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指论文_朱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定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修饰语,代词,主语,人称,汉语,语境,共性。

不定指论文文献综述

朱玮[1](2018)在《论不定指主语句中主语的形式及指称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中"主语有定,宾语无定"是语法学界的一个趋向性认识。对不定指主语句中主语指称性的研究,将有利于辨析"主语有定"的语法现象。通过对不定指主语句中主语部分的指称性、表现形式和判断依据进行详细说明,明确了在概念上"定指""通指"和"实指"与"不定指"的区分。(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冯静[2](2018)在《汉英第二人称代词“你”和“you”不定指功能共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英第二人称代词具有模糊性,除了确指话语中的听话人以外,还可以用于指代第一人称、第叁人称,或用于泛指任何人等非常规指称。国内对汉英第二人称代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差异对比分析上。本文从英汉对比角度,分析了汉英第二人称代词非常规指称用法的共性,得出第二人称代词的不定指功能都是由常规指称功能通过构建虚拟交际语境衍生而来。(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8年06期)

王莹[3](2018)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不定指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认知英语语法的角度研究指称中不定指的定义,不定指在肯定语境及非肯定语境的用法,以及不定指的两种类型:特指和非特指。(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11期)

武冬蕾[4](2018)在《汉语“一+量+修饰语+名”结构的(不)定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的主语倾向于有定,宾语倾向于无定”,赵元任(1968)提出的这一观点被汉语界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然而范继淹(1985)却发现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无定NP主语句,在这些句子中,“一+量+名”做主语的句子占了很大比重。事实上,主语部分的“一+量+名”结构经常是被修饰过的复杂结构,修饰语可出现在数量前或数量后或者数量前后,形成如下结构,即,“修饰语+一+量+名”结构、“一+量+修饰语+名”结构或者“修饰语+一+量+修饰语+名”结构。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其中一个焦点就是“一+量+名”主语的指称情况以及其指称与修饰语多寡的关系。对此,学者们主要持有两类相反的观点。以范继淹(1985)、王灿龙(2003)、孟艳丽(2005)和熊玲(2012)为代表的学者持一类观点,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做了探究,都认为带有修饰语的“一量名”结构是有定指功能的。此外,修饰语的数量会影响该名词短语的指称功能,即随着修饰语的增加,“一+量+修饰语+名”结构会变成定指的。以王珏(2001)、周思佳(2011)、付义琴(2013)为代表的学者则持另一类相反观点,他们指出“一+量+名”结构是不定指,并且复杂“一+量+名”结构的指称和修饰语的数量没有关系,即“一+量+修饰语+名”结构中修饰语的增加不能提高该名词短语的定指性,因为此处的修饰语属于描写性修饰语,不具有限定性。本文研究“一+量+修饰语+名”结构,着重探讨以下两个问题:“一+量+修饰语+名”结构有没有定指功能?;“一+量+修饰语+名”结构中修饰语的数量对该名词短语的指称有没有影响?本文从语义和认知视角出发,运用定指的相关理论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量+修饰语+名”结构是没有定指功能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会衍生出定指的意义。另外,“一+量+修饰语+名”结构中的修饰语对该名词短语的指称会有影响,虽然修饰语的增加不会改变名词短语不定指的性质,但是它可以增强名词短语的定指涵义,让其不断趋于有定。(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张政豪[5](2015)在《汉语定指与不定指的儿童语言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定指与不定指成分,是其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首先他们不仅要习得分别用于表达定指与不定指成分的词汇类型及句法结构,同时也要获得一定的语用知识才能在形式上将定指与不定指成分区分开来,这是因为定指成分或不定指成分的出现会伴随着说话人预设听话人对于所指信息已经知晓与否。所以,这项研究不仅是为了观察儿童如何习得用于表达(不)定指成分的语言手段,也是为了了解其语用知识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实验方法获取语言数据。研究共包含两组实验,一共收集了150名儿童及20名成人的有效语料。实验一覆盖了4到11岁共8个年龄段的儿童,实验二为5到11岁共7个年龄段的儿童,每个年龄段10人。两次实验分别有叁组不同的定序图片对儿童进行测试。实验一用于验证前人的研究结果(Hickmann 1990;1996),经过对前人实验材料的完善,每组图片仅设置两个角色,且不区分主角与配角。实验二除了重复测试之外,还考察“一量名”结构是否与“数量名”结构在语用功能上相区别,所以每个角色又增加了一个人物。两名实验人员配合被试儿童在“讲故事游戏”的场景中完成对图片的叙述,并对儿童的语料进行转写,全程录音录像。实验一的结果显示:1.儿童首先习得词汇形式的语言手段来指称不定指成分,再逐渐习得句法结构,并在成年后主要通过使用句法结构来标记不定指成分;2.各年龄段的儿童在表达不定指成分方面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倾向性,即不定指成分出现在中心动词之前的位置上,而成人的表现却与之相反;3.不论成人还是儿童,其话语中的定指成分均倾向于出现在中心动词之前的位置上(主语或话题)。实验二的结果表明:汉语儿童在早期就已经习得了句法形式的语言手段来表达不定指成分,其使用频率甚至与成人无异,这与实验一结果相左。这是由于实验一,乃至前人的实验在图片情节设计中都只设置了单独的人物,因此只能诱导出“一量名”结构,而数量大于一的“数量名”结构却无法表现出来。我们猜想,一量名结构在语义上更倾向于英语中的不定冠词,但“数量名”结构却失去了这一指称功能,因而需要借助特定的句法结构来表达不定指成分。本文的结论是:1.汉语儿童在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5岁-6岁)就已经习得了用于表达定指与不定指成分的语言手段,而前人所提出的词汇形式语言手段的习得(7岁)先于句法形式语言手段的习得(10岁以后)这一发展过程并不存在。2.实验二表明表达(不)定指成分的语言手段在早期已经习得,但实验一中儿与成人在语言形式上表现出由词汇形式向句法结构的过渡趋势,这是因为儿童倾向于将“一量名”结构理解为语义上的不定冠词,而“数量名”结构没有这类语义特点,所以要靠特定的句法结构(如存现句)来标记其不定指特征。(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5-06-07)

黄婷婷[6](2015)在《汉语定指/不定指的语法性与语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词语的指称问题是关乎语义学、句法学、逻辑学等多学科的一个前沿课题。在名词性成分的多种指称义中,定指与不定指(definite-indefinite)意义最能影响名词语的语法形式,与句法联系也最紧密。当发话人认为受话人对名词语的所指能够识别时,采用定指的形式来指称,反之则用不定指的形式。有定性问题(definiteness)上,汉语不同于印欧语在于,印欧语有专门的有定形态标记,而汉语则无,词汇形式或句法功能便是汉语的定指手段。当我们发现名词语的语言形式可以随着交际情景、说话者的语用意图变化而变化时,我们确定定指一不定指这对概念是一对句法—语用概念,由句法因素和语用因素共同起作用。本文意欲探讨影响发话人选择何种指称,何种语言形式的重要因素,思考对汉语指称系统该如何改进,使其更好地体现定指—不定指这对指称意义的语用性。本文的另一个任务是考察会话口语中名词指称语的语用和语法特征,并以语用特征为研究重点,希望能将这对概念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表现进行比较。本文所用口语语料为影视剧《心术》的前30集剧本。该剧本包含有许多日常生活的场景,会话双方涉及不同社会关系,是比较理想的素材。正如徐烈炯(1995)说“是使用语言的人在指称,而不是他们所使用的词语在指称”,我们还可以加以补充,是使用语言的人在赋予语用效果,而不是他们所使用的词语在赋予语用效果。我们期待着最后的研究成果能够呈现出发话人如何给话语赋予语用效果。本文一共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笔者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构建,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做了交代。根据所了解的研究现状,我们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第二章笔者主要对定指、不定指,特别是不定指进行语义解读。笔者用例句表现了定指与不定指的不同类型,并进一步分析了指称选择的影响因素。第叁章笔者主要研究了定指成分在会话口语中的表达特点。笔者先确定了本文研究的名词语的语法形式,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短语,简单名词结构,复杂名词结构等十种。根据发话人话里是否掺杂了语用意图,可将定指分为纯粹的定指和语用性定指,进而分别归纳了它们的句法和语用特征。第四章笔者主要研究了不定指成分在会话口语中的表达特点。不定指也分为纯粹的不定指和语用性不定指,笔者分别概括了它们的句法和语用特征。拿其中的实指和两种虚指相对比,以此论证实指这个指称是有独立研究的必要。第五章是对全文论点、不足之处、前进方向等问题的概括总结。(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张政豪[7](2015)在《汉语中的定指与不定指成分及其语用含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词性成分有多重指称意义,其定指性意义与名词短语的类型、句法位置和语用因素存在着紧密联系。本文从词汇、句法结构两个层面分析汉语中定指和不定指成分的表现形式,并通过语用理论对两者在表达形式上的差别进行解释。结论表明,预设是构成区别的主要因素,名词性成分指称对象的信息状态,及其内在的信息分布结构决定了说话者对名词短语类型的选择。(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5年04期)

黄婷婷[8](2015)在《谈汉语不定指中的实指》一文中研究指出数量结构,特别是"一·量·名"结构,常被认为是典型的不定指。然而,有一种不定指,所指称对象能够被发话人所识别,可称实指,其在词形、入句表现、话题功能等方面都有别于普通的不定指。实指是发话人语用意图的产物。我们认为,从不定指到定指,或从定指到不定指,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统,它们通过实指实现相互转化。实指的特殊性应该受到学界的关注与重视。(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周思佳,陈振宇[9](2013)在《“一量名”不定指名词主语句允准条件计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参数设定和计量的方法,讨论"一量名"不定指名词主语句的允准条件。句子成立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和描写性,以及句子各成分的语义要求是否和主语的不定指义相容。首先设定允准参数,然后建立学习语料库,并赋予各允准参数相应的权重分值,从而得出"一量名"不定指名词主语句的合格阈值。最后在检验语料库中进行比较,调整参数及其分值的设定,最终达到最为理想的计量分析效果。(本文来源于《语言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赵成新[10](2013)在《英语第二人称代词不定指功能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第二人称代词(you及其他形式)主宾格同型,阴阳性同型,单复数同型,具有丰富的不定指功能。本文运用语言学指称理论和语用学移情理论,探讨第二人称代词you及其相应形式不定指功能的概念、类型、特点和语用效果。(本文来源于《外文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不定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英第二人称代词具有模糊性,除了确指话语中的听话人以外,还可以用于指代第一人称、第叁人称,或用于泛指任何人等非常规指称。国内对汉英第二人称代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差异对比分析上。本文从英汉对比角度,分析了汉英第二人称代词非常规指称用法的共性,得出第二人称代词的不定指功能都是由常规指称功能通过构建虚拟交际语境衍生而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定指论文参考文献

[1].朱玮.论不定指主语句中主语的形式及指称特点[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

[2].冯静.汉英第二人称代词“你”和“you”不定指功能共性研究[J].现代语文.2018

[3].王莹.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不定指应用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

[4].武冬蕾.汉语“一+量+修饰语+名”结构的(不)定指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5].张政豪.汉语定指与不定指的儿童语言习得研究[D].湘潭大学.2015

[6].黄婷婷.汉语定指/不定指的语法性与语用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7].张政豪.汉语中的定指与不定指成分及其语用含义[J].语文学刊.2015

[8].黄婷婷.谈汉语不定指中的实指[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9].周思佳,陈振宇.“一量名”不定指名词主语句允准条件计量研究[J].语言科学.2013

[10].赵成新.英语第二人称代词不定指功能探析[J].外文研究.2013

论文知识图

线性和非线性厚度剪切振动μ的稳态解...悬浮平台质心阶跃响应模型平台推力器系统的简易划分Fi...上面的图画中语用意义部分的“定指、~#...指称语和陈述语的关系:印欧语和汉语“单指”是在其表现形式和语法特点来看...

标签:;  ;  ;  ;  ;  ;  ;  

不定指论文_朱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