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反思与设想

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反思与设想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反思;设想

作者简介:王瑞云,任教于山东省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功利思想支配,只盯住金字塔尖,办成了培养精英的教育

笔者手头有一农村中学的作息时间表,学校规定的时间精确到分,一天24小时,1400分钟,学生睡眠7个半小时,还剩余16个半小时。这中间上课时间440分钟,接近7个半小时。锻炼时间90分钟(含课间操),就餐时间120分钟,整理内务和个人卫生130分钟,由学生个人支配的时间仅有100分钟。很多时候,教师不按时下课,拖堂(由此常引发师生间小矛盾);班主任占用课间讲事、训导学生;收作业、交各种费用、学生问问题;各科教师抢占课间辅导学生、发卷子、留作业、提要求等等。学生的休息时间所剩无几,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被挤占了。

反思:学生现在为什么会这么累?根本原因就是为考学,跳出农门,离开农村,实现学生更高的人生价值。单从个人角度来看,这并没有什么错,而现在是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方向都走向了这一个极端: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也模仿高中教育,办成了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实际上,农村孩子中,从小学一年级能够一直上到大学毕业的占到多少呢?据统计,还不到30%,那么,70%左右的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中学毕业后或者打工,或者务农了,他们在中小学校除了拼命的学习文化知识以外,并没有掌握打工或务农的一技之长,没有学到成为熟练工人或农民的知识。我国现代化工农业建设正急需有技术的人才,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不过现实是:龙和凤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平平众生,是普通劳动者。近些年,国人的功利思想越发严重了,连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也跟着功利起来,甚至是急功近利,只盯住金字塔的尖,办学目标发生了偏离。

农村中小学教育首先应该是基础教育,又是义务教育,更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农村中小学教育必须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精英教育转为全面发展教育;必须由脱离实际转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必须变精英教育为平民教育;必须变单一文化知识教育为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教育这样才能让农村中小学教育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服务,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为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

二、过分重视文化知识教育,轻视思想品德、劳动技能等育人教育,导致农村中小学生缺乏思想品德、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在农村中小学校园里,如果教师不在场,课间的走廊上、操场上,“XXX”的骂娘声随处可闻;校园外,网吧里常见中小学生的身影,有的染上网瘾,根本不顾父母和老师的劝阻,甚至孝敬之心荡然无存。在家中,农村初中毕业生基本上不会做饭,简单的家务活也不愿做,不懂怎样种庄稼,甚至有的学生野草和麦子分不清,荠菜和辣蒿也分不清,他们对父母的关爱常常很不耐烦:“哎呀,行了,行了,快别叨唠了”,说过这样话的孩子不在少数。这一代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懒散,缺乏爱心、责任心和感恩之心,急需进行德育教育。

反思:⑴社会大背景:这一代独生子女本来就自我娇惯,自私、唯我独尊。在家中缺少兄弟姐妹间相互善待、辅助友爱的环境,在义务教育阶段所遇同学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平时课业繁重,同学间又缺乏真诚交往的时间、机会和环境,所以交际能力较差,思想深处容不下别人,不高兴时连父母的关爱也认为是多余的。⑵学校小环境:学校教育重知识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教书一年就能出成绩,育人却是百年之功。同时,农村中小学校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独生子女思想、人格、责任感、交际能力等方面的思想品德实践课和实践基地,学校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中,虽然有德育目标的培养、渗透,不过大都局限于课堂说教,不重实际,像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感教育,只凭口头说教很难落到实处。思想品德的日常评定同样被忽视,新课改后,操行评定也流于形式,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而笔者认为,德才兼备是真人才,有德无才是平凡人,有才无德是小人,如果无德之人把才用错了地方,那就是恶人、罪人了。因此,德育应该放在教育的首位。⑶农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有一个交点现象,二者不谋而合地忽视了一个人最基本、最朴素的思品教育——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许多农民家庭对子女教育本身就不是很重视,他们自身务农却看不起干农活,轻视体力劳动,都不愿下一代再务农,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也越发轻视体力劳动,他们吃苦耐劳的思想越发薄弱。

三、高强度的应试教育抹杀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

现在的小孩就是上幼儿园时快乐,因为没有考试的压力,一上小学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而且年级越高压力越大。农村小学生几乎全天在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没有发展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时间,城里孩子不上全封闭学校的可以不上晚自习,虽然作业也要做到很晚,但终究能够挤点时间学画学琴打球等。农村近些年合点并校后,初中大都成为全封闭学校,他们的详细作息时间是这样安排的:从早上5点到晚上9点半,共上13~14节课。5点起床到6点早读,6点到6点15跑早操,然后上一节正式早自习(规定必须有老师辅导的),到7点下课,吃早饭,7点35吃完饭打预铃到班级自习,准备上课。

反思:这样的农村初中学习生活要坚持3年,有些学习跟不上的孩子中途辍学,有更多孩子厌学,但被家长逼得没办法就在学校混日子。孩子们的智育方面被单独地、过早地、掠夺性地开发着,他们快乐单纯、喜爱玩耍的天性被压抑。有个别孩子产生偏执心理,经常与同学、老师发生争执,有的专气老师,有的上课睡觉,这些孩子最喜欢老师罚他们到教室外干活。浙江大学有位多年来一直呼吁中国教育改革的郑强教授认为,孩子的个性张扬、野性是发展创造力的源泉;小时候就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权利,长期高压灌输式学习,等于剥夺了他们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四、几点设想

(一)转变思路。笔者在农村从教20多年来,亲身经历了整个教育改革过程,深切体会到国家对教育改革的重视。“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改革的成果有目共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被人们认可,教育越来越重视人自身的素质发展,因此,不能只重知识教育,必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才是真正的人才。农村中小学校不能一味用工厂化、企业化的方法管理,像加工产品一样,把人一批批制造成同一规格的产品。一个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劳动技能、动手能力未必很强,在工作中也未必得心应手,未必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来。而一个像许振超这样并非大学毕业,但爱岗敬业、善于钻研劳动技能的优秀技术人才,同样能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二)课程改革。许多国家对中小学阶段职业教育内容非常重视,例如,美国对中小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评价标准就是: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动手能力,是否奠定了成为熟练工人所需的良好基础。我们都知道,犹太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务实的民族。犹太人认为,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但学习知识、专研律法都不能代替劳动的技能。以色列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要掌握各种劳动技术,如材料加工、制图、制表、电子、裁剪、缝纫、家务操持、家政管理等。初中二年级要学习“以色列工业和国民经济”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原理、国民经济的主要运行机制、产品的生产及市场营销、财政金融的基本法则等。而我们只把孩子们关在教室里去背枯燥的历史条文吗?只让孩子们再教室里背诵知识、没完没了地做题吗?在这样的教育教学制约下,远离了对生活的感受,科学文化的探究,即使基本的生活能力、道德规范也难以让孩子们真正建立起来,更不要说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了!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来临之际,是否可以在农村中小学增设下面基础性的实用的课程:如农业科技常识,工业制造常识,营养与烹饪,心理与健康,理财与创业,交际与成功等生活中实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不必非要上了大学才能学到这些有用的东西,要让农村那些50%的初中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有一技之长,这正是农村教育服务于建设新农村的需要也是适应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田国秀.学校规训教育与人的物化[J].当代教育科学,2007(18)

[2]王景英.农村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性质、价值定位与深化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7(18).

[3]王贵良.美国教育评价[J].学生管理与评价,2001(4).

[4]张志勇.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J].当代教育科学,2007(18).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邮编:266308

标签:;  ;  ;  

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反思与设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