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栓肠溶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消栓肠溶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攀钢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要】目的:探讨消栓肠溶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21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消栓肠溶胶囊、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74%,对照组总有效率76.8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2例患者出现皮肤紫癜、瘙痒等过敏反应,停药后均自行消退。结论:消栓肠溶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消栓肠溶胶囊;前列地尔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8-0237-02

眩晕是指因机体空间定向或/和平衡功能失调产生的一种运动错觉,患者感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等,为神经内科就诊患者最常见症状之一,据患者就诊原因中的第三位(仅次于发热和头痛)[1,2]。急性后循环缺血是一种中老年人群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发病率的不断升高,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其属于恶性眩晕,部分患者因反复发作可出现小脑、脑干等部位梗死,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采用消栓肠溶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216例,所有患者均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随肢体麻木无力、共济失调、复视、眼震、枕部头痛、跌倒发作、、呕吐、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并经CT、MRI、CTA、MRA、DSA等影像学检查确诊[3]。排除标准:出血性疾病(含脑出血患者)或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血小板功能异常患者,肝、肾等功能不全患者等。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瑞舒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脂、稳定斑块及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康复治疗等(均无相关禁忌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消栓肠溶胶囊0.4g餐前半小时或餐后1小时口服,每天三次;0.9%氯化钠注射液10ml+注射液前列地尔10ug静脉滴注,每天一次。14天为1个疗程。

1.3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痊愈:治疗后患者眩晕、复视、构音障碍、头痛等症状消失,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随访3~6个月无复发。(2)显效:眩晕、头痛等症状明显减轻,存在一定行走不稳等,可正常生活、工作。(3)有效:眩晕等症状减轻,偶有发作,但发作持续时间、次数及程度显著减少,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4)无效:患者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男性56例,女性52例,年龄在39~74岁之间,平均年龄(56.01±126)岁;对照组观察组男性62例,女性46例,年龄在41~84岁之间,平均年龄(58.24±1.23)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108例患者中临床痊愈30例,显效43例,有效2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0.74%。对照组108例患者中临床痊愈15例,显效24例,有效44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76.85%。观察组与对对照组相比,临床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值分别为6.3158(P<0.05),7.8109(P<0.01),7.6877(P<0.01)。但两组相比,无效率及总有效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χ2值为2.4565,见表。

对照组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2例患者出现皮肤紫癜、瘙痒等过敏反应,停药后均自行消退。两组治疗后均未见明显肝肝功、肾功损害等。

3.讨论

眩晕为神经内科就诊患者最常见症状之一[1,2]。引起眩晕病因复杂,疾病涉及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精神科、骨科、眼科及综合内科等。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占所有眩晕的10~25%,虽然发生比例不高,但作为恶性眩晕的一种,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属、社会带来的危害最大,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必须引起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后循环由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应大脑皮层枕叶、丘脑、小脑、脑干及脊髓上段等。急性后循环缺血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急性闭塞或狭窄导致血流动力学低灌注所致的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病变部位主要累及大脑皮层枕叶、丘脑、小脑或脑干等,患者常主要表现为眩晕、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头痛、肢体麻木乏力、呕吐及跌倒发作、意识丧失等。急性后循环缺血必须及时识别、及时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其发病机制主要为:(1)大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导致大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后循环血管闭塞或狭窄等,此发病机制占绝大多数,尤其在老年患者更为常见。(2)栓塞:来自心脏、主动脉弓等部位的栓子栓塞后循环缺血血管,其约占所有发病机制的30~40%。(3)穿支小动脉病变:丘脑、中脑、脑桥等部位小动脉粥样硬化、玻璃样变及微小动脉瘤形成等导致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后循环缺血时因灌注量下降而引起局部脑组织的受损或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因此,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治疗主要通过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滞度等来改善受损脑组织的功能[4]。

消栓肠溶胶囊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等功能,其可能通过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等对急性后循环缺血性患者发挥作用。前列地尔属于西药范畴,是一种生物活性很强的前列腺素类物质,以脂微球为载体,易分布于受损血管部位,其作用机制有:(1)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2)抑制血管交感神经,扩张痉挛血管,增加侧支循环;(3)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的黏滞度,改善微循环障碍;(4)抗氧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0.74%,对照组总有效率76.8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为:观察组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因本研究为定性研究,观察组因临床痊愈率、显效率高,故有效率即偏低,导致对照组的有效率高于观察组,其差异亦存在统计学差异,两者抵消导致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主要治疗仍为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

总之,消栓肠溶胶囊联合前列地尔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明显控制患者的眩晕、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头痛、平衡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OzonoY,KitaharaT,FukushimaM,etal.Differentialdiagnosisofvertigoanddizzinessintheemergencydepartment[J].ActaOtolaryngol,2014,134(2):140-145.

[2]KaratasM.Centralvertigoanddizziness:epidemiology,differentialdiagnosis,andcommoncauses[J].Neurologist.2008,14(6):355-364.

[3]李焰生.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学杂志,2006,45(9):786-787.

[4]DengSZ,ZhaoXF,HuangLH,etal.Thequantity-effectrelationshipandphysiologicalmechanismsofdifferentacupuncturemanipulationson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withvertigo:studyprotocolfor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t[J].Trials,2015,11(16):152-159.

[5]张建,王雅丽,李佳,等.消栓肠溶胶囊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皮层神经元损伤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2):141-144.

标签:;  ;  ;  

消栓肠溶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