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 2000采集站PS板的改进

System 2000采集站PS板的改进

一、System 2000采集站PS板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史心语[1](2019)在《EMR6-A多功能电磁接收机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地球浅部矿产资源在工业的大量需求与利用下急剧减少,勘查重点逐渐转向地球深部;高精度、多方法、智能化是地球物理勘探仪器的发展方向。在“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项目“大功率井—地电磁成像系统”课题支持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展了EMR6电磁接收机的研制,实现了MT、AMT、TDIP、SIP和CSAMT方法的数据采集,但仍存在电路分模块较多、机械结构稳定性有限、缺少现场数据预处理软件等不足之处。本文针对上述需求,进行EMR6-A多功能电磁接收机的硬件研制与程序开发,对接收系统的电路结构和实用性进行改善,提高仪器的集成度,减小体积,实现数据的实时浏览和预处理,更好地适应复杂地形区域的电磁勘探需要。EMR6-A多功能电磁接收机的采集电路由模拟采集板和数字控制板组成,其中模拟采集板包含电源转换电路、运算放大器、高低速模数转换器、开关电路和数字隔离等;数字控制板包含电源转换电路、FPGA、ARM、以太网口、RTC实时时钟、SD卡及相关外围存储电路等。数据采集设有2个电场通道和3个磁场通道,每个通道配备了高速和低速两个模数转换芯片,以适合不同频率的信号,达到更高的信噪比。数控板上的恒温晶振输出高精度时钟,配合GPS实现多台接收机和发射机的时间同步。FPGA接收A/D转换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传输给ARM生成采集文件存储到SD卡中。编写FPGA和ARM-Linux程序,实现系统的核心控制;开发基于PC/Windows环境的数据查看软件和数据预处理软件,实现TDIP、SIP和CSAMT采集数据的现场浏览和预处理,程序没有运行所需的附加库文件,兼容x86和win32平台。室内测试结果表明,多功能电磁接收机实现了两通道电场与三通道磁场的数据采集,电路具有DC10kHz带宽,电场通道动态范围约108.3dB,磁场通道动态范围约112.7dB,用户软件程序实现了现场数据时间序列浏览与数据预处理。EMR6-A多功能电磁接收机的研制改善了现有陆地仪器的智能化程度,综合性强,有助于提高地球物理野外勘探的作业效率。

顾少燃[2](2019)在《地震勘探系统中电源站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地震勘探系统是一种用于深层地质勘探的重要大型装备。地震勘探系统中的电源站是管理控制采集站,给采集站提供电源的设备,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涉及电源保护、电源隔离、电源监控、通信传输、阻抗匹配、数据处理以及采集站管理等关键问题。解决电源站设计的这些核心技术问题,能促进我国地震勘探系统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地震勘探系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地震勘探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研究了地震勘探系统中电源站设计的关键技术——高速通信电路、传输线阻抗匹配、通信协议以及电源管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源站的整体设计方案,完成了电源站硬件电路和系统软件的设计。最终,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了电源站对多采集站的数据采集和电源管理。本人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分析了国内外地震勘探系统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地震勘探系统的基本原理,研究了地震勘探系统的排列结构,尤其是电源站与采集站的排列结构,并分析了电源站设计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影响电源站带道能力的主要因素和高速通信电路的传输线阻抗匹配问题。2.提出了一种自定义环状通信协议,支持4Mbps和1O0Mbps通信速率。基于该协议的环状链路中,同一时刻只有一个设备在传输数据,且数据传输方向固定,能有效避免了数据碰撞和冲突。论文从数据的传输路径、帧结构、令牌管理和编解码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这种通信协议。3.设计了电源站样机的硬件电路和系统软件。硬件电路主要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4Mbps/100Mbps差分通信电路、以太网通信电路和串口通信电路组成的通信接口电路,另一部分是由电源保护电路、电源隔离电路、电源转换电路和电源监控电路组成的电源管理电路。软件设计的过程中,使用Verilog HDL语言在Quartus Ⅱ开发环境下完成了电源站的程序编写,实现了电源站的主要功能,包括:指令发送、地震波采集、数据回传、数据解析和电源管理等功能。4.完成了电源站与采集站对接测试与分析。测试了电源电路的性能、带道能力以及100Mbps通信传输电路的信号质量。模拟了系统从上电初始化到地震波采集、数据回传的整个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电源站样机对采集站有一定的电源管理能力,能够控制管理采集站进行长时间的数据采集工作。同时,电源站与电源站之间能进行高速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00Mbps。总体而言,电源站系统稳定、可靠,带宽利用率高,能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为后期地震勘探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周龙[3](2018)在《无线分布式资源勘探检波器定位及数据传输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基于无线网络的分布式陆地资源勘探技术代表着资源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检波器的精确定位及数据的高速、高效可靠传输是无线分布式资源勘探装备的关键技术,也是目前国际资源勘探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针对这两项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工作。首先,基于GPS差分定位算法、GPS基站、低成本GPS模块(移动站)以及无线网络,研究了检波器的低成本GPS差分精确定位。地震工作站从GPS基站接收定位信息,解析后将信息通过Wi-Fi无线网络传输至采集节点的定位MCU,由定位MCU结合从GPS移动站获取的定位信息,通过算法实现精确差分定位。其次,基于32位的ADS1282专用ADC、非易失FLASH K9WAG08U0A、Wi-Fi模块GS2011,设计了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于一体的,双存储架构的数据采集器,实现了数据采集与数据传输的准同步,在不提高无线传输速率的前提下,提高了地震采集数据的传输效率,压缩了数据传输的时间,提升了数据采集器在资源勘探中的实用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无线传输的性能,论文探讨了采用拥塞控制、心跳包检测等机制提升无线传输性能的可行性。最后,进行了数据采集、检波器差分定位和数据传输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数据采集器、检波器差分定位单元以及数据传输单元实现了预期的功能,实现了检波器的低成本差分定位、准同步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减轻了数据传输速率的压力,压缩了数据传输的时间,资源勘探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张博凯[4](2016)在《轮胎六角型钢丝圈联动生产线测控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私家车。伴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轮胎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世界轮胎生产和消费市场都占据了重要的份额。轮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对轮胎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也对轮胎生产设备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丝圈作为轮胎的重要组成部分,轮胎性能和钢丝圈质量优劣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企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现场生产的具体要求,本文主要针对六角型钢丝圈联动生产线测控系统进行研究,内容如下:1、仔细分析了轮胎钢丝圈的分类和特点,对六角型钢丝圈生产线中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论述,对钢丝导开装置、钢丝加热装置、钢丝缠绕装置等十个部分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2、构建了六角型钢丝圈缠绕生产线控制系统,并且进行了系统硬件的设计,包括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变频系统和挤出机温度控制系统;3、基于计算机集成系统和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开发了六角型钢丝圈缠绕生产线的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整个六角型钢丝圈生产过程的监测与控制,监控系统功能强大、操作界面友好,能够实现对工艺参数的设置、设备状态的监控、产量信息的管理。监控系统中的报警定位程序能够准确地找到的故障报警点,为系统维护和故障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目前,本文研发的生产线测控系统已在国内外多家大型轮胎生产企业投入使用,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安全、可靠、稳定,其控制精度和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大大提高,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秦龙[5](2014)在《基于FPGA的DCS以太网通讯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发展到今天,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能源、冶金、环保、军工、核工业等行业。随着系统功能的增多,DCS控制系统的分布式及分层管理特点越来越明显,系统的数据通信量也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其通信系统的研究就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防止数据的丢失,实现更有效的数据通信。由于DCS系统通过工业组态能实现不同领域的应用,这就要求设计的数据转发系统具有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基于此,本文就对DCS数据转发系统进行了研究。本文以核电站现场控制站为研究背景,根据项目的需要,设计了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千兆以太网通信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国产DCS中得到了应用。本文对论文的研究背景DCS分布式控制系统进行了论述,并对论文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概述,包括FPGA基本机构、设计流程和Verilog描述语言,还介绍了12C总线和RS485总线。本系统用于现场控制站与各个通讯卡的数据转发系统,用以处理千兆以太网和光纤之间的数据转换,同时基于FPGA保密性较差的特点,对负责数据转发和状态切换的光旁通模块的FPGA进行加密,防止数据的丢失和被窃取。

罗明璋[6](2012)在《脉冲电磁法理论研究与硬件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发展,TEM方法近年来从仪器到方法均获快速发展,应用领域被迅速拓宽。为了进一步提高时间域电磁法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应用效果,需要通过研究不同的观测方式和资料处理算法以进一步提高观测效率、提高资料质量和成像的分辨能力。经典的瞬变电磁正演计算建立在阶跃脉冲激励的基础上,因此在瞬变电磁方法中,发射装置大多采用阶跃电流为初始激励源,理想的阶跃电流为瞬时关断,但由于仪器固有的过渡效应,实际上并非瞬时关断,关断电流均为斜阶跃波,这将影响二次场的观测,影响浅层的分辨率,甚至导致解释的错误。为了减小这种影响,要对观测到的晚期信号进行校正,常规的校正方法有坐标移动法、Fitterman法和Eaton法。这几种方法使用范围不同,也各有局限性。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尽量缩小关断时间,但这样就对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也变得更困难,在大功率强电流勘探中表现尤为突出。另外,由于阶跃电流信号源的产生需要先建场,发射装置要求较高的功率供给,难以实现系统的小型化。因此,现用的时域电磁法普遍采用的观测方式是大功率发射机、大极距发射源、大偏移距、小道集观测仪器,野外资料采集时布设困难、资料采集速度慢、不能进行多偏移据观测和叠加。本论文针对目前瞬变电磁方法采用阶跃电流为初始激励源及观测方式的不足,提出采用新型大功率脉冲发射装置作为功率源的时域电磁勘探方法,利用多道电磁数据采集系统在地面进行阵列观测,构建脉冲时域电磁勘探系统。利用脉冲源轻便易布设的特点,利用电磁脉冲源与地震子波相似的特点,实现拟地震方式的观测和资料处理,诸如多偏移距观测、叠加处理与成像等,可望大大提高电磁勘探的构造分辨能力。本文首先在介绍瞬变电磁发射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以阶跃信号为激励源的瞬变电磁方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以拟高斯脉冲信号为激励源的瞬变电磁方法,介绍了拟高斯电磁脉冲场源的原理,推导了拟高斯电磁脉冲场源时域和频域的电流方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第三章推导了均匀半空间中脉冲源激励下频率域和时间域的电磁响应正演公式,推导了频率域视电阻率的表达式;编程实现了脉冲偶极源激励下均匀半空间模型频率域和时间域电磁响应的正演计算和频率域视电阻率计算;通过对算例结果进行分析,分别讨论了在电偶极源、磁偶极源激励下,不同地层电阻率对水平电场分量、磁场分量响应的感生电动势曲线影响的规律,定性给出在不同观测方式下不同电磁场分量受地层电阻率变化的敏感程度。第四章考虑层状地层模型,利用数值法求解偶极源激励下电磁场的分布特性,探求偶极源激励下电磁场在层状半空间中响应的基本规律;采用Laplace变换推导了脉冲源激励下时间域和频率域的电磁响应正演公式。编程实现了脉冲电偶极源激励下层状半空间模型时间域电磁响应的正演计算。通过对算例结果进行分析,详细讨论了在电偶极源、磁偶极源激励下,不同观测距及观测方式下电磁场分量对异常体进行识别的分辨率的影响以及对采集装置的要求。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采用拟高斯脉冲信号为激励源的电磁方法是完全可行的。根据理论研究得出的频率范围以及对采集装置采样率的要求,提出了大功率电磁脉冲场源和地面电磁采集阵列的硬件实现方案和参数。大功率电磁脉冲场源需要重点研究解决以下问题:发射大功率电磁脉冲信号,支持接地和中心回线两种发射方式,最大瞬时功率不低于100kw:对发射电流信号进行16位/1M的记录;与采集装置GPS卫星同步,精度优于±100ns。地面电磁采集阵列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采集盒子采用网络编址;使用GPS卫星信号实现大面积全系统、不间断同步;无线实时监测采集盒子的采集状态和质量;24位/300khz模数转换;SD卡数据存储;每个盒子均可独立工作。按照设计方案,本论文完成了原理样机的研制,在第五章和第六章给出了大功率脉冲场源和地面电磁采集阵列原理样机的详细实现过程。野外试验及资料分析结果表明:(1)地面大功率电磁脉冲场源实现了对地发射大功率的电磁脉冲发射,频谱丰富,支持接地导线和回线两种发射方式,与加拿大凤凰公式V8系统的成功配接,证明大功率脉冲场源软硬件设计的方案是合理的,发射信号的同步性和一致性达到了预定的功能和指标要求;(2)地面电磁采集系统与V8系统记录的感生电动势形态基本一致,通过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与理论分析吻合的波形和频率响应特征,验证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和原理样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理论和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采用拟高斯大功率电磁脉冲作为激励源,利用多道电磁数据采集系统在地面进行阵列观测的时域电磁勘探方法可行;研制的大功率脉冲场源和地面采集阵列系统体积小、易于铺设,很好地弥补了传统电磁方法采用阶跃信号作为激励源的不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宋洪治[7](2011)在《大型地震传感器网络仿真平台的实现》文中认为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息息相关,是制约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要素。因此,为了保障国家的石油安全,需要减少我国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存度,需要建立自己的石油勘探产业链。而石油勘探仪器是这个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地震勘探仪器为了满足高分辨率勘探的需求,普遍具有大道数、小道间距、单站单道的特点,其数据传输系统本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的系统架构、运行的操作系统、使用的网络协议,以及网络内的分布式数据处理方式都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而且传感器网络负责感知的实际物理世界也将一定的不确定性引入运行的网络。所以对于传感器网络,需要对实际的应用进行全面的研究,包括使用的操作系统以及协议栈。通常单纯模拟算法或协议是不够的。因为算法往往在网络仿真平台中实现,使用的都是特定的网络仿真平台提供的特性,并没有考虑到运行节点的实际硬件特性和节点上运行的操作系统的特性。由于忽略了这些与应用紧密相关的因素,在网络仿真平台中很难模拟与操作系统或硬件紧密相关的特性,尤其是中断处理、任务调度、内存管理这些基本的底层功能,而这些基本功能极大地影响了节点的行为与效率。所以,有时候网络平台上行得通的算法或协议,在实际节点中的运行效果并不理想,不利于整个系统仿真的完整性与逼真度。而且由于网络仿真平台本身和实际系统的差异性,导致了算法或协议在仿真研究过程结束之后,必须结合实际的应用重新实现,不利于代码的重用,加长了开发周期与代码维护的工作量。研究人员不得不在对算法或协议进行改动之后,在不同的平台上都实施一次同样的改动。受到实际节点的软硬件平台的限制,同样的目的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尤其对于传感器网络协议跨层设计的应用,要求可以直接操作底层硬件,以便高效率地完成数据的传输。这使得与硬件平台紧密相关的部分除了算法思想,具体实现几乎与网络仿真器中的实现完全不同,不利于代码的复用。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使用多线程模拟多任务,信号模拟硬件中断的方法实现了FreeRTOS模拟器,并将FreeRTOS模拟器与网络仿真器集成,构成了网络仿真平台。在兼顾网络仿真器本身具有的扩展性的基础上,弥补了单纯使用网络仿真器的不足,对传统网络仿真平台的完整性、逼真度以及代码的复用性方面进行了增强。本论文以大型地震传感器网络仿真平台的研究和实现为核心,总体分为六大部分:绪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地震传感器网络、多任务嵌入式OS模拟器的实现、FreeRTOS模拟器与网络仿真平台的集成、总结与展望。第1章作为绪论,介绍了油气勘探的方法,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历史,以及当前地震勘探仪器用于数据传输的几种拓扑结构。结合当前第五代和第六代地震勘探仪器使用的网络结构,给出了地震传感器网络的概念,并简要讨论了网络的研究方法,以及采用仿真方法研究网络时,网络仿真器应该满足的特性。为了克服当前网络仿真的不足,提出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章从理论的角度讨论了地震分辨率的概念,不同的分辨率标准,分辨率的定量计算方法,以及各种影响分辨率和地震传感器网络规模的因素。本章也简要介绍了一些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方法,并定量计算了这些方法对道间距的需求。最后,讨论了这些地震勘探方法对地震勘探仪器的影响,以及地震勘探仪器的平均道数和数据传输方式的发展趋势。第3章讨论了地震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和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简要介绍了当前已经存在的很多用于传感器网络的路由算法和协议的跨层设计方法。本章还讨论了目前第五代和第六代地震仪器系统采用的数据传输方式,并给出了使用这些数据传输方式的代表仪器实例。在现有无线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全无线地震勘探系统需要满足的特性,讨论了一种可能的全无线地震勘探仪器,即全无线地震传感器网络的结构和使用的技术路线。最后指出,适用于地震传感器网络的算法或协议的研究,以及地震传感器网络新结构的研究,都需要结合网络仿真的方法。第4章主要研究用于大型地震传感器网络仿真平台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本章在讨论了适用于仿真平台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点及需求的基础上,介绍了适用于仿真平台的FreeRTOS系统,及FreeRTOS模拟器在系统中所处的层次。在比较了不同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模拟的实现方式之后,选择了使用进程模拟的方式。采用线程模拟任务,信号模拟中断实现了FreeRTOS核心的模拟。采用异步I/O和层次化的设计实现了硬件外设的模拟。这种设计方法还适用于其它轻量级多任务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模拟。最终实现的FreeRTOS模拟器基本系统只消耗了120KB的内存,平均每个测试任务消耗了10KB左右的内存。这样对一个代表地震传感器网络节点运行的FreeRTOS模拟器,若运行有4个用户任务,只需要消耗不到200KB的内存。第5章主要讨论将FreeRTOS模拟器与网络仿真器集成的方法。在比较了不同的网络仿真器后,综合考虑了网络仿真器应具有的特性,选择ns-3作为仿真平台的网络仿真器。使用了同步点完成ns-3与FreeRTOS模拟器的同步和数据交换,并给出了真实仿真系统的三个基本条件。采用了网格状的拓扑结构,泛洪的方式对仿真平台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于运行FreeRTOS模拟器的仿真网络,仿真1000个节点时,大约使用了170MB的内存。第6章是整篇论文的总结与展望。归纳总结了采用的技术路线及工作成果,阐述了论文的创新点,提出了未来工作的目标。

陈金鹰[8](2006)在《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传输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地震勘探的深入,检波器精度不断提高,数据采集方法不断更新,勘探区域内检波器的密度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是对巨量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加工处理问题。据此,本论文在对地震勘探仪器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数据采集和传输各个环节相关技术进行了综合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 (1) 比较了各类检波器性能,分析了A/D变化数字位数对提高检波器性能产生的影响。为了降低在大规模数字检波器应用中的成本,提出硬件功能的软件化处理思想,通过使原由硬件完成的功能改由软件完成,达到简化检波器和采集站结构的目的。 (2) 提出阵列成道法施工方案,可通过对多个数字检波器任意组合形成新道,将原由采集站完成的部分功能下移到数字检波器去完成,使整个信号采集系统全数字化。并对此种情况下采集站的功能和传输信道界面功能进行了重新分配。 (3) 为解决有线传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导线进行地震勘探数据传输和远程电源供给的方案,为有线方式数据传输开辟了新的途经。测试实验表明,这种导线不仅具有光纤重量轻、抗干扰能力强的特性,还具有抗拉抗折的优点,并且可直接与金属导体连接不用进行光电转换,这些特性在沼泽、海洋地震勘探中具有独特的应用前景。 (4) 分析了自由空间光通信(FSO)的技术特点,提出将FSO用于无线检波器的设计方案。完成了可用于地震勘探数据传输的低成本FSO传输系统设计。 (5) 为解决不同应用环境无线检波器传输问题,对IMS频段的几种无线技术进行了研究比较,进行了对nRF905、nRF401芯片组成的无线收发模块试验。讨论了GSM/GPRS/CDMA在地震勘探领域应用的条件和应用范围。对采用802.11标准的Wi-Fi技术,IEEE 802.16x标准的WiMAX技术和IEEE 802.15.4标准扩展集的ZigBee技术的特点与应用也进行了讨论。 (6) 发展了法国Sercel公司提出的地震区域网络和远程控制系统概念和对地震勘探现场数据进行远距离实时传输的思想。提出满足此功能的通信网络体系CONGN。 上述研究成果,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新的传输体系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所进行大量试验表明,一些技术不仅可用于地震勘探领域,还可应用于其它相关的信号检测和通信领域。

张栓良,马永海,胡杨[9](2004)在《System 2000采集站PS板的改进》文中认为System2000的维修工作很繁重,本文在分析采集站PS板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PS板的改进方法及其野外的应急维修措施,对从事System2000采集站应急维修的人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王勇[10](2000)在《船舶电站集散型微机控制系统设计原则的研究及系统程序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详细地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船舶电站系统——船用电站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及其系统程序的设计。该系统的研制是为了适应造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船舶自动控制的自动化、模块化、危险分散的需要应运而生的。该项目来源于交通部资助项目“船舶电站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及其柴油机数字调速系统的研究”。 系统分上下位机,其间以网络通讯,计算机通过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卡取得电站系统的现场的实时数据,按照既定的任务,进而完成对电站的监测和控制。系统的软件是基于Windows9x系统的组态软件(Genie3.0)开发的。整个软件系统实现高度的无人化管理,经脱机测试,能够满足控制需要。该系统可以全自动完成电站的管理和控制,为实现无人机舱和单人驾驶台奠定了基础。

二、System 2000采集站PS板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ystem 2000采集站PS板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EMR6-A多功能电磁接收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2 硬件研制
    2.1 硬件框架
    2.2 接口设计
        2.2.1 信号输入
        2.2.2 用户接口
        2.2.3 电源与GPS
    2.3 电源电路
        2.3.1 整体方案
        2.3.2 模拟电源
        2.3.3 数字电源
    2.4 采集通道电路
        2.4.1 高速通道
        2.4.2 低速通道
    2.5 标定模块
        2.5.1 通道标定
        2.5.2 探头标定
        2.5.3 接地电阻测量
    2.6 高精度时钟源
    2.7 FPGA模块
        2.7.1 电源与信号总线
        2.7.2 数字隔离
    2.8 ARM模块
    2.9 印制电路板
3 程序开发
    3.1 FPGA程序
    3.2 ARM-LINUX程序
        3.2.1 系统移植
        3.2.2 驱动设计
        3.2.3 应用设计
    3.3 数据查看软件
        3.3.1 设计基本原理
        3.3.2 功能使用说明
    3.4 数据预处理软件
        3.4.1 TDIP设计基本原理
        3.4.2 SIP设计基本原理
        3.4.3 CSAMT设计基本原理
        3.4.4 功能及运行流程
4 仪器测试
    4.1 通道标定测试
    4.2 本底噪声测试
    4.3 功耗测试
    4.4 量程与动态范围测试
    4.5 测试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地震勘探系统中电源站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2 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史和研究现状
    1.3 国内地震勘探仪器的研制
    1.4 电源站介绍
    1.5 电源站的研究意义和技术难题
    1.6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地震勘探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分析
    2.1 地震勘探技术简介
    2.2 地震波的形成和特征
        2.2.1 地震波的形成
        2.2.2 地震波的特征
    2.3 地震勘探系统的排列结构
        2.3.1 428-XL系统的排列结构分析
        2.3.2 逐级管理的分布式排列结构
    2.4 电源站带道能力的分析
        2.4.1 电源站供电等效电路模型
        2.4.2 Simulink建模与仿真分析
    2.5 通信电路的传输线阻抗匹配
        2.5.1 通信电路模型
        2.5.2 等效电路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源站硬件电路设计
    3.1 主节点设计
    3.2 电源电路设计
        3.2.1 电源转换电路
        3.2.2 电源的保护和隔离
        3.2.3 电源的监测和传输控制
    3.3 通信接口设计
        3.3.1 高速通信传输电路的工作原理
        3.3.2 高速通信传输电路的PCB设计
    3.4 调试电路设计
        3.4.1 以太网通信电路
        3.4.2 串口通信电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源站软件系统设计
    4.1 通信协议
        4.1.1 通信传输路径
        4.1.2 帧结构的定义
        4.1.3 令牌的管理方式
        4.1.4 信道编码
    4.2 电源站对采集链的管理
    4.3 基于FPGA的软件设计
        4.3.1 时钟模块
        4.3.2 电源传输控制模块
        4.3.3 4Mbps/100Mbps数据收发模块
        4.3.4 数据处理和逻辑控制
        4.3.5 串口收发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源站样机测试与分析
    5.1 电源站和主节点实物
    5.2 电源电路测试
        5.2.1 电源转换电路测试
        5.2.2 浪涌电流测试
        5.2.3 电源传输控制电路测试
        5.2.4 电源站带道能力测试
    5.3 100Mbps通信传输电路测试
    5.4 电源站与采集站联调测试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无线分布式资源勘探检波器定位及数据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资源勘探检波器定位技术的发展状况
    1.3 资源勘探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状况
        1.3.1 资源勘探数据传输的模式
        1.3.2 WI-FI技术应用于资源勘探数据传输的可行性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检波器定位及数据传输总体方案
    2.1 分布式资源勘探系统总体架构
    2.2 检波器定位方案
    2.3 资源勘探数据传输方案
        2.3.1 无线组网连接模式
        2.3.2 准同步采集与传输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检波器定位系统
    3.1 地震检波器
    3.2 检波器定位系统的组成
    3.3 检波器单点定位系统设计
        3.3.1 单点定位系统的硬件设计
        3.3.2 单点定位软件的设计
    3.4 检波器的差分定位设计
        3.4.1 GPS单点定位的误差
        3.4.2 伪距差分定位原理
        3.4.3 RTCM协议解析
        3.4.4 检波器差分定位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资源勘探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设计
    4.1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的设计思路及架构
    4.2 数据采集和存储单元的设计
        4.2.1 地震波数据采集电路的设计
        4.2.2 采集软件流程
        4.2.3 数据存储电路的设计
        4.2.4 存储器软件控制设计
        4.2.5 准同步数据采集与传输设计
    4.3 无线通讯单元的设计
        4.3.1 无线通讯单元硬件电路设计
        4.3.2 Wi-Fi通信帧格式
        4.3.3 IP地址分配
        4.3.4 无线模块软件设计
        4.3.5 无线数据传输机制探讨
    4.4 本章小结
5 资源勘探数据采集、检波器定位及数据传输测试
    5.1 分布式资源勘探系统测试环境
    5.2 检波器差分定位
        5.2.1 单点和差分定位测试
        5.2.2 单点和差分定位精度对比
    5.3 数据采集与传输性能测试
        5.3.1 采集与传输测试
        5.3.2 无线传输与有线传输速度测试
        5.3.3 准同步模式采集传输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及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轮胎六角型钢丝圈联动生产线测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轮胎发展史简介
        1.2.1 轮胎汽车行业发展史
        1.2.2 中国轮胎工业的发展简史
    1.3 轮胎生产自动化设备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轮胎钢丝圈及钢丝圈生产线介绍
    2.1 轮胎钢丝圈简介
        2.1.1 轮胎钢丝圈分类介绍
    2.2 轮胎六角型钢丝圈联动生产线简述
        2.2.1 钢丝导开装置
        2.2.2 钢丝去污装置
        2.2.3 钢丝加热装置
        2.2.4 钢丝覆胶装置
        2.2.5 扩口装置
        2.2.6 牵引储存装置
        2.2.7 钢丝收缩装置
        2.2.8 预弯曲装置
        2.2.9 缠绕装置
        2.2.10 卸圈接圈装置
3 六角型钢丝圈自动化生产线设计方案
    3.1 六角型钢丝圈生产线总体框架
    3.2 虚拟仪器简介
        3.2.1 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
        3.2.2 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
        3.2.3 LabVIEW常用编程结构
        3.2.4 LabVIEW经典编程结构
    3.3 罗克韦尔可编程控制器
        3.3.1 顺序控制
        3.3.2 过程控制
        3.3.3 驱动控制
        3.3.4 运动控制
    3.4 NetLinx网络组成介绍
        3.4.1 Ethernet/IP简介
        3.4.2 ControlNet简介
        3.4.3 DeviceNet简介
    3.5 SERCOS光纤介绍
4 钢丝圈生产线控制系统的构建
    4.1 控制系统总体框架的构建
    4.2 控制系统硬件部分
        4.2.1 运动控制系统
        4.2.2 变频驱动器
        4.2.3 挤出机温控装置
    4.3 控制系统软件部分
        4.3.1 RSLogix5000组态
        4.3.2 RSLogix5000程序的编写
5 钢丝圈生产线监控系统的实现
    5.1 监控系统的的设计选型
    5.2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5.2.1 报警定位执行流程图
        5.2.2 报警定位数据库的注册和连接
        5.2.3 程序中标签的读取
        5.2.4 报警定位的实现
    5.3 监控系统功能的实现
        5.3.1 主界面程序介绍
        5.3.2 系统的登录和退出
        5.3.3 配方管理
        5.3.4 生产方式介绍
        5.3.5 产量管理
        5.3.6 故障信息与定位
        5.3.7 配方管理
6 结论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5)基于FPGA的DCS以太网通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内容和要求
第二章 FPGA基本结构及设计流程
    2.1 FPGA概述
        2.1.1 FPGA发展
        2.1.2 FPGA基本结构
        2.1.3 FPGA与CPLD的区别
    2.2 FPGA的编程方式
    2.3 FPGA类型简介
        2.3.1 Altera公司CPLD/FPGA类型简介
        2.3.2 FPGA器件命名规则
    2.4 硬件描述语言
        2.4.1 VHDL
        2.4.2 Verilog HDL
        2.4.3 VHDL与Verilog HDL的比较
    2.5 EDA仿真工具
    2.6 FPGA设计流程
        2.6.1 设计输入
        2.6.2 功能仿真(RTL仿真)
        2.6.3 分析和综合仿真
        2.6.4 布局布线
        2.6.5 时序分析
        2.6.6 时序仿真(门级仿真)
        2.6.7 PC板仿真及测试
    2.7 数字电路设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2.7.1 时序分析基本参数
        2.7.2 存储元件
    2.8 常用FPGA设计思想
        2.8.1 速度与面积互换原则
        2.8.2 串并转换
        2.8.3 乒乓操作
    2.9 时序约束与时序分析
第三章 千兆网通信系统设计
    3.1 DCS集散控制系统
    3.2 FPGA技术在核电领域的优势
        3.2.1 FPGA技术在核电领域的应用概述
        3.2.2 FPGA技术应用于核电站的优势
    3.3 数字化核安全级控制保护系统
    3.4 保护系统设计准则
        3.4.1 单一故障准则
        3.4.2 冗余性
        3.4.3 独立性
        3.4.4 纵深防御和多样性
        3.4.5 故障安全
    3.5 系统框架
    3.6 光旁通模块
        3.6.1 光旁通模块功能简介
        3.6.2 模块设置
        3.6.3 switch模块
        3.6.4 status_collector模块
        3.6.5 MⅡ管理(MⅡM)接口
        3.6.6 clock_reset_gen模块
        3.6.7 I~2C总线
        3.6.8 RS485接口
    3.7 千兆以太网
        3.7.1 GMⅡ环网设计
    3.8 网络通信单元
        3.8.1 网络通信单元简介
        3.8.2 通信协议(SN1 SN2 SN3 SN4)介绍
        3.8.3 电气隔离
        3.8.4 光旁通模块与通信模块间RS485通信接口定义
    3.9 千兆以太网光纤转换单元
        3.9.1 千兆以太网光纤转换设计方案
        3.9.2 模块内部逻辑及接口定义
    3.10 FPGA加密
        3.10.1 SHA-1算法介绍
        3.10.2 加密设计的基本原理
        3.10.3 I~2C_Interface模块设计
        3.10.4 encrypt_engine模块设计
第四章 硬件设计
    4.1 引言
    4.2 FPGA下载配置与调试接口
    4.3 千兆以太网光纤转换模块硬件设计
        4.3.1 器件选型
        4.3.2 光纤收发模块芯片描述
        4.3.3 千兆以太网/光纤数据格式转换FPGA实现
    4.4 光旁通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4.4.1 器件选型
        4.4.2 模块供电设计
        4.4.3 时钟设计
        4.4.4 FPGA设计
        4.4.5 千兆通信网口设计
        4.4.6 外设接口设计
    4.5 FPGA加密电路设计
        4.5.1 DS2460
        4.5.2 I~2C通信接口
        4.5.3 应用电路原理图
    4.6 小结
第五章 时序仿真
    5.1 功能仿真设计方案
    5.2 时序仿真总体设计
    5.3 千兆以太网光纤转换模块时序仿真
        5.3.1 千兆以太网收发时序设计
        5.3.2 光纤收发时序设计
    5.4 光旁通模块状态转换时序设计
        5.4.1 switch模块时序图
        5.4.2 rs485时序图
    5.5 FPGA加密时序设计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软着

(6)脉冲电磁法理论研究与硬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1.3 本人主要研究的内容
    1.4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脉冲源原理及电流方程
    2.1 瞬变电磁发射技术
    2.2 大功率脉冲场源原理
    2.3 拟高斯电磁脉冲激励源电流方程
    2.4 小结
第三章 均匀大地的脉冲源电磁响应
    3.1 均匀大地表面偶极源的场
    3.2 均匀大地表面的偶极脉冲源响应
    3.3 算例及结果分析
第四章 层状地层的脉冲源电磁响应
    4.1 层状地层偶极源的场
    4.2 层状地层的脉冲电磁响应计算
第五章 大功率脉冲场源的硬件实现
    5.1 大功率脉冲场源的系统结构、功能和特点
    5.2 LPS设计
    5.3 TCU设计
    5.4 小结
第六章 地面电磁采集阵列的实现
    6.1 地面电磁采集阵列的系统结构、功能和特点
    6.2 DAU-2的实现
    6.3 DAU-5的实现
    6.4 小结
第七章 试验效果
    7.1 试验环境及装置
    7.2 大功率电磁脉冲信号的发射与记录
    7.3 中心点垂直磁场的接收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8.2 进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7)大型地震传感器网络仿真平台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油气勘探方法
        1.2.1 勘探方法
        1.2.1.1 地质法
        1.2.1.2 物探方法
        1.2.1.3 钻探法
        1.2.2 地震勘探方法
    1.3 油气勘探仪器发展历史
        1.3.1 模拟光点记录地震仪
        1.3.2 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
        1.3.3 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
        1.3.4 早期遥测地震仪
        1.3.5 24 位遥测地震仪
        1.3.6 全数字遥测地震仪
    1.4 地震勘探仪器的拓扑结构
        1.4.1 流水线结构
        1.4.2 总线结构
        1.4.3 网络结构
    1.5 地震传感器网络
        1.5.1 地震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结构
        1.5.2 地震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方法
        1.5.2.1 分析法
        1.5.2.2 实验法
        1.5.2.3 仿真法
        1.5.3 网络仿真工具应满足的特性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2.1 地震分辨率
        2.1.1 地震分辨率定义
        2.1.2 横向分辨率
        2.1.3 纵向分辨率
        2.1.3.1 Widess 准则
        2.1.3.2 Rayleigh 准则
        2.1.3.3 Ricker 准则
        2.1.4 纵向分辨率的定量计算公式
    2.2 影响地震传感器网络的因素
        2.2.1 覆盖次数的选择
        2.2.2 道间距的选择
        2.2.2.1 最小道间距
        2.2.2.2 最大道间距
        2.2.3 排列长度
        2.2.4 仪器的道数
    2.3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
        2.3.1 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
        2.3.2 AVO 技术
        2.3.3 宽方位角三维地震技术
        2.3.4 广角反射波勘探技术
        2.3.5 横波地震勘探
        2.3.6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
    2.4 高密度采集对地震勘探仪器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地震传感器网络
    3.1 地震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3.2 地震传感器网络需要注意的问题
        3.2.1 高效、可靠的媒体接入控制协议
        3.2.2 可靠的路由算法
        3.2.3 跨层优化设计
        3.2.4 能量问题
    3.3 地震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式
        3.3.1 有线数据传输方式
        3.3.2 无线数据传输方式
        3.3.3 有线/无线混合传输
        3.3.4 存储式数据回收
    3.4 全无线地震传感器网络
        3.4.1 全无线地震传感器网络需要满足的的特性
        3.4.2 短程无线传输技术
        3.4.3 远程无线传输技术
        3.4.4 全无线地震传感器网络的混合结构
        3.4.4.1 全无线地震传感器网络对物理层的要求
        3.4.4.2 全无线地震传感器网络对MAC 层的要求
        3.4.4.3 用于无线地震传感器网络的修改的WiMedia MAC
    3.5 小结
第4章 多任务嵌入式 OS 模拟器的实现
    4.1 OS 的模拟方法
        4.1.1 虚拟机技术
        4.1.1.1 进程级虚拟机
        4.1.1.2 系统级虚拟机
        4.1.2 调试技术
    4.2 用于地震传感器网络仿真平台的嵌入式OS 的特点及需求
    4.3 FreeRTOS 简介
        4.3.1 任务管理
        4.3.2 任务间通讯和同步
        4.3.3 内存管理
    4.4 嵌入式OS 模拟器的层次
    4.5 嵌入式OS 多任务的模拟
        4.5.1 用户空间单进程模拟多任务
        4.5.2 POSIX 线程模拟多任务
        4.5.3 任务模拟方法的比较
    4.6 FreeRTOS 模拟器的基本策略
        4.6.1 任务模拟策略
        4.6.2 中断模拟策略
        4.6.3 原子性、顺序性保证策略
        4.6.4 模拟器内部请求处理方式
        4.6.4.1 基本请求
        4.6.4.2 管理请求
    4.7 FreeRTOS 模拟器的中断管理
    4.8 FreeRTOS 模拟器中断底半部请求和任务请求的同步
    4.9 FreeRTOS 模拟器的管理线程
    4.10 FreeRTOS 模拟器的任务管理
        4.10.1 任务的挂起与激活
        4.10.2 任务的创建
        4.10.3 任务的销毁
    4.11 FreeRTOS 模拟器外设的模拟
        4.11.1 FreeRTOS 模拟器的系统时钟
        4.11.2 FreeRTOS 模拟器的其它外设
        4.11.2.1 支持异步消息通知的方式
        4.11.2.2 AIO 层
        4.11.2.3 AIO Unix 套接字层
        4.11.2.4 设备层
        4.11.2.5 网络设备
    4.12 FreeRTOS 模拟器的结构
    4.13 FreeRTOS 模拟器的测试
    4.14 小结
第5章 FreeRTOS 模拟器与网络仿真平台的集成
    5.1 网络仿真平台需满足的特性
    5.2 相关工作
    5.3 网络仿真器的比较
        5.3.1 ns-2
        5.3.2 ns-3
        5.3.3 OMNeT++
        5.3.4 JiST
        5.3.5 SimPy
        5.3.6 网络仿真器性能的比较
        5.3.6.1 测试方法
        5.3.6.2 一致性测试
        5.3.6.3 性能比较
        5.3.6.4 网络仿真器的选择
    5.4 ns-3 简介
        5.4.1 ns-3 的特点
        5.4.2 ns-3 中关键的抽象
    5.5 FreeRTOS 与ns-3 的集成
        5.5.1 基本策略
        5.5.2 ns-3 和FreeRTOS 模拟器的同步
        5.5.2.1 同步信号
        5.5.2.2 同步点
        5.5.3 ns-3 和FreeRTOS 模拟器间的数据传输
        5.5.4 节点的启动
        5.5.5 节点的销毁
    5.6 仿真平台的测试
    5.7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8)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传输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传输体系演化
        1.1.1 全模拟地震仪器系统
        1.1.2 数字记录的主机系统
        1.1.3 地震电缆信号的数字传输
        1.1.4 多种数据传输模式
        1.1.5 全数字地震数据传输与记录
    1.2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国内外动态
        1.2.1 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改进
        1.2.2 地震勘探装备的市场竞争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论文研究基本思路
    1.4 本论文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4.1 主要完成的研究成果
        1.4.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地震勘探信号采集研究
    2.1 引言
    2.2 地震勘探检波器性能比较
        2.2.1 电磁感应式检波器
        2.2.2 压电检波器
        2.2.3 超级检波器
        2.2.4 MEMS传感器
    2.3 数字检波器研究
        2.3.1 基于MEMS数字检波器
        2.3.2 基于传统传感器的数字检波器
    2.4 提高检波器数据精度方法研究
        2.4.1 A/D转换器量化噪声对量化级数的影响
        2.4.2 过采样对A/D转换器量化噪声的影响
        2.4.3 误差和非线性及漂移对精度的影响
        2.4.4 噪声对分辨率影响与计算
    2.5 提高地震勘探数据分辨率的措施
        2.5.1 高阶∑Δ调制器信噪比的改善
        2.5.2 高频信息补偿措施
        2.5.3 数字检波器硬件功能软件化方法研究
    2.6 结论
第3章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有线传输研究
    3.1 引言
    3.2 采集信号数据量的计算
        3.2.1 单线容量计算
        3.2.2 多线容量计算
    3.3 现有传输方式比较
        3.3.1 有线数据传输方式
        3.3.2 无线数据传输方式
        3.3.3 混合数据传输方式
        3.3.4 阵列成道法传输方式
    3.4 新型有线数据传输方式研究
        3.4.1 塑料导电的基本原理
        3.4.2 电信号传输研究
        3.4.3 传输系统模型
    3.5 结论
第4章 FSO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FSO的基本特性研究
        4.2.1 FSO通信的传输特点
        4.2.2 FSO通信的应用领域
    4.3 基于FSO的无线收发系统设计
        4.3.1 对FSO基本指标的确定
        4.3.2 小线数据传输FSO系统设计
        4.3.3 FSO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4.4 结论
第5章 地震勘探数据无线传输研究
    5.1 引言
    5.2 区域地震网络概念
    5.3 基于nRF系列芯片技术的传输研究
        5.3.1 nRF系列芯片技术特点
        5.3.2 基于nRF系列芯片电路试验
        5.3.3 nRF905电路结构与工作原理
        5.3.4 无线区域网络组成研究
    5.4 基于GSM/GPRS及CDMA的无线传输研究
    5.5 基于802.1x协议的无线传输研究
        5.5.1 WiMAX技术
        5.5.2 Wi-Fi技术
        5.5.3 Zigbee技术
    5.6 结论
第6章 地震勘探远程传输初步设想
    6.1 引言
    6.2 地震勘探数据远程传输
        6.2.1 地震勘探数据远程直接传输
        6.2.2 地震勘探数据接入传输方式
        6.2.3 现有通信网适应未来业务的演化
    6.3 CONGN的网络结构
        6.3.1 网络地址与业务划分
        6.3.2 主要业务的数据格式
        6.3.3 CONGN网络的路由组织
        6.3.4 业务提供与路由交换过程
    6.4 CONGN的部分功能设计与仿真
        6.4.1 交换链路的设计与仿真
        6.4.2 用户终端模型的设计与仿真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
    7.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已发表的论文、出版的教材及专利
博士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10)船舶电站集散型微机控制系统设计原则的研究及系统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1章 船舶电站发展状况
    1.1 船舶自动电站的重要性
    1.2 现代船舶电站的发展趋势
第2章 微机控制集散式电站的设计
    2.1 设计原则
    2.2 总体设计方案
        2.2.1 本套电站所能实现的功能
        2.2.2 硬件选择及说明
        2.2.3 软件选择
        2.2.4 网络要求
    2.3 功能实现方案
        2.3.1 系统电制选择和专业管理
        2.3.2 全局监控数据显示及故障报警
        2.3.3 自启动和停车功能
        2.3.4 自动并车
        2.3.5 自动调频调载
        2.3.6 综合故障保护
        2.3.7 增机、轻载解列
        2.3.8 应急发电机组启动
        2.3.9 运行记录
        2.3.10 试验功能
        2.3.11 重载询问
        2.4.12 系统抗干扰解决方案
第3章 系统程序设计
    3.1 程序设计
        3.1.1 程序结构
        3.1.2 组合模块
        3.1.3 运行报告
    3.2 系统操作方法
    3.3 系统自检
第4章 总结
    4.1 系统存在的问题
    4.2 系统的改进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System 2000采集站PS板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EMR6-A多功能电磁接收机的研制[D]. 史心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2]地震勘探系统中电源站的研究与设计[D]. 顾少燃. 苏州大学, 2019(04)
  • [3]无线分布式资源勘探检波器定位及数据传输技术研究[D]. 周龙.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4)
  • [4]轮胎六角型钢丝圈联动生产线测控系统[D]. 张博凯.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7)
  • [5]基于FPGA的DCS以太网通讯系统设计[D]. 秦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6]脉冲电磁法理论研究与硬件实现[D]. 罗明璋. 长江大学, 2012(11)
  • [7]大型地震传感器网络仿真平台的实现[D]. 宋洪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09)
  • [8]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传输体系研究[D]. 陈金鹰. 成都理工大学, 2006(12)
  • [9]System 2000采集站PS板的改进[J]. 张栓良,马永海,胡杨. 物探装备, 2004(04)
  • [10]船舶电站集散型微机控制系统设计原则的研究及系统程序设计[D]. 王勇. 大连海事大学, 2000(01)

标签:;  ;  ;  ;  ;  

System 2000采集站PS板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