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三农问题的短板及对策

浅析我国三农问题的短板及对策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多,其中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占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这就决定了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首要问题,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时也表示:“我们会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也会高度重视如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但是自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一直不高,是什么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浅析我国三农问题的短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民间借贷盛行,导致农业资本大量流出

传统上,农村普通人并没有太多投资渠道,资本几乎都在银行存定期。偶尔的借贷几乎都是熟人之间的,更多的是信用或人情约束。近几年,随着矿产资源价格迅速上涨和房地产大爆发,导致这两个行业的成本迅速上升。显然这种风险非常大的买卖光靠自有资金玩不转,也很难拿到贷款,于是民间借贷大爆发。在高息的诱惑下,大量村民投入了这场疯狂的资本游戏,投入的资本从几千到几千万,参与的人群从企业家、政府人员到孤寡老人。非农夺取大量的农资进行投资并获取利润,使得农民投入到农业产业的资本急剧下降。

据统计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民资本的去向大致可以分为4类:小额的生活所需占33.3%,应急之需占28.9%,非农业生产占26.6%,而农业生产仅占11%。

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业产量下降,利润减少,农业经济低糜。并且民间借贷没有法律的保护,农民发放高利贷并不能保证稳定的收入,一旦投资失败更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我国绝大部分农村都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因此大部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很窄。

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有俩种。一种是农民自己到市场零售,另一种是农民把农产品卖给收购的商贩。在这俩种方式中,第一种虽然收入比第二种可观,但是农民自己到市场销售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精力;第二种方式省时省力,但是农产品被以很低价格卖出,农民收入会减少。因此,农产品销售渠道也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3.我国肥料利用率低

通过我国农业部发布的《中国三大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研究报告》可知,目前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氮肥、磷肥和钾肥当季平均利用率都比较低。三大肥料利用率分别为33%、24%、42%。其中,小麦氮肥、磷肥、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2%、19%、44%,水稻氮肥、磷肥、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5%、25%、41%,玉米氮肥、磷肥、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2%、25%、43%。

造成肥料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是施肥结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目前,有些农民仍按传统的经验施肥,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施肥量过大,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第二是施肥方法不科学。农民们往往重施底肥,很少进行追肥,这不仅降低了肥料利用率,而且会使作物生长后期出现脱肥现象,影响作物的产量;即使追肥,施肥也是撒施或浅施,造成化肥的挥发和淋失,降低了化肥利用率。

过量施用氮肥引起地下水、饮用水硝酸盐污染的问题。

针对上述分析的三个“短板”,我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建立普惠金融系统

对于农村高利贷盛行导致农业资本大量流出的局面,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建立普惠金融机构。中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任务要从两个二元体系同时入手。针对城乡二元体系,应该改革城乡二元社会体系,调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让农民获得可用于融资的基础性资产。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为三农提供服务。更有效的措施应该是允许农民和私营部门投资开办小型的社区金融机构,为农户及其生产活动提供方便灵活的金融服务,将农资合理有效的投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2.建立对称物联网

为了解决农民农产品渠道单一的问题,我们不妨推动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我们将物联网运用到农产品当中去,建立“智能农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通讯技术,将与农产品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统筹管理,对农产品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最终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销售。这样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使农业生活更方便,有效,快捷。

现实是大农户有足够资金可以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但中小农户因资金情况使用情况很低。此物联网的销售对大中小户均可使用,中小户需要政府在农产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品质等级)方面资助。农产品的品质的等级对价格起很重要的影响,若政府不进行资助,农产品的品质仅有经验所定,对物联网的销售渠道来说不符合销售条件。

3.提高化肥利用率,科学技术下乡

我国是世界化肥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提高肥料利用率,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要求。

西方国家是怎么解决的?90年代末,德国政府用于影响生态农业政策的补贴每年达70余亿马克,占农业投资总额的18%。农民从事氮肥用量减少20%~50%的生态农业及综合农业经营方式,每公顷可得到80~1500马克的补贴(见表1),这笔资助主要用于进行土壤矿质氮的分析,补偿为提高肥效,少用或不用农药,采用的一定轮作类型的耗工。发展生态农业。

总体来说,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措施:通过轮作增加土地自身肥力;大量使用有机肥降低化肥施用量;积极推广测土施肥技术,严格推行化肥施用标准,确保化肥的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生产率。

参考文献

•[1]我国化肥施用量持续增长的原因分解及趋势预测[J].栾江,仇焕广,井月,廖绍攀,韩炜.自然资源学报.2013(11)

•[2]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汉平原284个农户的问卷调查[J].巩前文,穆向丽,田志宏.中国农村经济.2010(10)

•[3]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贺帆,黄见良,崔克辉,曾建敏,徐波,彭少兵.中国农业科学.2007(01)

标签:;  ;  ;  

浅析我国三农问题的短板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