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海域浮游甲藻及有毒微藻的年际变化研究

獐子岛海域浮游甲藻及有毒微藻的年际变化研究

论文摘要

2011—2017年,每月一次,通过对獐子岛海域29个站位浮游甲藻的调查,探究浮游甲藻种群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了浮游甲藻19属47种,其中原多甲藻属(Protoperidinium)种类最多为17种,鳍藻属(Dinophysis)和角藻属(Ceratium)各4种,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原甲藻属(Prorocentrum)各3种,膝沟藻属(Gonyaulax)和环沟藻属(Gyrodinium)各2种,原角藻属(Protoceratium)、夜光藻属(Noctiluca)和凯伦藻属(Karenia)等均为1种。浮游甲藻种类数呈逐年递增,季节上呈现夏季和秋季较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浮游甲藻密度变化区间为(2.376—339.323)×104/m3,平均密度为65.479×104/m3,亦呈现夏季和秋季较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但密度呈逐年递减,且不同站位间差异较大。调查期间,不同季节优势种类有相同性,如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梭角藻(Ceratiumfusus)和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sp.)为四季优势种,但亦有差异,如鳍藻(Dinophysisspp.)和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为夏季和秋季优势种,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为冬季和春季优势种。优势种中有毒微藻呈逐年增多趋势,有毒的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catenatum)、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和具尾鳍藻(Dinophysiscaudata)等非优势种在獐子岛海域首次发现。浮游甲藻群落的香农-威纳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年来,獐子岛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甲藻化和有毒化趋势明显,可能与海水营养盐比例失衡、海水酸化、北黄海冷水团、双壳贝类大规模养殖等有关。

论文目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域及站位布设
  •   1.2 样品采集与鉴定统计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浮游甲藻种类及年际变化
  •   2.2 浮游甲藻优势种的年际变化
  •   2.3 浮游甲藻细胞密度的年际变化
  •   2.4 浮游有毒微藻的年际变化
  •     2.4.1 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浮游甲藻
  •     2.4.2 产生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浮游甲藻
  •     2.4.3 产生虾夷扇贝毒素的浮游甲藻
  •     2.4.4 产生溶血性毒素的浮游甲藻
  •     2.4.5 产生失忆性贝类毒素的浮游硅藻
  •   2.5 浮游甲藻种群演替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可能的影响要素
  •     2.5.1 与海水营养盐比例失衡有关
  •     2.5.2 与海水酸化有关
  •     2.5.3 与北黄海冷水团有关
  •     2.5.4 与双壳贝类大规模养殖有关
  • 3 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宫长宝,冯志权,王丽,梁玉波

    关键词: 獐子岛海域,甲藻,有毒微藻,种群结构,年际变化

    来源: 海洋与湖沼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大连市藻毒素重点实验室,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2017YFC1404303号,2016YFF0201104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1576120号,41276099号

    分类号: Q948.8

    页码: 672-683

    总页数: 12

    文件大小: 1578K

    下载量: 108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獐子岛海域浮游甲藻及有毒微藻的年际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