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片段论文_武高禅

导读:本文包含了优势片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片段,优势,杂种,染色体,蛋白,玉米,性状。

优势片段论文文献综述

武高禅[1](2019)在《基于点击化学优势片段组合库的抗HIV-1及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获得兼具类药性与多样性的高品质的化合物库是药物研发的一个瓶颈。基于点击化学优势片段组合库的构建与快速筛选策略综合了基于优势片段结构的多样性合成策略、模块化反应、平行合成方法和微量合成技术,具有微量、灵敏、经济的优点,已成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快速发现药物先导物的新技术。本论文针对围绕目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艾滋病及恶性肿瘤,选择重要的药物设计靶标,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平行合成或微量合成构建化合物库,经快速筛选来发现活性优良的药物先导化合物,主要分为以下叁个部分:(Ⅰ)基于点击化学优势片段组合库发现新型HIV-1衣壳蛋白抑制剂HIV-1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CA)是HIV-1病毒颗粒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其内含对HIV-1感染性至关重要的病毒核酸。HIV-1 CA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对于维持病毒的正常生命周期和传染性至关重要,己成为抗艾滋病药物研究的新靶点,且目前没有上市药物。本论文第二章以HIV-ICA抑制剂PF-74为先导化合物,根据其与靶标的结合模式,保留结构中的苯丙氨酸核心骨架,利用一价铜离子催化的迭氮-末端炔环加成(Copper catalyz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CuAAC)点击化学反应进行取代基部分的多样性修饰,通过平行合成的方式构建含有1,2,3-叁唑基团的组合库,最终得到71个目标化合物。体外细胞(MT-4/TZM-bl)水平的抗病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呈现出中等的抗HIV活性。活性最好的化合物是IA-13m(EC50=4.33±0.83 μM),其对HIV-1 NL4-3的抑制活性稍优于先导化合物PF-74(EC50=5.95±1.32 μM)。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实验表明IA-13m的作用靶点为HIV-1 CA。进一步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IA-13m在生命周期的前期(整合,IC50=7.0±0.8 μM)和后期(组装和预整合、感染阶段,IC50=31±11 μM)阶段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与PF-74类似。此外,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IA-13m的结合模式,并解释IA-13m和PF-74之间的活性差异。总之,IA-13m作为结构新颖的HIV-1 CA抑制剂先导化合物,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Ⅱ)基于点击化学微量合成与和快速筛选技术发现HIV-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在HIV-1生命周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人体内不存在其同源酶,是抗艾滋病药物设计的特异性靶标。其中,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NRTIs)能够特异性识别NNRTIs疏水结合口袋(NNRTIs binding pocket,NNIBP)并与之结合,因此该类抑制剂选择性好,低浓度下即可有效阻断病毒复制,使得其成为临床上高效抗逆转录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该类抑制剂在临床广泛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耐药性及毒副作用等问题。因此,研发高效抗耐药性、安全性良好的抗病毒抑制剂十分必要。本论文第叁章以上市的第二代NNRTIs药物依曲韦林(Etravirine,ETV)和利匹韦林(Rilpivirine,RPV)为先导,基于其结合模式,提取核心片段,利用CuAAC反应,对蛋白溶剂界面区进行结构多样性修饰,通过基于微孔板的微量反应构建起含有1,2,3-叁氮唑结构的化合物库(280个分子),经抑酶活性快速筛选得到 10个苗头化合物(C2N38、C5N19、C5N36、C5N39、C6N34、C6N36、C2N37、C6N38、C6N39和C6N49)的活性(IC50:0.02~0.30μM)与ETV(IC50=0.15±0.15 μM)相当或较好。随后,对上述10个苗头化合物完成毫克级别的制备。目前,它们的体外细胞(MT4)水平的抗病毒活性筛选正在测试中。(Ⅲ)基于点击化学微量合成与快速筛选技术发现新型CDC25蛋白磷酸酶抑制剂CDC25蛋白磷酸酶是抗肿瘤药物设计的重要靶标,目前仍未有基于该靶标的上市药物。本论文第四章将点击化学微量合成与快速筛选技术运用于抗肿瘤药物一CDC25蛋白磷酸酶抑制剂的发现。我们以广泛报道的CDC25抑制剂NSC 663284、NSC 668394、Cpd5为先导化合物,提取其结构中优势的稠环对苯醌结构作为核心骨架,运用CuAAC反应,引入结构和电性多样性的取代基,快速构建得到含1,2,3-叁唑-1,4-萘醌/喹啉二酮基序的化合物库(96个分子)。抑酶初筛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M2N1、M2N2和M2N12对CDC25A、CDC25B以及CDC25C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随后,对上述叁个化合物完成毫克级别的制备。抑酶复筛结果表明化合物M2N12对CDC25C的抑制效果(IC50= 0.09 μM)约是阳性对照NSC 663284(IC50=0.76 μM)活性的9倍;同时,M2N12对CDC25C的抑制活性分别是CDC25A(IC50=0.53 μM)和CDC25B(IC50=1.39μM)抑制效果的6倍和15倍,表明M2N12对CDC25C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此外,基于SRB检测方法的体外肿瘤细胞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与阳性对照紫杉醇(PXL)和NSC663284相比,目标化合物M2N1、M2N2和M2N12对于腺癌人类肺泡基底上皮细胞(A549)、人口腔表皮样癌细胞(KB)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的抑制效果较弱。特别地,对于具有耐药性的人口腔上皮癌细胞(KB-VIN),M2N12(IC50=6.81 μM)具有与阳性对照PXL(IC50=3.14μM)和NSC663284(IC50=4.87μm)相当的抑制作用,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此外,我们还用X射线衍射方法解析了关键中间体M2的单晶,确定了萘醌/喹啉上基团的取代位点,佐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综上所述,本论文围绕未满足的抗艾滋病及抗肿瘤药物的临床需求,分别以HIV-1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蛋白衣壳蛋白及逆转录酶、肿瘤增殖密切相关的CDC25磷酸酶为药物设计的靶标,运用基于优势片段的合理药物分子设计,基于模块化反应的微量(平行)合成方法,构建数量较大的化合物库,结合快速筛选技术,发现了具有重要开发前景的HIV-1衣壳蛋白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及CDC25磷酸酶抑制剂,并形成了基于点击化学优势片段组合库的构建与快速筛选技术发现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关键技术,对其他靶标抑制剂的快速发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4-09)

刘俊芳[2](2018)在《强优势杂交棉优异亲本大片段获得与缺失变异挖掘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得与缺失变异(PAVs)是重要的基因组结构变异的一种,能够影响几Kb至几Mb大小的基因组,造成的基因组变异要远大于单核苷酸多态(SNP)和小片段插入与缺失变异(InDel)。在陆地棉SSR等分子标记多态性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可用PAVs对棉花杂种优势进行研究,深入发掘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PAVs。本研究对前期用10×10双列杂交遗传效应筛选到的7个优异亲本进行重测序,分析大片段PAVs(LsPAVs)的发生和类别,探索其分布、影响到的基因及遗传多样性。利用3个重组自交系(F_6)群体验证LsPAVs(在基因组内大于30 Kb)在基因组上是否存在及其遗传特性。将筛选影响棉花优异亲本遗传变异的LsPAVs。本课题中,我们利用Illumina HiSeqTM 2500高通量平台进行平均测序深度30×的重测序分析,7个优异亲本根据数据比对产出结果,利用CNVnator进行全基因组结构变异的检测,在7个优异亲本中共检测到241,733个结构变异,包括重复和缺失(表3)。对其中变异结构大于30 Kb的缺失或重复进行提取,并在基因组水平再次进行比对确认,最终获得20,580个长度大于30 Kb的结构变异,即获得与缺失变异(PAVs),影响了棉花基因组的50%以上,其中2,782个PAVs是7个亲本共有的获得与缺失变异,注释到80个基因。对获得的PAVs在Pfam数据库中分析发现PAVs大多属于PPR蛋白家族和ABC2-membrane蛋白家族,并且我们发现PAVs大多位于基因间区,这与在其他物种中发现的一致。并且我们发现PAVs不是平均的分布在每条染色体上,A亚组染色体上的要普遍多于D亚组染色体。采用本项目以新的角度研究棉花基因组结构变异如何影响农艺性状,预期成果可能对棉花分子育种提供新的角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胡鸿雁,郑征,王瑾,李志鹏,林小兵[3](2017)在《片段化热带森林优势植物叶虫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食性昆虫取食叶片(叶虫食)不仅影响植物种群结构、群落组成和生态系统的功能,还影响食物网内物种的相互关系。但是有关叶虫食在人为干扰的片段化森林中的情况还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西双版纳纳板河保护区两种森林类型(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各4个片段森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树冠的叶片采样分析了每种片段森林共有优势树种的虫食率和虫食频度,并调查了各片段森林的面积和树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雨林片段和常绿阔叶林片段的优势树种平均虫食率分别为7.6%和6.7%,雨林片段的优势树种平均虫食频度(77.0%)显着高于常绿阔叶林片段的(67.5%)(P<0.05);(2)雨林片段的树种多样性显着高于常绿阔叶林片段的(P<0.05);(3)两种片段森林的优势树种叶虫食与片段面积和树种多样性之间均没有显着相关关系。因此,影响片段森林中优势树种叶虫食的因素与片段面积和树种多样性没有直接关系,可能与植食性昆虫和捕食者的散布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黄伯世,展鹏,刘新泳[4](2016)在《基于优势结构片段合理组合的分子杂合策略发现HIV-1抑制剂》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芳基嘧啶(Diarylpyrimidines,DAPY)类化合物,是新近HIV-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NRTIs)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该类化合物在结合口袋中的构象非常灵活,使得其对大多数突变HIV-1毒株都有很高的抑制活性。目前已有代表化合物Etravirine和Rilpivirine上市。吲哚芳砜(Indolylarylsulfones,IAS)类化合物是另一类新型高效抗HIV-1抑制剂,代表化合物L-737126对HIV-1野生株ⅢB的抑制活性达到纳摩尔级。分子模拟研究发现,L-737126与Rilpivirine在结合口袋中呈现出类似的结合模式和药效团特征,具有叁个作用区域:疏水作用区,氢键作用区和可容纳区域Ⅰ。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运用分子杂合策略,将Rilpivirine和L-737126分子中的优势结构片段进行合理组合,设计了一系列新型DAPY-IAS杂合体衍生物。细胞水平的抗HIV-1活性结果显示,部分新设计目标化合物对HIV-1野生株ⅢB的抑制活性在微摩尔级,其中活性最好的化合物的EC_(50)值为1.48μM。我们初步探讨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DAPY-IAS杂合体衍生物结构新颖,构效关系明确,为进一步修饰该类化合物以提高活性和抗耐药性提供了有益的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期刊2016-07-01)

郭战勇,吕盼晴,张向歌,孙高阳,王洪秋[5](2016)在《利用单片段代换系的测交群体定位玉米籽粒性状杂种优势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粒型性状是玉米百粒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鉴定玉米粒型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可以为粒型性状关键杂种优势位点的克隆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一套中国优良自交系lx9801背景的昌7-2单片段代换系为基础材料,与自交系T7296测交构建包含184个测交种的群体。2013年,在河南浚县和长葛两点对测交群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等材料进行了田间鉴定,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个重复,成熟后连续收获10株对粒长、粒宽、粒厚和百粒重进行考种。利用方差分析和t测验比较每个SSSL×T7296测验种单个性状与对照种T7296×lx9801的显着性差异,对玉米粒型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进行定位。【结果】单片段代换系的两个亲本在粒型性状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昌7-2的粒长和百粒重高于lx9801,而粒厚低于lx9801。测交群体4个籽粒性状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粒长的平均中亲优势在长葛和浚县点分别为19.32%和15.30%,粒宽的中亲优势分别为10.86%和10.07%,粒厚的中亲优势分别为6.23%和4.78%,百粒重的中亲优势分别为20.97%和25.09%。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粒长与粒宽、百粒重呈显着正相关,粒宽和粒厚与百粒重也呈显着的正相关,粒宽与粒厚呈负相关关系。在2个环境中定位了13个粒长的杂种优势位点,其中1杂种优势位点同时被检测到。粒宽定位到14个杂种优势位点,在长葛点和浚县点分别检测到1个主效的杂种优势位点。粒厚检测到25个杂种优势位点,在第2、3、7和9染色体上分别定位到1个共同的杂种优势位点。百粒重在2种环境中共检测到24个杂种优势位点,有6个杂种优势位点同时被检测到,其中在第1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共同的杂种优势位点h KW1a和h KW1b;在第7染色体上检测一个主效的杂种优势位点h KW7a,在长葛点和浚县的贡献分别为20.12%和11.03%;位于第8染色体的杂种优势位点h KW8b在2种环境中的贡献率分别为18.64%和8.76%。【结论】玉米粒型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依次为粒长>粒宽>粒厚,在2种环境中共检测到75个杂种优势位点,其中11个杂种优势位点被同时检测到。由于粒长与脱籽率显着相关,而且在育种过程中难以对籽粒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预测,因此在育种过程中可以通过分子标记对粒长的杂种优势进行选择,从而选育出脱籽率高的优良玉米杂交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胡德升,谢旭东,张向歌,杨慧丽,许蒙蒙[6](2016)在《利用单片段代换系测交群体定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杂种优势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优良自交系lx 9801背景的昌7-2单片段代换系为基础材料,利用与自交系T 7296构建的测交群体,通过1年2点的田间试验,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和杂种优势位点(HL)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单片段代换系群体在2个环境中定位了16个和13个控制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其中有8个株高和4个穗位高的QTL在2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测交群体在2个环境中共检测到9个株高和6个穗位高的HL,分别有2个HL在2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此外,株高和穗位高分别有3个QTL和HL位于相同的染色体片段上,说明株高和穗位高的表型性状和杂种优势可能有部分相同的基因控制。(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彭倩,薛亚东,张向歌,李慧敏,孙高阳[7](2016)在《利用单片段代换系测交群体定位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明确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将促进优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但是截至目前其遗传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lx9801背景的昌7-2单片段代换系为基础材料,利用与自交系T7296的测交群体,对昌7-2和lx9801相应染色体片段与T7296之间存在差异的杂种优势位点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出64个不同穗部性状和产量的杂种优势位点(HL),其中23个在2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包括4个穗长的HL,4个穗粗的HL,4个穗行数的HL,7个行粒数的HL和4个产量的HL,并在多个染色体片段上鉴定出同时包含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杂种优势位点,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玉米产量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制奠定了材料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何战胜,邹燕,粟胜梅,雷文波,李忠玉[8](2016)在《沙眼衣原体pORF5质粒蛋白免疫优势片段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定沙眼衣原体pORF5质粒蛋白的免疫原性,并进一步筛选和确定pORF5质粒蛋白免疫优势片段。方法:以沙眼衣原体D血清型DNA为模板,设计pORF5基因全长和9个不同片段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经Bam HⅠ、NotⅠ双酶切后插入经同样双酶切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6p中,构建pORF5质粒蛋白不同长度片段的原核表达重组体,重组体经PCR和测序鉴定后,转化XL1 Blue大肠杆菌表达10种不同长度的GST融合蛋白;ELISA方法检测pORF5质粒蛋白的免疫原性,Western blot鉴定pORF5质粒蛋白的免疫反应性;ELISA测定10个不同片段与沙眼衣原体生殖道感染患者血清、鼠免疫血清以及抗pORF5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反应性,鉴定pORF5质粒蛋白免疫优势片段。结果:pORF5质粒蛋白免疫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抗体;破坏pORF5质粒蛋白天然空间结构,其免疫反应性基本消失;在ELISA反应中,N端缺失66氨基酸的F6片段的免疫反应强度与pORF5全长基本相似,F2与F3出现较弱的免疫反应,其余片段免疫反应消失。结论:pORF5质粒蛋白为构象依赖性免疫优势抗原,其免疫优势表位和构象表位位于C端,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pORF5质粒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疫苗的研制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王智权,王晓玲,雷建国,肖宇龙,李马忠[9](2015)在《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浅析叁系杂交水稻中的杂种优势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拟用一套以籼型恢复系IR24为背景亲本,渗入粳稻Asominori血缘的共有65个家系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CSS)lines of IR24 as recipient parent and Asominori as donor parent,简称IAS群体)为父本,以荣丰A、中9A、1133A、1A 4个籼型不育系为母本,测定与产量相关的5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已有的分子标记图谱和QTLIci Mapping软件,采用逐步回归和极大似然估计相结合的方法,以LOD值≥2.0作为经验阈值来判断QTL是否存在来检测影响杂种优势的数量性状位点。研究结果表明,4套测交群体共检测到94个杂种优势位点,在所有检测到影响单株有效穗数,平均穗长,着粒密度,千粒质量等性状杂种优势位点中,分别位于第3,7和11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RM5474,RM336,RM287能够在4套测交群体中检测到,表现出一因多效现象,因此认为,QTL的一因多效可能也是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之一。(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申国境[10](2014)在《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及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目前第二大粮食作物,全世界有50%以上的人口吃饭问题需要它来满足。因此提高水稻产量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安全重要战略,而水稻高产是主要目标之一。杂种优势是指杂种F1代在性状表现上优于双亲。过去几十年来,人们利用杂种优势进行了多种作物的育种和遗传改良,在生产和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人们针对杂种优势现象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理仍有很多未知的地方。汕优63是一个非常优良的杂交稻,本研究以汕优63的两个原始亲本珍汕97和明恢63为亲本,通过连续回交策略,构建了一套以珍汕97为背景、明恢63为供体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分析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同时利用染色体代换系与轮回亲本珍汕97配置的杂交组合剖析了单片段代换系的杂种优势效应,通过杂种优势组装分析上位性对杂种优势的贡献。另外,我们构建了叁套正反交材料,探索了生物钟调控途径在杂种优势形成中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珍汕97和明恢63连续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一套202份染色体代换系。202份代换系背景回复率为95.2%,最高为99.0%,最低为91.8%。所有目标片段总长度为2367.5cM,相当于水稻基因组的1.5倍,而目标片段覆盖基因组的长度为1420.3cM,约为水稻基因组的93.2%;导入片段长度在1.2-30.7cM之间,平均长度为11.2cM,其中片段长度小于10cM代换系数目约占20%,介于10~20cM的代换系数目约占70%,而大于20cM的代换系数目约占10%。代换系基本覆盖了珍汕97为背景的全基因组。2、两年重复实验考察了染色体代换系群体抽穗期、株高、每穗颖花数、单株产量、单株有效分蘖数、穗长、千粒重和每穗实粒数,研究染色体代换系的遗传效应。结果显示,所有考察性状均有很大的变异范围,明恢63染色体片段的导入影响了珍汕97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变异。3、在回交种和染色体代换系群体中,发现不同导入片段位点的遗传效应不同,分别表现为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本研究中没有检测到超显性效应。通过互作分析结果发现,上位性互作对表型变异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说明导入片段位点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以及位点与位点之间的互作对表型变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以202份染色体代换系为母本,珍汕97为父本,配置了CSSL/珍汕97杂交种,分别考察抽穗期、株高、单株产量等8项性状指标,研究导入明恢63染色体片段的杂种优势。针对所有考察性状,平均有17.8%的杂交组合与对照珍汕97呈现显着差异,所有杂种优势位点均表现出部分显性。2010年分别有4.5%、5.8%、5.9%和5.1%的杂交组合在单株产量、每穗颖花数、株高和每穗实粒数上与ZS97和染色体代换系之间具有显着差异。5、在染色体代换系中,我们共检测到12个抽穗期QTL,单个片段对抽穗期变异的贡献率从5.2%到83.5%。其中有5个QTL在F2和RIL群体中没有检测到。通过比较测序结果显示,抽穗期3个主效QTL QHD6, QHD7.2和QHD7.3分别是已经克隆的Hdl, Ghd7和Ghd7.1。其中QHD7.1和QHD2是新的QTL。另外,QHD2,QHD4和QHD8这3个QTL的加性效应大约为4.5天,非常有利于QTL的克隆。两位点互作分析结果显示,QHD7.2和QHD7.3通过遗传互作来调控水稻开花。6、本研究中,我们共检测到15个株高杂种优势位点。它们对杂种优势的贡献为显性效应,每个杂种优势位点的中亲优势(MPH)从-7.4%到14.4%。4位点互作分析显示,4位点主效QTL之间存在显着的上位性互作,它们的互作形式主要是加性效应与加性效应(AA),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AD)。其中两个主效株高QTL qPH7.2和qPH7.3的加加互作效应为负值来增加水稻株高。7、202个染色体代换系中,我们检测到13个每穗颖花数杂种优势位点和9个单株产量杂种优势位点.其中9个产量杂种优势位点的CSSLs/珍汕97F1的单株产量处于回交亲本珍汕97和染色体代换系的产量之间,也就是说这9个产量杂种优势位点为显性效应杂种优势位点。我们将其中8个单株产量主效位点进行杂种优势组装,产生了2个4位点F1和一个8位点F1。其中8位点的产量杂种优势能够达到汕优63的75.4%。在4位点F2群体中,就每穗颖花数和单株产量而言,上位性互作效应对杂种优势的贡献非常显着,我们检测到加性效应与加性效应,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与显性效应的互作形式,其中HYD7.1和HYD7.2两位点的加性效应与加性效应的遗传互作效应为负值而提高产量。8、我们构建叁套正反交材料,分析了生物钟调控的基因网络与产量杂种优势形成的关系。通过表型考察,我们发现正反交之间的表型或杂种优势没有显着差异,也就是说母性遗传对杂种优势没有影响;籼稻亚种内和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非常明显,生物钟基因及其调控的下游基因(叶绿素合成和淀粉合成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也具有非常显着的杂种优势。同时我们检测了叶绿素和淀粉含量,结果显示在正反交F1中含有较多的叶绿素和淀粉。相比较而言,粳稻亚种内的杂种优势不是很明显,生物钟调控网络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杂种优势也比较低。(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优势片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获得与缺失变异(PAVs)是重要的基因组结构变异的一种,能够影响几Kb至几Mb大小的基因组,造成的基因组变异要远大于单核苷酸多态(SNP)和小片段插入与缺失变异(InDel)。在陆地棉SSR等分子标记多态性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可用PAVs对棉花杂种优势进行研究,深入发掘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PAVs。本研究对前期用10×10双列杂交遗传效应筛选到的7个优异亲本进行重测序,分析大片段PAVs(LsPAVs)的发生和类别,探索其分布、影响到的基因及遗传多样性。利用3个重组自交系(F_6)群体验证LsPAVs(在基因组内大于30 Kb)在基因组上是否存在及其遗传特性。将筛选影响棉花优异亲本遗传变异的LsPAVs。本课题中,我们利用Illumina HiSeqTM 2500高通量平台进行平均测序深度30×的重测序分析,7个优异亲本根据数据比对产出结果,利用CNVnator进行全基因组结构变异的检测,在7个优异亲本中共检测到241,733个结构变异,包括重复和缺失(表3)。对其中变异结构大于30 Kb的缺失或重复进行提取,并在基因组水平再次进行比对确认,最终获得20,580个长度大于30 Kb的结构变异,即获得与缺失变异(PAVs),影响了棉花基因组的50%以上,其中2,782个PAVs是7个亲本共有的获得与缺失变异,注释到80个基因。对获得的PAVs在Pfam数据库中分析发现PAVs大多属于PPR蛋白家族和ABC2-membrane蛋白家族,并且我们发现PAVs大多位于基因间区,这与在其他物种中发现的一致。并且我们发现PAVs不是平均的分布在每条染色体上,A亚组染色体上的要普遍多于D亚组染色体。采用本项目以新的角度研究棉花基因组结构变异如何影响农艺性状,预期成果可能对棉花分子育种提供新的角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优势片段论文参考文献

[1].武高禅.基于点击化学优势片段组合库的抗HIV-1及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的发现[D].山东大学.2019

[2].刘俊芳.强优势杂交棉优异亲本大片段获得与缺失变异挖掘及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3].胡鸿雁,郑征,王瑾,李志鹏,林小兵.片段化热带森林优势植物叶虫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

[4].黄伯世,展鹏,刘新泳.基于优势结构片段合理组合的分子杂合策略发现HIV-1抑制剂[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2016

[5].郭战勇,吕盼晴,张向歌,孙高阳,王洪秋.利用单片段代换系的测交群体定位玉米籽粒性状杂种优势位点[J].中国农业科学.2016

[6].胡德升,谢旭东,张向歌,杨慧丽,许蒙蒙.利用单片段代换系测交群体定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杂种优势位点[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

[7].彭倩,薛亚东,张向歌,李慧敏,孙高阳.利用单片段代换系测交群体定位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J].作物学报.2016

[8].何战胜,邹燕,粟胜梅,雷文波,李忠玉.沙眼衣原体pORF5质粒蛋白免疫优势片段的筛选与鉴定[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6

[9].王智权,王晓玲,雷建国,肖宇龙,李马忠.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浅析叁系杂交水稻中的杂种优势位点[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

[10].申国境.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及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流程复合资源构建示例5-1.基于CuAAC点击化学优势1-3基于CuAAC点击化学的优势摊一个体a2链从因CDR3最优势片段...产甲烷降解萘培养体系添加BES前后RFL...绛帐地种群体内微生物T-RFs的相对丰度...

标签:;  ;  ;  ;  ;  ;  ;  

优势片段论文_武高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