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转化论文_张立伟,张怀科,陈志强,刘粟侥,任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甲醇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甲醇,甲烷,催化剂,合成气,参数,工艺,分子筛。

甲醇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伟,张怀科,陈志强,刘粟侥,任杰[1](2019)在《ZSM-5分子筛骨架铝落位对甲醇转化制芳烃催化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软模板法一步合成了一系列铁同晶取代的多级孔Beta分子筛(nFe-HBeta,n=Fe/Al),并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出系列Ni基催化剂(10Ni/nFe-HBeta)。结果表明,系列nFe-HBeta均为结晶度高、孔道结构丰富的片状结构。异质铁原子的引入在降低介孔相有序度的同时,促使沸石颗粒粒径下降,中强酸性位点数量显着减少。对于10Ni/nFe-HBeta催化剂而言,骨架铁与NiO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可增强活性组分Ni与载体间的作用力,提高活性金属Ni的分散度,降低NiO颗粒粒径。在乙醇水蒸气重整催化反应中,铁元素的引入可规避酸性位以抑制乙醇脱水反应,同时加强CO和CH_4的水蒸气重整反应,有效提高H_2选择性。其中,10Ni/0.15Fe-HBeta催化剂在500℃时,H_2选择性高达72.15%,C_2H_5OH转化率为99.6%,反应12 h后的积炭量仅为4.3%。(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靳爱民[2](2019)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开发将CO_2和氢气直接转化为甲醇的新催化剂》一文中研究指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的科学家们与法国石油和天然气公司道达尔(Total)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催化剂,该催化剂可以将CO_2和氢直接转化为甲醇。新方法的核心是一种基于氧化铟的化学催化剂,它是由ETH催化工程教授Javier Pérez-Ramí和他的团队开发的。就在几年前,这个团队成功地证明了氧化铟能够催化必要的化学反应。即便在当时,结果也令人鼓舞,实际上只产生甲醇,除了水(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王熙庭[3](2019)在《甲醇辅助甲烷转化为芳烃》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有效利用甲烷一直是极具挑战性的,特别是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浙江大学蒋斌波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在甲醇存在下在相对温和的反应条件(400~500℃,n(CH_3OH)/n(CH_4)=0.4~1.2)下在Zn/ZSM-5催化剂上有效地将甲烷转化为苯、甲苯和二甲苯(BTX)的新方法,甲烷转化率达到14.8%,(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康英英,杜伦,帅敏刚[4](2019)在《天然气制甲醇蒸汽转化工艺流程及控制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天然气水蒸气转化工艺制备甲醇仍然是甲醇生产的主要工艺路线之一。在天然气制备甲醇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装置运行操作优化主要集中在核心指标的控制。蒸汽转化工艺操作参数有压力、温度、水碳比、空速,设备正常运行与否以及装置检修等都会影响甲醇合成气的品质。合理控制好转化工艺过程中适宜的操作参数,优化生产过程的关键操作参数,才能提高合成气的品质,增加甲醇产量。(本文来源于《氮肥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冉东,申威峰[5](2019)在《天然气制甲醇结合蒸汽转化(SMR)和二氧化碳重整(DMR)串并联新补碳工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气中CO_2的积累而造成的全球变暖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天然气重整(SMR)技术合成甲醇合成气是主要的工艺之一。然而,甲醇反应器中产生了大量的水使氢气的利用率降低,并且过程中CO_2的排放量增多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蒸汽转化(SMR)和二氧化碳重整(DMR)串并联工艺来实现CO_2的高效利用新技术,通过AspenPlus进行模拟估算,从技术、经济和环境等指标对炉后补碳工艺和联合新补碳工艺进行比较发现联合补碳工艺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张舒怡,鲍静娴,吴博,钟良枢,孙予罕[6](2019)在《甲烷/甲醇光催化转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能源需求不断上涨及石油供应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开展对煤、天然气或生物质等非油基资源(CO、CO_2、CH_3OH、CH_4等)的高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C_1小分子(CO、CO_2、CH_3OH、CH_4等)经催化转化可得到燃料及多种化学品,一直受到学术界及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甲烷/甲醇作为重要的C_1平台分子,其催化转化在C_1化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提高目标产物的选择性,需要有效地控制甲烷/甲醇中C―H键的活化。传统热催化作为甲烷/甲醇最常见的转化方法发展已久,但仍然面临着反应条件苛刻、能耗大、产率和选择性低等问题。光催化反应通过引入光能弥补反应中吉布斯自由能的上升,同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能耗低等特点,从而为甲烷/甲醇转化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调节光的波长、强度以及催化剂的氧化能力可以实现甲烷/甲醇的选择性转化,减少副产物的生成。此外,光催化能够选择性活化甲醇的C―H键而非O―H键,从而实现甲醇的C―C偶联反应。本文主要围绕甲烷/甲醇的重整、氧化和偶联反应,总结近年来的光催化转化进展,并对进一步提高光催化性能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7](2019)在《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研究团队与上海光源司锐研究员合作,通过构筑负载在金属有机框架MIL-101上的Pt单原子催化剂,揭示出其在CO_2加氢反应中的金属-配体相互作用,该相互作用通过调控反应路径提高CO_2加氢制甲醇的选择性。该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甲醇不仅是化学工业基础原料,还是一种清洁液体燃料。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全球变暖等能源和环境危机,成为人类今(本文来源于《能源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8](2019)在《细菌为甲烷转化成甲醇提供新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美英研究人员最近破解了一种以甲烷为生的细菌将甲烷转化成甲醇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可望开发出新型人工催化剂,在常温常压下实现转化,大幅降低成本。将甲烷转化成易于储存和运输的甲醇,有助于提高甲烷的利用率。目前工业上的转化工艺需要高温高压,设备庞大,流程复杂,应用范围有限。甲烷氧化菌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转化,但人们一直没有弄清其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1期)

黄芳涛[9](2019)在《SAPO-34/t-ZrO_2复合催化剂甲醇催化转化机制及积炭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醇制烯烃(MTO)工艺有效缓解了当前石油供需矛盾。SAPO-34分子筛作为最有应用前景的MTO反应催化剂,其改性制备以有效延长催化寿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针对现有从表面酸性质和结构性质对SAPO-34进行改性后寿命延长不明显的瓶颈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提出构建基于微-介孔结构的SAPO-34/ZrO_2复合催化剂。通过丰富催化剂活性中心和构建与酸中心相协调多级孔结构的手段达到抑制积炭生成,延长催化剂寿命的目的。结果表明,复合催化剂催化性能及寿命较SAPO-34显着提高。论文提出以SAPO-34和物理混合t-ZrO_2/SAPO-34催化剂为对比参考,研究SAPO-34/t-ZrO_2复合催化剂在MTO反应过程中的催化机制和积炭失活行为,揭示了SAPO-34与t-ZrO_2两相协同催化的构效关系。借助XRD、XRF、XPS和NH_3/CO_2-IR揭示了SAPO-34/t-ZrO_2复合催化剂构效关系。结果表明t-ZrO_2包覆SAPO-34后,两相发生固溶反应,改善了SAPO-34表面硅富集的现象,同时具有丰富的活性中心。在反应温度为380℃、质量空速为2h~(-1)的条件下,利用原位红外技术考察了叁种催化剂上甲醇催化转化机制,结果表明SAPO-34/t-ZrO_2复合催化剂两相协同催化,改变了部分反应路径,抑制了积炭的生成。具体的,通过t-ZrO_2催化甲醇产生CO和H_2,CO和H_2与乙烯进一步反应生成醛类物种,醛类物种返回到SAPO-34催化体系,生成长链丙基取代基,随后继续反应生成乙烯;此外,系统研究了反应温度对SAPO-34/t-ZrO_2复合催化剂甲醇催化转化机制的影响,并与较低反应温度下单一SAPO-34生成金刚烷类积炭这一现象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SAPO-34/t-ZrO_2复合催化剂上物种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逐渐由甲基取代苯逐渐向稠环芳烃转化,但是在较低的反应温度330℃下并没有明显的金刚烷类积炭生成。借助TG-IR联用、O_2-TPO-MS联用等表征手段对比研究了叁种催化剂积炭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380℃、质量空速为2h~(-1)的条件下及相同反应时间下,SAPO-34/t-ZrO_2表现出比单一SAPO-34和t-ZrO_2/SAPO-34少得多的积炭量和积炭耗氧量,在反应60min、360min、720min和1080min积炭量分别为11.48mg_(coke)/g_(catalyst)、22.74mg_(coke)/g_(catalyst)、23.85mg_(coke)/g_(catalyst)、25.46mg_(coke)/g_(catalyst),积炭耗氧量分别为1.15mmol/g_(catalyst)、0.94mmol/g_(catalyst)、1.33mmol/g_(catalyst)和1.70mmol/g_(catalyst)。借助FT-IR和积炭溶出-萃取-气相色谱等手段研究了叁种催化剂积炭物种随反应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叁种催化剂积炭物种均以含有苯环的甲基取代苯或稠环芳烃积炭为主,积炭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逐渐向大分子尺寸稠环芳烃转化;借助倒置荧光显微镜考察了SAPO-34和SAPO-34/t-ZrO_2内部积炭位置随反应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SAPO-34仅在晶粒边缘产生荧光反馈,而SAPO-34/t-ZrO_2在内部核心部位也产生荧光反馈,表明其内部核心活性位点也参与到MTO反应中。借助TG-IR联用和TPO-MS联用研究了SAPO-34、t-ZrO_2/SAPO-34和SAPO-34/t-ZrO_2叁种催化剂积炭裂解特性,SAPO-34/t-ZrO_2内部可裂解积炭占比较高,在反应60min、360min、720min和1080min可裂解积炭占比分别为54.5%、47.2%、99.2%、53.7%,积炭裂解产物以乙烯和丙烯为主;通过不同升温速率下积炭热裂解生成乙烯、丙烯的速率变化,计算积炭裂解产生乙烯和丙烯的表观活化能。SAPO-34/t-ZrO_2积炭具有比SAPO-34和t-ZrO_2/SAPO-34更小的裂解产生乙烯和丙烯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38.3kJ/mol和123.9kJ/mol,展现出优异的积炭汽提性能,工业应用价值更高。(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徐锋,田瑶瑶,李凡,毕方强[10](2019)在《低温等离子体转化瓦斯制备甲醇工艺参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合理设计低温等离子体转化瓦斯制备甲醇实验,利用自制实验系统分析输入电压、放电频率、气体总流量、瓦斯中甲烷体积分数、水蒸气引入量对甲烷转化率及主要产物产率的影响,构建了甲醇产率与工艺参数关系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回归系数及目标函数求解。结果表明,在输入电压75 V、放电频率9.8 kHz、气体总流量198 mL/min、甲烷体积分数35.4%、水蒸气引入量31 mL/min的条件下,甲醇产率最高,为2.47%,甲烷转化率为24.05%。各工艺参数对甲醇产率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输入电压、放电频率、气体总流量、甲烷体积分数、水蒸气引入量。该研究对低温等离子体转化瓦斯制备甲醇实验的优化设计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甲醇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的科学家们与法国石油和天然气公司道达尔(Total)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催化剂,该催化剂可以将CO_2和氢直接转化为甲醇。新方法的核心是一种基于氧化铟的化学催化剂,它是由ETH催化工程教授Javier Pérez-Ramí和他的团队开发的。就在几年前,这个团队成功地证明了氧化铟能够催化必要的化学反应。即便在当时,结果也令人鼓舞,实际上只产生甲醇,除了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醇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立伟,张怀科,陈志强,刘粟侥,任杰.ZSM-5分子筛骨架铝落位对甲醇转化制芳烃催化性能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9

[2].靳爱民.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开发将CO_2和氢气直接转化为甲醇的新催化剂[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

[3].王熙庭.甲醇辅助甲烷转化为芳烃[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9

[4].康英英,杜伦,帅敏刚.天然气制甲醇蒸汽转化工艺流程及控制要点[J].氮肥技术.2019

[5].冉东,申威峰.天然气制甲醇结合蒸汽转化(SMR)和二氧化碳重整(DMR)串并联新补碳工艺探究[J].当代化工研究.2019

[6].张舒怡,鲍静娴,吴博,钟良枢,孙予罕.甲烷/甲醇光催化转化研究进展[J].物理化学学报.2019

[7]..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J].能源化工.2019

[8]..细菌为甲烷转化成甲醇提供新思路[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

[9].黄芳涛.SAPO-34/t-ZrO_2复合催化剂甲醇催化转化机制及积炭行为研究[D].贵州大学.2019

[10].徐锋,田瑶瑶,李凡,毕方强.低温等离子体转化瓦斯制备甲醇工艺参数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公司的Molefins-to-gasoline/d...复杂有机物的降解途径Fig.1-2Degrada...氧化酯化反应可能的反应路径Fig.5-8P...配合物51和61之间的相互转化示意图煤间接液化-图6-20 固定床反应器甲醇转反应温度对Ca/HZSM-5催化剂上甲醇转

标签:;  ;  ;  ;  ;  ;  ;  

甲醇转化论文_张立伟,张怀科,陈志强,刘粟侥,任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