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总黄酮复合饮料加工工艺研究

银杏总黄酮复合饮料加工工艺研究

一、银杏叶总黄酮复合饮料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相峰[1](2020)在《蒲公英有效成分的提取及产品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蒲公英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生物活性成分丰富,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且分布广泛,种质资源丰富。蒲公英黄酮、多酚及多糖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提高免疫力、广谱抑菌等保健作用,是医药、食品等优质安全的功能性添加剂。本文以新疆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为主要原料,首先研究了蒲公英活性成分黄酮、多酚及多糖的同步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Box-Benhnken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然后通过与菊花汁进行复合,对其工艺配方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蒲公英口服含片的配方进行研究,为蒲公英的开发应用提供依据,并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蒲公英黄酮、多酚及多糖同步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40 g/mL,超声时间40 min,超声温度65℃,蒲公英目标产物提取率为21.95%。此外,目标产物中黄酮的提取率为5.62%,多酚提取率为3.44%,多糖提取率为12.89%。通过同步提取工艺的优化,黄酮、多酚及多糖总的提取率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蒲公英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蒲公英汁80%、菊花汁20%、白砂糖4%、柠檬酸0.02%、蜂蜜2%。复合饮料色泽为淡黄色、组织均匀、清澈透明、酸甜可口。香气上具有蒲公英和菊花特有的香气且无异味。对蒲公英菊花复合饮料产品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测得可溶性固形物为9.30%、pH为4.82、总酸为0.10%、总糖为12.83%、蛋白质、总黄酮及绿原酸的含量分别为0.08 mg/mL、0.69 mg/mL、0.35 mg/mL,产品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现行标准。3、蒲公英含片的最佳配方为:蒲公英浸膏21.74%,糊精43.47%,淀粉浆17.39%,蔗糖17.39%,柠檬酸0.87%,硬脂酸镁0.65%。然后对蒲公英含片进行品质评价,其平均硬度为34 N,平均片重为0.5521 g且片重差异均在5%之内,形态完整、表面光滑、组织细腻、无破碎裂片,在口中缓慢含化、容易裂片,酸甜适中、味道纯正,无粉粒感,有蒲公英浸膏原有色泽并且色泽均匀。

陈小敏[2](2020)在《刺梨降血糖口服液研发及功能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引起的糖代谢紊乱疾病。目前,全球20-79岁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4.63亿,我国糖尿病患者为1.164亿,位居世界第一。2019年,约有420万人(20-79岁)死于糖尿病或其并发症,致死率约占全球全死因死亡的11.3%。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主要依靠注射胰岛素、口服磺酰脲类和双胍类等降血糖药物,但长期服用降糖药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是贵州的特色资源,营养价值极高,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本文通过研究刺梨汁的降血糖功效,并与一些天然植物复配,旨在研发一款具有辅助降血糖效果明显的天然植物产品,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刺梨汁降糖功效研究研究刺梨浓缩汁高(浓缩8倍)、中(浓缩4倍)、低(浓缩2倍)剂量组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形成1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效果。将造模成功后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刺梨汁高、中、低剂量组,并设空白对照组。灌胃结束后,测定小鼠的体质量、摄食饮水量、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糖化血清蛋白(glycated serum protein,GSP)、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GHb)及胰岛素(insulin,INS)等指标。结果表明:连续灌胃治疗4周后,糖尿病小鼠多饮多食的症状明显好转,体质量下降受到抑制;与模型组相比,刺梨汁高、中、低剂量组的FBG值、GSP及GHb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高剂量组效果最优。表明刺梨汁对1型糖尿病小鼠具有辅助治疗作用,但考虑成本,选择刺梨原汁作为研制口服液的主要原料。(2)配方辅料筛选研究选取苦荞、苦瓜、桑叶、蜂胶、银杏叶为配方初筛原材料,以糖尿病小鼠中的空腹血糖(FBG)和果糖胺(fructosamine,FMN)为主要参考指标,筛选出降糖效果最强的复配原料。结果表明:5种原材料中,以苦荞和苦瓜的降糖效果最优,其次是银杏叶和蜂胶,桑叶最差。特别是与刺梨原汁组比较,苦荞组与苦瓜组FBG值分别降低了0.63%、4.95%,FMN值分别降低了11.08%、0.52%,表明苦荞汁与苦瓜汁降糖效果优于刺梨原汁,因此选择苦荞汁与苦瓜汁作为配方辅料。(3)口服液配方设计及优化以刺梨原汁、苦荞汁、苦瓜汁为原料,采用混料设计确定各组分的配比。分别以糖尿病小鼠的INS、GSP、GHb值为响应值,筛选得到了R1、R2、R3三组降糖功效无明显差异的口服液配比。通过感官评定进行配方的复选,R1组的感官评分最高,为76.08分,其配比为刺梨汁占比57.34%,苦荞汁占比27.66%,苦瓜汁占比15.00%,此时INS值为35.17 m U.L-1,GSP值为2.18 mmol.L-1,GHb值为147.23 ng.m L-1。复配口服液由于含有大量可溶性固形物,贮藏一段时间后容易产生沉淀,所以必须加入稳定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稳定剂最佳添加量:黄原胶为0.06%、果胶为0.06%、CMC-Na为0.07%。(4)口服液贮藏稳定性研究通过光照、高温、加速实验进行口服液稳定性研究,测定各环境条件下口服液的相关性状、pH值、相对密度、可溶性固形物、VC、总酸、总黄酮含量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光照对刺梨降糖口服液的性状、pH值、相对密度影响不明显,但随光照时间延长,VC和总黄酮含量均有所下降,为更好的保存溶液,应用棕色试剂瓶灌装。温度对刺梨降糖口服液的性状、pH值、营养成分含量影响较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口服液的颜色逐渐从淡黄色转变为浅棕色,产生稍微沉淀,pH值逐渐降低,营养成分含量逐渐降低,说明温度和贮藏时间对口服液的影响较大。其次,对贮藏3月后口服液中的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菌落总数、大肠杆菌、霉菌均未超标,符合国家标准。(5)口服液降糖功效评价及急毒性研究通过小鼠体内实验,对贮藏后的R1组口服液的降糖效果进行评价及急毒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贮藏后的R1组口服液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小鼠的饮食饮水量,抑制体质量下降,改善糖耐受能力,有效降低FBG、GSP、GHb值。与贮藏前相比,R1组口服液的降糖效果有所下降,但降糖效果均比单一原料苦荞汁、苦瓜汁、刺梨原汁效果好。在急毒性实验中存在小鼠死亡情况,疑是因灌胃中途操作不当导致死亡,但具体的死因还需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刘子腾[3](2020)在《皇菊功能成分的提取及产品开发》文中指出菊花是历代本草明诵记载的一种药食两用菊科菊属双子叶被子草本植物,具有散风清热,明目清肝,止疼消炎等功效。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菊花富含糖、黄酮、叶黄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能降血脂,抑制癌细胞增殖,预防炎症和抑菌。本文采用半仿生和双水相萃取分离纯化皇菊中多糖、总黄酮和三萜类化合物,优化了技术中关键工艺参数,并对其进行了应用,开发出系列功能食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半仿生技术提取关键技术研究确定了分步提取皇菊中三种功能因子的方法:酶解后的皇菊料液先加入80%乙醇醇提,过滤,滤液冷却结晶得到三萜类化合物,滤饼加入50%乙醇醇提,过滤,滤液冷却结晶得到黄酮类化合物,滤饼加水溶解,再加无水乙醇醇沉得到皇菊多糖。研究了半仿生技术关键提取因素,料液比,p H值,酶浓度对皇菊中多糖,总黄酮和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皇菊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最适条件,料液比1:20,p H5.0,酶浓度2%;提取皇菊中总黄酮类化合物的最适条件为,料液比1:20,p H5.0,酶浓度2%;提取皇菊多糖的最适条件为,料液比1:30,p H5.0,酶浓度1.5%;皇菊中三萜类,总黄酮和多糖化合物的提取率分别达到3.69%、20.68%和33.67%。2. 双水相萃取关键技术研究运用浊点滴定和盐析点滴定原理,探究C2H5OH-(NH4)2SO4相平衡条件,并探究了双水相体系中乙醇含量、硫酸铵含量、p H和温度对皇菊中多糖,总黄酮和三萜类化合物的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值为9,萃取温度为40℃,(NH4)2SO4含量为15%,C2H5OH为含量30%的条件下皇菊多糖的萃取率最高,达到85.55%;结果表明在p H值为9,萃取温度为40℃,(NH4)2SO4含量为20%,C2H5OH含量为40%的条件下皇菊黄酮类的萃取率最高,达到81.67%;结果表明在p H值为9,萃取温度为40℃,(NH4)2SO4含量为20%,C2H5OH含量为40%的条件下皇菊三萜类的萃取率最高,达到88.09%。3. 皇菊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研究通过本实验室配制的高脂饲料饲喂建立高脂小鼠模型,将纯化后皇菊多糖作为灌胃物,探究高、中、低剂量组中小鼠血清中血脂和胆固醇情况,评价皇菊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结果表明,低剂量组较高脂模型组能显着降低T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分别降低了17.9%、17.3%、17.2%,而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了24.2%;高剂量组较高脂模型组能显着降低TG、TC、LDL-C含量,分别降低了44.6%、67.0%、54.4%,而HDL-C升高了47.9%;和阳性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血清中TC、TG、LDL-C含量分别降低了38.8%、10.1%和7.9%,HDL-C提高了5.9%。说明皇菊多糖具有较好的降低血脂的作用,同时HDL-C能将血液中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中,或者直接转化为胆汁,能防止血管内堵塞,预防动脉粥样硬化。4. 功能性软糖的研究以皇菊多糖、明胶、葡萄糖浆和酸味剂为基础材料,优化实验条件,确定了皇菊功能性软糖的最佳配方,即皇菊粗多糖30%、葡萄糖浆14%、明胶5%、酸味剂0.3%。同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血脂代谢异常的大鼠实验模型,对皇菊功能性软糖的降血脂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处理组大鼠血清中TC、TG、LDL-C含量分别降低了18.22%、32.91%、50%,而HDL-C含量升高了51.16%。结果提示皇菊功能性软糖具有良好降血脂功效。5. 葛根皇菊复合饮料的研发以葛根水提液、皇菊水提液、甜味剂和酸味剂为基础原料,并优化实验条件,研制了一种葛根皇菊复合型功能液体饮料,其配方为葛根水提液10%、皇菊水提液24%、甜味剂6%和柠檬酸0.2%。该液体饮料色泽透亮,状态均匀、香气独特、口感柔和、酸甜适宜。降血脂活性分析发现,该饮料能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TG、TC、LDL-C含量,同时提高了血清HDL-C含量。

周颖[4](2019)在《生姜可控发酵工艺优化及其粉剂产品的制备》文中研究指明生姜作为中国药食同源的代表食材之一,不仅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且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防腐抑菌等多种药用价值。我国是世界姜产量最多的国家,资源十分丰富,生姜的相关产品及其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目前文献中对生姜可控发酵相关工艺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发酵过程中特征性成分的转变没有做过详细的报道。本文通过对生姜进行可控发酵,优化发酵工艺,同时监测发酵过程中相关成分的变化,之后,选择合适的壁材对发酵液进行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制备新型粉剂产品。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生姜可控发酵工艺。首先,以生姜最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6-姜酚作为参考指标,筛选出副干酪乳杆菌为最佳发酵乳杆菌。之后,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获得生姜最佳发酵工艺:乳杆菌接种量2%,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8 d,蔗糖添加量10%。(2)监测生姜可控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生物活性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生姜发酵过程中pH值一直呈下降趋势,由5.85±0.07降低至3.51±0.04。蔗糖在发酵的第2 d完全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之后,两者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发酵过后有机酸种类增加,酸味更加丰富。总姜辣素含量在发酵前后基本没有改变。6-姜酚含量的变化在发酵过程中呈先下降又升高的趋势,最终含量为295.74±1.69μg/mL,6-姜烯酚变化趋势与之相反,8-姜酚及10-姜酚最终含量均减少。生姜发酵过后可检出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有52种,比发酵前多了22种。同时,最终的生姜发酵液中总酚含量升高、黄酮的含量降低,但是抗氧化能力提高,测定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较发酵前分别提高了37.36%、20.02%、33.37%。以上结果表明生姜通过可控发酵不仅可以丰富营养成分,而且可以有效的保护生姜的活性成分,同时也可以显着性地提高抗氧化能力。(3)优化生姜发酵液粉剂喷雾干燥的制备工艺。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获得生姜发酵液的最佳干燥工艺:进口空气温度150℃、出口空气温度60℃、送液量8 mL/min、麦芽糊精添加量10%。之后对粉剂粉体的理化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粉剂的水分含量为(2.34±0.24)%,水分活度为0.195±0.011,同时,与工艺较成熟的苹果喷雾干燥粉相比,生姜发酵液粉剂的溶解度偏低,但溶解时间较短,粉体流动性较好,凝聚性没有苹果喷雾干燥粉高,并且孔隙率也小于苹果喷雾干燥粉。(4)测定喷雾干燥前后产品中特征性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发酵液相比,粉剂乳酸菌的存活率为75.11%,6-姜酚、姜辣素、总酚及黄酮的含量均没有发生显着性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喷雾干燥工艺几乎不会对生姜特征性成分造成破坏。(5)测定生姜发酵液及其粉剂在储藏期间主要成分的稳定性。在90 d的储藏过程中,粉剂的活菌数、6-姜酚及姜辣素含量均保持较好,均无明显降低;而发酵液的乳酸菌活菌数一直呈下降趋势,6-姜酚含量在储存前30 d无明显变化,之后下降趋势变大。同时,相比于储存第0 d,储存90 d后,粉剂中总酚及黄酮含量分别下降了5.31%、11.56%,而生姜发酵液在储存90 d后总酚及黄酮含量分别下降30.26%、44.70%。以上结果表明对生姜发酵液进行脱水工艺处理,不仅可以延长产品的货架期,而且能够较好的保护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使其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本论文整体对生姜的可控发酵工艺、发酵过程中特征成分的变化趋势、粉剂产品的制备及其相关性质进行详细研究,最终得到了一款益生菌与活性成分共存的生姜固体饮品,不仅解决了生姜食用的方便性问题,而且提高了产品的功能性,有效的改善了生姜的口感,同时也能为以后生姜产品的深度开发与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及研究依据。

张晴[5](2018)在《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工艺与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青海省野生蕨麻为原料,分析了野生蕨麻的基本成分与功能性成分,研究了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以及主剂的加工工艺,并研讨了主剂的流变学特性,以及创建了主剂的贮藏期预测动力学模型及总黄酮得率变化的动力学模型。以总黄酮得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得率为考核指标,通过研究比较浸提法与磨浆离心法这两种制备蕨麻原汁的工艺,选定了磨浆离心法,并优化出合理的制备工艺为:磨浆料液比1:60,磨浆时间1Omin,磨浆温度90℃,可溶性固形物得率为75.46%,总黄酮得率为17.83%。以感官品质、pH和可溶性固形物为考核指标,对蕨麻原汁、苹果汁及糖酸比进行研究,得出野生蕨麻复合饮料的配方为:蕨麻原汁的添加量为80%,苹果汁的添加量为5%,糖酸比为32.5:1。以离心沉淀率、感官评分、pH和可溶性固形物为考核指标,对野生蕨麻复合饮料的稳定剂种类及添加量进行研究,得出稳定效果最好的稳定剂种类为海藻酸丙二醇酯,其最宜的添加量为0.15%。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的浓缩以总黄酮得率和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出浓缩的最佳工艺为:71℃下浓缩26min。采用理论杀菌效果与实际杀菌效果相结合的方法判定热杀菌条件,得到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的杀菌工艺为100℃下杀菌15min的结论。通过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流体类型的研究得到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为胀塑性流体的结论。通过测定总黄酮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感官品质,探究这三个考察指标与贮藏期产品质量的相关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总黄酮含量变化最为明显,因此选定总黄酮含量来作为贮藏期考察的主要品质因子,通过跟踪检测其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研究其变化规律,得出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总黄酮含量的变化属于零级反映,动力学方程为A=A0-Kθ,在恒温的条件下,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的贮藏寿命可以用模型θ=469.75-4.15C 来预测。

贺晓龙[6](2017)在《杏鲍菇中总黄酮提取及其麻辣酱、饮料加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大国,年产杏鲍菇200余万吨,产量巨大。本研究选取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提取其子实体的黄酮类化合物并进行纯化、研究其抑菌活性、抗氧化性以及杏鲍菇饼干和饮料的初加工工艺,为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进一步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1)提取杏鲍菇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优参数是:16 min超声处理、超声功率204.5W、料液比1:40 mL-1、乙醇百分含量72.4%,提取液中的黄酮类物质得率为2.92%;使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对杏鲍菇总黄酮粗提物进行纯化,总黄酮含量由纯化前的7.56%提高到30.37%,纯度提高了4.01倍。(2)杏鲍菇总黄酮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效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杏鲍菇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的效率可以达到55.46%,清除羟基自由基可以达到70.18%,清除超氧根阴离子可以达到31.33%。说明杏鲍菇总黄酮对实验所选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杏鲍菇总黄酮对7中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大肠杆菌MIC为40mg/mL,白色葡萄球菌MIC为40 mg/mL,伤寒杆菌MIC为20 mg/mL,福氏痢疾杆菌MIC为40 mg/mL,西瓜腐烂病菌MIC为40 mg/mL,小麦赤霉病MIC为10 mg/mL,棉花枯萎菌MIC为20 mg/mL。表明杏鲍菇总黄酮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3)麻辣杏鲍菇酱的最佳配方为:杏鲍菇:黄豆酱=1:1.5;花椒:4.5%;辣椒:8%;大豆油:60%;花生:1.2%;芝麻:2.5%;盐:4.5%;糖:1.6%;味精:0.8%;I+G:1%;山梨鸭酸:0.13%,从而研制出风味独特的麻辣杏鲍菇酱。(4)杏鲍菇山楂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比为:杏鲍菇提取液70%,山楂提取液20%,白砂糖8%,柠檬酸0.06%时。从而研制成色泽、口感、气味及体态俱佳,具有营养和保健价值的杏鲍菇山楂饮料。

杨利敏[7](2016)在《苦荞功能性饮料的开发》文中提出苦荞麦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的农作物之一。苦荞麦富含多种活性蛋白质、抗性淀粉、矿物质元素、膳食纤维以及黄酮类物质等。然而目前苦荞食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效率很低,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所以急需找到一种能有效利用苦荞中各种营养物质的途径。本实验主要是对苦荞发酵型饮料的过程进行开发和优化,主要工艺是将苦荞面粉中的黄酮类物质进行提取,然后使用发酵的方法采用酒曲和酵母将提取黄酮后的苦荞面粉进行发酵,同时其中的蛋白质会被水解为氨基酸,最后将得到的黄酮类物质,酒精、氨基酸矿物质混合物进行混合,得到苦荞发酵型饮料。这种方法使原料得到了最大的利用,同时得到的发酵饮料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和利用。该实验首先使用乙醇浸提法提取苦荞中的黄酮,并进行了最优条件的筛选;然后将提取后的黄酮使用大孔树脂进行纯化,优化了纯化条件;提纯后的黄酮进行了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并做了抗氧化性的探究;最后使用提取黄酮后的面粉进行发酵,使用正交试验进行了条件的最优筛选,同时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了发酵液中氨基酸的种类和质量。乙醇法提取黄酮的最优条件:乙醇含量70%,温度80℃,提取时间20 min,液料比50:1;动态吸附的最优条件:黄酮含量为1.5324mg/mL,上样溶液的酸碱度是pH=4,柱速度为1 mL/min;动态脱附的最优条件:乙醇含量70%,洗脱溶剂用量7BV,柱速度1 mL/min;苦荞黄酮在树脂DM-2上的吸附更适合用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来描述,Langmuir吸附等温线能更好地描述该过程的热力学进程,通过计算得到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发酵的最优条件是:苦荞面粉用量为20g时,酵母量(1%)、发酵时间(72h)、酒曲量(4%)、糖化时间(1h),在此条件下,苦荞面粉的出酒率是20.5%。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出游离酵母发酵液、固定酵母发酵液和酒曲中所含氨基酸的总量分别为120.60mg、113.20mg和0.18mg。

蔡建秀,顾雅青,李巧红[8](2015)在《蒲公英-夏枯草-野菊花复合饮料的研制》文中提出以蒲公英、夏枯草、野菊花为原料,研究蒲公英、夏枯草、野菊花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探究复合饮料的稳定效果。通过正交试验、感官评价等获得蒲公英、夏枯草、野菊花的最佳比例和复合饮料成品各配料比例、稳定性等的最佳配方。采用硝酸铝分光光度法(芦丁标准品)、苯酚硫酸法、折光计法、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等进行其质量测定。获得该饮品的最佳配方为:蒲公英汁2%、夏枯草汁55%、野菊花汁43%、白砂糖12%、柠檬酸0.16%。该复合饮料总黄酮含量为0.89 mg/m L,总多糖含量为95.45 mg/m L,可溶性固形物为8.6%,p H 3.30(25℃)。

蔡建秀,林微[9](2015)在《海带-竹叶复合饮料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以海带与竹叶提取液为主要原料,对海带竹叶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和配方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选取海带汁液脱腥的最佳方法,应用正交试验探讨原料汁液混合比例及糖、酸的添加量。结果表明:海带汁以菊花脱腥效果最佳,按体积比2∶3将海带汁与竹叶汁混合,加入8%白砂糖、1.5%葡萄糖、0.14%柠檬酸、0.05%山梨酸钾,研制出具有海带和竹叶特有风味的复合保健饮料。

杨婧曦[10](2014)在《银杏饮料的制备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银杏澄清型和浑浊型饮料的制备工艺,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对银杏果进行了基本成分测定,并且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法测定了银杏淀粉糊化温度,确定了银杏果糊化温度为100℃。制备银杏澄清型饮料时,选取不同的酶测定其对银杏饮料澄清效果的影响,选出澄清效果较好的酶:中温α-淀粉酶、果胶酶、糖化酶以及β-淀粉酶。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中温α-淀粉酶、果胶酶、糖化酶、β-淀粉酶四种酶的最佳添加量和最佳酶处理时间为:中温α-淀粉酶最佳添加量0.015%(w/v)、处理时间为80min;果胶酶最佳添加量0.015%(w/v)、处理时间为100min;糖化酶最佳添加量0.02%(w/v)、处理时间为90min;β-淀粉酶最佳添加量0.025%(w/v)、处理时间为70min。为获得最好的澄清效果,选取中温α-淀粉酶、果胶酶、β-淀粉酶、糖化酶和温度作为5个因素,根据L16(45)设计实验,确定酶处理的最佳工艺参数:中温α-淀粉酶添加量0.01%,果胶酶添加量为0.015%,β-淀粉酶添加量为0.02%,糖化酶添加量为0.02%,温度为85℃,在此酶处理条件下制备的银杏饮料透光率为97.9%,澄清度高,色泽为微黄色,稳定性较好。银杏浑浊型饮料的制备中,向饮料中添加了不同的稳定剂,选出稳定性效果较好的三种稳定剂:阿拉伯胶、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海藻酸钠。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阿拉伯胶、CMC和海藻酸钠的添加量分别为0.1g/100mL、0.1g/100mL、0.12g/100mL时,银杏浑浊型饮料离心沉淀率最低,分别达到8.32%(w/w)、8.32%(w/w)、8.30%(w/w),稳定性最好。然后使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稳定剂的复配进行优化,得出CMC的添加量为0.07g/100mL,阿拉伯胶的添加量为0.09g/100mL,海藻酸钠的添加量为0.05g/100mL时,银杏浑浊型饮料的离心沉淀率最低,为5.70%(w/w),稳定性最好。通过研究不同均质条件对银杏浑浊型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得出最佳均质工艺条件为30MPa,3min。两种类型银杏饮料均在110℃的温度下灭菌10min能够达到[GB16322-2003]的卫生标准指标要求。对银杏饮料进行调配,安赛蜜的添加量在0.010g/100mL时,口味比较适中,三氯蔗糖的添加量在0.003g/100mL时口味最佳,而木糖醇添加量在4.0g/100mL时,口味最佳。

二、银杏叶总黄酮复合饮料加工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杏叶总黄酮复合饮料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蒲公英有效成分的提取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蒲公英简介
        1.1.1 蒲公英概述
        1.1.2 蒲公英营养价值研究
        1.1.3 蒲公英化学成分研究
        1.1.4 蒲公英生物活性研究
        1.1.5 蒲公英开发现状
    1.2 饮料简介
        1.2.1 饮料概述
        1.2.2 饮料研究现状
    1.3 含片简介
        1.3.1 含片概述
        1.3.2 含片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蒲公英黄酮、多酚及多糖同步提取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 蒲公英提取工艺流程
        2.2.3单因素实验
        2.2.4响应面实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单因素实验
        2.3.3 响应面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蒲公英复合饮料配方的研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工艺流程
        3.2.2 制备浓缩液
        3.2.3 单因素实验设计
        3.2.4 感官评价
        3.2.5 正交实验设计
        3.2.6 产品质量指标
        3.2.7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蒲公英菊花复合饮料配方单因素实验结果
        3.3.2 蒲公英菊花复合饮料配方优化
        3.3.3 蒲公英菊花复合饮料质量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蒲公英含片配方的研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蒲公英含片生产工艺流程
        4.2.2 含片配方单因素实验
        4.2.3 含片配方正交优化实验
        4.2.4 含片的品质评价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填充剂的选择与添加量
        4.3.2 黏合剂的选择与添加量
        4.3.3 矫味剂添加量的确定
        4.3.4 润湿剂种类的选择
        4.3.5 润滑剂的选择与添加量
        4.3.6 正交优化实验
        4.3.7 含片的品质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刺梨降血糖口服液研发及功能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糖尿病
        1.1.1 糖尿病概述
        1.1.2 糖尿病并发症
        1.1.3 糖尿病的治疗
    1.2 刺梨
        1.2.1 刺梨概述
        1.2.2 刺梨的营养成分
        1.2.3 刺梨的药理作用
        1.2.4 刺梨的开发利用现状
    1.3 课题的选题背景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
        1.3.1 选题背景
        1.3.2 选题意义
        1.3.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刺梨降糖功效研究
    引言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2.2.2 给药量的确定
        2.2.3 糖尿病小鼠的分组及喂养
        2.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刺梨汁对糖尿病小鼠体质量、饮食、饮水量的影响
        2.3.2 刺梨汁对糖尿病小鼠FBG的影响
        2.3.3 刺梨汁对糖尿病小鼠糖耐量的影响
        2.3.4 刺梨汁对糖尿病小鼠GHb和 GSP的影响
        2.3.5 刺梨汁对糖尿病小鼠INS的影响
        2.3.6 刺梨汁对糖尿病小鼠肝糖原的影响
        2.3.7 刺梨汁对糖尿病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辅料筛选研究
    引言
    3.1 试验材料
        3.1.1 主要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原料预处理
        3.2.2 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3.2.3 分组及喂养
        3.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3.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醇提液对糖尿病小鼠饮食饮水量的影响
        3.3.2 不同醇提液对糖尿病小鼠体质量的影响
        3.3.3 不同醇提液对糖尿病小鼠FBG的影响
        3.3.4 不同醇提液对糖尿病小鼠糖耐量的影响
        3.3.5 不同醇提液对糖尿病小鼠FMN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口服液配方设计及优化
    引言
    4.1 试验材料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制备
        4.2.2 D-最优配方设计
        4.2.3 指标测定
        4.2.4 配方复选
        4.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混料设计试验结果
    4.4 配方复选
        4.4.1 感官评定结果
        4.4.2 复合稳定剂正交试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口服液贮藏稳定性研究
    引言
    5.1 试验材料
        5.1.1 主要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口服液生产工艺流程
        5.2.2 稳定性试验
        5.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稳定性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口服液降糖功效评价及急毒性研究
    引言
    6.1 试验材料
        6.1.1 主要材料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口服液降糖功效评价
        6.2.2 口服液急毒性研究
        6.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口服液降糖功效评价结果
        6.3.2 急毒性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图版

(3)皇菊功能成分的提取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皇菊的简介
    1.2 植物多糖的研究概括
        1.2.1 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
        1.2.2 菊花多糖的生理活性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3.1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1.3.2 菊花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1.4 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4.1 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方法
        1.4.2 菊花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1.5 半仿生-酶法技术简介
    1.6 双水相萃取技术简介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概述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皇菊多糖含量的测定
        2.4.2 皇菊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4.3 皇菊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2.4.4 半仿生酶提取皇菊中三种功能因子工艺优化
        2.4.5 双水相萃取皇菊中三种功能因子工艺优化
    2.5 皇菊多糖的纯化
        2.5.1 透析
        2.5.2 过柱
    2.6 皇菊多糖对降血脂活性研究
        2.6.1 试验动物
        2.6.2 高热能饲料
        2.6.3 试验方法和检测指标
        2.6.4 给药方法
        2.6.5 检测指标与方法
        2.6.6 统计分析
    2.7 富含皇菊多糖的功能性软糖研制
        2.7.1 皇菊软糖制备工艺
        2.7.2 单因素试验
        2.7.3 软糖感官评价标准
        2.7.4 响应面试验分析
        2.7.5 皇菊软糖对降血脂活性研究
    2.8 葛根皇菊复合饮料的研制
        2.8.1 .葛根皇菊复合饮料的工艺
        2.8.2 单因素试验
        2.8.3 感官评定标准
        2.8.4 响应面试验设计
        2.8.5 葛根皇菊复合饮料对降血脂活性研究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1.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测定
        3.1.2 芦丁标准曲线的测定
        3.1.3 齐墩果酸标准曲线的测定
    3.2 半仿生酶提取皇菊中三种功能因子的工艺优化
        3.2.1 半仿生酶提取皇菊多糖的工艺优化
        3.2.2 半仿生酶法提取皇菊黄酮的工艺优化
        3.2.3 半仿生酶法提取皇菊三萜类化合物的工艺优化
    3.3 双水相萃取皇菊中三种功能因子工艺优化
        3.3.1 双水相相图的绘制
        3.3.2 双水相萃取皇菊多糖的工艺优化
        3.3.3 双水相萃取皇菊总黄酮的工艺优化
        3.3.4 双水相萃取皇菊三萜类化合物的工艺优化
    3.4 皇菊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研究
    3.5 功能性皇菊多糖软糖的研制
        3.5.1 .皇菊多糖软糖的工艺
        3.5.2 富含皇菊多糖软糖的降血脂试验
    3.6 葛根皇菊复合饮料的工艺研制
        3.6.1 葛根和皇菊体积比对感官评价的影响
        3.6.2 麦芽糖醇的质量分数对感官评价的影响
        3.6.3 柠檬酸的质量分数对感官评价的影响
        3.6.4 响应面试验设计
        3.6.5 响应面分析
        3.6.6 最佳工艺的确定及验证
        3.6.7 葛根皇菊复合饮料的降血脂试验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半仿生技术提取关键研究
        4.1.2 双水相萃取关键技术研究
        4.1.3 皇菊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研究
        4.1.4 功能性软糖的研究
        4.1.5 葛根皇菊复合饮料的研发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含专利)

(4)生姜可控发酵工艺优化及其粉剂产品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姜
        1.1.1 生姜的生物活性成分
        1.1.2 生姜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
        1.1.3 生姜应用的研究进展
    1.2 常用的食品发酵菌种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1.2.1 乳酸菌
        1.2.2 酵母
        1.2.3 醋酸菌
    1.3 益生菌果蔬汁的喷雾干燥技术
        1.3.1 喷雾干燥技术概述
        1.3.2 喷雾干燥过程中对粉体质量及益生菌活性的影响因素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本论文实验总流程
第二章 生姜可控发酵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生姜汁的制备
        2.3.2 菌种活化与扩培
        2.3.3 五种乳酸杆菌的筛选
        2.3.4 生姜可控发酵工艺优化实验设计
        2.3.5 测定方法
        2.3.6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生姜汁制备的实验结果
        2.4.2 五种乳酸菌菌种的筛选
        2.4.3 生姜发酵工艺优化单因素实验结果
        2.4.4 生姜可控发酵工艺优化正交试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姜发酵过程中特征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性的测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理化指标的测定
        3.3.2 生物活性成分的测定
        3.3.3 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测定
        3.3.4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3.3.5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生姜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3.4.2 生姜发酵过程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测定结果
        3.4.3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结果
        3.4.4 生姜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性指标的测定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姜发酵液粉剂加工工艺及其品质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生姜发酵液粉剂制备实验设计
        4.3.2 生姜发酵液粉剂产品的微生物检测
        4.3.3 生姜发酵液粉剂产品的微观形态观察
        4.3.4 粉剂粉体的理化指标测定
        4.3.5 感官评定方法
        4.3.6 生姜发酵液及其粉剂产品储存稳定性的测定
        4.3.7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喷雾干燥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
        4.4.2 喷雾干燥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4.4.3 生姜发酵液粉剂产品的微生物检测结果
        4.4.4 粉剂粉体的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4.4.5 生姜发酵液喷雾干燥前后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
        4.4.6 生姜发酵液及其粉剂产品储存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工艺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蕨麻
        1.1.1 蕨麻的植物学特征
        1.1.2 蕨麻的化学成分及营养价值
        1.1.3 蕨麻多糖
        1.1.4 黄酮类化合物
        1.1.5 葛根素
        1.1.6 蕨麻素
        1.1.7 鞣质
    1.2 蕨麻产品的研发现状
        1.2.1 普通食品
        1.2.2 功能性食品
    1.3 蕨麻的开发利用前景
    1.4 主剂
    1.5 论文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论文的目的
        1.5.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蕨麻中主要成分分析
        2.2.2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生产工艺
        2.2.3 野生蕨麻原汁制备方法的研究
        2.2.4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的配制
        2.2.5 稳定剂的选择
        2.2.6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和主剂的感官评定
        2.2.7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浓缩工艺研究
        2.2.8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流变性研究
        2.2.9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杀菌条件研究
        2.2.10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2.2.11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贮藏期预测模型
3 结果与讨论
    3.1 野生蕨麻原料主要成分分析
        3.1.1 野生蕨麻原料主要成分
        3.1.2 野生蕨麻原料中总黄酮标液的标准曲线
    3.2 蕨麻原汁制备方法的研究
        3.2.1 浸提工艺的研究
        3.2.2 磨浆离心工艺的研究
        3.2.3 两种蕨麻原汁制备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比较
    3.3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的配制
        3.3.1 蕨麻原汁添加量的确定
        3.3.2 苹果汁添加量的确定
        3.3.3 糖酸比的确定
    3.4 稳定剂的选择
        3.4.1 不同稳定剂的稳定效果
        3.4.2 PGA单种稳定剂的稳定效果
    3.5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浓缩工艺研究
        3.5.1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浓缩响应面试验
    3.6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流变性研究
        3.6.1 流体类型的确定
    3.7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的杀菌条件研究
        3.7.1 实际杀菌值F0计算
        3.7.2 保温试验结果
    3.8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3.8.1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3.8.2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贮藏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3.8.3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贮藏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变化
        3.8.4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
        3.8.5 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贮藏期研究
        3.8.6 总黄酮含量的反应速度常数K值及温度系数Q10的计算
        3.8.7 恒温下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的贮藏寿命的预测
        3.8.8 本节小结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6)杏鲍菇中总黄酮提取及其麻辣酱、饮料加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杏鲍菇概述
        1.1.1 生物学特性
        1.1.1.1 形态学特征
        1.1.2 杏鲍菇的经济价值
        1.1.3 杏鲍菇的开发应用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简介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1.2.4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
        1.2.5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3 研究的目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杏鲍菇中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优化
        1.4.2 杏菇鲍总黄酮抗氧化活性及抑菌性
        1.4.3 麻辣杏菇鲍酱及饮料加工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杏鲍菇中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原料预处理
        2.3.2 芦丁标准品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制作
        2.3.3 杏鲍菇总黄酮的含量的测定
        2.3.4 单因素试验设计
        2.3.4.1 乙醇体积分数
        2.3.4.2 料液比
        2.3.4.3 超声时间
        2.3.4.4 超声功率
        2.3.5 Box-Behnken试验设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芦丁标准曲线
        2.4.2 单因素实验结果
        2.4.3 Box-Behnken试验设计结果
        2.4.4 响应面图分析
        2.4.5 验证试验
    2.5 小结
第三章 杏鲍菇总黄酮抗氧化能力及抑菌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杏鲍菇总黄酮粗提取物的制备
        3.3.2 杏鲍菇总黄酮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3.3.2.1 杏鲍菇总黄酮对清除超氧根阴离子能力的测定
        3.3.2.2 杏鲍菇总黄酮对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3.3.2.3 杏鲍菇总黄酮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3.3.3 杏鲍菇总黄酮体外抑菌活性分析
        3.3.3.1 培养基的制备
        3.3.3.2 杏鲍菇总黄酮样品溶液的配制
        3.3.3.3 菌悬液及菌体平板的制备
        3.3.3.4 抑菌圈直径及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AB-8 纯化杏鲍菇总黄酮
        3.4.2 杏鲍菇总黄酮抗氧化能力
        3.4.2.1 清除O2-·的能力
        3.4.2.2 清除-OH的能力
        3.4.2.3 清除DPPH的能力
        3.4.3 杏鲍菇总黄酮抑菌效果
    3.5 小结
第四章 麻辣杏鲍菇酱及饮料加工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3 试验方法
        4.3.1 工艺流程
        4.3.2 工艺操作主要步骤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麻辣杏鲍菇酱制作工艺与配方
        4.4.2 杏鲍菇山楂复合饮料的制备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Ⅰ:主要试剂
附Ⅱ:主要仪器
致谢
作者简介

(7)苦荞功能性饮料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苦荞麦简介
        1.1.1 苦荞麦的生存现状
        1.1.2 苦荞麦营养成分
        1.1.3 苦荞食品研究现状
    1.2 苦荞饮料的研究现状
        1.2.1 苦荞茶饮料的研究
        1.2.2 苦荞复合饮料的研究
        1.2.3 苦荞发酵饮料的研究
    1.3 黄酮类化合物简介
        1.3.1 概括
        1.3.2 理化性质
        1.3.3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用价值
    1.4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1.4.1 热水浸提法
        1.4.2 碱液提取法
        1.4.3 有机溶剂浸提法
        1.4.4 微波辅助萃取法
        1.4.5 超声波辅助萃取法
        1.4.6 超临界萃取法
        1.4.7 酶解法
    1.5 抗氧化性研究
    1.6 发酵方法
        1.6.1 发酵原理
        1.6.2 酒曲
        1.6.3 酵母细胞固定化技术
    1.7 氨基酸的提取和分离
        1.7.1 氨基酸简介
        1.7.2 氨基酸的提取方法
        1.7.3 氨基酸分析方法
    1.8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8.1 主要内容
        1.8.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苦荞黄酮提取方法研究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黄酮含量测定
        2.2.2 苦荞黄酮的提取
        2.2.3 样品中黄酮含量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分析
        2.3.1 乙醇百分比对响应值的影响
        2.3.2 液固比对响应值的影响
        2.3.3 提取时间对响应值的影响
        2.3.4 提取温度对响应值的影响
        2.3.5 响应曲面提取苦荞黄酮实验方法及结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苦荞黄酮的纯化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方法
        3.2.1 粗黄酮溶液的预处理
        3.2.2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3.2.3 黄酮浓度的测量
        3.2.4 吸附树脂的选择
        3.2.5 静态吸附动力学实验
        3.2.6 动态吸附脱附实验
        3.2.7 吸附热力学研究
    3.3 结果和讨论
        3.3.1 五种树脂的选择
        3.3.2 静态吸附曲线
        3.3.3 动力学吸附模型
        3.3.4 吸附最优条件的选择
        3.3.5 脱附最优条件的选择
        3.3.6 静态吸附热力学性质
    3.4 结论
第四章 抗氧化性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4.2.2 样品溶剂的选择
        4.2.3 样品浓度的选择
        4.2.4 不同原料清除自由基的结果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溶剂的选择结果
        4.3.2 浓度的选择结果
        4.3.3 不同原料对DPPH清除的影响结果
第五章 苦荞麦发酵工艺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预处理
        5.2.1 苦荞面粉的预处理
        5.2.2 游离酵母活化
        5.2.3 酵母固定化及活化
    5.3 实验步骤
        5.3.1 操作方法
        5.3.2 酒曲量的影响
        5.3.3 糖化时间的影响
        5.3.4 酵母量的影响
        5.3.5 发酵时间的影响
        5.3.6 正交实验设计
        5.3.7 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比较
    5.4 实验结果
        5.4.1 酒曲量影响结果
        5.4.2 糖化时间影响结果
        5.4.3 发酵时间影响结果
        5.4.4 酵母量影响结果
        5.4.5 正交实验实验结果
        5.4.6 固定酵母发酵
        5.4.7 氨基酸分析结果
    5.5 实验结果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蒲公英-夏枯草-野菊花复合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试验材料
    1.1原料
    1.2试剂与药品
    1.3仪器
    1.4分析软件
2试验方法
    2.1夏枯草、野菊花、蒲公英各液汁的制备
    2.2复合饮料的制备
3产品质量指标的测定
    3.1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2多糖含量的测定
    3.3折光计法测定可溶性固形物
    3.4 p H测定
    3.5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4结果与分析
    4.1原汁比例正交试验结果
    4.2成品调配的正交试验结果
    4.3稳定剂效果
5产品质量指标
    5.1感官指标
    5.2理化指标
    5.3卫生指标
6结论
7讨论

(9)海带-竹叶复合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试验方法及工艺流程
    2.1工艺流程
    2.2操作要点及评定方法
        2.2.1海带汁的制备
        2.2.2竹叶汁的制备
        2.2.3调配
        2.2.4杀菌
        2.2.5评定及检验
    2.3海带汁浸提的正交试验
    2.4海带汁与竹叶汁的配比试验[16]
    2.5海带竹叶复合饮料风味调配剂的筛选确定试验
    2.6复合饮料的评定与检验方法
        2.6.1感官检验
        2.6.2理化指标检验
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海带汁浸提条件的筛选试验
        3.1.1多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3.1.2海带汁提取及多糖含量的测定
    3.2海带汁脱腥方法的选择
    3.3海带汁与竹叶汁的配比试验
    3.4海带竹叶复合饮料风味调配剂的筛选确定试验
    3.5复合饮料成品的质量检验
        3.5.1成品感官质量
        3.5.2理化检验(参见表11)
        3.5.3微生物检验
4结论

(10)银杏饮料的制备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银杏的研究概述
        1.1.1 银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
        1.1.2 国内外银杏的开发利用现状
    1.2 饮料行业发展现状
        1.2.1 国内饮料行业发展现状
        1.2.2 银杏饮料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澄清型饮料制备的研究进展
        1.3.1 酶制剂在澄清型饮料生产中的应用
        1.3.2 澄清方法在澄清型饮料生产中的应用
        1.3.3 酶制剂和澄清方法在银杏饮料制备中的应用
    1.4 浑浊型饮料制备的研究
        1.4.1 均质、稳定剂在浑浊型饮料制备中的应用
        1.4.2 浑浊型银杏饮料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银杏果仁基本成分的测定及糊化条件的确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银杏果中干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2.3.2 银杏果中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
        2.3.3 银杏果中粗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2.3.4 银杏果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方法
        2.3.5 银杏果中果胶含量的测定方法
        2.3.6 银杏果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2.3.7 银杏果中灰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银杏果基本成分测定
        2.4.2 银杏淀粉糊化条件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银杏澄清型饮料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备
    3.3 加工工艺
        3.3.1 工艺流程
        3.3.2 工艺描述
    3.4 试验方法
        3.4.1 透光率的测定
        3.4.2 酶法澄清银杏饮料的研究
    3.5 测定结果与分析
        3.5.1 不同的酶制剂对银杏澄清型饮料的澄清效果
        3.5.2 中温α-淀粉酶对银杏饮料澄清效果的影响
        3.5.3 果胶酶对银杏澄清型饮料澄清效果的影响
        3.5.4 糖化酶对银杏饮料澄清效果的影响
        3.5.5 β-淀粉酶对银杏饮料澄清效果的影响
        3.5.6 酶最佳工艺条件的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银杏浑浊型饮料的制备与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生产工艺流程
        4.3.2 工艺描述
        4.3.3 试验方法
        4.3.4 不同稳定剂对银杏浑浊型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4.3.5 银杏浑浊型饮料复配稳定剂添加的优化
        4.3.6 均质条件的确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稳定剂对银杏浑浊型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4.4.2 阿拉伯胶添加量的确定
        4.4.3 CMC 添加量的确定
        4.4.4 海藻酸钠添加量的确定
        4.4.5 银杏浑浊型饮料复配稳定剂添加的优化
        4.4.6 均质条件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银杏饮料的调配、灭菌及理化微生物指标测定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生产工艺流程
        5.3.2 调配的确定
        5.3.3 灭菌条件的确定
        5.3.4 成品银杏浑浊型饮料的卫生标准测定
        5.3.5 感官评定
    5.4 结果和讨论
        5.4.1 调配
        5.4.2 灭菌条件的确定
        5.4.3 成品银杏饮料的卫生标准测定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银杏叶总黄酮复合饮料加工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蒲公英有效成分的提取及产品开发[D]. 相峰.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刺梨降血糖口服液研发及功能性评价[D]. 陈小敏. 贵州大学, 2020(04)
  • [3]皇菊功能成分的提取及产品开发[D]. 刘子腾.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生姜可控发酵工艺优化及其粉剂产品的制备[D]. 周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野生蕨麻复合饮料主剂工艺与特性研究[D]. 张晴.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4)
  • [6]杏鲍菇中总黄酮提取及其麻辣酱、饮料加工的研究[D]. 贺晓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7]苦荞功能性饮料的开发[D]. 杨利敏. 兰州大学, 2016(02)
  • [8]蒲公英-夏枯草-野菊花复合饮料的研制[J]. 蔡建秀,顾雅青,李巧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15(34)
  • [9]海带-竹叶复合饮料的研制[J]. 蔡建秀,林微. 食品工业, 2015(07)
  • [10]银杏饮料的制备工艺及其稳定性研究[D]. 杨婧曦. 齐鲁工业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银杏总黄酮复合饮料加工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