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对抗应激的效果的实验研究

不同方法对抗应激的效果的实验研究

张平[1]2004年在《不同方法对抗应激的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于突然、强烈或持久的应激会给人们带来不利影响。应激引起的紧张、压抑状态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治病因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两种方法——腹式呼吸和认知调节对应激的对抗效果。方法:本研究将自愿参加实验的男36名、女36名,共72名大学生被试,随机分配到3组中,即对照组、腹式呼吸组和认知调节组中。每组24名被试,男12名、女12名。被试进入实验室先休息10分钟,然后填写主观体验报告表。正式实验开始,分别记录各个实验间期——基线期、干预期、应激期、恢复期的指温、心率和收缩压3项生理指标。恢复期过后,再次填写主观体验报告表。本研究对生理测量值和主观体验变化值进行分析。实验选用的应激材料为经过筛选的18段影片片断中最能引起被试紧张的影片片断。结果:腹式呼吸能够对抗男生在应激过程中手指温度的下降:能够使男生的心率在干预期间显着下降,并对抗应激过程中心率的上升;能够有效的对抗男生应激过程中收缩压的上升。认知调节能够有效的对抗女生应激过程中主观体验(压抑、紧张)的升高。结论:生理反应(收缩压)升高并不必然伴随主观体验(压抑、紧张)升高。两种方法对男女生对抗应激的效果有所不同,腹式呼吸对男生的效果更明显,认知调节对女生效果更明显。

许涛[2]2007年在《莫达非尼对抗睡眠剥夺应激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睡眠是机体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要。当今社会生活中由于持续地夜间工作、学习及某些特殊领域的值班需要,睡眠剥夺的问题广泛存在,不良影响有增无减,在军事领域其影响更为突出。连续/持续作战必然导致睡眠缺失,而且伴随应激的增加必将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睡眠剥夺研究越来越为军事应激医学和军事应激心理学所重视。睡眠剥夺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寻找切实有效的对抗措施。目前认为,睡眠剥夺应激条件下适时、适量、合理地服用中枢兴奋药可能是最有效的选择。莫达非尼作为一种新型的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剂,与传统中枢兴奋剂相比,不仅可以保持中枢觉醒功能而且还可以减少各种依赖、戒断、动作不稳等不良反应的产生。本研究以48h睡眠剥夺为实验应激源,采用安慰剂对照、两阶段交叉设计、双盲给药方法,通过认知测验、情绪自评以及血液、脑电等生理心理指标的采集,全面评价小剂量多次口服莫达非尼对抗睡眠剥夺应激的效果,并且通过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制定不良事件调查表等方法,多角度观察了莫达非尼的可能不良反应。具体实验方法:18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在两次睡眠剥夺实验中交叉服用莫达非尼和安慰剂。睡眠剥夺时间从第1d的07:00到第3d的07:00,并于第2d天的0:00、12:00和第3d的0:00分别双盲服用莫达非尼100mg或安慰剂。每阶段实验中,在睡眠剥夺第1d的07:00、第2d的02:00和14:00以及第3d的02:00和07:00采集相应的观测指标。血生化和电生理指标只安排在第1d的07:00和第3d的07:00采集。SSS单独安排,时间为第一次服药后1h即第2d凌晨1:00开始采集,每2h填写一次,直至第3日早晨7:00剥夺结束,共采集16个时间点。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及结论:1.睡眠剥夺应激条件下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完成相同任务的时间延长,正确率降低;情绪波动,焦虑、抑郁情绪增加;血浆皮质醇水平升高;P300出现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主观嗜睡感明显。上述指标均表现出随睡眠剥夺时间延长,不良影响加重的趋势。2.莫达非尼能够有效对抗睡眠剥夺应激效应,具体表现为在保持高正确率的前提下计算完成时间缩短,知觉加工速度加快;情绪波动小,不良情绪出现少;血浆皮质醇水平降低;P300波幅升高,潜伏期缩短;主观嗜睡程度明显下降。上述表现亦表现出随睡眠剥夺时间延长,改善效果更为明显的趋势。3.事件相关电位监测较之纸笔(或上机操作)形式的认知测验对睡眠剥夺的敏感程度更高。P300的波幅升高,潜伏期缩短,提示莫达非尼可以有效对抗睡眠剥夺应激对认知加工水平和加工速度的不良影响。利用ERP技术,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来研究人在睡眠剥夺应激条件下的信息加工能力,可比单纯行为学更深入地说明能力高低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4. 48h睡眠剥夺应激对人的情绪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情绪反应容易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主观自评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故在今后的实验中应尽量选用较客观的情绪研究方法或多角度指标来衡量莫达非尼相应的对抗效果。5.小剂量多次口服莫达非尼对于人体的生命体征、血常规没有明显的影响,在整个实验中亦未见不良事件的相关报告。应用此种措施对抗睡眠剥夺应激效应是安全的。

封文波[3]2004年在《应激对抗方法对A、B型行为方式大学生心率、血压、手指温度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腹式呼吸和聆听音乐对抗应激对心率、血压、手指温度的影响,以及A、B型行为方式者存在的差异。实验采用组间组内混合四因素设计(应激对抗方法、实验间期、性别、行为方式),以观看紧张性影片为急性心理应激源,使用腹式呼吸和音乐放松两种应激对抗方法进行应激前干预,记录A、B型大学生被试(采用北京大学张伯源修订的A型行为方式问卷,筛选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A型者36人,B型者36人,采用匹配分组的方式,分为音乐放松组、腹式呼吸组和对照组)在基线期-干预期-应激期-恢复期四个阶段应激对抗后的生理反应。结果发现:对于缓解应激产生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不同应激对抗方法的作用差异显着,音乐放松的效果较好。腹式呼吸的作用也明显优于自然休息,但是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不得要领反而会引起紧张反应;应激反应各中介变量如A、B型方式和应激对抗方法的作用复杂,大多以交互作用表现出来,说明不同应激对抗方法适用不同类型个体;A型行为者心率在基线期高于B型者,应激期虽然仍高于B型者,但相差幅度小于基线期,说明行为方式对于应激而言,是一种微调变量,在自然休息状态或者低应激水平下作用更明显,应激水平较高时,行为方式的调节作用会显着降低;个体生理反应的性别差异随生理指标而有所不同,基线值的性别差异较大时,男女生的生理数据不宜混合在一起,基线值相差不大,可以用相对值(如变化值或变化率)进行统计处理。

李玉霞[4]2006年在《放松训练对抑郁症患者心算的皮电、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探讨分别以放松训练和静坐两种干预方式对抗心算对抑郁症患者皮电、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及正常对照组、单纯抑郁症患者和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在皮电、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上的差异。被试包括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患者分为单纯抑郁症患者和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两种,各24人,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卫生科医生提供的门诊和初入院患者;正常对照组24人,为该医院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采用匹配分组的方式分别将叁组被试分为放松训练组和静坐组,每组12人。采用组间组内混合叁因素的实验设计,以心算为应激源,运用放松训练和静坐两种方式进行应激前干预,并使用生理仪器和电脑记录不同被试在基线期—干预期—应激期—恢复期四个实验间期的皮电、心率及心率变异性值。实验结果:在基线期,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心率和心率变异性的低频段(LF)、低频段/高频段(LF/HF)均显着高于单纯抑郁症患者和对照组,皮电和心率变异性的高频段(HF)均显着低于单纯抑郁症患者和对照组,单纯抑郁症患者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干预期,被试的皮电和心率变异性的HF升高,心率和LF和LF/HF下降,放松训练的效果显着好于静坐,尤其对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效果最好,静坐会加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紧张状态;在应激期,放松训练有效的对抗心算引起的皮电和心率变异性的HF下降以及心率和LF、LF/HF的升高,效果显着好于静坐组;恢复期放松训练组和静坐组的皮电、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基本都恢复到静息状态。总起来说,静息状态下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兴奋性高于单纯抑郁症患者和对照组;放松训练可以缓解交感神经的紧张程度,降低其兴奋性,并能够对抗应激引起的紧张,效果好于静坐,所以放松训练可应用于临床,作为抑郁症患者的辅助治疗手段,尤其对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效果显着;静坐对单纯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也有一定的放松作用,但会使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出现紧张的状况,所以应避免这类病人静坐独处。

饶红梅[5]2007年在《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行为学及NPY、CCK变化与肝主疏泄的关系》文中指出应激是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即应激原)剌激时,体内出现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它对生物的存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适宜的应激反应有助于提高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过度的尤其是慢性应激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障碍,甚至引起躯体疾病。由于慢性应激是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又与亚健康状态直接相关,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应激涉及了人体的多个系统,在不同应激原、不同个体、不同的环境下,可能导致的结果也不同,这给预防和治疗应激性疾病造成了困难,而中医药的整体调整、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等理念在这方面已显示出了更大的优越性。本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310000216),从应激反应的行为学、外周与中枢机制和肝主疏泄功能调节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一、理论探讨从人的本能需求来诠释肝主疏泄理论。本能需求是肝主疏泄功能产生的核心。动机是本能需求的外显表现,情绪是本能需求内在驱动的产物,认知则是对本能需求的评价,奖赏是需求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满足感。慢性束缚应激模拟了肝失疏泄的病理过程,而逍遥散的治疗促进了肝主疏泄功能恢复。本课题从行为学着手,研究了慢性束缚应激大鼠与本能需求相关的动机行为(摄食行为,饮水行为),情绪相关行为(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认知行为(Y迷宫)和奖赏相关行为(糖水消耗实验),从而更好的阐明了慢性束缚应激导致的行为学改变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探讨肝主疏泄的内涵。应激反应是为躲避危险和不利环境所造成的神经生物学的改变,过度的尤其是慢性应激会导致机体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应激复原(stress resilience)机制是恢复稳态,通过改变达成稳态。慢性束缚应激损伤是肝失疏泄或疏泄太过的体现,而逍遥散的调节作用则有利于应激复原机制,也是肝主疏泄功能的体现。应激损伤与应激复原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而调节应激损伤及复原的因素和大脑区域以及相关神经环路也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提出假设,以上应激损伤及复原因素和应激损伤及复原大脑区域及相关神经环路是否就是肝主疏泄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由于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下丘脑、杏仁体,不但是动机,情绪和认知形成和调节的中心,而且还调控着人体的本能性活动,维持内环境的自稳态,因此,边缘系统为肝主疏泄的调控中枢。由于本能需求是肝主疏泄功能产生的核心,奖赏则是肝主疏泄内涵的体现,所以中枢奖赏系统的神经环路可能是肝主疏泄的神经通路之一。在奖赏的主要神经环路中,伏核是边缘和基底神经节的中继结构。伏核接受来自海马结构、杏仁核、中线核群、中脑腹侧被盖区和中央前额叶皮层的传人信号,并且伏核自己投射到腹侧乳头体、脚桥核、下丘脑、黑质和中脑腹侧被盖区。最终,在中央和两侧额皮质、海马、伏核、杏仁核和杏仁核延伸部位有了广泛的相互联系。NPY与CCK均与应激导致的摄食异常、焦虑样行为、抑郁相关行为及学习记忆认知行为有关,而这些行为的改变又与边缘系统和中枢奖赏系统(兴致缺失)有着密切的联系。NPY在应激反应中的效应包括:抗焦虑;对抗应激造成的CRH效应和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损伤恐惧记忆。而CRH效应则是:激活恐惧行为,增强唤醒,增强自主活动,抑制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降低奖赏期待。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效应则是:被外界和内在的威胁所激活的报警功能,增加唤醒,增加注意力,恐惧记忆形成,促进自主反应。NPY在应激反应中涉及的脑区有杏仁核,海马,下丘脑,中隔,水管周围灰质,蓝斑。NPY在应激反应中涉及的主要相互功能包括:减少了杏仁核CRH-相关效应,减低蓝斑发放率。NPY与复原相关机制:杏仁核NPY适当的上调与减少应激导致的焦虑抑郁有关.NPY与应激导致的精神病理学机制:在应激中,低水平的NPY反应与抑郁和PTSD的易损性的增加有关。CCK与多巴胺调制的奖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乙酰胆碱、阿片样物质及CCK调制谷氨酸和多巴胺的释放,CCK对奖赏具有抑制效应。因此NPY与CCK均与奖赏系统相关。NPY和CCK均是多功能性神经肽,据大量的文献分析,NPY是增食欲剂,而CCK是减食欲剂;在应激反应中,NPY是应激复原(stress resilience)因子,而CCK与应激损伤相关。NPY与CCK是否体现了中医整体阴-阳平衡。NPY-CCK的平衡调制,则肝主疏泄功能正常,NPY与CCK的不平衡调制则体现了肝失疏泄或疏泄太过。提出假设NPY和CCK系统在中枢奖赏系统中的不平衡调制(应激损伤和应激复原的对抗)可能是引起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行为学改变的机制之一,同时也论证了脑肠轴神经肽NPY、CCK系统可能是肝主疏泄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NPY与CCK系统在大脑奖赏系统中又是如何调节肝主疏泄的功能呢?当NPY-CCK在中枢奖赏系统的调制失衡,如引起奖赏系统的过度激活,导致了肝疏泄太过的体现,抑制了奖赏系统则肝失疏泄,平衡则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二、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包括了逍遥散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行为学影响,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血浆NPY、CCK浓度变化及逍遥散对其影响的ELISA分析,以及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边缘系统与中枢奖赏神经环路中六个有密切联系的部位,杏仁核、海马、额皮质、下丘脑、伏核和尾状壳核作为观察对象,以疏肝解郁名方逍遥散作为干预措施,从蛋白水平,半定量和定位检测了逍遥散对束缚应激状态下中枢脑肠肽NPY、CCK变化的调节作用,探讨应激反应和应激损害及应激复原的中枢机制及其与中医肝主疏泄功能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行为学结果提示: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体重增长以及摄食量和饮水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而中药逍遥散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模型组糖水消耗量最高,治疗组其次,最少的是正常组。但从折线图的趋势来看,在第21天以后,正常组的糖水消耗量开始上升,模型组的糖水消耗量开始下降,说明在慢性束缚叁周后,动物由兴奋、焦虑开始转向抑郁状态。旷场行为测试法观测大鼠在新异环境中的自发活动和探究行为的改变,模型组动物均有所下降,中药复方逍遥散有缓解慢性束缚应激造成大鼠身心疲惫的作用。高架十字迷宫反映了模型组动物的焦虑状态,以及逍遥散有一定的抗焦虑作用。Y-迷宫反映了动物逃避条件反射能力和空间分辨反应的学习记忆能力。在本实验中Y-迷宫寻找安全区正确率叁组之间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26。Y-迷宫寻找安全区正确率为模型组最高,治疗组其次,正常组最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21天慢性束缚应激使NPY与CCK表达在海马区和ARC区均下降,而治疗组表达增多,提示了逍遥散对应激复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BLA区,PEV区,伏核区及FCx区模型组NPY的表达下调而CCK的表达上调,提示NPY与CCK在应激反应中具有不同的作用。NPY能促进应激复原,CCK有应激损伤效应。血浆ELISA分析提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PY和CCK在外周血浆中的浓度显着性降低,治疗组的NPY、CCK血浆浓度与模型组相比有所升高,说明了逍遥散方剂有促进应激复原的作用。

王莹[6]2006年在《外源性褪黑素对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应激反应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外源性褪黑素(melatonin, MT)对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应激反应的实验研究。方法:选用7日龄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T)、模型组(K)、假手术组(H)和空白生理对照组(S)。建立新生鼠HIBD模型后,不同时间点心脏采血分离血浆后用放射性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 RIA)检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ACTH)和皮质酮(Cortisol)水平;取肾上腺组织后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法(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半定量测定褪黑素受体1(melatonin receptor 1, MT1),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ed receptor, G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1, CRHR1),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①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显示缺氧缺血后2小时血浆ACTH和皮质酮浓度已升高,4小时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缺氧缺血后24小时内血浆ACTH和皮质酮浓度在MT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二者在2小时、4小时、8小时、24小时、48小时治疗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②模型组GR mRNA的表达在缺氧缺血后2小时已下调,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GR mRNA的表达在8小时处于上调高峰,以后逐渐下调,24小时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③治疗组和模型组的CRHR1 mRNA表达在缺氧缺血后2小时均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但两组分别和空白生理对照组比较

田菲[7]2011年在《慢性束缚应激致肝损伤及影响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慢性束缚应激(CRS)可引起脑结构损伤,从而造成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损害。慢性束缚应激是否造成其他脏器损害,目前不是很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行为学实验和酶学检测探讨CRS对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肝脏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关系。【方法】对大鼠进行14天束缚应激处理(束缚,6 h/d),实验组通过饮用水每日给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帕罗西汀(20 mg/kg,RS+Par组)或保护肝脏的中药方剂四逆散(100 mg/kg,RS+Si组)。动态监测大鼠体重;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GPT)和碱性磷酸酶(ALP)酶活性评估肝脏功能;利用Morris水迷宫(MWM)评估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结果】CRS大鼠生长显着迟缓,(P < 0.05, vs Veh组);血清GPT和ALP活性显着升高(P < 0.05, vs Veh组);在MWM实验中, CRS大鼠定位航行的上台潜伏期显着延长(P < 0.05, vs Veh组),空间探索试验的站台穿越次数、靶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显着降低(P < 0.05, vs Veh组)。帕罗西汀或四逆散预处理组动物生长速度增加(P < 0.05, vs RS+Veh组)。帕罗西汀处理组显着缩短CRS大鼠的上台潜伏期(P < 0.05, vs RS+Veh组),增加CRS大鼠的站台穿越次数、靶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P < 0.05, vs RS+Veh组),但不影响血清GPT和ALP活性(P > 0.05, vs RS+Veh组)。四逆散预处理组CRS大鼠的上台潜伏期、站台穿越次数、靶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并无显着改变(P > 0.05, vs RS+Veh组),但血清GPT和ALP活性显着降低(P < 0.05, vs RS+Veh组)。【结论】这些数据表明慢性束缚应激能够导致肝功能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害;二者可能是并行发生的。

韩旭[8]2004年在《急性戒断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阿片类药物依赖急性戒断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是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本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等研究成果,采用生理、生化、等手段从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探讨了阿片类药物依赖急性戒断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尤其是与肝脏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理论研究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生物体的生存需要非常复杂的动态协调平衡,也叫“内环境稳定”,它经常面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紊乱力量的挑战,或称“应激源”的刺激,或受其直接威胁。1936 年,HansSelye 借物理学中“应激”一词,定义了发生于重病人的特定的精神和生理变化,认为是机体“过度延长适应性反应”的结果,称为“应激综合征”。发展至今,应激学说已经成为一种整体生理和病理学的新理论,有关应激的研究在人类健康和疾病领域中占据了十分显着的位置,大约 75%~90%的疾病与应激机制的激活有关。因此,研究应激的动物模型和能够较直接显着影响应激的药物,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已建立了多种应激动物模型。应激源的种类非常广泛。化学因素如乙醚、苯异丙胺、阿托品、吗啡等 。阿片类药物依赖急性戒断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功能障碍和神经内分泌紊乱。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变化,中枢神经递质对机体应激时的反应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对中医肝脏功能实质研究进一步表明,肝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机体应激状态下导致的神经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异常等密切相关。从中医理论来看,肝的生理功能对于机体的应激可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1 肝主疏泄:肝脏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的作用。反映了肝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1.1 调节气机:气机是指人体内部诸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这种运动维持着体内各个脏腑、及相关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当机体受到应激源的刺激时(如阿片类药物依赖戒断综合征),首先会引起气机变化。此时,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且机体变化尚未超过肝的调节范围,则可以调节脏腑气机使其恢复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或机体的气机变化超过了肝的调节范围,就会使机体气机紊乱,进一步导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疲劳或疾病的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气机紊乱则影响清阳不能正常出于上窍,则涕泪皆出。清阳不能正常发腠理则会出现骨痛骨痒等奇怪症候。1.2 调畅情志: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与肝脏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心理活动中的非自2 急性戒断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探讨和实验究主的成分(如情绪)。情志活动以五脏功能活动为基础,而五脏的功能活动又有赖于气机的调畅,故情志活动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精神舒畅。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一可因肝疏泄不及、肝气郁结,引起情志活动的抑郁,常出现,焦虑,抑郁,失眠多梦,久郁化火则急躁易怒,易激热,甚至自残等。1.3 调节气血、水液等:肝主疏泄的功能对气的运行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影响到血的运行和水液的输布代谢。又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脾胃正常升降的前提,《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乘脾则出现腹泻。又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虚则水谷运化不力,久则导致痰饮泛滥。痰随郁火横行周身亦会出现全身走窜疼痛,全身如蚁咬等怪异症状。此乃“百病皆由痰作祟”。2 肝主藏血:肝脏能够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论》云:“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藏血是肝脏许多生理功能的基础。尤其是肝调节血量的功能,与应激学说中人体在应激状态下血液重新分布的过程密切相关。因此,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对于应激状态下物质能量的合成代谢,进而满足机体适应性反应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看出,中医的肝脏理论可应用于阿片类药物依赖综合征的治疗。实验研究 许多证据表明急性戒断综合征可使机体产生神经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障碍。本实验采用目前通用的吗啡依赖实验动物模型制造大鼠模型,观察了动物行为学以及内分泌、免疫等多项指标,并且探讨了虎门合剂对此种应激的调节作用。结果如下:1 动物行为学研究:1.1 吗啡戒断大鼠鼠尾悬挂实验中,大鼠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倒挂状态,试图通过挣扎来改变现状。若大鼠感到改变现状的希望渺茫,欲放弃努力,便会减少或停止挣扎,表现为不动状态。由于大鼠狂躁时挣扎次数亦会增加。故此两指标可反映大鼠体力与心理两方面的变化。由实验结果看出,模型组大鼠的不动时间显着缩短,挣扎次数显着增多,表明该模型动物处于心理抑郁和躁动状态;中药组较之模型组不动时间明显延长,挣扎次数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表明中药可对抗造模所产生的心理抑郁和躁动状态。西药组在改善此状态无显着

孙琪[9]2010年在《逍遥散对慢性应激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慢性应激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慢性应激引起或诱发疾病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因而目前关于抗应激损伤的治疗措施也存在靶向不确定或单一、副作用明显等缺陷,大大限制了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中药复方逍遥散由宋代太医局制定颁布,临床常用于治疗郁证相关疾病,近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其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之功效显着,现代实验研究也已证实,逍遥散能够改善或削除心理应激引起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和抑郁、焦虑等症状,具有明确的镇静、镇痛、抗惊厥、抗焦虑及抗慢性抑郁作用。本研究即在总结以往慢性应激损伤机制、逍遥散抗应激损伤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逍遥散抗慢性应激损伤机制的假说,并围绕这一假说,以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为模型,展开一系列相关实验研究,以期探明慢性应激损伤及逍遥散抗慢性应激损伤可能存在的某种中枢机制。研究方法以体外原代培养的Wistar乳鼠(新生24小时内)海马神经细胞为模型,以正常大鼠血清、慢性应激大鼠模型血清、逍遥散治疗血清以及谷氨酸(Glu)为干预因素,以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R)非选择性抑制剂地佐环平(MK-801)为工具药,研究慢性应激状态下以及逍遥散治疗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NR各亚其mRNA的表达、海马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糖皮质激素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复方逍遥散抗慢性应激损伤的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中枢作用机制。1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体外原代培养与鉴定:无菌条件下急性分离新生24小时内的Wistar大鼠乳鼠海马组织,用胰蛋白酶消化与机械吹打相结合的方法分离海马神经细胞,以含血清的培养基种植、无血清饲养液维持饲养,神经微管相关蛋白-2(Map-2)鉴定神经元纯度。2慢性应激模型大鼠血清、逍遥散治疗血清的制备: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每天每只灌胃生理盐水2ml,不进行应激刺激)、慢性应激模型组(每天每只灌胃生理盐水2ml后,进行应激刺激)、逍遥散组(每天每只灌胃逍遥散水煎剂2ml/后,进行应激刺激),采用Cart的多相性应激模型并加以改进,应激源包括:足底电击(电压30V,电击频率0.1Hz,每次持续1s,共30次)、冰水游泳(4℃左右,5min)、禁水(24h)、禁食(24h)、束缚(4h),每天不定时随机安排一种应激刺激,避免相邻两天出现重复,避免形成规律性及造成大鼠适应性,连续21天。于末次给药1-2h后麻醉条件下腹主动脉采血,血液以3000rpm离心,分离血清,每组血清分别混合后于56℃水浴中灭活30min。置超净台内,无菌条件下以0.22μm滤器抽滤除菌,按1ml分装并标记,-20℃冰箱保存备用。3分组处理后Glu-NR-Ca2+-cAMP-iGR信号通路相关指标检测:细胞培养至第8d分为7组:(1)空白对照组(正常细胞,不做任何处理)、(2)正常血清对照组、(3)正常血清+Glu组、(4)模型血清+Glu组、(5)模型血清+Glu+MK801组、(6)逍遥散治疗血清+Glu组、(7)逍遥散治疗血清+Glu+MK801组。每组均先以制备的血清或和MK-801预处理20min,再加入Glu作用30min。以常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情况;采用Taqme.n荧光探针定量PCR法测定各组Ct值,2-△△Ct相对定量法计算NR各亚基表达量相对值;在同一时间段内,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模拟慢性应激微环境下以及逍遥散治疗血清干预后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进行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慢性应激大鼠模型血清以及逍遥散治疗血清干预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细胞后,其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iGR)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培养8天,神经元胞体清晰,结构完整,神经元纯度最高达到85.71%,平均为75.32%。2各组细胞存活率相当。第(3)组(正常血清+Glu组)与第(4)组(模型血清+Glu)细胞存活率相对较低,其余各组无统计学差异。3模型血清与谷氨酸模拟的慢性应激微环境下神经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海马神经细胞NR各亚基mRNA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细胞内Ca2+浓度显着升高,iGR表达明显下调。4在拟慢性应激作用前对细胞进行MK-801预处理,即阻滞NR后,细胞存活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NR2AmRNA、NR2B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但尚未达到正常水平,胞内Ca2+浓度虽有明显降低,但未能更显着地改善Ca2+内流增加的状况,也未能完全阻断iGR的表达下调。5逍遥散治疗血清干预后,细胞存活率有升高趋势,NR2AmRNA表达明显上调,NR2BmRNA表达水平较慢性应激组显着降低,而NR1mRNA表达无明显下降,神经细胞内Ca2+浓度显着降低,iGR的表达下调有所改善,但与空白组比较还存在差异。6 MK-801与逍遥散治疗血清共同作用后,细胞存活率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NR2AmRNA、NR2BmRNA表达量接近正常,Glu未能引发Ca2+内流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其对抗iGR含量降低的作用倾向更加显着。研究结论1以新生24h内Wistar乳鼠为供体,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种植,以Neurobasal配合B27进行无血清饲养的原代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培养法,无需阿糖胞苷纯化细胞,培养至第8d可以获得纯度最大值达到85.71%,平均为75.32%的神经元,能够满足纯度要求不太高,而细胞量较大的实验需要,是适合进行多种细胞水平研究的良好模型。2使用慢性应激动物模型血清加谷氨酸能够模拟慢性应激状态,可以导致NR过度激活从而出现细胞内钙超载,继而引起iGR合成减少,对海马神经元造成了类似于慢性应激损伤的病理结果。3逍遥散治疗血清能够纠正NR各亚基表达失衡的状态,促进机体恢复或保持NR2A与NR2B的正常比例,维持胞内钙稳态,对抗慢性应激导致的iGR表达下降,对维持海马神经细胞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从而发挥了保护神经元、对抗慢性应激损伤的作用。4 MK-801不能完全阻滞本实验模拟的慢性应激微环境引起的钙超载和iGR表达量下降,还存在通过Glu-NR以外其他信号转导通路的共同作用。与逍遥散治疗血清共同作用后,除MK-801抑制NR激活外,逍遥散治疗血清发挥了保持NR正常数量及活性,抑制Ca2+超载,维持胞内钙稳态,对抗iGR表达减少,从而保护神经元免受兴奋性毒性损伤的作用,这种保护性作用可能与其中某些有效成分阻滞了包括Glu-NR-Ca2+-iGR在内的多种信号通路有关。小结慢性应激大鼠模型血清与Glu共同作用能够模拟慢性应激状态,可以导致NR过度激活从而出现细胞内钙超载,继而引起iGR合成减少,对海马神经元造成了类似于慢性应激损伤的病理结果。逍遥散治疗血清能够纠正NR各亚基表达失衡的状态,促进机体恢复或保持NR2A与NR2B的正常比例,维持胞内钙稳态,对抗慢性应激导致的iGR表达下降,对维持海马神经细胞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在慢性应激条件下发挥了保护神经元、对抗慢性应激损伤的效应。MK-801工具药的使用使我们了解到逍遥散治疗血清可能从包括Glu-NR-Ca2+-cAMP-iGR的多种信号途径发挥这种抗慢性应激损伤作用。

袁立壮[10]2004年在《预知及腹式呼吸对应激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一是研究预知对应激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二是比较预知和腹式呼吸对应激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叁是研究预知对不同性别应激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四是研究预知对内外倾应激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本研究共选取了48名大学生被试,将被试按照性别和内外倾匹配为对等的叁组,预知组、腹式呼吸组和控制组,每组16人。 本研究用恐怖电影《驱魔人》中的片段作为应激源。预知组在观看电影前被告知电影的内容并用15分钟想象电影内容,腹式呼吸组在观看电影前学会做腹式呼吸(每分钟8次以下)并且在观看电影时使用这种方法,控制组在观看电影前静坐等待15分钟。 本研究对48名被试的应激过程进行短时程(5分钟)心率变异性分析,参数为平均心率,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以及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LF/HF)。 实验结果显示:与控制组相比,预知者在平均心率、LF、LF/HF上的变化小(P≤.01);预知组和腹式呼吸组在心率变异性的变异上没有显着差异(P≥.05);预知组男性在LF的变异上比女性低(P≤.05);预知组外倾者在LF的变异上比内倾者低(P≤.05)。这说明:一、预知是有效的应激应对策略;二、预知对应激应对的效果与腹式呼吸没有差异;叁、预知时男女被试应激应对效果有差异,男性效果比女性效果明显;五、预知时内外倾被试应激应对效果有差异,外倾者效果比内倾者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不同方法对抗应激的效果的实验研究[D]. 张平. 河北师范大学. 2004

[2]. 莫达非尼对抗睡眠剥夺应激效果的实验研究[D]. 许涛. 第四军医大学. 2007

[3]. 应激对抗方法对A、B型行为方式大学生心率、血压、手指温度的影响[D]. 封文波. 河北师范大学. 2004

[4]. 放松训练对抑郁症患者心算的皮电、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D]. 李玉霞. 河北师范大学. 2006

[5]. 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行为学及NPY、CCK变化与肝主疏泄的关系[D]. 饶红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6]. 外源性褪黑素对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应激反应的实验研究[D]. 王莹. 苏州大学. 2006

[7]. 慢性束缚应激致肝损伤及影响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实验研究[D]. 田菲. 第四军医大学. 2011

[8]. 急性戒断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和实验研究[D]. 韩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9]. 逍遥散对慢性应激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孙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10]. 预知及腹式呼吸对应激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D]. 袁立壮. 河北师范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不同方法对抗应激的效果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