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培养微生物论文_龙成江,葛永琴,喻延,邹敏杰,杨露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培养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生物,细菌,土壤,群落,林下,白洋淀,放线菌。

可培养微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龙成江,葛永琴,喻延,邹敏杰,杨露[1](2019)在《绿肥压青量对烤烟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绿肥压青量对烤烟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在贵州省福泉市进行了云烟87烟垄绿肥不同压青量田间试验,采用稀释平板法计数与分离不同处理可培养土壤微生物,应用ITS、16S rDNA测序比对方法,初步鉴定烤烟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种类。[结果](1)微生物数量。经光叶紫花苕(Viciavillosa rothvar)压青后,烤烟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显着高于非压青田,其中处理2(压青15.0 t·hm~(-2))可培养真菌、放线菌数量较多,处理3(压青22.5 t·hm~(-2))可培养的细菌数量较多。但随时间推移,压青田烤烟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呈下降趋势。(2)微生物多样性。对移栽后30 d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进行了属种的初步鉴定,分离到可培养真菌427株,鉴定出6个属,优势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分离到可培养细菌404株,鉴定出6个属,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分离到可培养放线菌141株,鉴定出3个属,优势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结论]绿肥可促进烤烟根际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种类来看,以处理2(压青15.0 t·hm~(-2))的烟田较为适宜。(本文来源于《亚热带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王玉玺,李迎宾,罗来鑫,徐秀兰,李健强[2](2019)在《林下和传统种植叁七的两类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七(Panax notoginseng)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叁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叁七生长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传统的新地轮作等农田种植管理方式,已使适宜叁七种植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近年来,利用云南省丰富的林下资源开展叁七原生态种植,是解决目前叁七生产困境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关于林下种植叁七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可培养的方法,对林下种植叁七的土壤与传统种植叁七的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度进行了初步比较分析,力图发现可能的资源微生物,同时为叁七的种植栽培提供参考。(1)材料和方法。①土壤样品采集。一年生林下土壤采集自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老达寨林下叁七原生态种植试验基地(22°47′31.84″N;99°48′7.61″E),一年生传统土壤采集自昆明市寻甸县(25°31′3″N,103°16′51″E);样品类型为表面土(0~1 cm)、根围(2 cm左右)、根际土(根部抖落)和土表以下20 cm土壤4种。②微生物分离。取5 g土壤,溶于45 mL灭菌水中,120r/min摇培2h后进行稀释涂板。其中,真菌分离培养采用孟加拉红培养基,25℃培养;细菌分离培养采用NA培养基,28℃培养。定期观察并拍照、计数、纯化、提取核酸鉴定。(2)主要结果。基于可培养的方法,对两种生境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主要结果如表1所示。①对于传统种植土壤而言,土表优势真菌为Gonytrichum(120个菌落/g)、Penicillium (100个菌落/g),优势细菌为Paenibacillus(18 000 CFU/g)、Rhizobium(6 000 CFU/g);根围优势真菌为Gonytrichum (40个菌落/g)、Trichoderma (20个菌落/g),优势细菌为Paenibacillus (10 000 CFU/g)、Bacillus(1 400 CFU/g);根际优势的真菌为Gonytrichum (60个菌落/g),优势细菌为Microbacterium (8 000 CFU/g)、Paenibacillus (12 000 CFU/g);土面以下20cm优势真菌为Gonytrichum (120个菌落/g)、Penicillium (60个菌落/g),优势细菌为Microbacterium(2 000 CFU/g)。②对于林下种植土壤而言,土表优势真菌为Aspergillus(40个菌落/g),优势细菌为Bacillus(2 000 CFU/g)、Rhizobium (1 000 CFU/g);根围优势真菌为Aspergillus(100个菌落/g)、Penicillium (100个菌落/g),优势细菌为Bacillus(2 600 CFU/g);根际优势真菌为Penicillium (80个菌落/g),优势细菌为Paenibacillu(10 000 CFU/g);土面以下20 cm优势真菌为Gonytrichum (160个菌落/g)、Penicillium (80个菌落/g),优势细菌为Stenotrophomonas(4 000CFU/g)。(3)主要结论。①土壤优势微生物种类存在差异:传统种植4种类型土壤优势真菌种类单一,均主要为Gonytrichum和Penicillium;优势细菌主要为Paenibacillus和Microbacterium。林下4种类型土壤优势真菌种类较多,主要为Aspergillus、Penicillium和Gonytrichum;优势细菌主要为Bacillus、Paenibacillu和Stenotrophomonas。②微生物总量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基于可培养方法分离获得的传统种植土壤生境中真菌和细菌总量较林下种植土壤生境中更多。(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张美荣[3](2019)在《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 Regel)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及PGPR菌株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 Regel)是一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葱科(Alliaceae)葱属(Allium)植物,具有抗旱、抗寒、抗病和适应性强、易于栽培等特性。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可刺激植物生长、促进植物根际修复以及增强植株抗性,并可以产生拮抗物质抵抗病原体和微生物侵害。为探究蒙古韭根际微生物种群的差异,并筛选出优良的根际促生菌,本研究以内蒙古地区叁种生境下的蒙古韭为研究对象,通过平板分离法对蒙古韭根际微生物进行分离,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具有多种促生作用的优良菌株,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和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检验优良菌株对蒙古韭种子萌发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叁个地区蒙古韭根际土壤pH值在6.49-7.93之间,由高到低分别为乌海、鄂尔多斯、锡林浩特;营养物质(铵态氮、速效磷、有效钾、全氮和全碳)含量由高到低均为锡林浩特、鄂尔多斯、乌海,差异显着(p<0.05);酶活性(磷酸酶、脲酶)由高到低依次为锡林浩特、鄂尔多斯、乌海,差异显着(p<0.05)。2.叁个地区蒙古韭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锡林浩特、鄂尔多斯、乌海,各地区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均呈现出细菌?放线菌?真菌;叁个地区微生物形态学种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锡林浩特、鄂尔多斯、乌海,各地区可培养微生物形态学种类数大体呈现出细菌?真菌?放线菌。3.共筛选到同时具有耐盐、耐碱、固氮和溶磷四种促生特性的优良细菌3株,同时具有耐盐、耐碱和溶磷叁种促生特性的真菌9株。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得出,3株细菌均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9株真菌中,3株(XF1、XF5、XF6)为青霉属(Penicillium),2株(EF1、EF5)为曲霉属(Aspergillus),1株(XF8)为散囊菌属(Eurotiales),另外3株(EF2、EF6、WF1)为踝节菌属(Talaromyces)。4.与对照相比,优良菌株EF5和EF6处理均降低了蒙古韭种子的发芽势,对发芽率没有显着影响;EF5处理显着提高了幼苗的芽长和鲜重(p<0.05),EF6处理也显着提高了幼苗的芽长(p<0.05),但对鲜重的影响差异不显着。由此得出,不同生境下蒙古韭根际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差异较大,且蒙古韭根际存在较多具有促生潜力的优良菌株,这可能与蒙古韭根系分泌物能够募集有益微生物,同时抑制有害微生物有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2)

张耀东,姜美娟,刘玉琳,辛磊,梁冰[4](2019)在《某型潜艇单次长航前后密闭舱室可培养气载微生物的病原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某型潜艇单次长期航行前后密闭舱室内可培养气载微生物病原学特征,为评价作业环境卫生安全和职业防御提供依据。方法在某型潜艇该次长航任务航行前后舱内,使用固体撞击式采样法进行采样,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技术进行细菌鉴定分类。抗生素敏感实验采用K-B纸片法进行。结果航行前,可培养出的微生物为21个属56个种,航行后,变为37个属,80个种。航行前革兰阳性芽孢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的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占62.82%,航行后为29.75%;丝状真菌航行前为14.23%,航行后为34.66%;变形菌门航行前为3.86%,航行后为10.25%。航行后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的耐药率达到38.46%,对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达73.08%,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81.82%,不动杆菌属细菌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30.77%。结论 (1)该次航行后舱室中革兰阴性杆菌、念珠菌、丝状真菌等条件致病菌大量增加,是对舱内作业人员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菌种构成分析结果对可能的感染病原菌判断提供了客观依据;(2)细菌耐药谱对于抗感染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远海航行时抗菌药物的携带准备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实用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杨运真[5](2019)在《白洋淀水系中微生物可培养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湖泊水生态系统中C、N、P和S等元素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代谢过程,并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可培养组学了解湖泊可培养细菌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是构建湖泊细菌微生物菌种库和研究细菌菌株如何参与水生态功能的基础。本文通过结合免培养和纯培养方式分析研究白洋淀湖泊水体可培养细菌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并利用多相分类学研究鉴定从白洋淀湖泊水体分离的新种细菌菌株的分类地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Illumina Hiseq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白洋淀湖泊水体40个样品的细菌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通过测序分析所有样品共得到1907830条有效的Tags序列,并且序列中每个碱基的质量分数均高于30,表明该测序结果可用于后续分析。经过质控和均一化(每个样品中包括32240条序列)后的序列利用usearch V8.0.1517软件按照97%的序列相似性聚类成3200个OTUs,再将全部OTU序列利用Greengenes数据库进行比对并进行物种分类地位注释,注释结果统计共得到34个门、79个纲、218个目、395个科和632个属(包括未知类群),物种多样性丰富,其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据重要类群地位,与报道的淡水湖泊群落结构主要类群一致。在3200个OTUs中,除蓝细菌外,将相对丰度大于0.5%的OTU定义为群落结构中的优势OTU,其相对丰度为78%–96%(共包括106个OTU),在这106个优势OTUs中,包含了9个门(Actinobacteria、Armatimonadetes、Bacteroidetes、Chloroflexi、Firmicutes、Patescibacteria、Planctomycetes、Proteobacteria和Verrucomicrobia),并且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Proteobacteria为主要类群。(2)利用多种寡营养培养基分离培养上述样品的细菌微生物,经统计发现,从白洋淀湖泊水体样品中共分离1002株菌株,分属于5个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栖热菌门和变形菌门),10个纲,28个目,48个科,101个属,305个种及19株潜在新种(物种最高相似性低于98.65%),物种多样性丰富。通过blastn软件(阈值设为97%)本地比对免培养OTU序列和纯培养分离物种的16S rRNA序列发现,利用分离培养,不仅能够培养白洋淀湖泊水体群落结构的优势菌群和稀有菌群,同时也能分离免培养技术未能检测到的菌群。并且,在科分类水平上对免培养的优势OTU物种和纯培养分离菌株比较发现,纯培养技术能够分离培养白洋淀湖泊水体优势群落的52.8%。由此可见,通过纯培养的方式能够呈现群落结构中大部分的优势菌群。(3)利用多相分类学研究鉴定了2株疑似新种的细菌菌株,并将2株新种命名为Rufibacter latericius R-22-1c-1~T和Azospirillum griseum L-25-5w-1~T。研究过程中发现,Azospirillum属的菌株都具有硝酸盐还原的功能,因此,通过研究这些新种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有助于探索湖泊细菌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挖掘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细菌微生物资源。(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陈礼楠,李峰,孙思琪,许瑶,陈绍兴[6](2019)在《安徽定远盐矿可培养嗜盐微生物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嗜盐微生物多生活于高盐环境,具有独特的生理代谢特征,是一类重要的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目的】为更好地认识我国陆相盐矿的嗜盐微生物多样性组成,更好地开发利用嗜盐微生物资源积累丰富的微生物菌种。【方法】对安徽定远盐矿盐芯样品进行嗜盐微生物的纯培养分离,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基于16SrRNA基因的测序和序列相似性分析,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代表菌株进行菌落形态和耐盐度及酶活测定。【结果】通过纯培养共分离获得了嗜盐微生物264株,其中嗜盐古菌150株,占56.8%;嗜盐细菌114株,占43.2%。嗜盐古菌物种分别来自于Halorubrum、 Halopenitus、 Haloterrigena、 Natrinema、 Natronoarchaeum和Natronomonas等6个属;嗜盐细菌物种分别来自于Pseudomonas、Aliifodinibius、Halobacillus、Halomonas和Halospina等5个属。通过代表菌株的酶活平板检测,发现产胞外蛋白酶菌株1株,酯酶1株,淀粉酶2株;能液化明胶菌株2株。在物种多样性组成方面,发现嗜盐古菌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嗜盐细菌。【结论】本研究对我国安徽定远陆相盐矿的可培养嗜盐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探究,积累了丰富的嗜盐微生物菌株资源。(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珊珊,陶成圆,李春雨,沈宗专,李荣[7](2019)在《灌溉消毒水源对香蕉植株生长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灌溉消毒水源对香蕉植株生长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期为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首先通过灌溉水消毒试验获得最优的消毒剂及其使用浓度,再进一步采用盆栽试验,探究草地土壤和香蕉连作土壤上灌溉消毒水源对病原菌和其他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香蕉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相比于过氧化氢和氨水,次氯酸钠具有最优的病原菌消毒效果,原液稀释4 000倍后病原菌消毒效率仍为100%。灌溉消毒水源能有效改善香蕉植株的生长状况,与灌溉含病原菌水源相比,灌溉消毒水源处理中香蕉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植株鲜质量和植株干质量在草地土中分别高出7.57%、15.96%、30.89%、21.36%和61.58%,在蕉园土中分别高出12.10%、29.58%、32.15%、51.18%和63.60%;灌溉含病原菌水源导致尖孢镰刀菌在土体、根际和根内显着富集,在草地土壤和连作蕉园土中的病原菌数量分别为灌溉消毒水源处理的2.32、3.26、3.13倍和1.68、2.53、1.62倍;同时,灌溉消毒水源提高了土体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比值(B/F),改变了土壤和香蕉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结论]灌溉含病原菌水源加快了病原菌在香蕉根际的传播和富集,通过灌溉水消毒能够有效减缓病原菌富集,控制病原菌的传播,研究结果为枯萎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可君,孙强,赵炜[8](2019)在《兰州市不同天气可培养微生物气溶胶特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天气状况对可培养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的影响,于2016年3月15~23日在兰州交通大学站点,采用Andersen六级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对不同天气状况下的细菌、真菌与放线菌气溶胶进行了采样,并对其浓度分布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雨天,可培养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为雨前(682CFU/m~3)>雨中(463CFU/m~3)>雨后(297CFU/m~3);沙尘发生后,兰州总可培养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均值是沙尘前的1.5倍;在沙尘天气时,可培养微生物气溶胶浓度与PM_(10)和PM_(2.5)呈正相关性,与温度呈负相关性,与湿度和风速呈不明显的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兰州大气微生物污染治理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徐华东,狄亚楠,曹延珺,王立海,王海滨[9](2019)在《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红松活立木干基腐朽程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建立的样地内,利用无损检测技术选取存在腐朽的典型红松活立木作为样木。在样木根部四周0~20 cm深度处采集土样,采用传统培养法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并计数。同时,使用树木生长锥取样木的健康和腐朽试样木芯,通过测定木芯质量损失率,量化表征红松活立木干基腐朽程度。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量化研究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和红松活立木干基腐朽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腐朽红松根部土壤细菌数量最多,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数量最少;土壤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与红松活立木干基腐朽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2=0.504,p=0),真菌的直接正效应贡献(直接通径系数P_(2y)=0.413)大于放线菌(P_(3y)=0.407);土壤细菌数量对红松活立木干基腐朽的直接贡献不显着(P_(1y)=-0.312,p=0.106>0.05),但是细菌数量通过影响真菌的数量,对红松活立木干基腐朽具有间接负效应贡献(间接通径系数P_(x1-x2)=-0.225)。(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包天莉,赵允格,高丽倩,石亚芳[10](2019)在《踩踏干扰下生物结皮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结皮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组成。干扰是自然界常见现象,可引起生物结皮盖度及组分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物结皮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发育8年的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了干扰下生物结皮层和其下0~2 cm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干扰第2天不同菌种均有响应。生物结皮层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波动范围分别为91.2×105~303.5×105cfu·g~(-1),0~487.2×103cfu·g~(-1)和23.0×105~376.1×105cfu·g~(-1);下层0~2 cm波动范围分别为65.6×105~792. 3×105cfu·g~(-1),8.0×103~506. 3×103cfu·g~(-1)和17.3×105~801.3×105cfu·g~(-1)。(2)生物结皮层和下层0~2 cm土壤细菌数量分别在干扰后第10天和第7天恢复稳定,真菌数量在第16天和第8天趋于平稳,放线菌数量在第8天和第4天恢复稳定。生物结皮层较0~2 cm土壤微生物数量恢复稳定滞后。(3)重新稳定后生物结皮层和下层0~2 cm细菌数量较干扰前分别下降了81.8%和79.6%.生物结皮层真菌数量显着增加,是干扰前的7.43倍;下层0~2 cm真菌数量下降了70.1%。生物结皮层和下层0~2 cm放线菌数量较干扰前分别降低46.5%和72.6%。(4)干扰显着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影响程度细菌>放线菌>真菌变为放线菌>细菌>真菌。干扰可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但是随着时间延长微生物数量又会达到一个新的稳态,在研究微生物对干扰响应时,采样时间是研究结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1期)

可培养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七(Panax notoginseng)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叁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叁七生长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传统的新地轮作等农田种植管理方式,已使适宜叁七种植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近年来,利用云南省丰富的林下资源开展叁七原生态种植,是解决目前叁七生产困境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关于林下种植叁七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可培养的方法,对林下种植叁七的土壤与传统种植叁七的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度进行了初步比较分析,力图发现可能的资源微生物,同时为叁七的种植栽培提供参考。(1)材料和方法。①土壤样品采集。一年生林下土壤采集自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老达寨林下叁七原生态种植试验基地(22°47′31.84″N;99°48′7.61″E),一年生传统土壤采集自昆明市寻甸县(25°31′3″N,103°16′51″E);样品类型为表面土(0~1 cm)、根围(2 cm左右)、根际土(根部抖落)和土表以下20 cm土壤4种。②微生物分离。取5 g土壤,溶于45 mL灭菌水中,120r/min摇培2h后进行稀释涂板。其中,真菌分离培养采用孟加拉红培养基,25℃培养;细菌分离培养采用NA培养基,28℃培养。定期观察并拍照、计数、纯化、提取核酸鉴定。(2)主要结果。基于可培养的方法,对两种生境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主要结果如表1所示。①对于传统种植土壤而言,土表优势真菌为Gonytrichum(120个菌落/g)、Penicillium (100个菌落/g),优势细菌为Paenibacillus(18 000 CFU/g)、Rhizobium(6 000 CFU/g);根围优势真菌为Gonytrichum (40个菌落/g)、Trichoderma (20个菌落/g),优势细菌为Paenibacillus (10 000 CFU/g)、Bacillus(1 400 CFU/g);根际优势的真菌为Gonytrichum (60个菌落/g),优势细菌为Microbacterium (8 000 CFU/g)、Paenibacillus (12 000 CFU/g);土面以下20cm优势真菌为Gonytrichum (120个菌落/g)、Penicillium (60个菌落/g),优势细菌为Microbacterium(2 000 CFU/g)。②对于林下种植土壤而言,土表优势真菌为Aspergillus(40个菌落/g),优势细菌为Bacillus(2 000 CFU/g)、Rhizobium (1 000 CFU/g);根围优势真菌为Aspergillus(100个菌落/g)、Penicillium (100个菌落/g),优势细菌为Bacillus(2 600 CFU/g);根际优势真菌为Penicillium (80个菌落/g),优势细菌为Paenibacillu(10 000 CFU/g);土面以下20 cm优势真菌为Gonytrichum (160个菌落/g)、Penicillium (80个菌落/g),优势细菌为Stenotrophomonas(4 000CFU/g)。(3)主要结论。①土壤优势微生物种类存在差异:传统种植4种类型土壤优势真菌种类单一,均主要为Gonytrichum和Penicillium;优势细菌主要为Paenibacillus和Microbacterium。林下4种类型土壤优势真菌种类较多,主要为Aspergillus、Penicillium和Gonytrichum;优势细菌主要为Bacillus、Paenibacillu和Stenotrophomonas。②微生物总量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基于可培养方法分离获得的传统种植土壤生境中真菌和细菌总量较林下种植土壤生境中更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培养微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龙成江,葛永琴,喻延,邹敏杰,杨露.绿肥压青量对烤烟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9

[2].王玉玺,李迎宾,罗来鑫,徐秀兰,李健强.林下和传统种植叁七的两类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比较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张美荣.蒙古韭(AlliummongolicumRegel)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及PGPR菌株的筛选[D].内蒙古大学.2019

[4].张耀东,姜美娟,刘玉琳,辛磊,梁冰.某型潜艇单次长航前后密闭舱室可培养气载微生物的病原学特征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9

[5].杨运真.白洋淀水系中微生物可培养组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9

[6].陈礼楠,李峰,孙思琪,许瑶,陈绍兴.安徽定远盐矿可培养嗜盐微生物多样性[J].微生物学通报.2019

[7].刘珊珊,陶成圆,李春雨,沈宗专,李荣.灌溉消毒水源对香蕉植株生长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9

[8].王可君,孙强,赵炜.兰州市不同天气可培养微生物气溶胶特征变化研究[J].绿色科技.2019

[9].徐华东,狄亚楠,曹延珺,王立海,王海滨.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红松活立木干基腐朽程度的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10].包天莉,赵允格,高丽倩,石亚芳.踩踏干扰下生物结皮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J].中国沙漠.2019

论文知识图

基因组中k-mer字符串出现的频...东江β-变形杆菌的多样性分布与环境因...细菌、古细菌和真核生物的无根系统发...土样可培养微生物的DGGE指纹图谱DDVP杀虫剂对挑树叶际可培养微生物香蕉枯萎病区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生...

标签:;  ;  ;  ;  ;  ;  ;  

可培养微生物论文_龙成江,葛永琴,喻延,邹敏杰,杨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