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多样性变异论文-聂小军,宋卫宁,姜雨

遗传多样性变异论文-聂小军,宋卫宁,姜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多样性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重测序,遗传多样性,基因渗入

遗传多样性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聂小军,宋卫宁,姜雨[1](2019)在《基于重测序的小麦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基因组的破译标志着小麦基础研究进入后组学时代。重测序研究为从全基因组水平分析小麦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提供了有力工具。基于此,本研究利用重测序技术对93个小麦及其近缘种材料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进行系统分析,包括20个野生二粒小麦(wild emmer)、5个粗山羊草(Ae.tauschii)、5个硬粒小麦(durum)、29个六倍体农家种(landrace)和34个栽培种(variety)。通过与小麦参考基因组(IWGSCV1.1)比对,共鉴定到84,594,991个SNPs,11,628,085个Indels和205,825个CNVs,这是目前为止数量最多、覆盖最全的小麦变异信息数据集。全基因组核苷酸多态性(π值)分析发现,AB亚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在从野生小麦到农家种的过程中减少了一半以上,而D亚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在农家种中非常低,但在栽培种中有所提高,这可能与和现代育种过程中通过杂交引入更多外源变异有关。同时,基因组变异程度在亚基因组间的分布也呈现出不对称性,B亚基因组具有更多的SNPs和CNVs;群体结构分析发现,野生二粒小麦分成了南黎凡特和北黎凡特两个群体,其中南黎凡特群体又进一步分成了两支,栽培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的AB亚基因组与来自北黎凡特的野生二粒小麦具有更近的遗传距离,暗示其可能起源于黎凡特北部;进一步发现,普通小麦基因组存在大量的外缘渗入片段,在六倍体农家种和栽培种中,分别检测到约709MB和1577MB的渗入片段,这些渗入片段极大提高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最后,通过基因组选择消除分析,从野生到农家种的驯化阶段和从农家种到栽培品种的现代遗传改良阶段,分别鉴定到了547和438个选择信号,发现小麦在驯化和改良过程均遭受到了遗传瓶颈效应。(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12-13)

冯源恒,李火根,杨章旗,黄永利,陈虎[2](2019)在《广西马尾松叁个优良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生长性状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25年生马尾松种源、地点、林分3水平子代试验林为研究材料,从表型、遗传变异两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采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使用Arlequin 3.5软件依据线性模型估算各层次变异的相对分量。以SAS分析软件依据线性模型对林分生长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4因素嵌套模型估算各层次变异的相对分量。【结果】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及种源内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2.56%,种源内不同地点间的变异占1.66%,地点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则占总变异的95.78%。生长表型数据分析结果同样显示胸径与材积性状在种源间、种源内地点间、同一地点的优良林分与普通林分间均无显着差异。【结论】分子方差分析与生长性状表型数据方差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广西马尾松的主要遗传变异存在于林分内个体间。因此在优良种源中开展优良单株选择可以获得更好的改良效果。该结论对于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浩然[3](2019)在《珠江水系西江上游尼罗罗非鱼群体变异及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属鲈形目丽鲷科鱼类,原产于非洲约旦,现已广泛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引进。尼罗罗非鱼已经成为我国大陆引进鱼类中养殖最成功的鱼类,产量居世界第一。多年来尼罗罗非鱼因为人工投放和养殖逃逸等原因在西江上游已形成自然群体。但是像尼罗罗非鱼这样的外来物种的到来必将对西江上游河流的生态圈造成巨大冲击,土着鱼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因此对珠江水系西江上游野生尼罗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现状进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尚无关于珠江水系西江上游尼罗罗非鱼群体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DNA分子标记技术,对采集自珠江水系西江上游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河流122条尼罗罗非鱼样本的mtDNA D-loop序列和rDNA ITS-1序列进行研究,探求西江上游尼罗罗非鱼群体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现状,以便为开展西江上游尼罗罗非鱼群体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尼罗罗非鱼D-loop序列碱基组成和变异。本研究使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获得了122条长度为879bp的西江上游野生尼罗罗非鱼群体mtDNA D-loop序列,共定义单倍型18种。经分析mtDNA D-loop序列中碱基A+T含量高于碱基C+G的含量,在3个群体尼罗罗非鱼mtDNA D-loop序列中发现变异位点193个,变异类型包括转换、颠换。其中北盘江种群变异位点数最多,达到143个;3个种群的碱基转换位点数和碱基颠换位点数的比值都大于4,碱基变异未达到饱和。2.尼罗罗非鱼D-loop序列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变异。尼罗罗非鱼群体mtDNA D-loop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9700和0.6439,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普遍高于养殖尼罗罗非鱼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对3条河流尼罗罗非鱼mtDNA D-loop序列遗传分化指数(Fst)、遗传距离(D)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3条河流尼罗遗传分化水平适中,少数单倍型已有一定程度的分化,存在着向不同谱系发展的趋势。尼罗罗非鱼群体大小历史上相对稳定,尚未出现明显的扩张现象。3.尼罗罗非鱼ITS-1序列碱基组成和变异。对珠江水系西江上游121条尼罗罗非鱼rDNA ITS-1序列进行分析,共定义单倍型23种。结果显示:3条河流尼罗罗非鱼rDNA ITS-1序列存在长度多态性,有520bp、536bp和540bp叁种长度的序列存在,其中520bp长度的序列数量最多,占总数的78.04%。rDNA ITS-1序列中碱基A、T、C、G的含量分别为14.4%、16.1%、38.8%、30.6%,碱基含量C+G显着高于A+T的含量。在叁个群体121条尼罗罗非鱼个体的rDNA ITS-1序列中的发现变异点39个,碱基的变异率为7.5%。4.ITS-1序列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变异。珠江水系西江上游尼罗罗非鱼rDNA ITS-1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000和0.0320,其中红水河、北盘江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对3条河流尼罗罗非鱼rDNA ITS-1序列遗传分化指数(Fst)、遗传距离(D)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3条河流尼罗罗非鱼群体同样存在着群体大小历史上相对稳定,未发生扩张,与mtDNA D-loop序列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3个群体间遗传分化,尼罗罗非鱼ITS-1序列Fst值均小于0.05,群体间无分化,同时南盘江群体单倍型多样指数较低这与mtDNA D-loop序列上的结果不一致,可能是因为mtDNA和rDNA遗传方式的不同造成的。综上所述,珠江水系西江上游野生尼罗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但群体间遗传变异较小,未产生明显的分化。该群体历史上也未发生明显的扩张现象,但存在着存在着向多谱系发展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周建设,曾本和,王且鲁,王万良,牟振波[4](2019)在《不同海拔拉萨裸裂尻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变异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为该鱼的资源保护和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对采自雅鲁藏布江4个海拔江段的33尾拉萨裸裂尻鱼样本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测序,计算遗传距离、核苷酸位点变异、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构建单倍网络图和系统发育树。经检测,33个样本均获得有效16S rRNA基因扩增片段,片段大小为563 bp,从33个个体中共检出8种单倍型,其中海拔为4 565 m的拉萨裸裂尻9尾,4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 002 07和0. 833,平均核苷酸差异数最大,为1. 167;海拔为4 005 m的拉萨裸裂尻10尾,4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 001 89和0. 644,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 067;海拔为3 609 m的拉萨裸裂尻10尾,2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 000 71和0. 37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最小,为0. 400;海拔为2 909 m的拉萨裸裂尻4尾,1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 000 89和0. 500,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0. 500。分析结果表明,拉萨裸裂尻不同海拔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其相应海拔的人类干预程度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水产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3期)

唐修君,贾晓旭,樊艳凤,高玉时,葛庆联[5](2019)在《基于mtDNA控制区遗传变异分析大骨鸡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大骨鸡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了解大骨鸡母系起源,以大骨鸡为试验素材,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对大骨鸡线粒体DNA (mtDNA)控制区全序列进行测序,并与GenBank公布的19条红色原鸡D-loop区全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30只大骨鸡mtDNA控制区序列全长为1 231或1 232bp,这2个序列均有15只个体,但1 231bp序列的个体在859bp处存在C碱基缺失。30只个体共发现22个多态性位点、7种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7种单倍型可分为A、B、C和E 4个分支。其中A和B分支均与原鸡滇南亚种聚为一类,推测可能起源于红色原鸡滇南亚种;C分支与4个原鸡亚种聚为一类,推测有多个母系起源;E分支与原鸡印度亚种聚为一类,推测可能起源于红色原鸡印度亚种。这一研究从分子水平上为大骨鸡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肖遥,麻文俊,易飞,杨桂娟,王秋霞[6](2018)在《滇楸种质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及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滇楸种质生长和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程度及遗传多样性大小,提出合理的杂交育种策略。本研究对滇楸20个无性系进行了连年的生长性状测定,测量了其叶长、叶宽、皮孔长、皮孔宽、皮孔密度等表型性状。研究结果表明滇楸种质1、3、4和5a树高及1~6a胸径在无性系间差异均达显着水平。树高遗传变异系数和重复力随年份变化波动较大,胸径遗传变异系数和重复力年份间较为稳定,且重复力较高。表明滇楸种质胸径受遗传控制程度较大,且稳定性更高。滇楸种质叶长和叶宽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2. 016和2. 012。皮孔性状遗传变异系数较高,皮孔长、皮孔面积和皮孔密度表型变异系数均超过20%,遗传变异系数均超过15%。说明滇楸种质表型变异较为丰富,具有较好的遗传改良基础。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皮孔密度与生长呈负相关,皮孔大小与生长呈正相关。聚类分析将滇楸种质划分为4类,第Ⅰ类皮孔面积最大,密度最小;第Ⅱ类生长最慢,叶长最大;第Ⅲ类生长最快,叶形最宽;第Ⅳ类叶柄最长。(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邹垚,南小宁,杨静,石建宁,王蕾[7](2018)在《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变异分析宁夏六盘山地区甘肃鼢鼠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六盘山地区是甘肃鼢鼠的典型分布区,本研究旨在探讨宁夏境内六盘山地区甘肃鼢鼠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分化。通过测定甘肃鼢鼠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分析了六盘山地区6个不同地理种群甘肃鼢鼠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获得了长度为894~897bp的D-loop序列,定义了20种单倍型,共检出72个变异位点,整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高(Hd=0.988±0.016)、核苷酸多样性高(Pi=0.022 94±0.001 47)。6个地理种群之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歧点分布和中性检验均说明宁夏甘肃鼢鼠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基于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MB)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表明,6个地理种群,得到3个稳定的分支。泾源、固原和隆德种群聚为一支,海原和西吉种群聚为一支,彭阳种群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结果表明,宁夏六盘山地区甘肃鼢鼠各地理种群间因地理隔离及气候、地形的差异产生了较明显的分化,呈现出了较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岳庆春,刘桐,章辰飞,吴月燕[8](2019)在《‘醉金香’葡萄变异单株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醉金香’葡萄诱变育种F1代植株表型性状分离规律及遗传变异特征,筛选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优良变异单株。以137Cs-γ射线辐照‘醉金香’葡萄种子得到的50份变异单株为研究对象,对其枝条,叶片,果实20个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评估。结果表明:(1)质量性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47~1.42之间,其中成龄叶上裂刻深度、新梢节间背侧颜色、果粒形状等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数量性状在群体间表现出显着差异,7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0.30,其中新梢卷须长度的变异系数最高(0.5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异系数最低(0.13)。(3)对20个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8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4.316%,能反应表型性状的基本特征,其中果实因子为影响表型多样性的主要性状。(4)枝条、叶片和果实性状指标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果皮薄厚程度和果实硬度相关系数最大为0.779。(5)采用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法将‘醉金香’及变异单株分为4大类。试验表明‘醉金香’辐射变异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较高,变异主要来源有单穗重和果粒大小,且枝条与果实性状间存在着一定的显着相关性。本研究为葡萄表型性状相关性研究以及开发优良的变异种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7期)

任世龙,白辉,王永芳,全建章,董志平[9](2018)在《谷瘟病菌无毒基因AVR1-CO39序列变异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谷瘟病是谷子上毁灭性病害之一,为了探讨不同地区谷瘟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 171株谷瘟病菌的无毒基因AVR1-CO39进行扩增测序,并利用ClustalX2.0和DnaSP5.0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71株谷瘟病菌单孢菌株AVR1-CO39的CDS编码区共有40个多态性位点,依据序列之间的核苷酸差异划分为37个单倍型,H1型为绝对优势单倍型。我国11个省份谷瘟病菌群体的AVR1-CO39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由于存在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种群之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种群内部的遗传分化是谷瘟病菌遗传分化的主要方式,错配分布检测结果显示进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群体扩张,并且谷瘟病菌的聚类与地理来源没有显着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谷瘟病菌无毒基因AVR1-CO39具有较高的变异性,以H1为核心单倍型在不断地变异衍生出新的等位基因类型,并且这种变异衍生趋势并不受地理隔离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谷子抗病品种选育,揭示谷瘟病菌无毒基因与谷子抗病基因之间的互作机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珊,郭健康,安苗,曹恒源,陈薛伟杰[10](2018)在《锦江河3种鳜的遗传变异及其多样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锦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鳜类遗传变异特征及其多样性水平,基于PCR扩增与测序技术对大眼鳜、斑鳜和中国少鳞鳜3个群体97尾鱼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眼鳜序列长度为843 bp,无变异位点,只有1种单倍型,斑鳜有852 bp和856 bp两种序列,28个多态位点和11个单倍型,中国少鳞鳜也有845 bp和846 bp两种长度,5个多态位点和5个单倍型;大眼鳜、斑鳜和中国少鳞鳜3种鳜鱼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 000 0、0. 008 7±0. 002 0和0. 002 0±0. 000 9,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0. 000 0、0. 859 9、0. 736 7和0. 000 0、0. 008 7、0. 002 0。分析表明,3种鳜鱼在终止序列区和保守序列区存在种或属间差异,锦江斑鳜是一个遗传变异大,多样性丰富的稳定种群;中国少鳞鳜虽然单倍型多样度丰富,但遭受过瓶颈效应,导致其核苷酸多样性偏低;大眼鳜遗传组成单一,多样性十分贫乏,推测可能有入侵的养殖群体。锦江系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最大的河流,历史上鳜类资源丰富,但已遭严重的破坏,加强其鳜类遗传资源的研究与保护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遗传多样性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以25年生马尾松种源、地点、林分3水平子代试验林为研究材料,从表型、遗传变异两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采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使用Arlequin 3.5软件依据线性模型估算各层次变异的相对分量。以SAS分析软件依据线性模型对林分生长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4因素嵌套模型估算各层次变异的相对分量。【结果】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及种源内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2.56%,种源内不同地点间的变异占1.66%,地点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则占总变异的95.78%。生长表型数据分析结果同样显示胸径与材积性状在种源间、种源内地点间、同一地点的优良林分与普通林分间均无显着差异。【结论】分子方差分析与生长性状表型数据方差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广西马尾松的主要遗传变异存在于林分内个体间。因此在优良种源中开展优良单株选择可以获得更好的改良效果。该结论对于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多样性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聂小军,宋卫宁,姜雨.基于重测序的小麦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变异研究[C].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冯源恒,李火根,杨章旗,黄永利,陈虎.广西马尾松叁个优良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生长性状变异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张浩然.珠江水系西江上游尼罗罗非鱼群体变异及遗传多样性[D].贵州大学.2019

[4].周建设,曾本和,王且鲁,王万良,牟振波.不同海拔拉萨裸裂尻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变异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水产科技情报.2019

[5].唐修君,贾晓旭,樊艳凤,高玉时,葛庆联.基于mtDNA控制区遗传变异分析大骨鸡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9

[6].肖遥,麻文俊,易飞,杨桂娟,王秋霞.滇楸种质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及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研究.2018

[7].邹垚,南小宁,杨静,石建宁,王蕾.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变异分析宁夏六盘山地区甘肃鼢鼠遗传多样性[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

[8].岳庆春,刘桐,章辰飞,吴月燕.‘醉金香’葡萄变异单株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9].任世龙,白辉,王永芳,全建章,董志平.谷瘟病菌无毒基因AVR1-CO39序列变异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8

[10].李珊,郭健康,安苗,曹恒源,陈薛伟杰.锦江河3种鳜的遗传变异及其多样性评价[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8

标签:;  ;  ;  ;  

遗传多样性变异论文-聂小军,宋卫宁,姜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