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农业标准化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梁婉君[1]2004年在《农业标准化及其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加入世贸组织,又给这一新阶段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挑战。 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农产品质量的竞争,而产品质量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产品的标准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提高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从而提高我国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文第一部分在全面分析农业标准化内涵的基础上,归纳了农业标准化的特点,总结了我国农业标准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保证措施;第二部分通过分析,选择、建立了一套农业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界定了各项评价指标的内涵,提出了运用农业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

董秀云[2]2013年在《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建设及其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标准化是按照标准生产农产品的全过程,是推进农业产业革命的战略要求。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可以说,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在我国,福建省是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长期以来通过抓农业标准化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然而,农业标准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深入地研究、不断地完善并持续地推进,是难以扩大其覆盖面和提升其整体建设水平的,如何评价一个区域特别是省域层面的农业标准化建设效果,并探索有效提升农业标准化建设水平的途径,意义深远。本研究选择福建省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在综述农业标准化及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历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福建省农业标准制定情况与推广实施的背景;(3)农业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选择;(4)分析了福建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情况与标准实施后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性评价;(5)对提升福建农业标准化建设水平的思路和对策探讨。本研究的核心是建立了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建设及其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体现科学性为原则,从多个维度定性定量地对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成效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8至2012年,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均在0.8以上,总体较强;但在5年期间出现了波动上升,两次发展综合指数下探走势分别出现在2009年和2011,2009年的下探相对于2011年比较显着,在经历两次发展综合指数的波动走势后,2012年的指数走势开始出现上扬,总的趋势是波动上升;总体而言,福建省进行农业标准化建设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但发展的态势尚不稳健;(2)在分析期内,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各子系统综合指数表现不一致,其中农业标准化水平发展指数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教育年限、经费投入和农产品采标率、标准覆盖率等重要指标亦取得明显提升;(3)福建省在农业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标准化水平和实施效果发展两者较为稳定、协调,但处于主导因素由经济效益向经济效益兼顾生态效益转变的过渡时期,生态效益系统发展与其他系统不协调,是影响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最关键因素。基于此,论文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未来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建设水平的总体思路与对策。总体思路是:在现有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各领域标准的覆盖面,加强对农业创新技术标准化的研究,推动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完善能适应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准体系、服务体系和推广体系,创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模式。不断拓宽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域,全面推动福建省的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策建议为:(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农业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2)适时推进新标准研究工作,提高农业创新技术转化能力和农业标准的技术水平;(3)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综合标准化工作,拓展农民增收空间;(4)健全农业标准化检测体系,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5)抓好标准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及时调整标准实施方案;(6)扩大农民生产规模与技术推广网络,引导合作社建设发展;(7)完善农产品市场机制,疏导标准化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8)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推行生态农业标准化。

刘云茹[3]2016年在《“合作社+农户”模式下蔬菜生产者标准化生产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农业标准化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进程,截止2014年,我国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叁品一标”)超过1.5万个,全国“叁品一标”总数已达到9.5万个,认定产地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45%以上,认证农产品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40%以上。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初步构建起农业标准化体系框架。但总体上仍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当前我国农业标准的实施依然存在诸多障碍,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大生产与小农户之间的矛盾。本研究以辽宁省蔬菜产业为例,研究“合作社+农户”模式下蔬菜生产者标准化生产行为,基于菜农和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两类数据,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合作社+农户”模式下蔬菜标准化生产现状如何?该模式下以合作社为主体的标准化决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生产如何运行?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合作程度是否影响标准化生产?如何影响标准化生产?“合作社+农户”模式下标准化生产的质量风险及影响因素是什么?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结论既可丰富我国农业生产主体标准化生产采用的理论研究,相应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以合作社为主导,带动辐射农户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具体结论能够为农业标准化管理部门提供借鉴。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准备。对应本文的第一、二章。第一章为导言,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论文整体分析思路、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等。第二章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国内外文献回顾,分别对计划行为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进行综述,并从国内外两个层面就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第二部分为“合作社+农户”模式下标准化生产现状分析。对应第叁章。发现47.52%的受访合作社实施了标准化生产行为,已通过各类农产品认证的43家。合作社层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的主要动因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产品竞争力,菜农层面实施标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提高产品价格、满足收购商对产品质量要求和增加产品销售出路。从标准化生产效果来看,50%以上的合作社负责人认为实行标准化生产后价格、销售量、收入和利润均有所增加;71.91%的参与合作社共同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菜农表示实施标准化生产后利润得到明显增加。第叁部分为“合作社+农户”模式下标准化生产行为分析,对应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本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基于“合作社+农户”模式下以合作社作为标准化决策主体的界定出发,构建动力模型分析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的动力机制,建立合作社标准化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合作社级别、合作社土地规模、合作社产品销售途径、是否注册商标、是否获得政府优惠政策等对合作社标准化生产行为具有重要解释作用。进一步考察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程度的影响因素,通过oprobit回归发现合作社负责人性别、合作社产品销售途径、是否注册商标、合作社土地规模、政府政策支持和是否开展电子商务对标准化生产程度有显着性影响。第五章在分析“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生产运行模式基础上,对该模式下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合作程度对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决策影响,发现合作社程度对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决策及标准化生产程度均呈显着正向影响。第六章通过信号博弈,发现农户道德风险额外收益、道德风险行为被发现概率、合作社惩罚和不合格农产品掩饰成本对农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运用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农户数据,经计量分析发现是否与农户签订书面合同、是否对产品检测和是否有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对农户标准化生产履约行为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第四部为典型个案分析和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对应第七、八章。第七章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列举了“合作社+农户”模式下的标准化生产个案,分析其标准化生产模式与农产品质量保障方面的措施与做法。第八章主要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根据相关的结论提出针对性的促进农业标准化推广的政策建议。

于振伟[4]2011年在《基于产品特性的农产品营销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进步和政府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已由短缺向结构性过剩转化。目前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农产品“卖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农业的直接经济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们应当通过改善农产品营销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的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使农业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到追求质量和效益上来,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本文以农产品营销为对象,采用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回顾国内农产品营销发展历程和借鉴国外农产品营销经验的基础上,分类研究了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和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叁类农产品的营销策略,并提出了强化农产品营销的对策建议。除绪论外,本文一共包括以下七个部分,其中四、五、六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这叁章对农产品营销进行了分类的、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是本文的主要创新所在。(1)依据生产要素投入比例的不同,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分析了每一类农产品的产品特性和营销要点,并在其基础上对营销模式的选择给出建议。本文根据农产品生产中自然资源和劳动投入比例的不同,把农产品分为叁类,分别为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每类农产品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导致农产品的基本属性和营销要点不同,因而,在农产品营销策略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侧重。在农产品分类的基础上,对应的农产品营销也被分为叁类,分别为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和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2)在揭示农产品基本属性和交易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产品的销售困境及其产生的根源,深入探讨了农产品营销帮助农民走出农产品销售困境的机理。界定了农产品营销的概念,分析了农产品营销的特征,并明确了农产品营销的目标,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农产品生产具有生物性、自然性、季节性、地域性、风险性等特征,因此在营销的过程中要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的程度、加快农产品流通的速度、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最终实现高效、公平、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营销目标。(3)从生产观念主导时期、推销观念主导时期、营销观念主导时期叁个发展阶段回顾了农产品营销的演变历程,总结了农产品营销的演变规律,对农产品营销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随着农产品营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营销理念越来越先进、营销主体越来越多元化、营销手段越来越丰富。当前,我国农产品营销中引入了关系营销、绿色营销等新的营销理念,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开发和改良、品牌意识也逐渐增强,但是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营销观念落后、产品整体概念不强、营销渠道落后等问题。(4)对美国、日本、法国、荷兰四国农产品营销的典型模式进行了研究,从营销主体、营销结构、营销方式和营销环境四个方面总结了发达国家农产品营销的基本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实际情况,从着力培养农产品流通主体、推进农产品营销渠道交易方式创新、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程度、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农产品营销的启示。(5)分析了自然资源数量(规模)依赖型农产品所具有的种植面积大且分散、生产规模经济和不可预测性强、用途多样性等特征。结合生产特征指出农产品营销的重点应放在质量分级和标准化、开发多种用途、拓展农产品的产业链上,营销策略的选择应主要为价格营销和关系营销。并依据营销策略的特征,构建了相应的营销评价指标体系。价格营销主要是基于对农产品质量分级和标准化的要求,并以桓台小麦的标准化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关系营销主要是基于对农产品拓展产业价值链的要求,论文对渠道成员间的冲突进行了博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信任机制、协调机制、分配机制的农产品关系营销运行机制。在分配机制的分析中,运用Shapley值对供应链间企业利润的分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参考。(6)在总结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所具有的区域性、优势性、规模性和高效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此类产品的营销重点,分析了应选择的营销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此类农产品营销的评价指标体系。此类农产品营销的重点为:培育产品的差异性、延长产品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在营销要点的指导下,自然资源禀赋依赖型农产品的营销策略选择应以产品营销和品牌营销为主,产品营销应注重农产品的产业化营销、标准化营销和质量营销,并选取福鼎市白茶的营销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品牌营销应注重培育农产品的区域品牌、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注重品牌的传播。由于区域品牌的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等特征,品牌建设和培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搭便车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博弈分析,并从行业介入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思路。(7)探讨了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基本特征,鲜活性、易腐性、品质差异复杂性,提出了在营销的过程中应注重的营销要点、和营销策略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此类农产品的营销要点为:突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产品的安全性,并加快产品流通的速度,营销策略应主要突出绿色营销和渠道营销。在绿色营销过程中,对农业企业之间、农业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进行了分析。在渠道营销中,分析了对劳动力资源依赖型农产品的渠道运行目标、构成主体、设计原则和模式选择,并选取超大农业集团进行了案例分析。(8)从创造良好的农产品营销环境、加大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农业经营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叁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强化农产品营销水平,改善农产品营销质量,提高农产品营销效率的对策。

朱慧敏[5]2011年在《农业标准化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自1995年我国实施农业标准化以来,已经在产品认证、质量安全等方面取得显着成绩。但其实施的效果如何?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至今未见系统的研究成果出现。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这些问题作深入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文章首先界定农业标准化的内涵,分析农业标准化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标准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安徽省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据此设立农业标准化水平的评价指标,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安徽省十七个市的农业标准化水平数据进行验证。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黄山市、宿州市、安庆市、亳州市、阜阳市、六安市、滁州市、宣城市、得分大于0,说明其农业标准化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七市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铜陵、淮南、马鞍山市,主要是因为工业城市的缘故;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为省会城市,技术资源丰富,标准制定能力和实施能力优势突出,单独归为一类;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为农业大市,农产品丰富,同属一类。六安市、黄山市因他们都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特色产品丰富,而同属一类。其余城市为工业城市或皖江城市带城市,同属一大类。进一步地,在纵横两个维度上对农业标准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在横向上,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安徽省2009年17市农业标准化截面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农业标准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较弱促进作用;在纵向上,运用C-D生产函数对安徽省1995-2009年的时序数据进行进一步地分析,结果表明:从长远来看,农业标准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但作用不显着。标准化水平不高、市场机制待发展、标准化意识不深入和监管力度不强等,可能是导致农业标准化对农业经济增长正向作用不强的原因。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各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文章运用供求理论模型和纳什均衡模型对农业标准化行为主体(政府、企业、农户)进行了分析。供求理论模型分析表明:农业标准化生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取决于标准化生产带给农民收益的多寡;纳什均衡分析表明:在实施标准化生产中,农户、企业和政府叁方面要实现纳什均衡,作为理性行为人的政府必须给予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农户和企业补贴。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了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业标准化宣传、加大监督力度、加大政府补贴等建议。

王翔[6]2008年在《影响农业生产合作社实施标准化行为的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要求。这就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标准化作为“公共语言”,可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递效率,从而切实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就我国农产品标准化实践和研究的现状来看,标准制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标准实施”进展相对缓慢。合作社作为目前最有前途的标准化实施主体,其实施行为成为标准化进程的关键。本文在对浙江省杭州、宁波、金华、台州、嘉兴等城市内122家蔬菜生产合作社的实地调查基础上,研究了蔬菜生产合作社标准化实施现状及实施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方面,本文首先界定了农业标准以及标准化体系的概念和分类。然后以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实施主体进行标准化的动力机制以及成本和收益。实证分析方面,本文结合文献及我国蔬菜合作社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土地规模、首要目标市场、是否注册商标、生产力利用程度、安全蔬菜价格满意程度、技术、政府作用以及控制程度强弱等八个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相应的实证分析框架。然后,通过相关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合作社标准化实施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本文对桐乡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规模、首要目标市场、是否注册商标和生产力利用程度等因素对合作社标准化行为有显着影响。而安全蔬菜价格满意程度、网络技术、政府作用以及控制程度强弱四个变量对合作社标准化行为影响不显着。从案例分析结果来看,生产技术对合作社标准化行为有影响。与收益相比,标准化的成本较低,不构成合作社标准化行为的障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促进农业标准化进程的政策建议:扶持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发展超市等现代化新兴市场的建设、加大合作社品牌建设力度、引进先进技术以及加强消费者教育等。

王艳花[7]2012年在《陕西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标准化生产方式产生于工业革命后期,在工业领域的经济效益已充分显现。从企业角度看,标准化生产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市场信息对称性,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农业标准化是工业标准化原理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具备了标准化实施的条件,使得标准化的规模效应、交易成本降低等经济功能在农业领域充分实现。近年来,我国国家各级部门不断地加大农业标准的制修订任务,探索有效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标准化实施中突出问题在于政府一方面热衷于农业标准制定及其推广实施,而农户及农业企业层面对标准的采纳不积极,反应迟缓。因此,在当前分散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下,探讨农业标准化宣传贯彻的可行性,实施效果等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关于农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已有众多学者讨论,但关于农业标准化对农业经济、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效应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非常少见。因此,加强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显得必然而紧迫。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标准经济学丰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地方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最后分别从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定量研究标准化对农业经济经发展的影响效应。论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农业标准及农业标准化研究范围界定。本文在已有文献对农业标准及农业标准化概念定义的基础上,对农业标准及农业标准化的研究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然后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经济的作用机理。农业标准化通过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技术标准作为连结农户与龙头企业、市场的纽带,使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机制自发实现,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另外,技术标准制定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具有双重作用。进口国制定更严格的技术标准短期内抑制了农产品出口,但长期来看,进口国设置新的标准对出口国的贸易效应具有不确定性。(2)通过对陕西农业标准化现状描述,概括了农业标准化实施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对陕西农业标准化政策指导方向有一定借鉴意义。陕西农业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有一定加强。但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存在农业标准体系产前、产后环节标准欠缺,农户标准化生产主动意识不强等问题。制约陕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参与标准化的主体利益驱动力不足、传统农耕文化意识限制、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政府层面的标准化保障制度不完善等。(3)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决策行为受农户自身特征、标准化认知水平、周边标准化生产组织的示范效应、产品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政府政策的引导性及周边标准化生产组织的示范效应及农户标准化认知水平越强,农户标准化生产参与意识越强。农产品市场特征方面,市场对水果质量要求越高,农户越倾向于标准化生产。但农户个体特征诸如年龄、种植年限、受教育水平等特征由于调查样本差异性较小导致这些变量不够显着。(4)农户标准化生产决策对其种植收入影响效应。40%的农户认为标准化生产对其作物收入影响小于10%,60%农户认为标准化决策对其收入影响显着,增加幅度10-30%之间。运用有序logit分类模型,得出农户年龄越大,传统农耕意识影响越深,标准化生产对其收入影响程度越小。标准化生产组织提供科技信息、按照该组织要求使用化肥农药可以显着增加农户收入,但该组织其他职能诸如技术培训、农资统一采购等服务功能对农户收入影响不显着。政府发布新标准、宣传标准等职能对农户收入也有积极影响。最后,农产品采摘后商品化处理、市场价格公平交易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农户收入。(5)农业各级标准对陕西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着促进效应。本文运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人均农业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人均农业投入品数额、农业标准数量、农业专利申请数量等叁个指标为解释变量,探讨了农业标准化对陕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加,显着促进农业产出增长。各个层级农业标准存量显着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农业专利对经济影响程度微乎其微。陕西农业产值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户农业生产,由于农业专利本身的属性,分散农户不具备专利使用条件,可以解释农业专利对地方农业经济贡献欠缺原因。(6)农业标准化对陕西农产品出口贸易有一定积极影响。本文选取代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技术创新及农业标准化发展水平的七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探讨标准化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专利申请数量对陕西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程度最大,国家层面农业标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衡量标准化水平的指标显着地促进了陕西农产品出口贸易。但陕西的地方农业标准主要为地方的农业生产服务,被出口导向型企业应用较少,因此,地方农业标准对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了抑制作用。

曾应华[8]2007年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状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结合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状况,和学习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对我国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确保我国农产品在保障全国人民的食品安全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有较大的发展。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论,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方法进行了简要地介绍。第二章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着重介绍和分析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结构优化效应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公共产品理论,为提出对策提供理论基础。第叁章和第四章是介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现状和制约因素,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真正找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症结所在。第五章是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借鉴,通过对美国的现状进行细致地分析,从而分析和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第六章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分别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信息推广和服务体系进行分析概括,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罗琴[9]2012年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其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国际贸易等各个方面。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的载体,旨在通过农业标准和技术推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产业化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环境。受到农产品附加值低、小农经济的存在以及农民素质低下等影响,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经济效益面临诸多困难。已有研究表明,评价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绩效是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存在和发展必须探讨的问题。而农户作为农业标准化中庞大的生产主体,以农户作为调研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的反映基地建设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基地的经济效益;然后构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绩效,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成都市6个区县的16个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151户基地农户为样本,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绩效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与运行情况及经济效益进行统计分析;(2)农户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情况及经济效益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构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按照标准化体系进行,采用基地统一管理的管理方式,建设与运行成效明显。但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规模小,其存在和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支持,政府对标准化技术培训、新技术试验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较少,对基地后续管理较弱。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农产品质量状况和品牌建设方面做的比较好,但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2)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经济效益不明显;(3)在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农户对标准化的接受程度较高,但对农业标准化的了解欠缺。农户认为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后,经济效益显着;(4)标准化宣传推广、土壤改良、标准化种植技术交流对农业标准化基地绩效影响较大,生产环境变化对其绩效贡献较小;(5)在分类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绩效评价中,不同基地级别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绩效差别不大。“农业协会+基地+农户”与“合作社+农户+基地”运行模式下基地的绩效较好。另外成都叁圈层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绩效优于二圈层区县。针对以上结论,最后提出促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的政策建议:(1)继续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增强对基地的后续管理;(2)建立健全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基地良好的经济效益;(3)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拓宽基地农产品销售渠道;(4)加大标准化宣传力度,确保把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5)促进农户间的生产技术交流,提高农户生产素质;(6)积极推广“经济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加强对企业、农业协会、种植大户等的管理和引导。

陈松[10]2013年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既是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内在要求。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起步晚、认识浅,已探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尚不成熟,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实需求。因此,本文选择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风险分析理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政府规制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内涵和原理,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在梳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的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我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政府部门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主要因素,比对分析了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和典型模式的优缺点,借鉴其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外部发展环境和现实需求,研究设计了全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并成功应用在厦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项目中。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现行的四个典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绩效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基于以上系统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五点结论:1、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根源,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可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中各环节信息透明化,从而有利于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2、粗放生产、分散经营是我国农产品生产消费的特点,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一局面,在行政资源有限,监管手段匮乏的情况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可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从而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3、发达国家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以法律制度为基础,采取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加强市场准入监管,倒逼食品供应链中企业自主实施追溯管理以满足法律标准要求,而我国以政府主导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探索的追溯管理模式适用性差,难以持续运行,不宜在全国推广,实证发现影响政府推行追溯管理的主要因素是产业化水平、设立专职机构、项目支持和标准化程度等;4、研究探索出一种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控制、品牌化营销和信息化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新模式,具有全覆盖、易操作、低成本、广参与、可持续的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差异化的追溯方式,建立信息披露和动态评价机制,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5、构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主体参与、标识管理、过程记录、平台建设、行政管理和综合效益六个方面,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现行四类追溯管理的典型模式进行评价,发现厦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较好,农垦质量追溯管理良好,动物及动物产品追溯管理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一般。

参考文献:

[1]. 农业标准化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 梁婉君. 河北大学. 2004

[2]. 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建设及其效果评价研究[D]. 董秀云.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3]. “合作社+农户”模式下蔬菜生产者标准化生产行为研究[D]. 刘云茹. 沈阳农业大学. 2016

[4]. 基于产品特性的农产品营销问题研究[D]. 于振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1

[5]. 农业标准化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 朱慧敏. 安徽农业大学. 2011

[6]. 影响农业生产合作社实施标准化行为的因素研究[D]. 王翔. 浙江大学. 2008

[7]. 陕西农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D]. 王艳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8].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 曾应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07

[9]. 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 罗琴.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10].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研究[D]. 陈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农业标准化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