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远期效果评价

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远期效果评价

(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循环内科黑龙江大庆163457)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远期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58例,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均分两组,每组患者例数各29例。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作为参照组,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远期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低,1年后实验组生存率对比相对较高,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可以使死亡率进行降低,使生存质量进行提升,可进一步在临床上实践。

【关键词】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远期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9-0040-0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引发因素与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存在相关性,同时该疾病会引发血栓形成,若不能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从目前的治疗方法来看,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应用较为广泛,药物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临床中对于介入治疗的报道相对较多,但是远期效果的报道相对较少[1]。鉴于此,此研究分析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远期效果,抽取我院近一年收治的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58例,现将比对结果和过程进行如下叙述。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研究抽取的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58例均为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由临床证实。其后依据患者治疗方法差异性均分两组,即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例数各29例。实验组29例患者中,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60岁,年龄跨度经计算后为(70.5±4.6)岁。参照组29例患者中,最大年龄为82岁,最小年龄为61岁,年龄跨度经计算后为(71.7±4.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由统计工具进行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可比性显著。本组所有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自愿参与实验调查后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进入医院后予以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以及硝酸甘油、他汀类调脂药物,同时根据患者基础情况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用药剂量。实验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在手术前需予以患者负荷量阿司匹林,使用剂量为300mg,负荷剂量氯吡格雷,使用剂量为600mg。穿刺路径一般选择右桡动脉,血管迂曲者可穿刺股动脉,介入术前给予普通肝素,按照每公斤体重100单位给药,在此期间需配合血管造影,随后结合造影结果合理选择支架,同时可以依据病变血管内径决定[2],而后实施经皮冠张动脉期介入治疗。患者完成手术后需再次服用阿司匹林,并配合氯吡格雷,使用剂量分别为100mg、75mg,一天一次,氯吡格雷术后一般服用1年后停药,其他按照常规给予他汀、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

1.3指标观察

实验组和参照组患者治疗后,对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术后严重出血情况进行统计,同时记录一年后的生存率、死亡率和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率,最后将研究结果予以详细记录。

1.4数据检验

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数据结果均选择软件包(SPSS19.0)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呈现形式分别为百分率、均数±标准差,检验方式为卡方和t值,组间检验结果呈现统计学意义则表示P<0.05。

2.研究结果

2.1实验组和参照组术后严重出血和MACE发生情况

实验组患者予以介入治疗,2例患者术后严重出血,2例患者发生MACE事件,比例经计算后分别为6.9%,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后,8例患者术后严重出血,9例患者发生MACE事件,比例经计算后分别为27.6%、31.0%,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统计学意义形成,χ2=4.3000,5.4971,P<0.05。

2.2实验组和参照组术后死亡率、生存率和严重出血情况

实验组患者予以介入治疗1年后,随访28例患者生存良好,比例为96.6%,1例患者死亡,比例为3.4%,1例患者严重出血,比例为3.4%;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后,20例患者生存良好,比例为68.9%,8例患者死亡,比例为27.6%,10例患者严重出血,比例为34.5%;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统计学意义产生,χ2=7.7333,9.0870,P<0.05。

3.讨论

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引发因素与冠脉斑块破裂存在相关性,若给予与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使心源性猝死几率进行降低。从以往的治疗方法来看,临床常选择常规药物治疗,如:血栓药物、他汀类药物以及阿司匹林,该药物可以起到抗血小板作用,但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近年来,介入治疗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临床的高度认可,该治疗方法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与此同时疗法可以使患者的症状得以改善,同时使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使心功能改善的同时使其生存质量进行有效提升[3]。但是在治疗期间需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时间进行控制,避免术后出现出血[4]。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予以介入治疗,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低,1年后实验组的死亡率和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率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低,生存率96.6%明显高于参照组的68.9%,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统计学意义形成,这一研究结果与既往的结果类似[5]。

综上可知,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可以使死亡率进行降低,使生存质量进行提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炫生,张励庭,刘卫其等.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远期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01-2303.

[2]陈申杰,朱敏,许海宾等.介入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3,13(2):99-101.

[3]邹鑫.糖化血红蛋白对绝经后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5.

[4]李军,杨慧玲.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清IL-6、hs-CRP及血脂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5):2846-2848.

[5]史正山.冠脉内注射及静脉泵入欣维宁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4):150-151.

标签:;  ;  ;  

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远期效果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