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影》研究

《红楼梦影》研究

李思蕴[1]2008年在《清代满汉文化交融背景下的旗人小说创作》文中研究表明八旗是清代特有的、由多个民族组成的社会群体,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相似的社会地位使八旗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以满族民族意识为主体的族群意识。清代满汉文化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特点,满族在努力保持、强化自身民族意识的同时,既积极吸收汉文化,又向汉族输出本族文化,这种文化交融促进了旗人小说创作和批评的产生。由于八旗文人处于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地位和思想文化环境,他们在客观条件和主观意识上都与汉族文人有着鲜明的界限。旗人小说在内容上反映了旗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气貌,呈示了满汉文化的交融状态,并且表现出旗人特有的审美追求、民族意识、忧患心态和社会责任感,在小说创作思想和小说艺术方面也作出不少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以汉族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旗人小说是汉满文化交融的宝贵结晶,也因为它们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在中华民族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本文分为综论和分论两大部分,综论部分从整体着眼,介绍旗人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对旗人小说创作和批评作出概括性论述;分论部分侧重从小说所反映的旗人文化特色及满汉文化交融的角度具体分析《红楼梦》等五部旗人小说作品。

李丽[2]2014年在《英语世界的《红楼梦》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针对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中涉及成长、大观园和女性话题的着述进行梳理,从这叁个具体话题中总结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脉络。英语世界的《红楼梦》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研究成果数量开始增多,且更具系统化特征。本论文按时间顺序梳理了涉及叁个话题的研究成果,分析其共同的发展趋势,发现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对这叁个话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且积极应用西方文学理论和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理论及方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比较文学和跨学科的特点。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按照年代顺序研究英语世界关于《红楼梦》中成长话题的论述,分别考察了20世纪70、80、90年代和21世纪初涉及成长话题的《红楼梦》研究。70年代英语世界的一些学者将贾宝玉作为西方文学中人生意义的探求者形象与哈姆雷特等西方小说人物进行比较,还有学者从西方文学中一种描述个人成长的叙事结构即帕西法尔寻找圣杯来分析宝玉的红尘历劫的意义。80年代涉及成长话题的论文主要从西方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文学类型——智慧文学和成长小说模式来分析《红楼梦》。90年代有学者从儿童文学的角度探讨《红楼梦》的文学和社会价值,还有学者对小说中表现出的“不愿成长”情绪进行分析。21世纪初涉及成长话题的研究有对宝玉的红尘心路的意象解读,也有佛教启悟角度对该小说的分析,还有从空间叙事理论来讨论宝玉童年生活的不同空间对其言行的影响。通过对这些着述的分析发现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英语世界的学者对《红楼梦》成长话题的研究呈现出理解逐步深入、研究方法和视角越来越丰富的趋势。第二章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迄今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中关于大观园的讨论。20世纪60年代英语世界的大观园研究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叙事研究和考证方法。从70年代开始,英语世界的汉学家积极地将西方文学理论,如结构主义、新批评、叙事学、新马克思主义等应用于《红楼梦》研究,在这种思路的关照下,大观园的文学意蕴越来越丰富。2000年后,建筑美学、空间叙事理论、性别研究等理论的应用使得大观园研究呈现出更加明显的比较文学和跨学科特点。第叁章考察了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中涉及女性话题的着述。20世纪60、70年代关于女性话题的研究成果较少,60年代的两位华裔学者夏志清和荣之颖在讨论红楼女性人物时都借用了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70年代浦安迪和那美惬的论着则直接表示应用了结构主义和比较文学的方法。从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使用女性主义理论来讨论《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应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红楼梦》的一些论述能够明显地体现海外汉学的反思性和批判性。此外,也有学者从清代绘画艺术、清代妇女史研究等角度来讨论该小说中女性话题。第四章集中讨论了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的特点、优势和不足,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英语世界的《红楼梦》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汉学、西方文学理论、中外关系、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西方学术传统和规范等因素的影响。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比较文学的视野和跨学科特征,反思性和批判性。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套用理论、过度阐释、对中国文化和《红楼梦》文本的误读、翻译欠缺。鉴于以上问题和不足,中国国内的优秀研究成果有待于更多地翻译成英文。此外,带有详细注释的《红楼梦》资料索引也会对英语世界的学者的研究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本论文所使用的材料大多为国内学者尚未在着述中提及过的新材料,笔者翻译了文中所引英文资料,这些资料多为首次翻译成中文。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创新性和合理性。笔者选取了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中的叁个较有特色且成果丰富的话题,并按照年代进行梳理。此外,本文将英语世界的《红楼梦》研究放入海外汉学和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语境中,并结合了国际政治和外交形势以及英语世界的学术研究传统等影响因素,发现了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的一些鲜明的特点及成因,并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刘吉宁[3]2015年在《女性本位的彰显与迷失》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东西方逐渐进入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封建君主制度遭受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动荡不安中,一大批有识之士开始着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新的社会构想;而与此同时,贵族妇女中的佼佼者也开始注视这种改变,以文学创作的方式参与其中。并且,虽然字里行间并无相关理论踪影,但她们的作品仍能够自觉地按照女性本位的书写方式进行展开。本文所选的《红楼梦影》与《黛尔菲娜》,就是这一时期东西方女性作者在事实上践行女性本位创作意识的重要作品。论文首先对本文所选取的相关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做了简要介绍,同时理顺了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的发展脉络。参阅相关文献,总结出两部小说现阶段的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对两部小说中女性本位意识的表现方式进行探讨,并以异同点分析的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和总结,展现了《红楼梦影》与《黛尔菲娜》的时代创作风貌。同时,论文有针对性地分析了造成此种异同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相应地做出了扩展研究。基于两部小说根本上是时代变革的产物这一本质,其女性本位理想最终必定归于迷失,因此,论文的最后系统地分析了两部小说女性本位意识的迷失方式,并对其体现出的社会意蕴进行了探寻。

李冰馨[4]2007年在《清代女作家顾太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顾太清是清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文学发展至清代不仅在创作形式、创作内容上较前代有了重大的突破,在文学创作主体上也因女性文人的加入得以完善和丰富。顾太清作为一个文人,既写诗作词又“略知画事”①,更有小说戏曲行于世;作为一个女子,有情投意合的丈夫与之相互唱和,有志趣相投的诗友与之合创诗社。她的创作丰富了中国文坛的艺术宝库,她的出现更体现出了女性文学在清代的繁荣。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前言部分主要对顾太清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从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第一章“顾太清生平研究”:本章将对其家世问题及“顾”姓原由、与龚自珍的“丁香花公案”以及嫁与奕绘前是否有婚史这几个问题进行论述。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和不详,这几个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顾太清研究中的一个谜,而从近代一些学者的考证中,史实真相才逐渐清晰的呈现在世人面前。笔者在此章会对目前的研究成果作出陈述和补证,也是对本论文的重点——顾太清创作研究进行一个历史铺垫和背景描述。第二章“顾太清的诗词和小说”:顾太清的文学作品以诗词为主,也有小说和戏曲。其诗词在内容上有叁个特点:对悼亡题材诗词的突破、母性情怀的自然流露、女性主义意识的体现;在艺术上则不同于其他闺秀之作,是“以气格胜者”②。其小说《红楼梦影》是目前可见第一部由女性创作的小说,它作为一部《红楼梦》续书在内容上有超越前人之处,而作为一部女性创作的小说在造事行文上也有其独特之处。第叁章“顾太清与清代女性文学”:顾太清的创作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女性文学在清代的繁荣之势。她与丈夫的诗词唱和表现出了女性文人所受到的家庭内认可和支持,她与众多女性诗友的诗词往来体现出了女性文人创作在社会上的普遍性,而在此基础上成立的“秋红吟社”更是从女性诗社的发展史中充分展示了女性文学空前发展的这一盛况。

马靖妮[5]2004年在《《红楼梦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楼梦影》是清代着名满族女词人顾太清晚年撰写的一部小说。它是《红楼梦》众多续书中的一种,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部由女作家创作出版的小说。它出现在续《红楼梦》热潮的后期,有许多与以往续书的不同之处,在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它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世情,同时也开辟了红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对于研究太清这位着名的女词人的晚年心态,以及清末封建贵族家庭生活,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全文共分四章对《红楼梦影》进行评介。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红楼梦影》的作者,在考证了太清为其作者的基础上,叙述她的身世经历以及创作《红楼梦影》的背景。第二章由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出发,通过与《红楼梦》的比较,对《红楼梦影》所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论述。结合书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塑造,分析了贾府回光返照式的重兴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爱情婚姻纠葛的变化发展,提出了《红楼梦影》所表现的思想与原书《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一脉相承的观点,并举例加以论证。第叁章论述了《红楼梦影》在语言风格、环境描写以及习俗描写方面的特色。书中的语言优美流畅、简洁明快、准确生动,并且继承了《红楼梦》中北京话的语言特色,更具地方色彩。在环境描写方面,太清以她作为女诗人、女画家的细腻手笔对自然环境进行描摹,往往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颇富艺术感染力。而她依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对满族贵族家庭生活以及传统习俗的描写,则笔触细腻雅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第四章就《红楼梦影》的价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突出太清作为满族女作家创作的这部既有旗人小说特色又不失京味小说风格的《红楼梦》续书,对于晚清小说研究、红学研究以及满族文学研究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贡献。 总之,太清的续书《红楼梦影》不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上都有值得肯定之处。在准确把握其思想主旨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应该对它作出一个相对公允的评价,并由此对其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李楠[6]2016年在《顾太清研究中期待加强的叁个方面》文中指出顾太清享誉晚清时期的女性文坛,诗、词、小说、戏曲均有涉猎。本文通过分析顾太清研究状况,认为有叁个方面的研究期待加强:顾太清与奕绘的唱和诗词研究、顾太清与秋红吟社的研究以及顾太清的《红楼梦影》研究。

李聆汇[7]2014年在《满族女作家顾春创作中的女性意识》文中研究表明顾春是清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女作家,在诗、词、小说的创作上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尤其是其词创作,更是与清代大词人纳兰容若并称为“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本文以女性意识为视角,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运用文学、文化批评方法,借鉴性别批评的理论维度,力求对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首先,分析顾春研究的背景,针对顾春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与目标。其次,围绕顾春一生文学创作活动探究其女性意识的表现。她创作的叁个重要阶段是:与丈夫奕绘之间共同出游、参道学画、夫妻唱和以及寡居思夫的经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经验;参与秋红吟社等文学交游活动,使其创作更加成熟;她的《红楼梦影》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女性小说,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再次,她一生的创作深刻地打上了时代、民族与个人经历的深厚烙印,这成为探讨其女性意识形成和表现的多重维度。本文认为,顾春生活在清代中晚期,传统观念仍然有着顽固的影响力。但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日渐开化,女性意识开始在部分先进的知识女性中觉醒,这在顾春的诗词和小说创作中均有所表现。顾春作为一个转折时代的知识女性,以其在诗、词、小说方面杰出的文学创作,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家。《红楼梦影》带有自叙传色彩,是考察她的女性意识的重要文本。作为传统知识女性,顾春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现代女性意识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意义。

黄锦珠[8]2011年在《妇女本位:晚清(1840-1911)叁部女作者小说的发声位置》文中指出晚清时期的《红楼梦影》、《女狱花》、《侠义佳人》等叁部小说,是目前可知成于女作者之手的叁部白话章回小说,也是小说史上现今所知存留下来最早的叁部女作者小说。《红楼梦影》成书较早,作者顾太清可能还未感受到女权意识,小说中也还看不到女权思想或女性觉醒的内涵。王妙如《女狱花》与邵振华《侠义佳人》则都已经接受女权思想的洗礼,并以振兴女界、提倡女权为创作宗旨。这叁部小说,由两个不同世代的女作家执笔,写作宗旨虽不尽相同,却都同样展现出站在"妇女本位"的发声立场:小说中出现妇女特有的身心经验,显示妇女特有的心理特质与价值取向,事件与行动过程展呈出女性主体,这是男作者小说中很难看到的。本文意欲梳理这些属于"妇女本位"的书写内容,并借着这些内容,作为验证小说作者性别的内在依据。透过本文的梳理,除了可以更具体发掘女作者小说的特殊质素,也希望可以裨益于辨认小说作者性别的问题。

岳凌[9]2014年在《由《红楼梦影》之贾宝玉反观顾太清的情缘观》文中研究指明《红楼梦影》是目前可见的第一部女性书写的《红楼梦》续作,因其创作的特殊性,为众多研究者所关注。顾太清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其笔下的主人公"贾宝玉"具有了与原着相比突出的男性化色彩,而这一典型特征与顾太清这位女作家的情缘观有密切的联系。

刘岳[10]2011年在《玛瑙原石“红楼梦影”》文中认为多年前,我收藏过一枚奇石——"红楼梦影"。此石为天然玛瑙原石,长5.5厘米,宽4厘米,厚3厘米。主体为白色半透明状,强光照射下呈粉红色。在其一侧,天然形成一片人形深红色斑状突起结构,上部边缘高于周围表面约1毫米,下部边缘与原石融

参考文献:

[1]. 清代满汉文化交融背景下的旗人小说创作[D]. 李思蕴. 暨南大学. 2008

[2]. 英语世界的《红楼梦》研究[D]. 李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

[3]. 女性本位的彰显与迷失[D]. 刘吉宁. 华东交通大学. 2015

[4]. 清代女作家顾太清研究[D]. 李冰馨. 四川师范大学. 2007

[5]. 《红楼梦影》研究[D]. 马靖妮. 中央民族大学. 2004

[6]. 顾太清研究中期待加强的叁个方面[J]. 李楠. 兰台世界. 2016

[7]. 满族女作家顾春创作中的女性意识[D]. 李聆汇. 长春师范大学. 2014

[8]. 妇女本位:晚清(1840-1911)叁部女作者小说的发声位置[J]. 黄锦珠.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1

[9]. 由《红楼梦影》之贾宝玉反观顾太清的情缘观[J]. 岳凌. 名作欣赏. 2014

[10]. 玛瑙原石“红楼梦影”[J]. 刘岳. 收藏. 2011

标签:;  ;  ;  ;  ;  ;  ;  ;  

《红楼梦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