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期贷市场功能与作用研究

中国农产品期贷市场功能与作用研究

郭科[1]2004年在《中国农产品期贷市场功能与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达国家在发展和完善期货市场的同时,利用期货市场为各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避险机制。我国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应该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为相关产业服务,特别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通过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为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应该成为经济界重要的研究课题。 论文依据价格理论、套期保值理论、市场流动性理论、市场有效性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运行状况和农产品期货价格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农产品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进行了详细论述,对期货市场在农业补贴、农业产业化、农业国际化、政府对农业管理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同时,通过B-S期权定价模型研究了农产品期权的定价理论及其作用;根据创新理论,从国内外期货市场制度、技术、管理、品种、参与主体五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明了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方向。 本论文的基本结论是:①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运行状况良好,应该对之有正确的认识。②研究期货市场必须认真研究期货价格及其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把握期货市场的变化规律。③期货价格可以弥补现货价格的不足,价格机制中利用期货价格可以更好地配置资源。④利用不断发展的套期保值理论可以较好地规避现货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⑤期货市场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可以为农业补贴政策服务,放大农业补贴政策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规避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风险;可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农业国际化保驾护航;还可以帮助政府提高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调控农产品价格、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⑥利用期权定价模型可以制定出科学的期权价格,使期权市场得到规范发展并有效发挥其必要的功能。⑦我国期货市场需要在制度、技术、管理、品种、参与主体上不断地创新发展。⑧我国应该尽快发展和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以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认为,我国应该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这将有助于实施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强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政府对农业的管理能力,最终将为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叁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帮助。

蔡俊煌[2]2012年在《产业安全视角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研究》文中提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全球市场竞争已进入定价权博弈的时代。全球涉农产业所呈现的不完全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态势无疑是研究当前国际定价权和国内自主定价权问题的逻辑前提。定价权的博弈已成为产业安全的新常态,是一种竞争综合实力和规则制定权的博弈,实质上更是各利益主体间的战略博弈。在开放大格局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受控或缺失、国内自主定价权不断弱化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显性现象,正危及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的价格安全和产业利益安全,正成为一种涉农产业安全的新常态。我国不论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资源或初级原料的供给者或购买者、产业链中游的生产者、还是产业链终端的最大消费者,都不拥有定价权,如我国作为全球水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还是作为全球钾肥、大豆、棉花等涉农战略性商品的最大需求者,但都只能是国际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这表明我国涉农产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被锁定于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大部份产业利益被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受到剥夺,陷入了定价权丧失或弱化的产业安全困境。为此,本论文从全球视野、涉农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展开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安全理论、寡头垄断理论、全球价值链治理与经济租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系统的理论分析、总体和个体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典型的案例研究、技术路线法等主要方法,从国际定价权、国内自主定价权和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叁个方面,来剖析我国大宗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或弱化的环境、现状、表现形成、定价机制、影响因素和深层成因等,并从创新健全理论体系、国家战略、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规则等主要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从阐明研究的意义、目标、方法、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等方面开始,梳理并评述了产业安全、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与全球价值链等相关文献资料,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第叁章,阐析研究理论基础并界定相关概念。分析产业安全和定价权问题的各自逻辑前提及两者间的关系,侧重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定价权问题的相关基础理论,并指出关于定价权研究存在的误区。第四章,全面分析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环境、现状及表现形式。研究发现,不完全竞争和寡头垄断已是全球涉农产业的市场大环境,即全球涉农产业已从一国集中走向全球寡头垄断,从涉农寡头布局高附加值战略环节到联合治理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这成为涉农定价权问题的逻辑前提;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下,各种定价权问题已成为我国涉农产业安全的新常态。第五章,分析研究了基于产业安全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机制。结果认为,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机制的研究除了包括常见的在国际贸易环节的谈判定价机制和以期价为基准的现货交易定价机制外,还应包括一国国内的自主定价机制(如,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体定价方式)和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机制。第六章,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钾肥定价权博弈的典型案例研究,全面分析了基于期货定价和基于谈判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国际定价权问题的研究结论基本已趋于一致,即影响国际定价的各种因素大都会通过影响国际期货价格来影响现货价格,且美国的CBOT和ICE主导了基于期货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的国际定价,其价格溢出效应已强势作用于我国国内的期现货价格。全球供方/需方垄断和是影响我国钾肥等基于谈判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七章,着重运用协整分析、方差分解分析和VAR分析等定量方法和比较分析法来实证研究外部因素对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国内自主定价权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对涉农战略性商品的总体(以农产品总体价格为例)实证研究和个体(以猪肉价格为例)实证研究的结论均表明,国际因素的影响在增强,而国内因素的影响在减弱,进而揭示出国内自主定价权在外部因素的冲击下正呈现弱化态势。另外,源自不同冲击路径(贸易传导、FDI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国际因素的影响也正不断削弱我国自主定价权。第八章,采用理论分析、路径图解法(技术路线法)、实证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考察、揭示全球性涉农寡头主导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的路径。结果表明,当前,对中国涉农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性布局和联合治理正是以美为主的涉农寡头进行全球扩张的战略重点,攫取经济租或定价权收益、分享我国经济高增长成果是其战略目标。第九章,侧重从战略层面来揭示我国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或弱化的深层成因。研究认为,深层外因主要体现在:旨在攫取“经济租”的涉农垄断寡头的战略行为、扭曲国际定价的美国涉农战略性制度安排、国际多元利益主体的“合作博弈”、农产品日益金融化和WTO农业协议的不平等等五个方面;深层内因主要体现在:战略性障碍、理论性障碍、涉农产业层面的制约、市场主体层面的制约、多层面的协同性障碍等五个方面。第十章,提出破解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弱化困境的对策,旨在提升产业安全度。基于上述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和内外深层成因的分析,对策建议着重包括打造一批有定价优势的世界级涉农市场主体,创新健全产业安全理论体系、涉农国际化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正和博弈规划、战略储备体系和供需平衡机制、进出口调控和行业协同机制、期现货市场体系和国际合作、反垄断法等八大方面。第十一章,结论与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需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尝试从全球视野、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涉农产业大系统和纵向关联的逻辑来全面研究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首次明确将自主定价权纳入并拓宽了产业安全的内涵;分析并提出定价权缺失或弱化成为我国产业安全问题的新常态,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博弈实质上是一种战略性博弈。尝试将囿于国际定价权的研究拓展到国内自主定价权、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叁个方面来全面剖析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所面临的定价权问题;尝试以全球价值链治理和经济租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作为新的理论视角来分析涉农战略性商品的定价权问题;同时,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也为从宏观经济景气变动的角度来考察问题的提供了新视角。

刘大平, 黄燕山, 王绍斌[3]1993年在《论农产品期贷市场主体的培育》文中认为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价格风险愈来愈突出,尤其是农产品。由于农产品具有周期循环、供给弹性不强、需求弹性相对较大等特征,使得价格风险愈加突出。近年来,我国粮价大起大落,粮食时多时少,供求关系变化无常,市场形势捉摸不定。因此,建立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乃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就当前而言,我国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尚有诸多的制约性因素,这其中,农产品期货市场主体的缺乏又是最大的制约性因素。

孙静[4]2016年在《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安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重大。通过期货市场特有的功能(价格发现和回避风险),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转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从而起到稳定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作用。但是与国际期贷市场相比,国内期货市场起步较晚,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就农产品期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闫云仙[5]2005年在《吉林省粮食期货贸易研究》文中认为在世界经济的不断演进和发展过程中,期货市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发现价格、回避风险等功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流通体制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如何预先发现粮食价格信号;二是如何有效规避粮食市场风险。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吉林省农业经济研究中的方向性问题。国内外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实践证明,粮食期货市场是减缓粮食价格的波动,降低和抗御粮食价格风险,减少粮食生产的不稳定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有效的市场工具。本研究正是从吉林省的现实情况出发,在我国粮食期货市场的逐步成熟与完善的趋势下,提出吉林省粮食期货贸易的目标模式,吉林省粮食期货贸易的模式、方式和策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粮食企业的利润,建立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推动粮食期货贸易的发展,提高吉林省粮食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粮食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本研究以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蛛网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组织创新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粮食期货市场的完善和吉林省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的角度,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阐述与实践归纳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吉林省的粮食企业和农民进入期货市场的思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 1、采用历史分析法,分析了美国粮食期货市场的发展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总结了美国粮食期货市场发展的经验,阐述了中国在发展粮食期货市场方面,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美国期货市场的成功经验。 2、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粮食期货市场的产生的经济原因和理论背景,归纳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粮食期货交易的总体变动情况和粮食期货市场现实运行状况,指出了中国粮食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详细阐述了我国粮食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和作用。 3、运用比较分析法,说明了吉林省粮食市场的重要性,通过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吉林省粮食市场的影响的分析,在对吉林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刻揭示出吉林省粮食流通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粮食期货市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粮食期货市场也具备了为粮改服务的条件,提出了吉林省粮食期货贸易的目标模式。 4、采用系统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进行对策研究,在考察吉林省粮食期货贸易现状

李莉[6]2012年在《期货市场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作用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期货市场快速壮大的同时,它的理论研究却远远不足,理论的滞后将不能有效的指导期货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最终会阻碍期货市场的进步。本文基于以上原因,对期货市场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大胆探索。首先,在开始部分总结了经济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以及数量经济学相关理论,在中间部分详细描述了期货市场的各功能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对期货市场不同功能侧重点的需求差异。其次,本文主要运用了数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选取相应的经济指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选取2010年全国范围内31个省市的共13个指标的截面数据,运用典型相关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在第二部分,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5年到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共六个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来看,期货市场权益总额与人均GDP呈负相关关系,而净资产,手续费和从业人员的数量与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在河北省范围内来看,河北省期货市场成交额,手续费,从业人员数量与河北省GDP呈正相关关系,河北省期货市场保证金总额与河北省GDP呈负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实证结果,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为:首次基于期货市场不同的功能详细的阐述了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描述处在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的地区对期货市场各功能需求侧重点的不同;实证分为两个部分,两次实证的方法不同,数据类型不同,但得到相同的结果,大大增加了结果的可信性。

姜洋[7]2007年在《推动期贷市场又好又快发展——在第叁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的讲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期货市场与很多境外期货市场一样,在发展之初都走了一段弯路,使社会方方面面产生了一些误解。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的清理整顿,从本世纪初开始,期货市场开始

欧阳日辉[8]2007年在《比较优势与中国期货市场品种战略》文中认为制定一国或地区期货品种发展战略,实质上是寻找一国或地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比较优势问题。根据比较优势及相关理论,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需求状况、竞争对手和产业政策。其中,资源禀赋可以是创造的,也可以是继承的,一般分为物质资源

刘玲[9]2014年在《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饮食的多样性使农产品市场体系发生着改变,具体反映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更优质的农副产品的需求上。农户以种植粮食为主转向增值类农产品的生产,例如水果、蔬菜等健康类特色农产品,地方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目前特色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组织化程度较低,交易方式比较单一,市场竞争优势并不突出;再者特色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供求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不畅通等使特色农产品被限制在原产地,无法迈入大市场大流通,生态农业的引导功能也未被充分体现,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和优化升级面临巨大考验。而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贸易模式,破除了时空上的壁垒,它可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改变农户生产及经营、管理的活动,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配送、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效整合,进一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优势,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本文以上海马陆葡萄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电子商务的交易成本及相关理论要素进行了梳理及分析,首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特色农产品的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然后对上海马陆葡萄开展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证数据,对影响上海马陆葡萄开展电子商务的因素进行分析,在分析上海马陆葡萄电子商务模式的基础上,对上海马陆葡萄电子商务模式的交易平台提出了整合与创新,通过发达国家及地区相关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对进一步促进上海马陆葡萄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如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普及,增强农户开展电子商务的信心;依托农民合作组织的功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农产品的标准化运作和品牌化认证工作;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引导第叁方物流的发展;推广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创新等,并通过整合创新了上海马陆葡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模式。旨在为推动上海马陆葡萄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特色农产品的流通、加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可行依据和对策。

霍瑞戎[10]2009年在《商品期货实物交割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期货市场经历了初期发展、清理整顿、逐步规范的叁个阶段。在期货市场逐渐规范的过程中,期货交割作为期货交易的最后一个环节,屡次与风险事件有关,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完善交割环节,更好的发挥期货市场的功能,是期货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期货市场的实物交割,既是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也是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两大基本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制度保障。正是由于期货市场具备实物交割的特别安排,才使期货市场真正有别于其它金融市场,即期货市场与其它金融市场一样既具备投资平台、资金融通的特点,又与商品相联结,将商品货币转换的过程体现出来。从这一意义上讲,不研究交割难以全面了解把握期货市场自身的特有属性。实物交割对于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套期保值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从期货市场产生一百多年的实践和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看,科学地总结交割的特点,系统地分析交割构成要素,从而在具体分析现有期货品种交割情况的基础上,完善交割环节、交割规则,进一步发挥交割应有的作用,有重要的意义。在两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交割制度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市场的操纵行为,抑制逼仓。同时,完善的交割制度也能够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对于中国的市场来说,研究交割制度还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建立期货市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现货市场的问题,是现阶段中国政府发展期货市场的政策取向要求,实物交割实际上承担了远期现货的观念,是实现套期保值的形式。在现实的期货市场上,实物交割并不是总能保证期现价格在交割月的趋同和套期保值功能的有效发挥,即实物交割并不总能有效地沟通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尤其是刚发展起来的中国商品期货市场,期现脱节表现的更为突出。因此,以实物交割研究为切入点,培育完善现货市场,适时调整期货市场相关制度,规范实物交割,从而促使期现两个市场呈现高度相关性和统一性,保证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期货市场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商品期货的发展、交割制度的变迁以及我国期货交割制度部分,主要采取了理论梳理的方法,回顾了期货行业形成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有关交割的不同观点、设计交割制度应该考虑的因素以及我国现有交割制度的现状。五六章的实证部分综合运用了数据对比、因果关系检验、统计分析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期货交割制度的现状及效率进行了分析。最后的政策建议则主要采取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基于前一部分的理论分析,综合考虑了影响交割制度的因素,提出了对期货交割制度的几点建议。采用以上的方法,本论文主要对以下叁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第一,对期货市场交割的理论进行梳理,在梳理的基础上对期货交割的理论加以系统化。这种系统化的工作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详细的回顾了商品期货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美、日、英叁个发达国家以及商品期货在我国的发展。同时,总结归纳了交割制度的变迁,重点剖析了叁种交割的观点,即零交割观点、限制交割观点和无限制交割观点。在对叁种交割观点剖析的基础上,着重说明了无限制交割的重要性以及笔者对这一交割观点的取向。二是,分析了交割制度对期货市场功能的影响。交割制度不完善,会增加期货市场的风险。交割制度对期货市场的功能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价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功能、减少逼仓功能和增进流动性功能等等。本文重点就前两个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叁是,系统分析了影响期货交割的各种因素,建立了一个期货交割影响因素的完整模型,这将是我对期货交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的一个贡献。对期货交割理论的梳理和系统化的工作,给论文后面的制度研究、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第二,对国内有代表性的期货品种的交割制度和交割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出我国期货交割在特定的交割制度下的市场效率、风险产生过程等客观事实以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结果是:现货市场发育较好、交割制度设计较为合理的某金属期货品种运行状况最佳,且2002年以后,交割率比以往较低,定价能力上升;某农产品随着交割制度不断的改善,也日趋成熟。总的来说,各品种交割率整体上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与我国期货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相符合,但是交割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期现脱节、基差、套利和挤仓是导致我国期货市场实物交割率过高和剧烈波动的重要因素。第叁,论文对完善我国期货交割制度,提高我国期货市场交易的效率以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功能,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论文的实证分析,为论文提出交割制度合理化的主张提供了依据。我国商品期货市场虽然实物交割的基础工作做得比较扎实,但是由于认识错误,曾经在交割制度设计上追求低交割,采用有限制交割,这一误区导致期货市场交割风险迭生。因此,无限制交割是我国期货市场交割制度改革的方向,并且我国叁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已经放开对交割的限制。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叁个方面:第一,理论视角的创新,立足于期货交割,分析期货功能的实现,将对期货市场的发展和期货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结合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期货交割对期货的定价功能的影响,以及期货交割对期货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使期货交割对期货市场平稳运行的贡献有了定量的衡量,为期货市场交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指导;第叁,观点的创新,文章对改善我国期货市场的交割制度提出实事求是的建议,将有助于期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产品期贷市场功能与作用研究[D]. 郭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2]. 产业安全视角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研究[D]. 蔡俊煌.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3]. 论农产品期贷市场主体的培育[J]. 刘大平, 黄燕山, 王绍斌. 经济纵横. 1993

[4].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孙静. 中国市场. 2016

[5]. 吉林省粮食期货贸易研究[D]. 闫云仙. 吉林农业大学. 2005

[6]. 期货市场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 李莉. 河北工业大学. 2012

[7]. 推动期贷市场又好又快发展——在第叁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上的讲话[J]. 姜洋. 深交所. 2007

[8]. 比较优势与中国期货市场品种战略[J]. 欧阳日辉. 经济研究参考. 2007

[9]. 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和对策研究[D]. 刘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14

[10]. 商品期货实物交割制度研究[D]. 霍瑞戎. 东北财经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农产品期贷市场功能与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