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设计、仿真研究

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设计、仿真研究

沈欣[1]2012年在《光学遥感卫星轨道设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遥感卫星为人类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提供了平台,利用卫星所搭载的各种传感器,人类能够及时获取地表和地球各个圈层的状态及变化信息。随着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航天遥感已经进入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新阶段。然而,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和信息服务又受到了卫星轨道、传感器性能、通信条件、数据分发模式乃至行业管理体制的约束,尚无法满足用户的全部要求,特别是应急情况下对遥感数据时效性和精度的要求。鉴于卫星轨道是影响卫星数据获取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作者提出通过优化轨道设计,提升遥感数据的按需获取能力和数据质量。本文旨在通过对光学遥感卫星轨道设计中涉及的动力学基础、设计流程、覆盖指标量算、特殊类型轨道设计以及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的轨道设计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拟突破光学遥感卫星轨道设计中的几个重要瓶颈问题,为光学遥感轨道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卫星轨道动力学基础和遥感卫星轨道设计流程。在介绍卫星运动的时空基准和运动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遥感卫星轨道设计的流程,阐述了遥感卫星轨道设计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深入分析了光学轨道设计的约束条件和性能指标,探讨了它们与轨道参数的关系。2.研究了适宜于光学遥感卫星的特殊组合轨道设计方法。特殊类型轨道的优化选择是光学遥感卫星轨道设计是一个重要步骤,论文重点研究了适宜光学遥感卫星几种特殊组合轨道的设计方法,结合典型应用给出了上述轨道的设计流程,开发了向导式光学遥感卫星轨道设计的原型系统。3.研究了光学遥感卫星覆盖性能度量的关键技术。卫星轨道的覆盖性能量算是轨道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针对时间分辨率和覆盖范围量算两个关键指标分别提出了度量算法,可为设计方案提供准确、快速的覆盖性能量算工具。4.研究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的遥感卫星轨道和星座设计方法。卫星轨道设计是一个典型的约束条件下的多参数多目标优化问题,进化算法是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以改进的NSGA-Ⅱ算法为优化工具,针对单星和星座轨道进行了优化设计,本文提出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光学遥感卫星轨道和星座设计方法。论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有:1.提出了一种满足局部区域覆盖要求的具有高时、空分辨率,且具有良好拱线静止特性的临界回归椭圆轨道设计方法。该轨道具有四个主要优势:第一,通过将近地点置于热点区域上空,可保障对局部目标成像的高空间分辨率;第二,扩展了回归系数的区间,大大缩短了轨道的回归周期,因而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第叁,由于使用临界轨道,具有良好的拱线静止特性,保证了对同一纬度目标成像时分辨率一致;第四,与轨道高度(近地点高度)相同的圆轨道相比,该轨道具有更长的工作寿命。2.提出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改进的NSGA—Ⅱ算法)的遥感卫星轨道和星座设计方法。针对特殊类型轨道无法满足减灾救灾、军事行动等快速响应任务要求的问题,本文采取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理论的轨道优化设计方法。根据卫星轨道设计任务的特点,本文改进了NSGA-Ⅱ算法,利用卫星覆盖性能指标的快速算法,提出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光学遥感卫星轨道和星座设计方法。3.提出了光学遥感卫星覆盖性能指标量算的关键算法。针对轨道时间分辨率和覆盖范围量算两个关键指标量算问题,分别提出了顾及J2项摄动影响的光学卫星成像窗口预报和基于几何成像模型的线阵CCD卫星成像区域预报两种快速算法,为轨道的覆盖性能度量提供了工具,有效支撑了遥感卫星轨道的优化设计。4.基于本文提出的特殊轨道设计方法,开发了向导式的光学遥感轨道设计原型系统(ODPSRSS),提高了特殊轨道设计的工作效率。

江刚武[2]2003年在《航天器轨道设计与分析仿真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现代高技术的发展,在未来战争中,国际空间军事化和空间攻防对抗已不可避免,战场范围也必然由地球延伸到空间。而空间攻防对抗和空间环境利用研究的重要平台是航天器,其轨道设计是航天器设计与研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结合“空间环境利用初级数值仿真平台”课题,进行轨道设计与分析的研究,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详细介绍了用于轨道设计的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分析了二体轨道特性和发射窗口的基本特性。 2、系统研究了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回归轨道、静止轨道、临界和冻结轨道的设计原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轨道设计模型。 3、阐述了基本轨道应用分析理论,包括星下点轨迹计算、可见性分析、覆盖评估和轨道寿命估算。 4、以轨道设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成熟的计算机软件技术,采用国际标准的建模语言(UML)进行了系统设计,提出了用COM组件建立灵活、方便的应用系统的方法。 5、建立了一套轨道设计与分析原型系统,为空间环境利用初级数值仿真平台的开发积累了经验并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开发途径。

廖炳瑜[3]2003年在《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设计、仿真研究》文中指出卫星应用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轨道子系统,轨道子系统也是所有卫星应用的基础。正是由于轨道的重要性,轨道的设计就必须全面考虑,评估和卫星应用有关的地面覆盖、有效载荷、数据系统、电源系统、能源系统、发射场等等和轨道的关系,从中找出最佳的轨道设计方案。太阳同步轨道的主要特点是卫星在任一时刻其星下点的阳光条件基本相同,这对卫星上对地仪器的工作是非常有利的。而回归轨道的特点是周期性地覆盖地球,这有利于对地球上动态目标的侦察。由于以上的优点,太阳同步回归轨道成了所有卫星轨道中最常见的轨道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轨道设计的基本知识,然后总结了轨道设计的基本的方法和原则。在随后部分重点对卫星轨道设计中交点周期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应用此结果详细分析和设计了对地侦察卫星的太阳同步回归轨道,最后对此设计结果进行详细仿真分析。

罗鑫[4]2018年在《面向复杂观测任务的多星组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卫星在人类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测、地震监测、军事侦察、遥感成像、全球通信、全球导航等诸多领域。随着对地观测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单颗对地观测卫星已经逐渐难以满足复杂的观测任务要求,卫星之间组网协同进行观测已成为必然趋势。关于遥感卫星单星轨道的设计方法已经较为成熟,但是传统的方法只考虑了单星轨道,而未考虑卫星所携带的载荷信息。当考虑卫星载荷时,计算卫星对地重访时间的方法较少,模型较为不准确。关于遥感卫星星座的设计方法研究的也较少,主要是通过启发式算法来生成星座。其主要方法分为两种,第一种方法常常使用特定星座构型,即3+4N星座模型,将覆盖率和覆盖时长百分比作为评价星座的主要指标。第二种方法主要采用6N星座模型,这种模型通用性较高,但是该模型中不包含任何星座构形的信息。同时星座设计主要集中在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设计方面。由于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常常采用中地球轨道,而遥感卫星由于对地分辨率的限制,常常采用低地球轨道,所以这种研究不具有普适性。同时针对单星和星座覆盖率的计算(瞬时覆盖率、累积覆盖率),常用的方法为网格点法,这种方法模型较为简单,但是随着划分精度的提高,计算效率急剧降低,当计算遥感卫星对地长时间累积覆盖时,网格点法花费时间呈指数增长。本文针对复杂观测任务(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提出了多颗卫星组网协同对地观测的方法。本文的主线如下:首先结合单星轨道和载荷,分析了单星的性能。针对单星对地重访时间计算,提出一种能够快速计算卫星对某点目标期望重访时间与所需最小侧摆角的方法;针对单星对地覆盖率计算,提出一种精确高效计算方法。其次将遥感任务量化,对单星的性能进行评估,若单星不能满足任务要求,则根据单星生成满足任务要求的卫星星座。通过分析单颗卫星的轨迹,提出了由单颗卫星生成共轨迹卫星星座的方法,该星座可以提高时间分辨率。最后针对具体任务,设计了满足任务要求的遥感卫星星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遥感卫星回归轨道和太阳同步回归轨道设计方法总结。本文针对回归轨道设计方法参考文献较少,方法模型等不匹配等问题,总结归纳了在考虑J2摄动的情况下,回归轨道和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设计方法。最后给出了在特定轨道高度范围内回归轨道的集合,方便轨道设计人员进行对比选择。2、提出一种准确高效的星地覆盖计算方法。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利用滑动地面轨迹进行覆盖计算的方法,纬度条带法。该方法在一个卫星轨道运行周期内,根据球面几何关系计算出卫星对每个条带的覆盖能力。在计算下一个轨道周期卫星对条带的覆盖区间时,通过对上一个周期的覆盖区间进行滑动得到,最后统计得出整个仿真周期的覆盖率。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网格点法,纬度条带法计算结果精确,计算效率更高。3、提出一种计算回归轨道重访时间与载荷侧摆角关系的方法。传统的对某点目标的重访时间计算,都是基于数值统计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数值统计,效率较低,并且不能统计较多的点。本文通过分析遥感卫星在一个回归周期内经过赤道的情况,将赤道划分成若干间距,通过分析间距与卫星幅宽的大小以及侧摆角度的大小,得到卫星对赤道上某点的重访时间。通过该方法,在卫星载荷参数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得到卫星对某点的重访时间与卫星所需最小侧摆角的对应关系,从而找到满足重访时间要求的单星载荷约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效率较高,可以帮助轨道设计人员设计出较优的轨道。4、提出一种由单星生成共地面轨迹星座的方法。在本文中系统地给出了基于单星生成共地面轨迹星座的设计方法。首先分析了同轨道面不同卫星地面轨迹之间的几何关系,通过设置卫星相位,使多星运行相同或不同的地面轨迹,从而减小了卫星重访时间或地面子间距。通过建立回归因子与太阳同步回归轨道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由单星生成同轨道和不同轨道面星座的设计方法。通过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根据任务要求,以单星为参考星快速生成符合任务约束的卫星星座。本文针对复杂观测任务,给出了由单星生成多星的遥感星座系统设计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高效可靠,已经被应用到高分重大专项等工程项目中。

郭晨光[5]2014年在《陆地观测卫星轨道优化与运控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轨陆地观测卫星数量日趋增多,功能日趋多样,应用领域日趋广泛,用户对卫星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轨道参数和运控策略优化对提高卫星的观测效能,合理利用卫星资源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实践工作,旨在提高卫星的综合观测性能,对陆地观测卫星轨道参数的优化和运控策略进行了研究。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对陆地观测卫星轨道相关的轨道动力学、二体运动理论以及空间摄动理论进行总结归纳。2.在对轨道设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校外实践工作,进行了陆地观测卫星观测效能分析。研究了轨道高度与卫星观测效能相关的数学模型,建立了与卫星效能相关的多个子目标函数,为多目标优化求解打下基础。3.研究了多目标优化算法,利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卫星轨道高度进行优化求解。在优化求解的基础上,基于Q值选取确定出回归性能和重访性能最优的轨道参数。4.研究了多星联合观测方案,利用STK卫星仿真工具软件对多星联合观测性能的提升进行了模拟仿真计算。5.利用历史轨道数据进行了轨道演变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推导确立了轨道优化保持策略。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利用多目标优化算法,综合多个卫星效能参数对卫星轨道高度进行优化求解。2.通过对多星组网联合观测方案的研究,优化卫星运行策略。

付晓锋[6]2011年在《空间快速响应任务中的轨道设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快速响应是空间应用的新兴发展方向,可极大地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实现按需利用空间。以此为背景,本文对空间快速响应任务中的轨道设计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论证典型快速响应轨道的应用可行性。首先,给出了空间快速响应任务的轨道关键需求和快速响应轨道的主导量,分析了快速响应轨道的对地覆盖特性。针对空间快速响应任务中的轨道摄动和星下点轨迹保持问题,给出了在轨道摄动影响下卫星星下点轨迹的变化规律,导出了星下点轨迹偏差最大值的解析表达式,提出了可保证星下点轨迹整体精度的轨道保持策略,该策略可用于保持和修正星下点轨迹。在参考球面和二维平面上基于卫星星下点轨迹与地面目标覆盖区之间的几何关系分析了卫星对地面目标的覆盖特性,求解了卫星的S覆盖时间和轨道响应时间等反映轨道对地覆盖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的性能指标。其次,分析了发射、光照和测控对快速响应轨道的约束。针对快速响应轨道的发射约束问题,分析了定点发射和机动发射的发射窗口和发射等待时间,给出了直接入轨、转移入轨和调相入轨的发射入轨时间。近地快速覆盖轨道卫星应采用定点发射和直接入轨,近地重复覆盖轨道卫星(星座)应采用机动发射和调相入轨。针对快速响应轨道的光照约束问题,分析了可见光侦察条件下不同纬度地面目标在不同季节的侦察时间窗口,给出了近地快速覆盖轨道和近地重复覆盖轨道的应用约束限制。近地快速覆盖轨道和近地重复覆盖轨道在夏季可用于对任何地面目标的可见光侦察;近地快速覆盖轨道在年内任何时间都可用于对低纬度地面目标的可见光侦察;近地重复覆盖轨道在年内任何时间都可用于对低纬度地面目标进行可见光普查照相和电视侦察。针对快速响应轨道的测控约束问题,分析了近地快速覆盖轨道和近地重复覆盖轨道的发射测控地面站和数据回收地面站的布设原则,并根据我国领土分布情况讨论了在我国境内布设地面站的可行性。近地快速覆盖轨道的发射测控地面站均匀布设在发射点周围,数据回收地面站布设在发射点西侧ωe T S处。近地重复覆盖轨道的发射测控地面站均匀布设在发射区域内和发射区域外的东、北和南侧。第叁,讨论了快速侦察、快速连续侦察、在轨监视和卫星星座补网等典型空间快速响应任务的卫星(星座)轨道设计方法。以快速侦察任务为背景讨论了近地快速覆盖轨道的设计,分析了近地快速覆盖轨道对地面目标的受限观测区,讨论了快速数据回传对数据回收站位置和轨道发射的约束。当采用近地快速覆盖轨道进行快速侦察时,应建设多个航天发射场,并根据地面目标的位置选择发射场以规避受限观测区。以快速连续侦察任务为背景讨论了近地重复覆盖轨道的设计,讨论了全天S覆盖卫星星座的构型,分析了该星座的快速发射部署。利用3个运载以一箭多星方式即可完成星座的快速发射部署。以在轨火灾监视任务为背景讨论了近地太阳同步轨道的设计,分析了近地太阳同步轨道的快速响应能力,结合卫星视场的约束给出了在轨监视的轨道响应时间,根据光照条件设计了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卫星星座。采用2个轨道面布设卫星星座即可实现较快的响应能力。以对卫星星座快速补网为背景,分析了快速响应轨道卫星对遥感卫星星座补网的可行性,给出了近地重复覆盖轨道和近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对遥感卫星星座的补网原则。最后,讨论了采用NSGA-II算法设计快速响应轨道的框架。在忽略低轨卫星轨道发射段和运行段的轨道高度差别的条件下,以快速响应轨道的S覆盖时间和轨道响应时间两个互相竞争的性能指标为适应度评价函数,构建了NSGA-II算法设计快速响应轨道的框架,给出了Pareto最优解选择方法,其结果可为空间快速响应任务轨道设计提供参考。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和空间应用的深入,空间快速响应技术将逐渐步入实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相关航天装备的发展提供方案参考和技术支持。

贾向华, 徐明[7]2017年在《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卫星的重访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重访问题,提出了探究重访特性的系统方法。该方法以Q值建立太阳同步与回归轨道间的联系;采用基本交点距的描述方法,将回归周期内轨道的访问顺序加以量化;应用数论中的贝祖定理,将重访周期的确定转换为求解一丢番图代数方程。仿真算例选以光学载荷对地观测为前提,得到了特定回归周期轨道的访问顺序及地面覆盖情况,确定了相应的重访特性;此外,以轨道高度范围为约束,以快速重访为目标,确定了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设计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确定具有良好重访特性的最优解。

翁慧慧[8]2006年在《遥感卫星对地覆盖分析与仿真》文中研究说明遥感卫星在日常生活和战争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地覆盖是遥感卫星的重要性能之一。构建通用高效的覆盖特性仿真方法,并给出精确的覆盖性能评估指标,具有很重要的工程和军事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各种遥感卫星对地面的覆盖情况:建立了各种覆盖几何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讨论了成像的各种约束条件;提出了评估遥感卫星对地覆盖情况的重要性能指标,并应用网格点分析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了统计。主要成果如下: 1、实现了遥感卫星对地覆盖几何特性的仿真 研究了遥感卫星对地覆盖的几何特性,建立了数学模型,给出了实现方法。 (1)讨论了考虑地球自转和摄动影响下星下点轨迹的数学模型; (2)利用空间矢量几何关系建立了卫星在轨道上任一点对地面覆盖区的数学模型; (3)在星下点轨迹已知的基础上,建立了遥感卫星对地面覆带的数学模型。 2、研究了对地成像的约束条件 研究了传感器成像波段、太阳高度角对遥感卫星成像的影响:微波遥感卫星在成像时不受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可全天时工作;一般光学遥感卫星成像需要选择合适的太阳高度角。 3、建立了适于遥感卫星覆盖性能分析的网格点覆盖判定算法 针对通用网格点覆盖判定算法的不足,建立了满足遥感卫星覆盖特点的判定算法。这种算法可以避免网格点覆盖的误判。 4、提出了评估遥感卫星对地覆盖性能的指标 区别于通讯卫星、导航卫星和卫星星座,在考虑各种成像约束的条件下,提出了评估遥感卫星对地覆盖性能的各种指标。这些指标从不同的方面反应了遥感卫星对地观测能力的优劣,并应用网格点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了统计。

原斌[9]2017年在《对地观测卫星轨道设计及振动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油气管道泄露的监测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人们梦想着寻求一种更省时省力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将卫星用于输油管道监测能够成为现实。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有用的信息传送到数据中心。但是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扰动的影响,这些扰动会使得有效载荷不能正常工作,使用Stewart平台对有效载荷进行隔振,使干扰源产生的微振动不能传到有效载荷上,能够保证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本文以卫星对输油管道泄漏的监测为背景,并以本校卫星测控实验室所具有的微小卫星资料为依据,计算出了用于管道监测卫星的参数设计和方法。然后以Stewart隔振平台为研究对象,对支腿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得出了上平台和铰链之间的约束力。然后使用牛顿-欧拉法再对上平台进行动力学建模,使用超磁致伸缩作动器输出力和位移对模型进行主动控制。阐述了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抖振,并使用趋近律方法设计滑模变结构控制器来对隔振系统进行主动隔振控制。然后通过数值算法对整个系统进行仿真,通过MATLAB进行编程,得到了平台的位姿时域图以及切换函数和所设计的控制函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保证了模型对有效载荷的隔振的有效性。

盛靖[10]2015年在《应急观测小椭圆轨道设计及轨道机动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卫星提供的天基信息支持能有效支援军事活动与地面救援任务,已成为对突发事件迅速反应不可或缺的空间力量,然而如何减小成本并提高响应能力,是空间快速响应技术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以此为背景,对应急观测任务卫星小椭圆轨道设计方法及J2摄动下在轨卫星有限时间内星下点轨迹调整优化算法和解析算法进行研究,主要完成如下内容:针对应急救灾只需数天精确观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仅短期处于近地点附近执行观测任务的小椭圆轨道设计方案并推导了设计方法,解决了低轨圆轨道减小大气阻尼与提高地面分辨率不能兼顾的矛盾。针对重访要求设计了小椭圆回归轨道;重点针对椭圆轨道地面分辨率约束,建立了地面分辨率与近地点的联系,利用拱线的旋转规律推导了小椭圆轨道观测判据及地面分辨率控制参数设计规则;针对中高纬地区即时光照强度不能由降交点地方时确定的问题,归纳了地球任意一点地面光照强度计算方法,反过来针对地面光照约束,推导了地面任意一点指定光照强度当日临界时刻的计算方法。以星下点轨迹模型为基础,设计了变轨控制参数优化算法,实现了在轨卫星星下点轨迹精确调整。针对逐点搜索精度高效率低的问题,结合平均轨道理论建立了末端滑行模型,设计了改进的单脉冲数值算法。针对多脉冲优化模型局部极小多的特点,设计了将遗传算法和非线性规划算法通过内外层方式组合的双层算法,解决了遗传算法对本问题的早熟现象,提高了计算效率。给出了四脉冲以内的算法结果,表明带初始滑行段的单脉冲是最优脉冲。针对目标轨道给定的多脉冲轨迹调整,分析了可行域的特点,验证了遗传算法能有效地求解该优化模型。算法结果验证了目标轨道分别为圆轨道和椭圆轨道的两种情况,各自至少只需两个脉冲和叁个脉冲实现星下点轨迹调整。最后,推导了星下点轨迹调整叁种解析算法。归纳了小椭圆轨道脉冲推力模型,引入了改进的春分点轨道根数。根据滑行段星下点轨迹模型,分析了星下点轨迹四项主要影响因子,建立了其与脉冲模型的关系,并重点对第一轨的平近角之差简化公式进行了推导。然后依次推导了已知末端时刻经度差有参考星摄动模型解析算法,已知初始时刻轨道面与目标经度差无参考星摄动模型解析算法及已知末端时刻经度差有参考星混合模型解析算法,均得到了叁次方程形式的解析解,通过调整方程系数,可以计算最优脉冲和所有可行解。针对初始轨道为圆轨道和小椭圆轨道两种情况,分别给出了算法实例,结果表明叁种算法均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与速度,根据不同初始条件可以选用不同方法。

参考文献:

[1]. 光学遥感卫星轨道设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沈欣. 武汉大学. 2012

[2]. 航天器轨道设计与分析仿真系统的设计[D]. 江刚武.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3

[3]. 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设计、仿真研究[D]. 廖炳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03

[4]. 面向复杂观测任务的多星组网研究[D]. 罗鑫. 中国地质大学. 2018

[5]. 陆地观测卫星轨道优化与运控策略的研究[D]. 郭晨光.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14

[6]. 空间快速响应任务中的轨道设计问题研究[D]. 付晓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

[7]. 太阳同步回归轨道卫星的重访特性研究[J]. 贾向华, 徐明.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17

[8]. 遥感卫星对地覆盖分析与仿真[D]. 翁慧慧.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6

[9]. 对地观测卫星轨道设计及振动控制[D]. 原斌.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7

[10]. 应急观测小椭圆轨道设计及轨道机动方法研究[D]. 盛靖.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太阳同步回归轨道的设计、仿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