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和汤治疗内科疑难杂症举例

养和汤治疗内科疑难杂症举例

一、阳和汤治疗内科疑难病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蒋姗,李云,郭杰,刘晓谦,王悦,樊佳,闫利华,王智民[1](2022)在《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经典名方吴茱萸汤主治病症及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吴茱萸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着《伤寒论》,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全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组成,具有温中补虚、散寒降逆之功。该文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归纳吴茱萸汤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为明确吴茱萸汤的"病-症-方-药"内在关系及其现代临床适应症、临床参考用量提供依据。全文以"吴茱萸汤"为关键词,搜集了2000~2020年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出现的253例完整病例,涉及中药处方292首。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病案数据库,对其现代临床应用主证范围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其辨证特点、发病规律、用药规律等进行总结。结果发现,吴茱萸汤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广泛,主要治疗头痛、眩晕、呕吐、泄泻、痛经、恶阻等病证;症状以"虚、寒、逆"为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神疲乏力、手足厥冷、纳差、面色晦暗、眩晕、恶风寒、腹痛、大便溏泄、腹胀、寐差及舌淡苔白、脉沉弦细等;发病主要集中在女性及中年人群;用药大多随症加减,原方药物剂量以吴茱萸6~15 g,生姜10~15 g,党参10~15 g或人参9~12 g,大枣4~6枚为常见,加味按频次高低依次为半夏、白术、茯苓、甘草、川芎等。

朱红梅[2](2021)在《基于现代医案的郁证证治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郁证是以情志不舒、情绪低落、胸闷、胁肋胀满或疼痛,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易复发性、难治愈性成为医学界的难题。现代医学主要通过抗抑郁药物治疗,传统医学治疗郁证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研究中医医家临床治疗郁证用方用药等经验至关重要。郁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狭义的郁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从狭义郁证的现代医案入手,探讨现代医家治疗郁证的证治规律,并对现代郁证医案的用方用药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辨治思路和用方用药借鉴。方法:全文一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郁证的文献研究,一共分为两个方面论述:第一,探究郁证的源流,分别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理论探源。第二,现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发现现代医家治疗临床常见的抑郁症,多采用中医治疗郁证的方法进行治疗。二、郁证现代医案研究方面,通过CNKI、VIP、CBM等数据库相关期刊,按照如下条件进行文献检索:1.关键词=郁证or梅核气or脏躁or百合病or不寐;2.篇名=(医案or验案or治验or案or举例or举隅)and关键词=(郁证or梅核气or脏躁or百合病or不寐),检索年限2000年1月至2020年6月,收集治疗数据库中中医疾病诊断明确为郁证、脏躁、梅核气、百合病、不寐等相关医案。并根据纳入排除规范进行逐步筛选,有关联的文献共187篇,最终确定纳入的病例225例,对符合要求的文献用Excle建立数据表,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发现,近30年来,关于郁证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加。郁证患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以18到65岁年龄阶段为主,以青、中年女性为多。郁证病因多为情志因素导致,主要病因为情志不舒、忧郁、悲、怒。郁证以实证、虚实夹杂证为多。郁证的常见证型有痰气郁结、肝气郁结、肝郁脾虚、阴虚火旺、心神失养、胆热痰扰、气滞血瘀、心肝失调、气郁化火、肝郁气滞,痰气互结、肝气郁结,心肝血虚、肝肾两虚、肝郁气滞、肝郁血虚证。郁证的常见症状:失眠、胸闷、善太息、纳差、心烦、咽喉异物感、多梦、情绪低落等症状为主。郁证的舌象以舌红苔黄为多;脉象方面,常见单脉为弦脉;复合脉以弦细为主。现代医家在治疗郁证中,常用治法有疏肝、理气、化痰、安神;常用的高频方剂依次为温胆汤、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逍遥散等方剂。治疗郁证最高频的药物有:柴胡、茯苓、半夏、酸枣仁、白芍、当归、陈皮、川芎、香附、合欢皮、白术等30味中药,其中以理气、补虚、安神类药物为主,其中以归肝、心、脾经药物为多。常用药味为苦、辛、甘。结论:1.郁证发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以中青年女性最多。2.郁证的舌苔以舌红苔黄为主,脉象以弦细为主。3.郁证常见证型为痰气郁结、肝气郁结、肝郁脾虚三种。4.郁证常用治疗方剂有温胆汤、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等;最常用柴胡、茯苓、半夏、酸枣仁、白芍、当归、陈皮、川芎、香附、合欢皮、白术等30味中药,其中以理气、补虚、安神类药物为主,其中以归肝、心、脾经药物为多。常用药味为苦、辛、甘。5.现代郁证的证治规律与《金匮要略》记载的相关郁证的辨治规律基本上一致,只是现代医家治疗郁证用法用药更加广泛灵活,这是现代医家对仲景辨治疾病思路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郭锦晨[3](2021)在《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相关学术着作及医案,总结明清新安医家总体治疗眩晕的特色,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处方用药规律,以期传承新安医学及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近30年名老中医运用新安名方程国彭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临证用药规律,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探究其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文献追溯法、分类整理法、纵横联系研究法等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相关学术着作及医案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汪机、孙一奎、余淙、叶桂、汪文绮、程国彭、程文囿、方肇权、程有功等治疗眩晕的经验,总结归纳明清新安医家总体治疗眩晕的特色。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2.0、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V2.5)等对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医案处方用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聚类、熵层次聚类新方及主成分因子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等对近30年名老中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医案症状、用药进行频次统计、主成分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通过TCMSP、TCMID、SEA等筛选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有效成分及靶蛋白,通过Genecards、OMIM、Drug Bank、TTD等筛选出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利用Venn在线软件获取共同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绘制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用Cyto NCA进行筛选,用MCODE进行PPI网络聚类。利用DAVID数据库和和R语言3.6.3中cluster Profiler包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采用Auto Dock Vina进行配体和受体的半柔性分子对接,最后运用Py MOL、Lig Plot+、MOE软件进行三维和二维可视化分析。结果明清新安医家认为眩晕之症有内外虚实不同,实者,病理因素有痰、火、风、瘀,孙一奎、孙文胤、方广、余午亭、徐春甫、洪参岐、程国彭、汪文绮、汪昂、吴迈、汪启贤等认为尤以痰为重,常有上焦有痰、痰浊中阻、痰热上扰、肝火挟痰、风痰上扰、肝阳上亢、痰瘀互阻等;虚者多因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汪机、吴正伦、程敬通、汪宦、吴楚、吴洋、罗周彦、吴崐、方肇权、郑重光等尤为重视气血不足致眩,气虚包括中气(脾胃之气)虚、元气虚、肾间动气不足等,血虚包括肝血虚、营血虚等,孙一奎、程国彭、汪文绮、罗周彦、汪汝麟、郑重光等重视肾阳不足致眩,阳虚包括脾阳虚、肾阳虚等。以虚为本,邪实为标,虚实可单独为患,虚实之间亦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证。外风内风皆可感,叶天士、程杏轩、程有功、洪桂、王仲奇等认为以阴虚阳亢动风为主,阴虚包括肝阴虚、肾阴虚、心阴虚等。新安医家认为眩晕病位在于脑(心神),病变脏腑主要责之于肝(胆)、脾(胃)、肾,与心、肺因五行相互关系也具有一定联系。辨证治疗方面,气血不足者,擅用参芪归术培补气血;阴虚阳亢者,喜用滋水涵木和阳息风;痰浊中阻者,常用二陈化裁培土化痰;下元虚惫者,温补脾肾阳气冀其运化;坎离失交者,补养水火根基精神乃治;病关情志者,重视内观静养治疗思路。用药方面,新安医家承历代医家经典方剂,灵活运用,大胆创制新方,如改正四君子汤、改正四物汤、湿痰汤、血虚眩晕汤、气虚眩晕汤、清上丸、壮元汤、香砂六君子汤、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擅用药对配伍,如人参、黄芪,龟甲、牡蛎,半夏、陈皮,半夏、天麻,白芍、生地黄,珍珠母、牡蛎,苦丁茶、夏枯草等。203例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医案处方涉及239味中药,累计用药频次2120次,平均频次9次,使用频次<9次的中药137味(470次),占比为22.17%,使用频次≧9次的中药66味(1650次),占比为77.83%。中药共归18大类,主要为10类,其中补虚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位居前5位。四气方面,寒性药、温性药出现和使用最为频繁;五味方面,味甘药、味苦药、味辛药运用最为频繁;归经方面,归肝经药、肺经药、脾经药、肾经药和胃经药出现最为频繁,归肝经药、肺经药和脾经药使用最为频繁。共涉及7个病位证素和12个病性证素,频次较高的病位证素为肝、脾、肾,频次较高的病性证素为痰(湿)、动风、阳亢、火(热)、阴虚。得到二项关联药物组合31组,三项关联药物组合32组,四项关联药物组合29组。核心处方组成为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术、人参、天麻、白芍。得到19组药物聚类组合,熵层次聚类得到治疗眩晕的15个新方,共提取出22个中药公因子。180例医案包括1673条症状记录,2527条中药记录,对应144种症状,187味中药,症状前六位是眩晕、恶心、食少、乏力、呕吐、苔白腻,中药前六位是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主成分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5个症状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8.004%,系统聚类共得到11组中药聚类组合,关联规则得到中药之间二、三、四项关联组合32项,症状和中药之间二、三、四项关联组合28项。共筛选出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193个化合物,整理得到330个靶点,与眩晕相关疾病有149个共同靶点。PPI网络发现STAT3、CXCL8、EGFR、VEGFA、MAPK14、EP300、MAPK3、CTNNB1、JUN、AKT1、MAPK8、CCND1等可能是关键治疗靶点,GO分析共包含2827条富集结果,其中生物过程2480条,分子功能203条,细胞组成144条。KEGG通路分析发现176个条目,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关键靶点对接较好的成分有豆甾醇、槲皮素、β胡萝卜素、山奈酚、天麻素、谷固醇。结论1.明清新安医家认为眩晕病因病机虚实兼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实者,病理因素有痰、火、风、瘀,尤以痰为重,虚者多因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虚实可单独为患,虚实之间亦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2.辨证治疗方面,别具特色,新安医家承历代医家经典方剂,灵活运用,大胆创制新方,擅用药对配伍,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与传承。3.数据挖掘方法对新安医家眩晕医案处方从多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印证了理论研究的结果,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广度深度,弥补了文献理论研究的局限。4.新安程国彭半夏白术天麻汤8味药方简力宏,紧扣脾虚生痰、肝风内作、风痰上扰之病机,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现代名老中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所治眩晕的病因常有风痰、肝风、肝火、痰浊、脾虚、瘀血等,以本方合用可兼治肝阳上亢、痰浊上蒙、气血亏虚、瘀血阻窍等眩晕的不同证候和阶段。5.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推测半夏白术天麻汤通过槲皮素、山奈酚、豆甾醇、β-谷甾醇、天麻素、β-胡萝卜素等潜在药效成分协同作用于STAT3、CXCL8、EGFR、VEGFA、MAPK14、EP300、MAPK3、CTNNB1、AKT1等多个靶点,通过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参与管径调节、循环系统中的血管过程、活性氧代谢过程、氧化应激反应等发挥治疗眩晕的作用,初步揭示了半夏白术天麻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机制。

蔡铁如,刘珍,徐琦,杨届,邓天好[4](2018)在《湖南省农村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况(二)》文中指出(续上期)5常德、岳阳地区5.1常德周汉清古方新用,收到奇效。其以完带汤加减治疗各种疾患,如慢性肾炎、慢性痢疾、皮肤瘙痒、鼻衄[198-199];乌贝四君子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理中汤加味治疗腋汗、麻黄汤加味治久嚏不止、白虎加桂枝汤应用于外感病表里同病之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皮肤奇痒症、苓桂术甘汤治耳聋、贝母散治疗慢性咽喉炎、大承气汤加麦

杨舒淳[5](2016)在《李玉贤内科学术思想总结及“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李玉贤主任医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和学术传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在治疗内科等疑难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擅长脾胃病、肺系疾病、心系疾病、肝胆病及肾系疾病等多学科疾病诊治。李老师学验具丰,因此,其独特的学术思想观点和临床诊疗经验需要学生去整理挖掘,借助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去揭示其机理,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二、研究目的:(一)通过理论学习和跟师实践,追溯整理李老师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李师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特别侧重于整理李师对脾胃理论研究的新观点和内科某些专病的特色诊疗经验,较为全面的继承李老师在内科疾病诊疗方面经验和学术思想精华。(二)为了能更好的学习和继承李玉贤老师治疗消化系统疑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经验,选用李师在临床治疗CAG中应用最多,且有效的经验方“和胃汤”,通过多因素的统计学分析,科学评价“和胃汤”治疗CAG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索和揭示“和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理。三、研究方法:(一)理论研究部分1采用整理分析归纳法和访谈法,学习归纳李师曾经深入研究过的中医经典和历代医家着作及医案等中的精华,追溯李师学术思想的成长过程和形成的源流,总结梳理出李玉贤老师的学术思想渊源。2采用总结提炼法和访谈法,将跟师学习、李师授课、李师着作和访谈交流等内容进行整理挖掘,提炼出李师诊治内科疾病的诊疗思路和理论特色体系,总结形成李师的内科疾病诊疗学术思想体系。(二)临床研究部分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开展“和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CAG的临床疗效研究。将100例符合寒热错杂型CAG属胃脘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和胃汤”免煎剂口服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胃复春片口服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应用治疗前后积分(临床证候、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试验室评估指标(胃蛋白酶Ⅰ和Ⅱ、胃泌素-17等)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评价“和胃汤”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和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理。四、研究结果:(一)李玉贤老师学术思想渊源李师学术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名师教诲,以及对中医经典和历代医家着作的不断研究学习。其中,对其学术思想形成最有影响力的名家有三位;《内经》的学术理论体系对其诊疗思维框架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之功;《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和治疗内伤杂病的专病专方用药体系是指导其临床实践的指南;历代名家着作思想精华丰富了其学术思想的内涵。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最终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内科杂病诊疗思想体系。(二)李玉贤老师内科学术思想概述及临床经验总结针对内科杂病诊治,李师首重脾胃在疾病演变和转归中的养正作用,重视对“脾胃学说”的理论研究等,对临床诊治慢性病和疑难杂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李师对内科各系统疾病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内科病以系统分类,总结各自的发病特点、病情演变规律、诊疗特色和重点等,对临证实践中疾病鉴别和诊断用药等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1)治脾胃肠病,提倡分治和合治的诊疗思路。(2)治肝胆系疾病,主张从肝胆脏腑病、肝胆之经络病、肝胆与其他脏相互传变之病、情志病等四大类分类论治。(3)治肺系疾病,善用辛凉复辛温法治外感热病的寒包热证;用金水相生法治内伤肺系疾病。(4)治肾系疾病,主张根据病因病机不同按照专病分而论治。(5)治疗心系疾病,重视“心脉以通为用”之法的应用。李师诊治内科系统疾病注重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病机演变和后天脾胃的养正作用,将各系统疾病以系统分类和专病分治为主线,每种病均从辨病机-立治法-选主方-论用药加减等入手,李师创立的各种治法及验方,即可单法单方使用,又可合法合方加减用之。其擅治内科疑难杂病,对胸痹、心悸、心衰、肺癌、肾癌、肝癌、胃脘痛等诊治均有其独到见解。(1)胸痹以虚实夹杂证多见,是因心阳本虚,又兼各种病理因素交互作用,导致痰浊瘀血阻滞心络而发病,李师临证善用化痰宽胸,益气通脉之法治疗。(2)心悸的发生与心中阳气不主令等关系密切,其中以心阳不足兼血虚血瘀最难治。李师临证善用温阳通脉,补血宁心之法治疗。(3)根据本地区风眩发病的地域特色,以阴虚阳亢兼痰瘀互结之证为多,李师临证善用滋肾平肝、化痰通脉配合健脾泄浊之法治疗。(4)心衰成因复杂,以心肺两虚为本,痰、瘀、水饮等病理因素交互作用为标,李师临证善用益气强心、化痰通脉配合温阳利水之法治疗。(5)治中风重视本气自病与夹邪,主张分期论治,李师善用益气通脉,化痰开窍之法治疗中风病失语。(6)治疗肺病久咳之症,多从肺肾论治。李师善用金水相生、化痰止咳之法治疗。(7)治肺癌,从久病阴损导致肺肾两虚兼毒邪内蕴辨证。李师善用金水相生兼解毒消症之法治疗。(8)治肾病水肿,主张分期论治,从肺脾肾三藏俱病,水阻气滞辨证。李师善用健脾理气,温肾利水法治疗。(9)治肾癌,从脾肾两虚、浊毒凝滞辨证,善用健脾益肾兼解毒泄浊消症之法治疗。(10)治肝癌,擅长从肝郁脾虚、湿阻毒凝辨证,拟疏肝健脾兼解毒消症之法治疗。(11)治CAG,擅长从寒热错杂辨证,善用辛开苦降兼解毒生肌等法治疗。(三)学生对李玉贤老师多学科杂病临床诊治经验的继承与创新学生通过对李师临床经验的整理挖掘,在总结提炼李师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受益颇深,达到了学用相长,并使其中医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大增。在临证中应用李师的诊疗思路和验方大胆灵活,并能加以创新,使学生在诊治某些肺系疾病等多学科杂病方面,初步形成自己较为完善的创新性诊疗思路,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四)临床研究部分:应用“和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在改善临床证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胃镜积分等级评估,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根据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估:单变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对CAG胃粘膜炎性改变、萎缩等疗效略优于对照组,对肠化的疗效评定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学指标评估,PGI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PGⅠ/Ⅱ、G17比较,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由试验室结果观察分析发现,患者的病理组织学改善与PGⅠ、PGⅠ/Ⅱ、G17增幅相关密切。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五、研究结论:(1)李玉贤主任医师的核心学术思想是“治病必求于本”的“三观”诊疗思维体系:①阴阳为本的平衡观;②病机为本的衡动观;③后天为本的脾胃观。重视脾胃在疑难杂病演变和转归中的养正作用。(2)诊治内科各系统疾病以系统分类和专病分治为主线,每种病均从辨病机-立治法-选主方-论用药加减等入手是其临床经验特色。(3)李师认为,本地区CAG患者以寒热错杂证为多,临证以辛开苦降为大法兼用解毒生肌等法治疗,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这一学术观点得到了临床研究结果的证实。

李园白[6](2010)在《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往利用信息学方法研究中医药数据时主要是发现共性规律,但中医医案文献的主要贡献却恰恰在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方面,因而需要建立一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学方法来评价中医数据。医案传千载而不衰,古今文献中关于医案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纷繁多样,然而当研究者需要获取医案中某些特殊的辨证及处方情况时,还存在一定困难。故本研究以哮喘医案为范例,利用现有的信息相似度比较技术,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医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为测度医案的辨证和处方的特殊性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需求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进行小规模调查。调查对象为三级甲等医院初、中、高级临床医师,共收回86份有效问卷,经统计分析后认为:医案特殊性评价研究受到临床医师的肯定,并认为“辨证”和“处方”这两点较适于作为医案特殊性的评价点。第二部分确定研究对象:在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分为被评价对象和参照对象,被评价对象是被评价的主体,而参照对象是凸显被评价对象特殊性的参照物。通过调查425种中医疾病文献发表量,分析不同疾病诊治复杂程度等因素后,最终确定哮喘作为被评价病种;同时比较分析了期刊医案、专着医案等不同载体的医案特点,发现期刊医案最具有特殊性这一特色,故最终确定以发表于期刊的中草药治疗哮喘有效医案为被评价对象,并制定了筛选细则,共筛选文献1347篇,时间限定为20年(1988年至2007年)。参照对象需要具有“普遍性”特征,故选择公认度较高、研究病例数较大、流传较久的哮喘诊疗文献信息作为参照对象。经调研确定参照对象信息来源为:中国方剂数据库(涉及书籍240种)、10例以上哮喘临床研究文献(涉及文献1293篇)、书籍中记载哮喘的相关知识(涉及书籍44种)。第三部分确定评价具体目标:遵循评价目标有意义及有可比性的原则,并根据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中药处方的特殊性”及“辨证特殊性”作为评价具体目标。第四部分遴选评价指标:本研究以筛选有效信息为目标,故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中药名称、中药剂量、中药功效、证候的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证素及基本证候。第五部分评价指标的预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之间的(量纲)度量单位及变化幅度不同,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中药的常用剂量不同。故本研究对中药名称、中药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名称四个方面的指标信息进行了预处理,即规范化处理:①中药名称规范处理:采用词典排序、正异名顺序标注建立标准表的方法处理中药名称,原文的中药名称被规范修动的比例为20%左右,处理后的规范数据占总数据的95%左右。②中药剂量规范处理:在以往指标标准化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研究的中药剂量规范化公式,对中药剂量进行处理,消除了中药之间不同常用剂量范围所造成的计算误差。③中药功效预处理:根据中药功效、剂量信息,提出了功效信息处理方式,形成处方的功效信息集合。④证候指标预处理:运用从简单到复杂多层次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对证候指标进行预处理,共提取“病位”、“病性”、“病位-病性”等证候单元565个。第六部分评价模型的确定:本研究的评价模型使用相似度模型来计算特殊性。根据两个主要评价目标即“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和“证候特殊性评价”的不同特性,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相似度模型进行计算。其中中药处方的特殊性评价模型采用了三层分析法:一层为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二层为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三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其中一层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通过比较Jaccard算法和Dice算法两种集合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对于被比较双方的相似部分与非相似部分应设置相同权重,故最终选择Jaccard相似系数作为计算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方法。二层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通过比较“相关系数比较法”和“夹角余弦比较法”这两种矢量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夹角余弦比较法”的计算结果取值范围、取值趋向等方面特点比较适合组成剂量相似度比较,故最终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进行处方组成剂量的比较。三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处方功效被评价信息与处方组成剂量信息类似,故同样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计算处方功效相似度。而证候相似度的计算模型,与处方信息不同,是文本信息比较,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计算模型、空间向量模型、本体中概念相似度计算模型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敏感度较好、操作性较强,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计算进行证候相似度计算。第七部分评价结果计算:本研究按照评价指标采集、指标预处理、评价模型计算一系列步骤,进行哮喘医案被评价对象及参照对象的相似度比较,并制订出结果划分规则,筛选出有特殊性意义的被评价对象。被评价的中药处方信息共2779个,通过计算得出结论:①“全特殊处方信息”为0个,即被评价对象中没有处方组成、剂量、功效三方面信息均为特殊的处方信息。②“部分特殊处方信息”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信息”557个、“特殊处方组成剂量信息”16个,“特殊处方功效信息”0个。此类信息是从组成、剂量、功效三个角度分别独立分析,其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及特殊处方组成剂量,均有部分阳性结果,而特殊处方功效信息方面并没有阳性结果。③“一般处方信息”为375个,即有375个处方信息基本没有新意,与普通成熟的处方信息基本雷同。另外除了上述三类处方结果外,还存在一些其他处方信息,本研究认为无意义故未予分类。证候信息共1506个,其中特殊证候为0,部分特殊证候为258个,常见证候为1248个。第八部分辅助软件开发:本研究开发了三个软件以辅助课题的评价工作,主要用于处理本研究中计算量大、手工难以处理、易出错的几个环节,提高计算的效率和准确率。其中“中药规范系统”辅助中药名称、剂量、功效标准表的建立,“正异名修正系统”可以辅助中药名称等规范工作,“方剂相似识别系统”可以进行相关方剂相似度的计算。小结:本研究的创新性贡献在于利用信息学分析方法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包括从处方药物组成、处方组成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四方面进行医案特殊性研究,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探求医案中特殊辨证和用药的信息。从研究结果分析,医案在辨证方面特殊性不高,大多数医案的辨证信息都在以往成熟文献中提及过;而在方剂特殊性方面具有阳性结果,其组成和剂量都筛选出一些较特异的处方,这些特异性用药信息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开拓思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新视角。本研究在特殊性评价方法学上进行了探索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特定的评价指标处理方法、处方多层次相似计算方式及证候单元相似度的计算思路,最终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相似度度量方法,并提出了特殊性计算结果的分类规则,在中医药处方和辨证信息相似性研究方面,提供了有意义的方法学上的探索和实践应用范例。

张保国,梁晓夏,刘庆芳[7](2009)在《阳和汤现代临床应用》文中认为

梁晓夏,张保国,刘庆芳[8](2009)在《当归四逆汤现代临床运用》文中研究指明

肖雅[9](2004)在《阳和汤抗肿瘤作用及其局部免疫学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阳和汤的抗肿瘤作用,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有可能的局部免疫学机制。为温法治疗肿瘤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1、抗肿瘤实验。选用小鼠肉瘤S180(A)、肝癌HepA瘤株,分别移植于昆明种小鼠左后肢外侧皮下,随机分为阳和汤小、中、大剂量组、化疗组(CTX或5-FU)和模型对照组,末次给药次日处死动物,剥离瘤块,称重,计算抑瘤率。选用小鼠艾氏腹水癌(EAC)瘤株,接种于昆明种小鼠腹腔,分组同前,给药9天,观察记录每组小鼠生存期,计算生命延长率。2、对荷艾氏腹水癌(EAC)小鼠腹水中相关细胞因子(CK)浓度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杀伤活性影响的实验。昆明种小鼠腹腔接种EAC瘤株,分组同前。末次给药次日,无菌抽取腹水,采用ELISA法观察腹水中IL-2、IFN-γ、TGF-β1的浓度;末次给药次日,无菌抽取腹水,分离TIL和自身肿瘤细胞(ATC),以MTT法测定TIL的杀伤活性。 结果:1、阳和汤小、中、大剂量对S180(A)的抑制率分别为0.67%、18.79%、39.60%,小、中、大剂量对HepA的抑制率分别为2.72%、19.05%、34.69%,大剂量组瘤重与模型对照组瘤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和汤小、中、大剂量组荷瘤小鼠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26.56%、48.44%、36.72%,中、大剂量组生存期与模型对照组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剂量组生存期与模型对照组生存期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阳和汤小、中,大剂量组IL-2浓度分别为76.75±22.47pg/ml、97.97±24.23pg/ml、112.11±24.06pg/ml;IFN-γ的浓度分别为13.88±4.26pg/ml、16.93±4.24pg/ml、17.15±4.78pg/ml,阳和汤中、大剂量组IL-2、IFN-γ浓度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和汤小、中、大剂量组TGF-β1浓度分别为3906.25±1414.90pg/ml、2695.31±1610.32pg/ml、2304.66±1392.92pg/ml,阳和汤中、大剂量组TGF-β1浓度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和汤小、中、大剂量组TIL的杀伤活性分别为9.52%±3.49%、12.93%±3.73%、14.14%±2.93%,阳和汤中、大剂量组TIL杀伤ATC活性均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阳和汤大剂量对移植性S180(A),HepA瘤株有一定抑制作用。阳和汤三个剂量均能延长荷EAC小鼠生存期。2、阳和汤中、大剂量能增加荷EAC小鼠腹水局部ILZ、IFN一Y浓度,降低TGF一口1的浓度,并能体内活化EAC中TIL杀伤活性。因此调节肿瘤局部免疫是阳和汤抗肿瘤作用可能的机制之一。

张国瑲[10](2002)在《阳和汤治疗内科疑难病举隅》文中提出 阳和汤系王洪绪《外科全生集》所载之方剂,由熟地、鹿角胶、肉桂、麻黄、白芥子、炮姜、甘草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为治疗外科阴疽的代表方剂。但考其组方配伍,凡阳气虚

二、阳和汤治疗内科疑难病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阳和汤治疗内科疑难病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经典名方吴茱萸汤主治病症及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收集
    1.2 医案纳入标准
    1.3 医案排除标准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病证分布规律
    2.2 症状分布规律
    2.3 舌、脉分布规律
    2.4 吴茱萸汤证一般发病规律
        2.4.1 依据不同人群的发病规律
        2.4.2 依据主证的发病规律
    2.5 吴茱萸汤一般用药规律
        2.5.1 吴茱萸汤原方药物用药规律
        2.5.1. 1 吴茱萸
        2.5.1. 2 姜
        2.5.1. 3 参
        2.5.1. 4 大枣
        2.5.2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配伍规律
        2.5.3 吴茱萸汤服法规律
3 总结

(2)基于现代医案的郁证证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1 古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
        1.1 郁证的概念
        1.2 郁证的源流
    2 现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
    小结
第二部分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的来源
        2.2 资料收集标准
        2.3 资料整理规范
        2.4 医案纳入
        2.5 数据分析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1 郁证研究文献发表趋势
        3.2 情志病因统计分析
        3.3 证型分析
        3.4 郁证病位的分布
        3.5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3.6 症状统计分析
        3.7 治法统计分析
        3.8 运用方剂统计分析
        3.9 高频次药物、归经、性、味统计分析
        3.10 性别统计分析
        3.11 患者年龄阶段统计分析
    4 讨论
        4.1 《金匮要略》郁证的证治特点
        4.1.1 病因特点
        4.1.2 病机特点
        4.1.3 辨证论治特点
        4.2 现代郁证证治规律与《金匮要略》
结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郁证的国内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结论

(3)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理论研究
    1 古代医家及着作对眩晕的认识
        1.1 眩晕的病名溯源
        1.2 眩晕的病因病机
        1.3 眩晕的辨证治疗
    2 现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
        2.1 邓铁涛
        2.2 路志正
        2.3 颜德馨
        2.4 颜正华
        2.5 方和谦
        2.6 李振华
        2.7 刘志明
        2.8 段富津
        2.9 张学文
        2.10 李士懋
        2.11 熊继柏
        2.12 王乐匋
第二部分 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研究
    1 代表性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
        1.1 汪机
        1.2 孙一奎
        1.3 余淙
        1.4 叶桂
        1.5 汪文绮
        1.6 程国彭
        1.7 程文囿
        1.8 方肇权
        1.9 程有功
    2 总体诊治眩晕经验
        2.1 病因病机方面
        2.1.1 虚实兼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2.1.2 外风内风皆可感,以阴虚阳亢动风为主
        2.1.3 实者,病理因素痰、火、风、瘀,尤以痰为重
        2.1.4 虚者,责之于脏腑气血阴阳四端
        2.2 病位在脑(心神),发病与脏腑密切相关
        2.3 辨证治疗方面
        2.3.1 气血不足,擅用参芪归术培补气血
        2.3.2 阴虚阳亢,喜用滋水涵木和阳息风
        2.3.3 痰浊中阻,常用二陈化裁培土化痰
        2.3.4 下元虚惫,温补脾肾阳气冀其运化
        2.3.5 坎离失交,补养水火根基精神乃治
        2.3.6 病关情志,重视内观静养治疗思路
        2.4 灵活用药,擅用药对
第三部分 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录入
        1.4 数据规范化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中药频次、频率分析
        2.2 中药的类别分析
        2.3 中药的药性药味归经分析
        2.4 证素频次、频率分析
        2.5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6 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2.7 中药系统聚类分析
        2.8 熵层次聚类新处方分析
        2.9 中药主成分因子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频次、频率
        3.2 中药类别
        3.3 中药性味归经
        3.4 证素频次、频率
        3.5 中药关联规则
        3.6 中药复杂网络
        3.7 中药系统聚类
        3.8 熵层次聚类新处方
        3.9 中药主成分公因子
第四部分 新安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规范化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及疾病频数分析
        2.2 症状、药物频数分析
        2.3 症状因子分析
        2.4 中药聚类分析
        2.5 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潜在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主要软件和数据库
        1.2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的预测
        1.3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靶点预测
        1.4 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预测
        1.5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1.6 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1.7 核心化学成分和靶点的筛选
        1.8 PPI网络聚类
        1.9 药物-疾病交集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
        1.10 分子对接
        2 结果
        2.1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
        2.2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的靶点
        2.3 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
        2.4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2.5 药物-疾病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2.6 核心化学成分和靶点的筛选分析
        2.7 PPI网络聚类分析
        2.8 药物-疾病-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2.9 分子对接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半夏白术天麻汤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湖南省农村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况(二)(论文提纲范文)

5 常德、岳阳地区
    5.1 常德
    5.2 岳阳
6 小结与展望

(5)李玉贤内科学术思想总结及“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一、李玉贤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渊源
    1 李玉贤主任医师简介
    2 李玉贤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渊源述要
        2.1 中医经典构建了李老师学术思想的总体框架
        2.2 历代名家着作精华丰富了李老师的学术思想内涵
        2.3 受当代名家教诲,临证活用经旨
        2.4 受名家影响,临证重视医案风格和内涵
        2.5 师古通今,融汇新知
    3 小结
二、李玉贤主任医师内科系统学术思想概述及临床经验总结
    1 李玉贤主任医师内科学术思想概述
        1.1 学术思想
        1.2 内科疾病诊治经验概述
    2 李玉贤主任医师内科疾病诊治临床经验总结
        2.1 胸痹的辨治经验
        2.2 心悸辨治经验
        2.3 从滋肾平肝、化痰通络配合健脾泄浊法治疗风眩的辨治经验
        2.4 心衰辨治经验
        2.5 中风病辨治经验
        2.6 从金水相生法论治内伤久咳经验
        2.7 从金水相生兼解毒散结法治肺癌经验
        2.8 慢性肾炎水肿辨治经验
        2.9 从健脾益肾兼解毒泄浊消瘸法辨治肾癌经验
        2.10 从健脾疏肝兼解毒消瘸法辨治肝癌的经验
        2.11 应用辛开苦降兼解毒生肌等法治疗寒热错杂型CAG辨治经验
三、学生对李玉贤老师临床经验的继承与创新
    1 经方验方合用治疗肺系疾病
        1.1 从三阳合病论治小儿感冒高热不退
        1.2 化痰通络与透邪出表法并用治鼻渊
        1.3 内外合法根治哮病
    2 活用名师诊疗思路治杂病
        2.1 根据年龄辨治汗证
        2.2 疏肝理气与解毒散结法合用治疗不明原因胸胁疼痛
        2.3 从三焦气血津液失和论治不寐
    3 活用李师诊疗思路治怪病验案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诊治研究进展
    1 CAG的西医病名定义
    2 CAG的中医病名及症状学术渊源
        2.1 胃脘痛中医病名论述
        2.2 胃痞(痞满)中医病名论述
        2.3 CAG的中医相似症状论述
    3 CAG的中西医病因病机
        3.1 历代医家对胃脘痛和胃痞的中医病因病机的主要认识
        3.2 现代医家对CAG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4 CAG的中医辨证分型
        4.1 中虚气滞证
        4.2 脾虚痰瘀证
        4.3 脾虚湿阻兼瘀证
        4.4 寒热错杂证
        4.5 阴虚血瘀证
    5 CAG的中医治疗
        5.1 历代医家对胃脘痛及胃痞的治法论述
        5.2 “共识意见”中CAG的中医治法
        5.3 CAG的中医治疗的合法及选方用药
        5.4 CAG的治疗周期
    6 CAG的中成药及西医治法
    7 CAG相关性试验研究
    8 本研究用药相关内容综述
        8.1 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8.2 治疗组和胃汤部分用药的药理学研究分析
    9 CAG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0 本课题主攻方向
    参考文献
“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排除病例标准
        1.4 剔除、脱落以及中止试验的标准
        1.5 安全性观察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流程
        2.2 观测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基线资料均衡性检验
        3.2 两组临床疗效及试验室血清学指标评定对比
        3.3 安全性指标评价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正文
    1 评价目的和意义
        1.1 探索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
        1.2 筛选出辨证治疗独特的哮喘医案
    2 技术路线
    3 需求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被调查对象
        3.3 调查方式
        3.4 调查结果
        3.5 调查结论
    4 研究对象
        4.1 病种及文献来源的确定
        4.1.1 病种确定
        4.1.2 被评价对象文献类型
        4.1.3 参照对象文献来源
        4.2 被评价对象
        4.2.1 入选及排除条件
        4.2.2 被评价对象概况
        4.3 参照对象
        4.3.1 入选条件
        4.3.2 参照对象概况
        4.4 检索来源及方式
        4.4.1 公开信息检索来源
        4.4.2 评价对象检索方式
    5 评价目标
    6 评价指标
        6.1 特殊性指标选择
        6.1.1 中药处方的特殊性指标
        6.1.2 证候的特殊性指标
        6.2 指标预处理
        6.2.1 中药指标预处理
        6.2.1.1 中药名称的预处理
        6.2.1.1.1 中药名称标准表的建立
        6.2.1.1.2 其他不规范现象处理
        6.2.1.1.3 规范处理概况
        6.2.1.2 中药剂量的预处理
        6.2.1.3 处方功效的预处理
        6.2.2 证候指标预处理
    7 评价模型
        7.1 中药处方相似度评价模型
        7.1.1 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
        7.1.2 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
        7.1.3 处方功效相似度
        7.2 证候相似度评价模型
        7.2.1 三种评价模型比较
        7.2.1.1 空间向量模型计算
        7.2.1.2 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
        7.3 证候相似度评价模型
        7.3.1 三种评价模型比较
        7.3.1.1 空间向量模型计算
        7.3.1.2 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
        7.3.1.3 欧式距离计算
        7.3.2 证候评价模型选择
    8 评价结果
        8.1 评价结果处理
        8.1.1 中药处方相似度
        8.1.2 证候相似度
        8.2 评价结果概况
        8.2.1 中药处方评价结果
        8.2.2 证候评价结果
    9 辅助软件
        9.1 中药规范系统
        9.2 正异名修正系统
        9.3 方剂的相似识别系统
结论
    1 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
    2 评价方法学上进行探索
    3 数据规范上进行探索
展望
    1 方剂的查新工作可以开展
    2 中药、证侯信息的标准化工作待大力开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
    附录B 《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统计报告
    附录C 被评价对象文献名称详表
    附录D 参照对象书籍详表
    附录E 中医疾病临床研究数据库来源文献详表
    附录F 中国方剂数据库方剂来源详表
    附录G 证候单元详表
    附录H 处方特殊度结果(部分)
        表H-1 处方组成特殊度前50名
        表H-2 处方组成剂量特殊度前50名
        表H-3 处方功效特殊度前50名
    附录Ⅰ 证候特殊性前50名
致谢
个人简介

(7)阳和汤现代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外伤、骨科疾病
    1.1 骨结核
    1.2 股骨头坏死
    1.3 慢性骨髓炎
    1.4 骨折
    1.5 腰椎间盘脱出症
    1.6 骨肿瘤
    1.7 腰椎管狭窄症
    1.8 骨质增生
    1.9 髌骨软化症
    1.10 颈椎病
    1.11 强直性脊柱炎
    1.12 眩骨外上踝炎
    1.1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14 关节积液
    1.15 坐骨结节滑囊炎
2 治疗内科疾病
    2.1 慢性支气管炎
    2.2 支气管哮喘
    2.3 慢性阻塞性肺病
    2.4 冠心病
    2.5 病窦综合征
    2.6 病毒性心肌炎
    2.7 慢性心力衰竭
    2.8 消化性溃疡
3 治疗妇产科疾病
    3.1 原发性痛经
    3.2 卵巢囊肿
    3.3 盆腔炎
    3.4 乳腺增生
    3.5 慢性乳腺炎
4 治疗五官科疾病
    4.1 慢性鼻窦炎
    4.2 过敏性鼻炎
5 治疗皮肤科疾病
    5.1 寒冷性多形红斑
    5.2 系统性硬皮病
    5.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6 治疗男科疾病
    6.1 慢性附睾肿块
    6.2 阴茎硬结症
    6.3 男性乳房发育症

(8)当归四逆汤现代临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内科疾病
    1.1 冠心病
    1.2 缓慢性心律失常
    1.3 窦房结综合征
    1.4 消化性溃疡
    1.5 尿路结石
    1.6 肢端动脉硬化闭塞症
    1.7 手足发绀症
    1.8 血管神经性头痛
    1.9 多发性神经炎
2 治疗骨、外科疾病
    2.1 颈椎间盘突出症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
    2.3 神经根型颈椎病
    2.4 肩周炎
    2.5 骨折延迟愈合
    2.6 网球肘
    2.7 腰扭伤
    2.8 不宁腿综合征
    2.9 关节僵硬
3 治疗妇产科疾病
    3.1 痛经
    3.2 经期头痛
    3.3 月经周期性水肿
    3.4 尿道炎后综合征
4 治疗皮肤科疾病
    4.1 荨麻疹
    4.2 寒冷性多形红斑
    4.3 雷诺综合征
    4.4 冻疮
    4.5 皲裂
    4.6 慢性皮肤溃疡
5 治疗男科疾病
    5.1 精液不化症
    5.2 阳痿
    5.3 阴囊挛缩症
6 治疗五官科疾病
    6.1 暴聋
    6.2 放射性口腔炎、咽炎
7 结语

(9)阳和汤抗肿瘤作用及其局部免疫学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方法与结果
    1 阳和汤抗肿瘤作用实验
        1.1 阳和汤对小鼠肉瘤S_(180(A))的抑制作用
        1.2 阳和汤对小鼠肝癌HepA的抑制作用
        1.3 阳和汤对荷艾氏腹水癌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1.4 小结
    2 阳和汤对小鼠艾氏腹水癌中相关CK浓度及TIL杀伤活性影响的实验
        2.1 阳和汤对小鼠艾氏腹水癌中IL-2、IFN-γ的影响
        2.2 阳和汤对小鼠艾氏腹水癌中TGF-β_1的影响
        2.3 阳和汤对小鼠艾氏腹水癌中TIL杀伤活性影响
        2.4 小结
讨论
    1 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
    2 阳和汤的研究现状
    3 温法是中医抗肿瘤的重要治法
        3.1 王洪绪对癌的认识及阳和汤立论主旨
        3.2 癌为阴症,当以温热
        3.3 阳和汤组方特点分析与现代药理研究
        3.4 阳和汤抗肿瘤疗效分析
        3.5 调节局部免疫是阳和汤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机制之一
    4 阳和汤应用注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综述:阳和汤临床化裁应用进展
    2 附图:艾氏腹水癌中TIL杀伤ATC的形态学观察

四、阳和汤治疗内科疑难病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经典名方吴茱萸汤主治病症及用药规律分析[J]. 蒋姗,李云,郭杰,刘晓谦,王悦,樊佳,闫利华,王智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04)
  • [2]基于现代医案的郁证证治理论研究[D]. 朱红梅.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郭锦晨.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湖南省农村名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况(二)[J]. 蔡铁如,刘珍,徐琦,杨届,邓天好. 湖南中医杂志, 2018(09)
  • [5]李玉贤内科学术思想总结及“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杨舒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3)
  • [6]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D]. 李园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8)
  • [7]阳和汤现代临床应用[J]. 张保国,梁晓夏,刘庆芳. 中成药, 2009(10)
  • [8]当归四逆汤现代临床运用[J]. 梁晓夏,张保国,刘庆芳. 中成药, 2009(07)
  • [9]阳和汤抗肿瘤作用及其局部免疫学机制的实验研究[D]. 肖雅. 湖南中医学院, 2004(01)
  • [10]阳和汤治疗内科疑难病举隅[J]. 张国瑲. 中国医药学报, 2002(01)

标签:;  ;  ;  ;  ;  

养和汤治疗内科疑难杂症举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