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药生产应用现状及发展思路

山东省农药生产应用现状及发展思路

金岩[1]2004年在《山东省农药生产应用现状及发展思路》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从深入分析农药产业的特点和内涵入手,强调农药产业是包括农药的使用、生产、销售、信息与科研、环境等各个不同层面的综合体系。结合山东省农药行业具体情况,全面客观的分析了山东农药存在的实际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农药行业的散小乱和重复生产;产品结构不合理;使用中高毒农药的惯性使用较普遍,使用技术和环境问题突出;销售中的误导问题;信息与技术研发与市场和企业的脱离以及农药管理中“政出多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山东省农药行业问题的根源,寻找了差距。针对山东以上种种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论文提出了山东农药的发展思路:1、山东农药行业的调整的主动力来源于企业自身的资本运作,以改变外部及内部环境。具体分析了并购重组、破产重组和改制重组的一般形式,同时根据山东农药企业的现状,提出了卫星发展模式、资源共享发展模式、引进外资模式以及高位嫁接模式4种企业运作模式。2、山东省的农药品种结构趋于合理,杀虫剂降低,杀菌剂和除草剂的产量将有所提高。但是,在农药品种规划时,应注意农药品种的发展方向和“质”的限制。即农药品种的发展方向应根据农业种植业调整作为产品调整的方向,同时在规划产品时,应以环境作为农药品种“质”的限制。3、解决农药销售使用中的问题,关键是加强农药销售使用主体的管理,开创新的主体,并在农药的销售和使用中引进市场准入制度和最终农产品的追究制度。4、信息和科研技术的开发向市场迈进,通过信息和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与科、企的结合,使农药的信息和科研开发有效的融入农药的生产中去,起到的支撑作用。5、农药产业的管理应当走政府管理、协会自律、技术环境控制相结合的道路,控制整个农药行业向健康持续方向发展。进而提出山东农药行业的发展模式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作为农药的调整的方向;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监督下,发挥行业协会协调、自律功效,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经济条件农药产业调整的主体,发挥其主动性,优化资本;以信息产业为技术支撑,促进科、学、企的联合;受限于环境产业,控制整个农药产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农药产业的发展模式。

杨建辉[2]2016年在《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近年来,随着化肥和农药等农业化学化手段的扩大使用、工业污染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经济利益驱使下“投机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健康、社会稳定、“叁农”发展、资源环境可持续带来负面作用,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设和优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基于农产品类别内部理化性质和外部表征引起差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会带来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在管理系统、法律法规系统、标准与认证系统、检测与可追溯系统和预警系统上的交叉和漏洞,建立、优化类别差异基础上的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势在必行。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章绪论,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现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风险分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地域特性等总结,从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对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等进行了概括。第二章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综述,梳理了国内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方面的基础理论、规制动力学、规制手段和评价系统等相关研究结论,发现研究中缺乏对理论视角内部联系的讨论、规制的机理研究和基于农产品类别差异的规制体系研究。然后,归总了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实践经验,发现其具有细化的管理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系统、严格的标准与认证系统、良好的检测与可追溯系统和预警系统,明确了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建立和优化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叁章相关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针对即将建立、优化的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辨析了食品与农产品、农业地域、特色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叁品一标”认证、规制等相关概念;阐述了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外部性等经济学理论,目的论、道义论、德性论、契约论等伦理学理论,区域公共品牌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政府规制理论等相关理论,理顺了研究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第四章山东省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现状分析,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有丰富海陆农业资源,水果、蔬菜和水产品产量及产值长期在全国位居首位。选择山东省水果、蔬菜和水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建立和优化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具有典型意义。研究中从山东省农业发展概况、果蔬产品和水产品发展状况出发,梳理了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现状、规制体系现状,发现山东省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管理系统的一统性、协调性较差,缺少社会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法协调度不高,缺乏长效性;标准制定的风险评估不足,对不同农产品没有针对性;检测手段和能力严重不足,可追溯体系的方法和范围有限;预警系统不健全。第五章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分析,山东省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问题的存在,说明在动力学机制上尚未理顺。对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建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具体来说,除了类别差异因素外,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行政体系因素会对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立和优化产生影响。研究了农产品通过生产、储运和流通等环节,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的过程中,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通过同类别内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生产方式、流通环节的流通供应链、消费环节的消费需求以及整个过程经济活动中经济伦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机理。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工具选择的研究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演进的分析。第六章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消费者评价及消费者的农产品购买意愿分析,农产品消费市场是买方市场,由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构成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方向。研究中以山东省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描述性分析了山东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评价和农产品购买意愿,并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各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因素;由于农产品具有强烈的地域特性,文中还对具有地域和类别双重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消费者认知和购买意愿进行了描述性和回归分析。通过消费层面的分析,对构建和完善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重点和方向提供了事实依据。第七章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立足于类别差异的基础之上,要注重系统间的相互配合,重视子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和一致性。(1)管理系统要以类别划分、从建立多元化管理模式和优化政府管理结构方面着手;(2)法律法规系统要从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的法定要求、完善生产经营过程的法律规定、修订和完善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入手;(3)标准与认证系统要从具有地方特色、执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和完善标准化基础上的认证机制上下功夫;(4)检测与可追溯系统要从有效提高检测能力、打造全方位的可追溯平台和建立问题农产品召回制度方面努力;(5)预警系统要注重加快评估预测体系、预警定级反应机制和预警平台的建设等。总之,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设和优化,需要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概念和理论、规制机理和规制体系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研究的创新在于:首先,提出了类别差异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基本性因素,建立了经济社会、自然和行政体系因素在内的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的影响因素构成体系;其次,提出了通过生产方式、流通供应链、消费需求和经济伦理路径,研究不同农产品全产品链的质量安全规制机理的基本途径;最后,通过对山东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定量、定性分析,提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建立和优化要以类别差异为基础的新思路。构建管理、法律法规、标准与认证、检测与可追溯和预警系统协调统一的规制体系,会对消费者的健康、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提供重要的保障。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领域较多,统计体系不够完善,指标数据获取难度较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加强研究实施管理多元化的限度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系,打造合理控制范围内的多元化管理体系;二是合理设计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的测度指标体系,尤其是建立在地域类型区别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叁是继续探究农产品地域特征与质量安全、质量安全规制间的作用机理,从而实现省域范围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的不断优化。

佚名[3]2016年在《2016南京太化(全国第六届)除草剂论坛》文中指出把握行业脉搏推动技术进步促进行业创新搭建共享平台时间:2016年10月20—22日(山东省植保会期间),20日全天报到地点:济南泉城大酒店(南门大街2号,泉城广场东临)主办:山东省农药学会山东省农药科学研究院南京太化化工有限公司协办:山东先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博克百胜科技有限公司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逐步转移,栽培耕作方式趋向于规模化和集约化,对农药的需求量显着增加,

王娜[4]2016年在《粮食主产区农户生态友好型生产行为研究与政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对资源过度消耗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能源耗竭,人口剧增,水、大气、土壤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有的粗放型、消耗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亟需转变,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生态友好型农业则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途径。本论文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为主要研究区域,以农户为研究主体,以分析农户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行为和相关的政府补贴政策为重点,运用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及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通过宏观把握和微观调研,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户生态友好型粮食种植行为和相应的农业补贴政策评价,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构建我国农业补偿路径,从而激励农户进行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高产、高效、高质,保护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最终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思路为“研究背景—理论研究—实证分析—结论建议”。具体为:首先对研究基本理论和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形成本论文理论基础;其次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及相关问题进行评价分析,包括粮食产量、农业生产要素消耗、农户生产要素利用行为、生产要素转化效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结构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把握本论文的分析环境;然后提出生态友好型农业内涵及发展现状,从农户视角评价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效果;接着分析农户进行生态友好型粮食种植行为及影响因素,并确定关键因素,为后续研究奠定实证基础;然后结合上述研究,评价粮食主产区农业补贴现状及效果;再次结合发达国家农业激励政策经验,构建我国促进“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生态友好型农业补偿路径;最后提炼结论并做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相对较高,农业生产要素消耗过量,利用效率较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升高,已实现“十二连增”,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成为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自1993年以来粮食主产区主要农业生产要素(化肥、农药及农用薄膜)消耗量逐年增加,2012年粮食主产区农户农业生产要素认知度较低,且各粮食主产省份生产要素转化效率均较低,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2)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动。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自1993年以来不断增长,但与城镇居民收入仍差距较大,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然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区域差异不大,经济因素成为影响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由于种粮收益相对不高,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种植业总产值与养殖业总产值比值不断下降。(3)推广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是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基本途径。生态友好型农业是在监督和激励作用下,通过对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实施应用,能节能增效,降低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农业。目前国家已推广的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主要保护性耕作、施用有机肥、作物轮作、测土配方施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节水灌溉和农药污染控制技术。其中水土保持技术是我国政府目前重点推广实施的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4)粮食主产区农户采纳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比例较低,2015年农户认知水平有所改善,但仍然不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也较低。即使农户对生态友好型生产技术认知水平和采纳意愿均较高,真正应用与实践的人数比例也较低。很多农户均不能恰当的施用农业生产要素。以山东省小麦生产为例,受访农户平均技术效率仅为0.69,84.8%的受访农户小麦生产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5)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认知及采纳态度是影响农户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采纳决策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技术认知和采纳态度对采纳决策影响最大,环保法律法规、风险类型、农业生产技术认知、采纳态度、土壤肥力、农业技术培训、农业保险、与其他农户交流情况、农业生产组织对农户采纳决策有显着正向影响,仅有农业资金可获得性对采纳决策有显着负影响,不同的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具体影响因素有较大差异。(6)政府政策和农业生产预期收入是影响粮食主产区农户进行生态友好型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经调研显示,对国家政策的满意度(41.5%)和经济收益(48.2%)是粮食主产区农户采纳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户进行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对其种粮意愿有显着正向影响,农户种粮意愿的提高对其扩大种粮规模有显着正向影响,扩大种粮规模的主要原因为政府的政策激励作用。经过不同模型识别分析,政府政策和农业生产预期收入是影响粮食主产区农户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7)市场需求对农户进行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有拉动作用。如果与普通大米同等价格(假设3元/公斤)消费者还是更愿意买生态友好型大米,通过log-logit分析消费者对生态友好型大米具有购买意愿,平均支付价格为3.344元/公斤。(8)我国农业补贴力度(尤其环保补贴)相对较小,补贴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虽然自2004年各项补贴政策出台,补贴金额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补贴力度仍相对较小,尤其环保相关的补贴或一般服务支持补贴力度和范围均更加不足,相关补贴机制有待完善。(9)农业补贴未显着增加农业生产要素施用量,补贴标准根据帕累托最优评定。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农业补贴没有显着增加农业生产要素(以化肥为例)的施用量,根据帕累托最优和外部性理论,粮食主销区要向粮食主产区进行正外部性补偿,粮食主产区补贴金额为1789亿元达到帕累托区域最优。(10)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我国与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相关的农业补偿政策体系。对重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并以挂钩的直接补贴为主,逐步将农业补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价格支持与直接补贴结合、生产者补贴和一般服务支持结合、挂钩补贴和脱钩补贴结合、使之形成有机整体,相辅相成、衔接互补。通过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1)界定生态友好型农业内涵,转变生产方式,进一步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2)加强农技推广服务(尤其对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户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认知。(3)加强环保和食品安全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户农业面源污染认知,增加其正确施用农业生产要素的意愿。(4)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5)完善最低收购价格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户收入预期和种粮积极性。(6)加大粮食补贴力度,进一步健全粮食补贴体系。(7)发挥农业补贴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8)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9)增加农业新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10)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与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佚名[5]2017年在《把握行业脉搏 搭建共享平台 推动技术进步 促进行业创新 2017南京太化(全国第七届)除草剂论坛》文中研究指明时间:2017年11月1—3日,1日全天报到地点:山东颐正大厦(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108号)主办:山东省农药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农药信息中心南京太化化工有限公司协办:天津博克百胜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汤姆集团常州思瑞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赞助:上海儒特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及五个配套规章正式公布并已施行。作为我国农业领域一部重要的行政法规,条例及配套规章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强农药管理,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建设资源节约、环

佚名[6]2017年在《把握行业脉搏 搭建共享平台 推动技术进步 促进行业创新 2017南京太化(全国第七届)除草剂论坛》文中研究指明时间:2017年11月8—10日,8日全天报到地点:山东颐正大厦(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108号)主办:山东省农药学会山东省农药科学研究院南京太化化工有限公司协办:天津博克百胜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汤姆集团常州思瑞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及五个配套规章正式公布并已施行。作为我国农业领域一部重要的行政法规,条例及配套规章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强农药管理,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提供坚实有力的法律依据。

王彩峰[7]2018年在《山东省苹果生产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苹果是中国第一果品,山东省是中国苹果生产大省,其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在很长时间内持续占据全国第一位。山东省苹果生产的稳定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对稳定中国乃至世界苹果的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苹果生产的发展可谓一波叁折。虽然,苹果总产量仍然保持上涨态势,但是苹果种植面积大幅度萎缩,苹果产量增长速度不断减缓,在全国苹果总产量中所占比重持续减少。截止2009年,山东省已经被陕西省赶超,由曾经的中国苹果第一生产大省退至第二位。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山东省苹果生产的增长速度不断放缓?山东省苹果生产变动的原因与机理又是什么?这背后是否有经济增长因素在发挥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山东省苹果生产未来又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如何实现山东省苹果生产的稳定增长?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山东省苹果生产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山东省苹果生产的变动规律,并对山东省苹果生产变动的原因与机理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探讨与分析。希望能为客观评价经济增长过程中山东省苹果生产变动规律及其内在驱动力量提供性新思路与新方法,为促进山东省乃至中国苹果生产的稳定发展提供经验参考与决策依据。本文综合运用统计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山东省苹果生产的变动规律及其原因与机理、未来发展趋势展开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运用、研究内容等等方面均有所拓展和创新。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为:先研究山东省苹果生产变动的规律与特征,后研究山东省苹果生产变动的原因与机理,其后再对山东省苹果生产的未来变动趋势进行预测性分析。具体来说,论文共7章:第1、2章节为理论阐述;第3章借助统计分析法对山东省苹果生产现状及其产量变动特征进行分析;第4章从种植面积与单产视角出发,对山东省苹果生产变动的直接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5章从种植收益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协整模型、有限分布滞后模型,考察分析山东省苹果种植收益变动的规律、原因与机理及其对山东省苹果生产的影响机理,从而实现了对山东省苹果生产变动的根源性影响因素的考察与分析;第6章从种植面积、单产、总产视角出发,综合运用Holt-Winters无季节型指数平滑模型、ARIMA模型、GM(1,1)模型以及组合预测模型,对山东省苹果生产的未来变动趋势进行预测性分析;第7章主要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考察期内,山东省苹果生产的增加主要源于单产的提高。1995年之后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大幅度持续萎缩,单产的增长速度也不断放缓,直接导致山东省苹果生产的增长速度不断减缓,在中国苹果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也持续减少,最终于2009年被陕西省赶超,由中国苹果产业第一生产大省退至第二位。(2)苹果种植面积的萎缩首先受到山东省园地资源禀赋相对稀缺的影响;其次受到了山东省经济增长带来的负向制约作用的影响。具体到农户生产决策层面,苹果种植面积主要受到山东省经济增长带来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多、非农就业收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向耕地倾斜等因素的不利影响。(3)随着山东省经济增长,劳动要素价格以及化肥、农药、机械等资本要素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是,要素间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不同导致要素价格上涨速度有了剪刀差。其中,劳动要素价格增长势头强劲;化肥、农药、机械等资本要素的价格增长速度相对平缓;从而引发了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要素相对价格变动进而引导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按照减少劳动要素投入,增加化肥、农药、机械等资本要素投入的方式进行了要素投入结构调整。山东省苹果生产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劳动节约倾向和资本深化特征;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由土地生产率导向型增长路径转变为劳动生产率导向型增长路径,技术进步更偏向于以机械技术为主导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而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共同影响山东省苹果单产水平。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苹果单产提高主要来自于资本积累的贡献,其次是技术进步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体到具体生产要素层面,山东省苹果单产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农药要素投入,其次是劳动要素投入,其后依次是化肥、排灌和机械要素投入。但是,农药、劳动、化肥、排灌等要素投入的作用力趋于减弱;而机械要素投入的作用力趋于增强。(4)苹果种植面积变动与单产变动是山东省苹果生产变动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山东省苹果生产变动的根本原因与机理,是农户在现有市场机制之下,在国家政策与地区政策引导的基础上,根据收益或收入信号,对自身所拥有的土地、劳动力、资本资源在苹果生产、其余作物生产和非农就业之间的决策过程。即,苹果种植相较于其余农作物、打工收入的比较收益状况,最终决定着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苹果种植面积决策、生产要素投入决策和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考察期内,山东省苹果种植的净利润、现金收益与成本利润率虽然都有所增加,但是全部呈倒U型变动特征,总体先增后减;苹果种植日均收益高于粮食、大豆、花生、棉花、烤烟等作物种植的日均收益,但是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相对更多、时间需求也相对更为分散。在打工年收入远远高于苹果种植年收益,而外出打工获取工资性收入成为家庭收入最主要来源的情形下,更多的农村住户会首先选择用工数量更少、用工时间更为集中、更容易实施机械化操作的粮食等土地密集型作物种植。即使如此,提高苹果种植收益对山东省苹果生产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有限分布滞后模型的分析结果所表明的,山东省苹果种植收益变动对山东省苹果总产量变动存在同方向性滞后效应。要促进山东省苹果生产的稳定发展,必须提高苹果种植收益。而苹果种植收益对价格最敏感,其后依次是单产与物质与服务费投入。(5)Holt-Winters无季节型指数平滑模型、ARIMA模型、GM(1,1)模型以及组合模型的预测结果均表明,2017-2020年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将继续保持下降态势,但是苹果单产将继续增加。二者综合作用之下,预测2017-2010年间山东省苹果产量将会初步呈现减少趋势。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针对如何进一步促进山东省苹果生产的稳定增长,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把握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变动规律,优化苹果生产布局;加快老果园升级改造与新果园建设,提升苹果园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苹果生产机械化水平,缓解苹果生产劳动力压力;完善投入增长机制,引导各类资金投入苹果生产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苹果生产技术进步贡献率;多措并举提高苹果销售价格,增加苹果种植收益;转变高化肥高农药种植模式,降低苹果种植成本;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稳定苹果种植户收入预期。

徐建堂[8]2005年在《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民族生存的基础,是国家繁荣的保障,是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已成为当今世界继人口、资源、环境之后的第四大社会问题。面对我国严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建立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已成为我们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探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针对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及需求形势,提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目标,根据目标要求,借鉴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的经验和教训,从“农田到餐桌”系统观念出发,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简称HACCP)的思想,通过风险分析、执法和重点监控,确立了构建新体系的目标、原则、思路、方向及措施,构建了以科学的风险评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障,标准、技术体系为技术支撑,检验检疫体系为手段,认证认可体系为规范,市场安全信息体系为服务,科学、动态、高效的国家统一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最后,对比新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从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制约因素和农业发展需求角度,分析目前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有效运行的战略与对策。

张秀芳[9]2007年在《中国优质蔬菜产业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蔬菜是人类摄取营养的重要食物来源,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费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在食物构成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是蔬菜生产大国,也是重要的蔬菜出口国。随着全球范围内农业及食品工业的产业目标逐步由增加数量到改善质量的转变,我国也进入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新阶段。优质蔬菜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正在成长。本文以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博弈论等诸多理论作为指导,总体上遵循SCP(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运用优质蔬菜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来分析我国优质蔬菜产业结构,从优质蔬菜生产、销售和消费叁维角度分别分析其行为和绩效,从而寻求我国优质蔬菜产业的发展对策。这对于加快和优化我国优质蔬菜产业发展,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不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为企业界和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国内外优质蔬菜产业发展。本文第二章阐述了这一内容。有机食品起步于国外,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起源于我国。目前,国外有机蔬菜是国外有机食品产业中发展很快的产业。中国叁类优质食品均有生产,其中蔬菜以无公害食品数量最大,绿色食品次之。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绿色蔬菜比其它绿色食品发展更为强劲。近两年,我国绿色蔬菜出口绩效明显,在国际市场上基本上实现了优质优价。叁类优质蔬菜面对的消费者层次不同,无公害蔬菜面向大众消费,绿色蔬菜以适应国内高层次消费和出口为主,而有机蔬菜则以出口为主。但从目前来看,国内有机蔬菜无论是研究、认证,还是政策、贸易及市场,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机蔬菜在有机食品中所占比重不大且分布地区较离散。(2)中国优质蔬菜产业结构。本文第叁章阐述了这一内容。利用优质蔬菜五种竞争力量模型,从微观角度对我国优质蔬菜产业结构及竞争态势进行分析。我国现有优质蔬菜销售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并不断升级。现阶段,我国优质蔬菜替代品的威胁性较大,在五个作用力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总体上来看,不管是普通农户还是有组织农户,对优质蔬菜销售企业造成的威胁较小。从国内市场来看,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弱,而从国际市场来看,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强。新的进入者不断涌现,尤其是国外企业的进入,会加大潜在进入者的威胁。(3)中国优质蔬菜产业行为。本文第四章阐述了这一内容。优质蔬菜生产者技术选择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两者之间的权衡,同时又与他们自身的风险态度与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密切相关。优质蔬菜生产者在产品定价时要综合考虑各种成本要素,因此最终表现为高定价行为。为提高优质蔬菜产品竞争力,优质蔬菜生产者往往通过认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登记等手段来培育自己的品牌;中国优质蔬菜销售者对其蔬菜产品定价时应遵循合作定价原则,在销售蔬菜产品时都有自己的品牌,在选择营销渠道时往往锁定为以超市、连锁店为代表的营销渠道;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在选择蔬菜时易形成“柠檬市场”,而且其选择行为也与其效用的实现程度密切相关。对于优质蔬菜需求,消费者可能表现出麻木和敏感两种行为,这需要正确地加以引导,从而增加对优质蔬菜的需求。优质蔬菜价格是影响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优质蔬菜价格相对降低、消费者对优质蔬菜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的逐渐增强会加大消费者意愿。(4)中国优质蔬菜产业绩效。本文第五章阐述了这一内容。优质蔬菜生产产生的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认证取费增加了生产优质蔬菜的经营成本,优质蔬菜价格会相对提高,从而抑制消费者对优质蔬菜的需求。不同的生产体制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生产体制。我国优质蔬菜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其品种越来越丰富,供应量越来越多。从国内市场看,我国优质蔬菜的优质优价机制整体上尚未形成。优质蔬菜“柠檬市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质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降低了社会经济福利水平。超市是我国优质蔬菜在国内销售的主渠道,其它营销渠道有待开发,而国外出口是我国优质蔬菜面向国际市场的主渠道,但国外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不容忽视。我国蔬菜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指数较高,表明我国蔬菜出口有着较高的竞争优势和较强的外销能力。无论是从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来看,消费者对优质蔬菜的需求都是越来越高的。消费者对优质蔬菜的认知缺乏以及优质蔬菜价格偏高,都会影响优质蔬菜的销售,从而阻碍整个优质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5)中国优质蔬菜产业发展对策。本文第六章阐述了这一内容。在宏观上应明确中国优质蔬菜产业发展的层次布局和多角度定位,尤其是优质蔬菜市场主体定位、优质蔬菜价格定位和优质蔬菜市场空间定位。在“竞合”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联盟伙伴关系,中国优质蔬菜市场主体可以得以完善。中国优质蔬菜销售者在遵循合作定价的原则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适合采用价格歧视策略。在国内市场,优质蔬菜销售渠道最好借助于超市、专柜、连锁店等。在国际市场,通过传统成熟市场定位和新兴空白市场定位可以使我国优质蔬菜取得长足发展。在微观方面应积极探索有利于优质蔬菜生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优质蔬菜生产技术创新,采取积极的财政补贴政策;建立健全优质蔬菜追溯制,继续完善优质蔬菜市场准入制,进一步提高优质蔬菜出口企业的组织竞争力;采用综合措施,降低优质蔬菜价格,提高消费者对优质蔬菜的消费意识,加强消费者协会的力量。(6)本文第七章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明确指出了优质蔬菜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性,集中阐述了中国优质蔬菜产业在生产、销售和消费领域的结构、行为和绩效方面的表现及其凸显出的问题,进一步梳理了问题与对策之间的关系,并就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

佚名[10]2009年在《海利尔农药论坛(2009年第九届山东省农药信息交流会)暨南京太化农药助剂应用技术培训班》文中认为2009年7月24日报到,25—27日论坛、培训各1天半,青岛海滨花园大酒店(青岛市南区彰化路4号)主办:山东农药学会;青岛海利尔药业有限公司;南京太化化工有限公司山东省化工标准化农药分技术委员会。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农药生产应用现状及发展思路[D]. 金岩. 山东农业大学. 2004

[2]. 不同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制体系研究[D]. 杨建辉.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3]. 2016南京太化(全国第六届)除草剂论坛[J]. 佚名. 今日农药. 2016

[4]. 粮食主产区农户生态友好型生产行为研究与政策分析[D]. 王娜. 江南大学. 2016

[5]. 把握行业脉搏 搭建共享平台 推动技术进步 促进行业创新 2017南京太化(全国第七届)除草剂论坛[J]. 佚名. 今日农药. 2017

[6]. 把握行业脉搏 搭建共享平台 推动技术进步 促进行业创新 2017南京太化(全国第七届)除草剂论坛[J]. 佚名. 今日农药. 2017

[7]. 山东省苹果生产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彩峰. 山东农业大学. 2018

[8]. 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研究[D]. 徐建堂.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9]. 中国优质蔬菜产业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D]. 张秀芳. 山东农业大学. 2007

[10]. 海利尔农药论坛(2009年第九届山东省农药信息交流会)暨南京太化农药助剂应用技术培训班[J]. 佚名. 农药. 2009

标签:;  ;  ;  ;  ;  ;  ;  ;  ;  

山东省农药生产应用现状及发展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