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含意理论的新思考

会话含意理论的新思考

一、对会话含意理论的新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邱梦彦[1](2021)在《“囧”系列喜剧电影幽默台词的制笑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晏玲玲[2](2021)在《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研究 ——以汉中某重点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对话的关键。巴西教育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较少学者对提问进行语用角度的研究,具体到高中英语阶段更少。研究从语用角度探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目前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聚焦点是什么?2.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优势是什么?3.如何从语用角度提升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水平?以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研究了汉中市某重点高中的高一教师和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分析,发现了当下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存在局限性的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师过于严守课程大纲,忽视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关注;拘泥于知识性提问,课堂展示性提问占比较高,提问形式单一;提问方式不当影响课堂人际关系;提问未落实到育人层面,弱化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从教师的育人理念、语用素养、教学语境、教师的自我反思以及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五方面归纳了影响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因素。提出了课堂提问基于人际语用课堂的五点语用优势:首先能顺应教学语境,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然后,帮助知识的动态生成;其次,启发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品质;再次,维持了课堂的渐进对话;最后,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为提升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水平,研究提出了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四条语用策略:注重得体言语行为、遵守会话合作原则、礼貌对待学生诉求和保持课堂人际生态。通过对语用学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为一线英语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启示,帮助教师改善自身提问的方式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生成高质量的回答,对课堂师生关系、学生自信、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带来积极的影响。

马新月[3](2021)在《批评话语的多模态转喻分析》文中认为国内外学者多以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觉语法、社会符号学等的基础上对批评话语进行研究,旨在揭示西方资本主义中心论的谬误以及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偏离和破坏性作用,但是始终缺乏认知理论对意识形态的补充解释。随着视觉化时代的到来,批评话语研究采用了较为创新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意识形态的构建理论和导向作用。纵观批评话语的研究,缺乏认知的转喻理论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正确构建的探讨。本文对此作出补充,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立、积极国家形象的树立和国家话语能力的提升作出一定的贡献。本文以批评话语和多模态转喻作为研究对象;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研究目标;以具有前沿性、科学性和直观性的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法和批评性方法做为主要研究方法;以中美贸易战、美国大选和新冠疫情相关事件文本作为图文语料;以认知语用作为哲学指导和理论框架指导。文中以转喻理论分析多模态对转喻理论的扩展和完善作用,分析多模态转喻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辅助作用,以期修缮传统转喻理论的不足,以期推动转喻理论在当代全球一体化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多模态批评话语中图文关系为加强、互补与反向,多模态批评话语中的转喻特征表现为目的凸显、视角偏离与可及导向。从而,多模态转喻有助于促进批评话语的深入分析。本文在揭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生态危机的基础上,为今后的多模态话语转喻分析提供方法上的参考和理论上的借鉴,推动中国特色话语的表述模式和话语策略的发展,促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

黄思雨[4](2020)在《基于语用学的翻译研究调查》文中认为语用翻译是将语用学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通过文献搜索与阅读,该文对国内外关于语用翻译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进一步将国内语用翻译的研究分为从整个语用学的角度进行的翻译研究和将语用学不同研究方向与翻译结合起来的研究两大类,并对语用翻译研究做出评论。

魏泽隆[5](2019)在《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听力试题的“言外之意”与教学策略研究 ——HSK6级为例》文中认为新HSK相较于旧HSK,听力试题的占比得到了提高,说明听力部分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本人在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在读期间,曾在老挝华校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并且在哈萨克斯坦孔子学院进行教学实习。在一线教学中发现,在汉语当中,有大量的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也有很多推理规则在其中,对留学生来讲这些规则所包含的语言信息显然是难以顺利接收的,于是在对话或做题时感到困惑。所以本文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新HSK6级听力真题中的“言外之意”现象。同时由于新HSK真题具有保密性,只有汉办官方出版这一条公开途径,所以之前被相关论文作为研究样本的新HSK6级听力真题仅为2010-2013年之间,2014年之后的听力真题研究仍处于空白。因此本人以2010-2018年间的24套新HSK6级听力真题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统计分析法对新HSK6级听力真题中“言外之意”现象的考察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了两大类共七种较为常见的“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借助修辞手段表达“言外之意”、借助熟语表达“言外之意”、借助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或结构表达“言外之意”、违反数量准则产生的“言外之意”、违反质量准则产生的“言外之意”、违反关联准则产生的“言外之意”、违反方式准则产生的“言外之意”。同时对本人找到的24套新HSK6级真题中含有“言外之意”语料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听力三大题型中六种常见的包含“言外之意”的题的类型提出相应的解题思路。最后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从两方面分为七点,首先从新手教师授课的角度分为从“合作原则”入手、进行推理过程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推理技巧、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精听为主,泛听为辅、听力训练要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四方面。其次从学生角度提出了三点:转换文化思维模式、平时多积累、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练习。本研究弥补了2014年之后的新HSK6级听力真题的研究空白,以“会话含意理论”为理论基础,并通过对新HSK6级听力试题中“言外之意”的探究,找出“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并总结相关的解题方法以及提供给新手老师和留学生的相关教学和学习策略。

杨硕[6](2017)在《大众传播中的“会话含义”研究》文中认为大众传播中存在着大量的"会话含义"现象,案例不胜枚举。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通过讯息的传受而相互作用,在传播过程中的双方往往在依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诸如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等。那么,大众传播过程表现为符号作品的流通,但本质上是符号作品意义的交换。而会话含义不仅影响着传播主体对符号作品的意义解读,还进一步影响着大众传播中传播效果的呈现。会话含义理论研究的拓展和传播学实践的需要使得对"会话含义"的研究必须打破语用学壁垒,会话含义不仅是语用学的课题,而且是传播学的课题。尚未有人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中的"会话含义",但这却是传播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本文重新规定了大众传播中"会话含义"的内涵与外延。大众传播中的会话含义不再局限于人际中的言语交流,其形式更为丰富,呈现不同的特点。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的定义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大众传播中的会话含义概念。在大众传播中,传播主体应是会话含义的推导主体,在会话含义推导中,社会场景是重要的因素。会话含义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场景中,传播主体推导出来的符号作品的规约意义之外的意义。其次,本文从真实的大众传播案例出发,论证了大众传播中存在着大量的"会话含义"现象,并对大众传播中"会话含义"的分类和特点进行了论述。基于符号学的分类方法,将会话含义分为基于语言符号的会话含义以及基于非语言符号的会话含义;从对社会场景的依赖性出发,将会话含义分为一般会话含义以及特殊会话含义,不同的会话含义有着不同的特点。会话含义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场景中才能生成,社会场景是会话含义生成的重要因素。与"社会场景"相类似的概念,如"情景"、"语境"等内涵不定,在具体使用时随意性很大,没有形成科学的共识。本文借助心理学、语用学和传播学的视角,揭示传播过程中"社会场景"本质属性,同时深入论证了"社会场景是传播主体的心理场"这一观点,并分析了社会场景的动态性特征。最后,本文对会话含义的动态性进行了解读。大众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场景具有动态性特征,那么对会话含义的分析必须也是动态的。本文认为,会话含义的动态性体现在:会话含义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会话含义和规约含义历时的动态转化,并构建了 "传播主体动态解读会话含义的模式"以及"大众传播作品意义演变模式",为大众传播作品的意义演变、传播效果的呈现作出了理论上的支撑。

杜静波[7](2017)在《现代日语语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语语篇研究是时代的要求,是日语语言学研究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跳出句子、句群等语篇片段,深入研究现代日语语篇整体结构、语篇之间和语篇之内各单位的互文结构、语篇的整体关联性等也是现代日语研究的重点。本文立足于现代日语语篇语料,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方法、描写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多种语言学研究方法,对现代日语语篇的结构、说话人在文本内体现、语篇语法形式化做了深入的探讨。本文提出日语语篇内仍如句法一样具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结构。但是其聚合单位是句子和句群,其组合单位是功能格。本文所提出的功能格概念是建立在普洛普开创的叙事学基础上的语篇范畴,是一个与语篇整体功能和句子、句群个体功能相联系的动态概念。由此,本文建立叙事语法的基本框架,并论证格雷马斯符号学方阵的数学模型等相关问题。本文提出说话人不仅是语境因素而且是语篇内因素,深入阐述了日语小说等语篇内的说话人类型、说话人递归现象,将会话分析理论的话轮概念、话轮转换机制引入到日语书面语篇分析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本文尝试建立日语形式语法新模型。在分析乔姆斯基四阶层的基础上,提出将描写句看成数据语言,将判断句看成程序指令语言的设想。进而提出语篇不仅是数据语言集合,也是程序指令语言,更是程序指令语言和数据语言综合体。由此提出语篇语法是通用图灵机语法的设想,并且定义了日语瞬间描写语篇等一系列形式语篇模型。本文广泛地涉猎了普通语言学、叙事学、会话分析理论、离散数学、计算机编程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将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入日语语篇语法的分析中。本文证明了日语语篇语法是一个可以使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的对象,日语语篇语言学在跨学科研究方面有着光明的前景。

辛慧[8](2016)在《现代汉语语气成分标记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属于专题性讨论,而非系统性讨论,文中所关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都以实用性为主,尽可能地做到描写和解释兼顾,既考虑理论方面的探索,更考虑应用方面的操作。本文除绪论、结语,共九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探索,包括第一至第四章,分别讨论四个专题:一、汉语语气成分的界定及相关问题;二、关于语气成分标记性的两个相关问题;三、语气成分的标记性及标记化相关研究理论;四、汉语语气成分共现连用规律及语气成分标记性对其影响力假设。下篇为个案分析,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分别讨论五个专题:一、语气成分“就结了”的标记性及标记化;二、语气成分“才对”的标记性及标记化;三、语气成分“才怪”的标记性及标记化;四、语气成分“拉倒”的标记性及标记化;五、从方言到流行语语气成分“哒”的标记性及标记化。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了汉语语气成分的界定及相关问题,主要从关于语气;汉语语气系统;语气研究范围界定;语气成分分布、语义及功能四个部分展开梳理及讨论。第二章探讨了语气成分标记性的两个相关问题,主要从语气成分标记性与标记理论、语气成分标记性的研究思路来源两个部分进行梳理及讨论。主要介绍本文现代汉语语气成分标记性研究的理论来源,本文将现代汉语语气成分这类语用标记的功能性简称为语气成分标记性。第三章探讨了语气成分的标记性及标记化的相关研究理论。主要从语气成分标记性的三个研究层面、语气成分标记化相关理论(本文将语气成分这类语用标记的演化形成历程简称为语气成分标记化)两个部分进行梳理及讨论,主要延续上一章的理论探索,对语气成分标记性所展现的三个层面以及演化历程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为本文的下篇个案分析寻找合理的理论支持与分析依据。第四章探讨了汉语语气成分共现连用规律及语气成分标记性对其影响力假设,主要从语气成分共现连用规律、语气成分共现连用动因及标记性对其影响力假设两个部分进行梳理及讨论。第五章作为个案分析的开篇主要研究对象是语气成分“就结了”,主要从关于“就结了”、其标记性及标记化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及讨论。第一部分关于“就结了”主要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并界定本文研究对象范围,第二部分语气成分“就结了”的标记性部分重点从“就结了”的主观性、“就结了”的语篇顺应性、“就结了”的交互主观性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三部分语气成分“就结了”的标记化,主要对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分析。第六章主要研究对象是语气成分“才对”,主要从关于“才对”、其标记性及标记化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及讨论。第一部分关于“才对”主要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并界定本文研究对象范围,第二部分语气成分“才对”的标记性重点从“才对”的主观性、“才对”的交互主观性、“才对”的顺应性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三部分语气成分“才对”的标记化,主要对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分析。第七章主要研究对象是语气成分“才怪”,主要从关于“才怪”、其标记化及标记性特点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及讨论。第一部分关于“才怪”主要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并界定本文研究对象范围,第二部分语气成分“才怪”的标记化,主要对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分析,第三部分语气成分“才怪”的标记性特点部分重点从语气成分“才怪”的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语气成分“才怪”的顺应性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第八章主要研究对象是语气成分“拉倒”,主要从关于“拉倒”、其标记性及标记化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及讨论。第一部分关于“拉倒”主要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并界定本文研究对象范围,第二部分语气成分“拉倒”的标记性部分重点从语气成分“拉倒”的主观性、语气成分“拉倒”的语篇顺应性、“拉倒”的交互主观性及其组配模式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三部分语气成分“拉倒”的标记化,主要对其演化历程进行分析。第九章主要研究从方言到流行语语气成分“哒”的标记性及标记化,主要从“哒”的由来——方言中的“哒”、“X哒”中语气成分“哒”的标记性、标记化两个部分进行分析及讨论。第一部分“哒”的由来——方言中的“哒”主要分析“哒”的来源问题,并从方言“哒”的来源、方言“哒”功能及用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二部分“X哒”中语气成分“哒”的标记性、标记化重点从语气成分“哒”的语用背景及其标记性、语气成分“哒”的标记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第十章为结语,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以及阐述研究不足之处。

李占喜[9](2015)在《西方语用翻译研究:述评与前瞻》文中指出本文回顾西方语用翻译研究25年来的进展,评述国外学者的学术观点,预测其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旨在对国内语用翻译研究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王晓军[10](2014)在《“义生文外”概念的中西语境探源、差异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以往研究对中文的"义生文外""言外之意"和英语中的"implicature"implication"等概念范畴不加限制地通用、换用,换句话说,研究者在未曾厘清这些概念体系的来龙去脉之前便将西方当代理论套用在刘勰和中国既有研究的头上,值得关注。本文首先揭示刘勰的"义生文外"概念与中国语言学"言外之意"概念的相关性。为了这个研究目的,我们首先探讨了作为"义生文外"概念核心要素的"隐秀"观。我们的分析说明,刘勰的"义生文外"概念有两个要点:第一,它属于"言外之意"的范畴,与言内之意相对应,第二,它的内涵直指隐秀论,而且隐与秀是"义生文外"的两个典型特征,由于它们一体两面的性质,可以说,"隐秀"是"义生文外"的具体体现和外在表征。其次,我们研究了中国的"言外之意"概念与西方的"implicature""implication"概念的异同,澄清了目前学界对这两个术语之间相互关系的误解或模糊界定。研究发现,不仅中西不同语境下,中文的"言外之意"与英文中的"inplicature""implication"不能画等号,即便同处汉语语境下的"义生文外"与"言外之意"概念也不能画等号。这既凸显了中西专业术语背后理论系统的支点不同,也说明即便在汉语话语体系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着作在处理某些核心概念时也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各有特定的支点。了解这些支点之间的承继关系与时代变迁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对会话含意理论的新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会话含意理论的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研究 ——以汉中某重点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应用价值
    第四节 论文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语用人际课堂
        一、人际语用学
        二、课堂生态
        三、人际认同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提问的类型
        二、教师的反馈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
    第三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提问的类型
        二、教师的反馈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
        四、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语用研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言语行为理论
    第二节 会话合作原则
    第三节 礼貌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一、理论研究
        二、课堂对话
        三、学生成长
        四、教师发展
        五、生态平衡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学生
        二、教师
    第三节 研究问题和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课堂观察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访谈法
    第五节 研究过程
        一、调查问卷
        二、个人访谈
        三、课堂观察
第四章 研究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学生调查问卷
        一、调查目的
        二、问卷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教师调查问卷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教师课堂观察
        一、观察对象
        二、观察结果分析
    第四节 教师访谈分析
        一、访谈对象
        二、教师访谈记录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节 学生访谈分析
        一、访谈对象
        二、学生访谈记录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研究
    第一节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严守课程大纲
        二、拘泥于知识性提问
        三、忽视课堂人际关系
        四、弱化学生人格培养
    第二节 影响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因素
        一、教师的育人理念
        二、教师的语用素养
        三、提问的教学语境
        四、教师的自我反思
        五、学生的自我发展
    第三节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优势
        一、顺应学生个体需求
        二、协商动态生成知识
        三、启发学生批判思维
        四、维系课堂渐进对话
        五、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第四节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策略
        一、注重得体言语行为
        二、遵守会话合作原则
        三、礼貌对待学生诉求
        四、保持课堂人际生态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不足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高中英语课堂提问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调查问卷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课堂观察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批评话语的多模态转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Abstract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标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框架
    2.1 文献综述
        2.1.1 概念转喻评述
        2.1.2 多模态转喻评述
        2.1.3 批评话语研究评述
    2.2 理论框架
        2.2.1 认知语用哲学观
        2.2.2 批评认知语言学
        2.2.3 批评性话语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语料来源
    3.2 具体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批评话语转喻工作概念
    4.2 批评话语转喻表层分析
        4.2.1 图文加强
        4.2.2 图文互补
        4.2.3 图文反向
    4.3 批评话语转喻深层分析
        4.3.1 目的凸显性
        4.3.2 视角偏离性
        4.3.3 可及导向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语境的影响因素
        5.1.1 即时语境的影响因素
        5.1.2 文化语境的影响因素
    5.2 多模态转喻发展前景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语用学的翻译研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国外语用翻译研究
3 国内语用翻译研究
    3.1 基于语用整体概念的翻译研究
    3.2 基于预设的翻译研究
    3.3 基于会话含义的翻译研究
    3.4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研究
    3.5 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研究
4 结论

(5)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听力试题的“言外之意”与教学策略研究 ——HSK6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目的
        2.意义
一、研究综述
    (一)“言外之意”部分
    (二)HSK考试听力部分
    (三)相关理论
    (四)语料说明
    (五)研究方法
二、新HSK6 级涉及“言外之意”类听力题的情况分析
    (一)听力试题“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
        1.从语言修辞层面看听力试题“言外之意”的表达
        2.从合作原则看听力试题“言外之意”的表达
    (二)新HSK6 级对“言外之意”的考察情况分析
        1.新HSK6 级含有“言外之意”的语料的归纳
        2.HSK6 级试题中“言外之意”各表达途径的考查力度
三、答题技巧与方法策略
    (一)语段题
        1.幽默笑话故事类
        2.议论类
        3.谚语类
    (二)采访题
        1.换话题类
    (三)短文题
        1.哲理故事类
        2.比喻和熟语类
四、“言外之意”题的相关教学策略及学习策略
    (一)新手教师的教学策略
        1.从“合作原则”入手展开教学
        2.进行推理过程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推理技巧
        3.精听与泛听统筹兼顾
        4.听力训练要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二)留学生的学习策略
        1.学会“入乡随俗”
        2.平时多积累
        3.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练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大众传播中的“会话含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会话含义"研究概述
        1.2.2 国内"会话含义"研究概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第二章 大众传播中的"会话含义"的含义
    2.1 会话含义的传播学向度
    2.2 大众传播中的会话含义的定义
第三章 大众传播中的"会话含义"现象
    3.1 大众传播中存在大量的会话含义
        3.1.1 文字作品的会话含义
        3.1.2 图片作品的会话含义
        3.1.3 多媒体作品的会话含义
    3.2 大众传播中会话含义的分类及特点
        3.2.1 基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会话含义
        3.2.2 一般会话含义与特殊会话含义
    3.3 大众传播中会话含义的合作原则评析
第四章 影响"会话含义"的动态因素:社会场景
    4.1 社会场景是传播主体的心理场
        4.1.1 社会场景与传播过程
        4.1.2 社会场景与传播主体
        4.1.3 社会场景与心理场
    4.2 社会场景的动态性
第五章 大众传播中会话含义的动态性解读
    5.1 动态的社会场景:产生动态的会话含义
    5.2 规约含义与会话含义的动态转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现代日语语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三、研究方法和意义
    四、论文结构
    五、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章 从日语陈述句法到叙事语法的探索
    第一节 日语陈述句和叙事语法的同态性假设
    第二节 话语分析从常项和功能开始
    第三节 叙事语篇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日语叙事语篇的故事、情节及人物
    第一节 日语叙事语篇的故事和情节
    第二节 人物――叙事理论的辩证法
        一、功能人物观
        二、性质人物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格雷马斯符号学方阵与日语语篇构建
    第一节 格雷马斯符号学方阵
    第二节 格雷马斯符号学方阵在日语语篇构建中的应用
    第三节 格雷马斯符号学方阵的数学原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语语篇中的对话性及说话人与听话人
    第一节 日语会话语篇中的话轮单位
        一、会话分析理论
        二、话轮的定义
        三、话轮转换机制
        四、随声附和词与话轮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 叙事语篇话轮
        一、叙事语篇内说话人问题的提出
        二、叙事语篇话轮概念的建立
    第三节 叙事语篇中的说话人概念
    第四节 叙事语篇话轮与说话人的深入考察
        一、语篇文本是由说话人和叙事语篇话轮构成的
        二、说话人在日语小说中的命名
        三、汉日小说语篇中的人称翻译
    第五节 日语叙事语篇中听话人概念及表现
        一、听话人概念
        二、日语日常会话中的听话人
        三、日语叙事文本中的听话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日语叙事语篇结构分析
    第一节 日语叙事语篇会话分析
        一、人物会话话语和叙述者话语
        二、日语小说人物会话话语的语言转写符号问题
        三、日语小说叙述者话语中拟音词、拟态词的评价性
    第二节 小说人物会话话语中的填充语
    第三节 说话人视角下日语小说的文本结构
        一、话轮对结构——两个说话人的语篇联系
        二、引用语篇结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日语语篇形式语法的新模型:通用图灵机语法
    第一节 形式语篇语言学研究现状的思考
    第二节 回到乔姆斯基传统去发现语篇形式模型
    第三节《句法结构》分析
        一、如何从句法研究进入到语篇语法的研究
        二、《句法结构》分析 1:递归和单位
        三、《句法结构》分析 2:递归性与乔姆斯基层级
    第四节 上下文无关语法视点下的语篇语法模型讨论
        一、上下文无关语法无法描写语篇语法
        二、上下文无关语法无法描写语篇语法的原因分析
        三、句法和语篇语法在横组合和纵聚合方面发生了倒置
    第五节 上下文相关语法下的语篇语法模型的探讨
    第六节 转换语法是语篇语法的雏形
    第七节 转换语法的思考
    第八节 人类语言是一个通用图灵机
        一、元语言和语言分层
        二、数据语言层和程序语言层
        三、通用图灵机模型下语篇语法的探讨
    第九节 理想瞬间描述语篇和生成式语篇探讨
        一、构成IIDD语篇的基本单位
        二、生成式语篇(TGD)
        三、语篇等价问题的初步探讨
        四、句柄函数与语篇内指称
        五、标准通用图灵机语篇(SUTMD)
        六、含疑问句的 λ 函数语篇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普洛普的叙事角色定义
附录二:31 种行动功能
附录三:おうむのるすばん
附录四:《うりこひめ》分析
附录五:盗んだ书类
附录六:《盗んだ书类》分析
附录七:《盗んだ书类》功能人物模型 2
附录八:《盗んだ书类》功能人物模型 3
附录九:《蜜柑》分析
附录十:伊予屋の娘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现代汉语语气成分标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意义
    0.2 汉语语气研究简述
        0.2.1 已有的成果
        0.2.2 存在的问题
    0.3 研究理论依据及语料来源
        0.3.1 理论依据
        0.3.2 语料来源
上篇 理论探索
    第一章 汉语语气成分的界定及相关问题
        1.0 引言
        1.1 关于语气
        1.1.1 语气范畴:
        1.1.2 韩礼德与汉语语气系统:
        1.1.3 语气与情态:
        1.2 关于汉语语气系统
        1.2.1 吕叔湘、王力、高名凯的汉语语气系统
        1.2.2 贺阳、齐沪扬等的汉语语气系统
        1.3 关于语气研究范围的界定问题
        1.3.1 语气的表达手段:
        1.3.2 语气成分的范围问题
        1.4 汉语语气成分的分布、语义及功能
        1.4.1 语气成分的分布
        1.4.2 语气成分的意义及功能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于语气成分标记性的两个相关问题
        2.0 引言
        2.1 语气成分标记性与标记理论
        2.1.1 标记理论概述
        2.1.2 标记理论与汉语语气系统研究
        2.2 语气成分标记性的研究思路来源
        2.2.1 语用标记研究概论
        2.2.2 语用标记的特征
        2.2.3 语用标记的分类
        2.2.4 语用标记的意义及功能
        2.2.5 语用标记理论与现代汉语语气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气成分的标记性及标记化相关研究理论
        3.0 引言
        3.1 语气成分标记性的三个研究层面
        3.1.1 语气成分标记性主观层面——主观性理论
        3.1.2 语气成分标记性人际层面——交互主观性理论
        3.1.3 语气成分标记性语篇层面——顺应性理论
        3.2 语气成分标记化相关理论
        3.2.1 语气成分的标记化——语法化理论
        3.2.1.1 语法化理论
        3.2.1.2 语法化理论与语用标记
        3.2.2 语气成分的标记化——主观化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语语气成分共现连用规律及语气成分标记性对其影响力假设
        4.0 引言
        4.1 语气成分共现连用规律
        4.1.1 语气成分非同质共现连用规律
        4.1.2 语气成分同质共现连用规律
        4.1.2.1 语气副词共现规律
        4.1.2.2 句末语气词连用规律
        4.1.2.3 不同类别语气成分共现连用规律
        4.2 语气成分共现连用动因及标记性对其影响力假设
        4.2.1 语气成分共现连用动因研究
        4.2.2 语气成分标记性对其共现连用影响力假设
        4.3 本章小结
下篇 个案分析
    第五章 语气成分“就结了”的标记性及标记化
        5.0 引言
        5.1 关于“就结了”
        5.2 “就结了”的标记性
        5.2.1 “就结了”的主观性
        5.2.2 “就结了”的语篇顺应性
        5.2.3 “就结了”的交互主观性
        5.3 “就结了”的标记化
        5.3.1 位于“SP+就+结了”句式中的“就+结了”
        5.3.2 语气成分“就结了”的语法化、主观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语气成分“才对”的标记性及标记化
        6.1 关于“才对”
        6.2 语气成分“才对”的标记性
        6.2.1 语气成分“才对”的主观性
        6.2.2 语气成分“才对”的交互主观性
        6.2.3 语气成分“才对”的顺应性
        6.3 语气成分“才对”的标记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语气成分“才怪”的标记性及标记化
        7.1 关于“才怪”
        7.2 语气成分“才怪”的标记化
        7.3 语气成分“才怪”的标记性特点
        7.3.1 语气成分“才怪”的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
        7.3.2 语气成分“才怪”的顺应性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语气成分“拉倒”的标记性及标记化
        8.1 关于“拉倒”
        8.2 语气成分“拉倒”的标记性
        8.2.1 语气成分“拉倒”的主观性
        8.2.2 “拉倒”的语篇顺应性
        8.2.3 “拉倒”的交互主观性及其组配模式
        8.3 语气成分“拉倒”的标记化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从方言到流行语语气成分“哒”的标记性及标记化
        9.0 引言
        9.1 “哒”的由来——方言中的“哒”
        9.1.1 方言“哒”的来源
        9.1.2 方言“哒”功能及用法
        9.2 “X哒”中的语气成分“哒”的标记性、标记化
        9.2.1 语气成分“哒”的语用背景及其标记性
        9.2.2 语气成分“哒”的标记化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西方语用翻译研究:述评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西方研究综述: 回顾与述评
    2. 1 笔译研究
    2. 2 口译研究
    2. 3 理论研究
    2. 4 实证研究
    2. 5 翻译教学研究
3 西方语用翻译发展前瞻
4 结语

四、对会话含意理论的新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囧”系列喜剧电影幽默台词的制笑机制研究[D]. 邱梦彦.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研究 ——以汉中某重点高中为例[D]. 晏玲玲.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批评话语的多模态转喻分析[D]. 马新月.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4]基于语用学的翻译研究调查[J]. 黄思雨. 海外英语, 2020(08)
  • [5]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听力试题的“言外之意”与教学策略研究 ——HSK6级为例[D]. 魏泽隆. 新疆大学, 2019(10)
  • [6]大众传播中的“会话含义”研究[D]. 杨硕. 山东大学, 2017(01)
  • [7]现代日语语篇研究[D]. 杜静波.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8]现代汉语语气成分标记性研究[D]. 辛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9]西方语用翻译研究:述评与前瞻[J]. 李占喜. 上海翻译, 2015(01)
  • [10]“义生文外”概念的中西语境探源、差异与启示[J]. 王晓军.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4(00)

标签:;  ;  ;  

会话含意理论的新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