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环境野外训练致劳力型热射病早期降温方法应用

高温高湿环境野外训练致劳力型热射病早期降温方法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野外训练致劳力型热射病的早期降温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某部队医院40例高温高湿环境野外训练致劳力型热射病患者(2015年6月到2018年7月间收治)实施观察研究,根据患者早期降温方式分组:冷水浴组(n=20)和综合组(n=20),对冷水浴组患者采取冷水浸浴,对综合组实施综合降温,分析两种降温方法使用效果。结果:冷水浴组患者均在本院抢救成功,综合组患者中2例患者因出现急性脏器损伤实施转院治疗。冷水浴组治疗24h后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综合组(P<0.05)。冷水浴组降温速度显著高于综合组,肛温处于38.5℃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综合组(P<0.05)。结论:高温高湿环境野外训练致劳力型热射病实施早期冷水浸浴降温可快速降温,改善预后。

关键词:高温高湿环境;野外训练;劳力型热射病;早期降温;效果

劳力型热射病是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实施运动、人体作业等相关体力活动而引起的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神经器官受损状况[1]。在劳力型热射病患者抢救过程中,早期降温治疗是抢救中的重点内容[2]。目前劳力型热射病的早期降温方式较多,为获取劳力型热射病的有效早期降温方式,本研究对医院40例高温高湿环境野外训练致劳力型热射病患者(2015年6月到2018年7月间收治)的冷水浸浴降温和综合降温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现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6月到2018年7月间进行病例筛选,选期间医院40例高温高湿环境野外训练致劳力型热射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早期降温方式分组:冷水浴组(n=20)和综合组(n=20),冷水浴组患者年龄18~41岁,平均年龄30.4岁(s=9.6);入院时肛温39.7℃~41.4℃,平均肛温40.5℃(s=0.7);发病至入院时间30min~2h,平均时间1.3h(s=0.4);综合组患者年龄18~41岁,平均年龄30.5岁(s=9.4);入院时肛温39.8℃~41.4℃,平均肛温40.6℃(s=0.7);发病至入院时间30min~2h,平均时间1.4h(s=0.5)。对冷水浴组与综合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对比,结果处于对比研究标准内(P>0.05)。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本研究课题。

纳入病例:劳力型热射病患者,患者均存在高温高湿(温度>30℃,湿度>70%)环境野外训练史,入院时体温≥39℃,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无汗、高热、呼吸异常、意识模糊、血压异常等状况;相关训练管理人员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病例:原发性系统及组织严重病变患者;中途退出研究患者;近期存在腹泻、发热等相关症状患者;存在慢性病患者。

1.2方法

对冷水浴组患者采取冷水浸浴,在患者入院后立即将患者衣物去除,使身体充分暴露,并将患者头部适当抬高,在大号方形充气钓鱼池中放入20℃自来水,将患者放置在水中,对上肢进行常规补液处理,暴露在水外,胸部及以下部位均在水中浸浴,浸浴中均实施循环冲水,避免水温升高。浸泡过程中采取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实施监护,并采取肛温探头监测肛温变化状况,使患者体温处于38.5℃以下。

对综合组实施综合降温,在患者入院后将病房内空调温度调为20℃以下,并在患者腋下、双侧颈动脉、股动脉等相关部位放置冰袋,并由多为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酒精或温水实施身体擦浴。

两组患者均在降温处理的同时给患者静脉输注1500-2000ml平衡液,对于出现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不稳定、昏迷等状况患者,及时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呼吸辅助,对于出现抽搐、寒战、烦躁等状况患者采取适量咪达唑仑镇静处理。

1.3观察指标

①分析两种降温方法下患者抢救效果。

②分析两种降温方法下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变化状况。在患者治疗前、治疗24h后评价,总分0-71分,评分越高患者身体状况越差。

③分析两种降温方法下患者降温速度、肛温处于38.5℃时间、住院时间状况。

1.4数据统计

用SPSS20.0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降温方法下患者抢救效果分析

冷水浴组患者均在本院抢救成功,治疗后康复出院。综合组患者中2例患者因出现急性脏器损伤,病情严重,实施转院治疗,其余患者均治愈。

2.2两种降温方法下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分析

冷水浴组治疗24h后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综合组(P<0.05)。

2.3患者降温速度、肛温处于38.5℃时间、住院时间状况分析

冷水浴组降温速度显著高于综合组,肛温处于38.5℃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综合组(P<0.05)。

3讨论

夏季高温高湿环境野外训练是部队中常见的高强度军事演习及训练活动,高温高湿环境野外训练也是引起劳力型热射病的重要因素。劳力型热射病患者常出现意识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治疗不及时将引起患者死亡[3]。核心体温峰值及持续时间是影响劳力型热射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及早降温是劳力型热射病抢救中的重点处理内容[4]。针对以上状况,本研究对冷水浸浴和改变室内温度、冰敷、皮肤擦浴等综合降温方式的降温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冷水浴组患者均在本院抢救成功,冷水浴组降温速度更快,且冷水浴组治疗24h后APACHEⅡ评分、肛温处于38.5℃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综合组,说明通过冷水浸浴降温效果更好,分析原因是实施冷水浸浴时水与皮肤接触面积大,可均匀散热,而综合处理时为局部散热,因此散热效果存在差异,直接影响患者机体损伤状况及预后[5]。本研究采取自来水降温,处理前操作简单,且20℃可避免温差过大下冷刺激引起的散热减慢状况。

综上所述,高温高湿环境野外训练致劳力型热射病实施早期冷水浸浴降温可快速降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但该处理方式对患者远期身体状况的影响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晶,张威,翟航荣,等.军事训练致劳力性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饮食保健,2016,3(14):194-194.

[2]白利娜.热射病的护理[J].保健文汇,2017,17(12):84.

[3]范纯泉,陈长青,唐卓夫等.军事训练致劳力性热射病28例临床救治体会[J].海南医学,2016,27(2):290-291.

[4]杨建赛,潘纪伟.部队训练导致劳力性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J].医药前沿,2017,7(12):201-202.

标签:;  ;  ;  

高温高湿环境野外训练致劳力型热射病早期降温方法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