射强度系数,最后通过CLEAN技术消除已估计点带来的影响,实现场景的叁维成像。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成像方法能有效对圆周观测下目标进行叁维成像,同时与传统算法相比,解决了传统算法效率低、对目标估计不准确的问题,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王润梓[5](2019)在《基于能量密度耗散准则的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航空发动机涡轮盘为代表的关键热端部件除了承受装置稳态运行的恒定荷载之外,通常还承受装置起停引起的交变载荷的作用,其服役过程伴随着严重的蠕变-疲劳载荷交互作用,这对部件寿命设计与预测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我国对高温热端部件蠕变-疲劳性能预测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构建相对完整的材料体系、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对结构强度与可靠性的预先研究没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围绕这一问题,本文从材料行为、寿命模型和结构应用等叁个层次对研究内容展开论述。本文通过大量试验探究了镍基高温合金GH4169在650 ℃下的蠕变-疲劳宏观力学行为,利用先进的微观表征手段揭示了不同加载类型下的蠕变-疲劳损伤机理;发展了基于应变能密度耗散准则的寿命预测方法,完善了复杂载荷工况下考虑高温氧化效应的寿命理论;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开发了多轴应力状态下蠕变-疲劳寿命预测的数值实现方法,借助某型航空发动机涡轮盘对所提出的寿命理论对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应用。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如下:(1)对镍基高温合金GH4169在650 ℃下展开了一系列高温拉伸、高温蠕变、高温疲劳及蠕变-疲劳的试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产镍基合金数据库。试验结果表明,该合金具备高强度、低延性的高温拉伸力学性能,很强的抗蠕变变形的特点以及相比Inconel 718更优异的蠕变-疲劳抗性。此外,在对GH4169合金蠕变-疲劳寿命模型的论证中引入了同时兼顾模型复杂度与预测精度的贝叶斯信息判据(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准则,结果显示基于能量法的频率修正-损伤函数模型以及应变能区分法的综合预测能力最强。(2)对径向锻造的镍基高温合金GH4169在650 ℃下展开了不同取样位置的微观组织观察试验、宏观蠕变-疲劳试验和断后失效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径向锻造盘件从芯部至边缘存在明显的微观组织不均匀性,其中∑3特殊晶界的含量是影响蠕变-疲劳性能的主要微观因素。内层取样位置∑3特殊晶界的长度分数最高,相同载荷工况下其蠕变-疲劳寿命也最高。另外,从断口形貌、二次裂纹微观特征和二次裂纹统计分析中可知,拉伸保载的引入导致典型的蠕变-疲劳损伤特征,压缩保载的引入导致氧化-疲劳的损伤特征,拉压共同保载的引入则导致复杂的蠕变-疲劳-氧化交互损伤的特征。(3)结合线性损伤累积和应变能密度耗散准则,在Takahashi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压缩平均应力的弥复效应,发展了高精度的修正应变能密度耗散法。收集了不同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蠕变-疲劳寿命数据点,寿命预测的结果显示所有数据点均落在2.5倍的误差带以内,且99%的数据均落在2倍误差带范围之内。进一步地,借助逐循环的计算方法,发展了时间相关的蠕变-疲劳损伤交互图,进一步提高了低应变范围、长保载的寿命预测能力。(4)揭示了压缩保载下蠕变和氧化损伤的机制,完善了复杂载荷工况下用于预测蠕变-疲劳-氧化寿命的广义的应变能密度耗散法。收集了不同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拉伸保载、压缩保载以及拉压共同保载的寿命数据点,寿命预测的结果显示所有数据点均落在1.5倍误差带以内。此外,在传统的蠕变-疲劳损伤交互图中增加了氧化损伤的维度,提出了蠕变-疲劳-氧化损伤交互图,并提出了同时考虑蠕变、疲劳和氧化损伤交互作用的叁维包络曲面。(5)开发了包含修正的统一粘塑性方程、多轴疲劳损伤和多轴蠕变损伤在内的数值计算方法,通过一系列单边缺口蠕变-疲劳试验验证了该数值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寿命预测的结果显示所有数据点均落在1.5倍的误差带以内。根据缺口根部区域典型节点的应力-应变行为以及所提出多轴蠕变-疲劳损伤模型的特点,模拟了疲劳损伤主导试样的裂纹萌生位置出现在缺口根部表面,而蠕变损伤主导试样的裂纹萌生位置出现在根部附近的内部区域,所述的模拟结果与相应载荷工况下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进行的金相观察的结果一致。(6)结合非统一蠕变-疲劳本构模型以及所提出的多轴蠕变-疲劳损伤模型,评估了某型航空发动机涡轮盘在稳态周次下的蠕变和疲劳损伤,确定了蠕变-疲劳裂纹萌生位置通常在结构几何不连续处。(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5-14)

武晨光,张旭,罗静,尚福林[6](2019)在《基于能量变化的微尺度金属应变突变准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尺度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呈现出显着的应变突变特性.论文以力加载条件下单晶Ni微米柱体和位移加载下Au纳米柱体为对象,探讨应变突变的判定准则与不同特征阶段的判别条件.首先从经典塑性理论Hill稳定性条件出发,分析微柱体变形过程中的动能变化,提出了应变突变发生与结束的判定准则.进一步分析柱体变形过程中的内能变化,结合动能变化的分析结果,给出了微尺度金属不同变形阶段的判别条件.通过与文献中实验与理论结果对比发现,基于动能变化的应变突变判定准则能够判断应变突变的发生与结束,基于能量变化的判别条件可以有效区分微柱体的不同变形阶段.最后对新理论准则的可靠性与适用性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固体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包鑫阳,刘岩[7](2018)在《冲击地压发生的能量原理及与突出的统一预测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煤矿冲击地压发生的能量机制,基于岩石力学能量理论,分析了冲击地压发生的能量特征,认为冲击地压发生的本质原因是煤岩体内储存的弹性能量大于其破裂消耗的能量;建立了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的统一预测准则,同时界定了预测准则的阈值,可据此预测工作面动力灾害,指导工程实践。(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2018年18期)

王国福[8](2018)在《基于变形和能量双准则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破坏形式,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和抗震非线性软件PERFORM3D对已完成的基础隔震结构模型在近场和远场地震动作用下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以楼层的损伤模型为主,并以变形和能量双准的损伤准则对其进行了损伤分析。研究表明:基础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的损伤往往发生在较低楼层,且以变形损伤为主,能量损伤次之。在不同的地震动作用下,近场脉冲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的损伤最大,其次为非脉冲地震动,远场地震动对基础个隔震结构的损伤则最小。(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8年17期)

游姗,明杏芬,胡其志[9](2018)在《基于能量原理的水-岩耦合下砂岩破坏准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深部砂岩水-岩耦合受力情况复杂性问题,采用砂岩流固耦合试验、砂岩破坏准则理论研究与FLAC~(3D)数值模拟验证分析相结合方法,对饱和砂岩在不同围压和孔隙水压作用下的破坏机理与力学特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围压对于轴向变形影响要远远小于径向变形,且随着围压增大,岩石延性特征和应变硬化特性越明显,同时孔隙水压越大,岩石破坏强度越低;基于能量原理破坏准则计算的理论值与试验值误差均在5%之内,而其它两个破坏准则远小于试验值,误差值最大分别达到了35.34%和37.11%;FLAC~(3D)数值模拟分析较好地模拟和描述了饱和砂岩叁轴压缩破坏过程特征,验证了水-岩耦合作用下基于能量原理的砂岩破坏准则具有正确性和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8期)

邹友平[10](2018)在《基于能量非稳定平衡准则的煤壁片帮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顶板-煤体系统的Bingham黏弹塑性本构模型,从能量角度分析了煤壁片帮与煤体黏性系数、弹性模量、顶板刚度、开采煤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赵固二矿11050工作面采取"注浆+棕绳"柔性加固技术来防治煤壁片帮,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能量准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种能源系统通过集成和优化而形成的综合能源系统(IES)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提供了新途径。能量枢纽(EH)作为多种能源系统的耦合环节,其设备组成与容量配置对IES的安全经济运行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一种计及N-1安全准则的含电力系统、天然气系统和热能负荷的EH优化配置方法。首先,在EH架构下,对IES的能源耦合部分进行建模;然后,以年综合运行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能源耦合部分约束、电力系统运行约束、天然气系统运行约束和电力系统的N-1安全约束,建立了EH优化配置的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模型,并利用商业求解器YALMIP/GUROBI求解;最后,采用一个IES算例对所构建的优化模型与求解方法进行了说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能量准则论文参考文献

[1].任猛,高鸿集,董智文.基于能量原理的岩石起裂准则[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9

[2].林紫菡,刘祚宇,文福拴,陈飞,张利军.计及N-1安全准则的能量枢纽优化配置[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9

[3].郭向吉.基于流动结构分析的涡流管能量分离机理及其优化准则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4].王保平,马健钧,张研,方阳.基于最小能量准则的参数估计圆周SAR叁维成像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5].王润梓.基于能量密度耗散准则的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及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9

[6].武晨光,张旭,罗静,尚福林.基于能量变化的微尺度金属应变突变准则研究[J].固体力学学报.2019

[7].包鑫阳,刘岩.冲击地压发生的能量原理及与突出的统一预测准则[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

[8].王国福.基于变形和能量双准则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损伤分析[J].甘肃科技.2018

[9].游姗,明杏芬,胡其志.基于能量原理的水-岩耦合下砂岩破坏准则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8

[10].邹友平.基于能量非稳定平衡准则的煤壁片帮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技术.2018

论文知识图

不含裂缝的子图像及其直方图是含有图像去噪效果的比较发生振动前后位错偶的能量比随时间的...能量准则的寿命预测能量准则确定εf_EFig.13Failur...

标签:;  ;  ;  ;  ;  ;  ;  

能量准则论文_任猛,高鸿集,董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