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段共聚合论文_王金花

导读:本文包含了嵌段共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碘酸,羟基,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丙烯酸,甲酯,己内酰胺。

嵌段共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花[1](2018)在《ITU/MgI_2双催化体系催化环碳酸酯均聚及其嵌段共聚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以2,3,6,7-四氢-5H-噻唑并[3,2-a]嘧啶(ITU)与碘化镁(MgI_2)双催化体系为催化剂,苄醇(BnOH)为引发剂,合成了聚2,2-二甲基叁亚甲基碳酸酯(PDTC)均聚物。其次在ITU/MgI_2/BnOH体系下,先使ε-己内酯(ε-CL)聚合完全,然后加入2,2-二甲基叁亚甲基碳酸酯(DTC)单体,在聚己内酯(PCL)的引发下制备PCL-PDTC嵌段共聚物。在ITU/MgI_2催化体系下,用聚乙二醇(PEG)引发DTC开环聚合,得到了PDTC-PEG-PDTC叁嵌段共聚物。通过分析聚合结果,总结出反应的最优条件,并用~1H NMR、~(13)C NMR、GPC、IR和DSC等多种表征手段分析了所得聚合物结构及性能,进一步推测出可能的聚合机理。在甲苯中,DTC开环聚合的最佳条件为[DTC]=1.0 mol/L,[DTC]/[ITU]/[MgI_2]/[I]=300:3:3:1,70℃,6 h,所得PDTC的M_n=24.96 kg/mol,PDI=1.31。当不添加MgI_2时,单独使用ITU催化DTC聚合,并没有聚合物生成,此实验结果有效地证明了双催化体系中两种组分的协同性。动力学研究得出动力学方程为:R_P=-d[M]/dt=K_P[DTC][ITU]。合成PCL-PDTC共聚物的最佳条件为:[ε-CL]=1.0 mol/L,[DTC]=1.0 mol/L,[ε-CL]/[ITU]/[MgI_2]/[I]=80:1:1:1,反应溶剂为甲苯,第一阶段?-CL聚合的温度和时间为30℃,1 h,第二阶段PCL引发DTC聚合的温度和时间为70℃,4 h,所得PCL-PDTC的M_n=27.26 kg/mol,PDI=1.37。通过~1H NMR和~(13)C NMR分析聚合物的结构,证实了目标产物为嵌段共聚物,而不是两者的无规共聚物。从PCL和PCL-PDTC的GPC图可以看出,共聚物与均聚物相比,共聚物的出峰位置明显向高分子方向移动,这与理论一致。用PEG作为引发剂,ITU/MgI_2催化DTC聚合制备PDTC-PEG-PDTC共聚物的最佳条件为:在甲苯溶液中,[DTC]=1.0 mol/L,[DTC]/[ITU]/[MgI_2]/[PEG]=300:3:3:1,70℃,4 h,所得PDTC-PEG-PDTC的M_n=16.50 kg/mol,PDI=1.64。~1H NMR和~(13)C NMR分析表明所得聚合物是PDTC-PEG-PDTC叁嵌段共聚物。DSC曲线显示共聚物中没有对应PEG链段的熔融峰,这可能是由于PEG两端的PDTC嵌段的链段较长,阻碍了PEG的结晶。(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3)

倪夕霞,范志强,傅智盛[2](2016)在《丙烯与极性单体嵌段共聚合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近年来聚丙烯基嵌段共聚物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通过选用合适的Ti催化剂能够直接催化丙烯与降冰片烯和/或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聚合,从而通过活性聚合的方式直接得到聚丙烯基嵌段共聚物。合适的聚合条件下,链转移剂的加入能够在聚合过程中产生金属―C键,再经氧化酸化后得到末端羟基,实现聚丙烯的端基功能化。将端基功能化与可控自由基反应、点击反应、偶联反应相结合能够得到聚丙烯基嵌段共聚物。通过催化剂的结构优化设计,配合合适的链转移剂,能够调控聚丙烯基嵌段共聚物的结构。(本文来源于《合成树脂及塑料》期刊2016年02期)

束民泽,陈波,邹斌,陈飞燕,郑安呐[3](2015)在《活性种反离子转换以及PBMA-b-PMMA负离子嵌段共聚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7Li-NMR对正丁基锂(n-BuLi)与不同摩尔比叔丁醇钾(t-BuOK)的混合物在四氢呋喃与环己烷溶液中的体系进行了分析.继而以1,1-二苯基己基锂作为引发剂,分别采用苯酚锂、叔丁醇钠以及t-BuOK作为副反应抑制剂,进行了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负离子嵌段共聚合,并用GPC、1H-NMR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n-BuLi与t-BuOK会产生Li与K交换的反应,形成不具备引发活性的t-BuOLi,以及以K为反离子的活性种.其对MMA类极性单体嵌段聚合的副反应有着极为有效的抑制作用.过量的t-BuOK,将进一步提高对副反应的抑制作用.在体系中nt-BuOK/nn-BuL≥20后,即便聚合温度升高至40℃,BMA与MMA极性单体嵌段聚合的总产率也可达到100%,且分子量分布仅为1.40,呈单峰分布.实测的Mn与设定的Mn非常接近;采用1H-NMR实测的nMMA/nBMA也与原料十分接近.从而为MMA类极性单体嵌段聚合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刘艳丽,郭子民,刘思,张宇峰,尹翠玉[4](2013)在《封端剂对PA6/PEG嵌段共聚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己内酰胺水解开环聚合时分别采用己二酸(HDA)、癸二酸(DDA)、对苯二甲酸(TPA)和间苯二甲酸(IPA)作为封端剂来合成软段含量为10%的尼龙6(PA6)/聚乙二醇(PEG)嵌段共聚物(PEEAs10树脂);研究了不同二元羧酸封端剂对PA6/PEG嵌段共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封端剂为TPA时,原料转化率最高,产物相对黏度最高;不同封端型PEEAs10的相容性均较好,均未出现明显的相分离;IPA型PEEAs10的摩尔质量分布最窄,最均匀,HDA型PEEAs10的摩尔质量分布较宽且不均匀;TPA型PEEAs10只有α晶型,而HDA、DDA和IPA型PEEAs10均既出现α晶型又出现γ晶型。HDA、DDA、TPA和IPA型PEEAs10的结晶度分别为26.52%、24.82%、31.87%、29.91%。(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3年02期)

吴洋,陈波,金芳芳,李天一,郑安呐[5](2012)在《异戊二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阴离子嵌段共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四氢呋喃(THF)与环己烷的混合溶剂中,以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采用具有较大空间位阻和特定电荷环境的P配合物为添加剂,实现了异戊二烯(Ip)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阴离子嵌段共聚。分别采用GPC、1 H-NMR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随着THF与环己烷体积比的增大,单体的转化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空间位阻较大的P配合物的加入,堵塞了正、负离子对之间的部分通道,有效地抑制了MMA段聚合副反应的发生,在易于工业化的0℃之下成功合成了分子量分布窄(1.21)的聚异戊二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PI-b-PMMA),并且共聚物中PI嵌段以3,4结构链节为主。(本文来源于《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刘盈海,周玮琪,白利斌,刘元伟,李艳香[6](2006)在《镍(Ⅳ)引发丙烯酸甲酯在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上嵌段共聚合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羟基二过碘酸合镍(Ⅳ)钾为氧化剂,具有还原性端羟基基团的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PPA)为还原剂,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于碱性介质中引发PPA与丙烯酸甲酯(MA)的自由基嵌段共聚合反应。考察了引发剂浓度、MA与PPA的质量比、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嵌段参数的影响。在引发剂浓度为4·972×10-5mol/L、单体MA与底物PPA的质量比3·93∶1、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60min的优化条件下,制得高嵌段参数的共聚物。计算出该反应的活化能约为35·65kJ/mol。利用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对嵌段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引发机理。(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进展》期刊2006年06期)

白利斌[7](2005)在《超常价态过渡金属氧化还原引发嵌段共聚合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所研究的二羟基二过碘酸合铜(Ⅲ)[Cu(Ⅲ)]、二羟基二过碘酸合镍(Ⅳ)[Ni(Ⅳ)]氧化聚酯二醇类和聚醚类上的羟基生成自由基引发丙烯酸酯类单体发生嵌段共聚合反应,共分为叁个部分论述。 第一章,对Cu(Ⅲ)、Ni(Ⅳ)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对聚酯类、聚醚类及其嵌段共聚合反应的发展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并阐明了利用以上两种超常价态过渡金属的强氧化性,与聚酯二醇类、聚醚类大分子组成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丙烯酸酯类在聚酯二醇类和聚醚类上的嵌段共聚合反应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二章,首先,Ni(Ⅳ)-聚邻苯二甲酸二乙二醇酯(PPAG)、Cu(Ⅲ)-聚邻苯二甲酸二乙二醇酯(PPAG)通过氧化羟基产生自由基分别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甲酯发生嵌段共聚合反应。通过实验推算得出聚合活化能分别为44.55 kJ/mol和56.27kJ/mol,同时也研究了各种反应条件,如温度、引发剂浓度、时间和单体与底物的配比对嵌段参数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热重分析对嵌段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并证明了反应机理,最后将嵌段共聚物用于尼龙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混物的增溶剂,扫描电镜观察具有一定增容效果。其次Cu(Ⅲ)-聚乙二醇(PEG)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碱性水溶液里引发丙烯酸甲酯类单体发生嵌段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各种反应条件对嵌段参数的影响,用傅立叶红外和核磁共振证明了了聚合机理,通过对比发现丙烯酸甲酯单体的嵌段参数要高于其它单体。 第叁章,利用Cu(Ⅲ)的强氧化性与羟甲基化后的炭黑、活性炭以及酚醛树脂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丙烯酸甲酯发生接枝共聚,研究了各种反应条件对接枝参数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对比发现,接枝产物与未接枝的性能发生较大的改变。(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5-06-01)

刘元伟[8](2005)在《镍(Ⅳ)氧化还原引发嵌段共聚合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二羟基二过碘酸合镍(IV)(Ni(IV))钾氧化还原引发丙烯酸酯类、丙烯腈等单体在聚乙二醇、聚酯二醇上的嵌段共聚合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聚丙烯酰胺上接枝共聚合反应。并将其分为叁个部分论述。第一章,对二羟基二过碘酸合镍(IV) 钾、以及嵌段共聚物的发展及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阐明了利用超常价态过渡金属镍(IV)的强氧化性,与聚乙二醇、聚酯二醇大分子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丙烯酸酯类、丙烯腈等单体在大分子上的嵌段共聚合反应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此外, 还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聚丙烯酰胺上接枝共聚合反应,阐明了其理论意义。第二章,研究了镍(IV)引发丙烯酸酯类、丙烯腈等单体在聚乙二醇、聚酯二醇大分子上嵌段共聚合反应以及动力学规律。成功地获得嵌段共聚物,测得了各反应因素对嵌段参数的影响,找到了嵌段共聚合反应的最佳条件;同时借助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核磁、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嵌段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引发机理。第叁章,利用Ni(IV)的强氧化性,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聚丙烯酰胺上的接枝共聚合反应,并对其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证明接枝产物的抗吸潮性和热性能都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5-06-01)

刘盈海,刘元伟,张建平,白利斌,李艳香[9](2005)在《镍(Ⅳ)引发丙烯酸甲酯在聚乙二醇上嵌段共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羟基二过碘酸合镍(Ⅳ)钾[简称Ni(Ⅳ)]为引发剂,在碱性介质中引发丙烯酸甲酯(MA)在聚乙二醇(PEG)上自由基嵌段共聚合。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嵌段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MA与PEG的质量比、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嵌段共聚合参散的影响.获得了嵌段共聚合的最佳条件:m(MA)/m(PEG)为7.2;Ni(Ⅳ)浓度为1.88mmol/L;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60min。(本文来源于《合成树脂及塑料》期刊2005年02期)

张宪国,倪旭峰,李俊菲,张一烽[10](2004)在《负载型环烷酸钕体系催化丁二烯与异戊二烯的气相嵌段共聚合(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负载型环烷酸钕体系,按顺序引发丁二烯与异戊二烯的气相嵌段共聚合。结果表明,所得嵌段共聚物中聚丁二烯链段和聚异戊二烯链段的顺式-1,4-结构质量分数分别为96.7%和93.6%,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宽,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得有2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即-101,-65℃。(本文来源于《合成橡胶工业》期刊2004年02期)

嵌段共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述了近年来聚丙烯基嵌段共聚物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通过选用合适的Ti催化剂能够直接催化丙烯与降冰片烯和/或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聚合,从而通过活性聚合的方式直接得到聚丙烯基嵌段共聚物。合适的聚合条件下,链转移剂的加入能够在聚合过程中产生金属―C键,再经氧化酸化后得到末端羟基,实现聚丙烯的端基功能化。将端基功能化与可控自由基反应、点击反应、偶联反应相结合能够得到聚丙烯基嵌段共聚物。通过催化剂的结构优化设计,配合合适的链转移剂,能够调控聚丙烯基嵌段共聚物的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嵌段共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王金花.ITU/MgI_2双催化体系催化环碳酸酯均聚及其嵌段共聚合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2].倪夕霞,范志强,傅智盛.丙烯与极性单体嵌段共聚合的研究进展[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6

[3].束民泽,陈波,邹斌,陈飞燕,郑安呐.活性种反离子转换以及PBMA-b-PMMA负离子嵌段共聚合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5

[4].刘艳丽,郭子民,刘思,张宇峰,尹翠玉.封端剂对PA6/PEG嵌段共聚合的影响研究[J].塑料工业.2013

[5].吴洋,陈波,金芳芳,李天一,郑安呐.异戊二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阴离子嵌段共聚合[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2

[6].刘盈海,周玮琪,白利斌,刘元伟,李艳香.镍(Ⅳ)引发丙烯酸甲酯在聚己二酸1,2-丙二醇酯上嵌段共聚合反应的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6

[7].白利斌.超常价态过渡金属氧化还原引发嵌段共聚合反应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5

[8].刘元伟.镍(Ⅳ)氧化还原引发嵌段共聚合反应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5

[9].刘盈海,刘元伟,张建平,白利斌,李艳香.镍(Ⅳ)引发丙烯酸甲酯在聚乙二醇上嵌段共聚合[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5

[10].张宪国,倪旭峰,李俊菲,张一烽.负载型环烷酸钕体系催化丁二烯与异戊二烯的气相嵌段共聚合(英文)[J].合成橡胶工业.2004

论文知识图

10化合物(tBuNSiMe2Flu’...反应烧瓶装置图反应温度的影响 红外光谱分析一8二氯甲炕所溶级分的无规聚苯乙烯/聚...液晶嵌段共聚物的结构:(a)主链型液晶...PPA和PMA-PPA嵌段共聚物的热重

标签:;  ;  ;  ;  ;  ;  ;  

嵌段共聚合论文_王金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