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血不同输注比例对急诊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

成分血不同输注比例对急诊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

(福建省立医院输血科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目的探讨成分血不同输注比例对急诊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为临床输血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急诊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对患者输注红细胞和血浆比例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高(≥2:1)、中(2:1-1:1)、低(≤1:1)三个比例组,对三组患者成分血输血前后血液指标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输血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较输血前明显改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输血前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值明显降低。输血后中低比例组对血液指标的影响优于高比例组。结论在急诊患者输血早期,将红细胞和血浆按中低比例(<2:1)输注,可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进行预防,降低对患者红细胞的输注量。

关键词:成分血;不同输注比例;急诊患者;血液指标

对于急诊患者来说,成分血的合理应用,及时有效的补充各种血液成分,是出血患者治疗的关键。现将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挂靠于本院的省急救中心急诊科收治的患者为分析对象,对输血前后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指标的变化及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挂靠于本院的省急救中心急诊科收治的患者,128例患者,其中男86例,女42例;年龄18~68岁,平均(45.5±13.8)岁。纳入标准:①年龄18~68岁;②所有患者在急诊科收治期间只有一次输血记录。排除标准:①治疗中使用影响凝血功能的相关药物;②死亡患者。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根据对患者输注红细胞和血浆比例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高(≥2:1)、中(2:1-1:1)、低(≤1:1)三个比例组(每1U红细胞匹配100ml血浆,比例为1∶1)。高比例组共36例患者,输注比例为≥2:1。中比例组共26例患者,输注比例为2:1-1:1。低比例组共66例患者,输注比例为≤1:1。

1.3调查内容通过查阅输血科及常规检验子系统,收集患者用血情况、输血前及输血后的血液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bloodplatelet,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输血前P>0.05为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输血后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数据比较,三组患者输血后PT、APTT时间较输血前明显延长,FIB、PLT值明显降低,HGB和Hct均较输血前明显改善,患者输血前后检测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前高中低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高中低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中低比例组PT、APTT延长时间,FIB、PLT值降低幅度,HGB、Hct值提高幅度均无明显差别,中低比例组PT、APTT时间延长短于高比例组,FIB、PLT值降低幅度低于高比例组,HGB和Hct值提高幅度大于高比例组。见表1。

表1输血前后、不同输注比例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数据比较(x±s)

注:a患者输血前后PT、APTT、FIB、PLT、HGB、Hct比较:高比例组t值分别为2.245,2.002,2.079,2.695,3.032,2.415,均为P<0.05;中比例组t值分别为2.461,2.842,2.693,2.057,2.201,均为P<0.05;低比例组t值分别为3.321,3.705,3.402,3.755,3.917,2.783,均为P<0.05。b输血前高中低比例三组之间PT、APTT、FIB、PLT、HGB、Hct比较,均为P>0.05;c输血后高中低比例三组之间PT、APTT、FIB、PLT、HGB、Hct比较,均为P<0.05。

3讨论

成分血与全血比,具有提高疗效、减少输血量、降低不良反应、减少血液浪费等优点[1]。目前,成分输血已经替代了全血输注,然而不恰当的成分输血会产生一些输血并发症,如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低体温、酸中毒等[2]。

在本次回顾性分析中,三组患者输血后PT、APTT时间较输血前明显延长,FIB、PLT值明显降低,HGB和Hct均较输血前明显改善。输血后中低比例组均无明显差别,中低比例组PT、APTT时间延长短于高比例组,FIB、PLT值降低幅度低于高比例组,HGB和Hct值提高幅度大于高比例组。同张楠[3],周洁[4]等研究结果一致。这是由于出血和止血过程中大量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消耗、输血过程中的稀释作用,从而导致其凝血功能障碍;其次未经加温的血液快速输注引起患者体温降低,引起凝血因子活性下降及血小板功能障碍;持续低血压和低灌注造成严重组织缺氧和酸中毒[5-6]。若红细胞悬液的输入量过多,而忽视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情况,则会造成凝血因子稀释,常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数量降低,继而发生再出血、酸中毒等临床并发症[7]。输血治疗提倡早期使用胶体液(尤其是血浆),纠正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因此探讨患者输血前后血液指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本院急诊科患者人数总量及血液总需求量逐年递增,血液供应十分紧张。当患者由于失血而需要输血救治时,可对患者输注高比例的血浆,改善患者预后。该方法不仅能预防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而且还可降低红细胞的输注量[8],从而缓解红细胞供应紧张,对血液资源起到节约作用。临床医生考虑到患者血红蛋白值低,采用高比例红细胞悬液输注而未同时输注血浆,并不能很有效的提高血红蛋白的含量。另外,在此基础上还可适当增加冷沉淀以及血小板等成分。国内一些调查显示红细胞和血浆的适宜比例为1:(1-2),而比例过高或过低均是增加患者死亡率的因素[9]。本研究也发现,在本院急诊输血的患者病例中,临床医生多数情况下也常常采用红细胞和血浆以2U+(200~400)mL或4U+(400~800)mL的配比输注,即红悬血浆比为1:(1-2)的比例。

综上所述,在采用成分血对急诊患者进行救治时,应避免输入不合理的血液成分而影响凝血功能,在输血早期将红细胞和血浆按中低比例(<2:1)输注,尽早输入血浆,可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进行预防,降低对患者红细胞的输注量,从而缓解红细胞供应紧张,保证对急诊病人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降低或避免因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风险。另外,我们应根据本地区血液供应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或本医院情况的输血方案,为临床输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鲍瑞玲,王闪.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100-101.

[2]崔允霞.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1):31-32.

[3]张楠,屈跃军,白振宇.创伤性失血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功能与血液指标变化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6,37(10):55-57.

[4]周洁,吕科,滕方.血浆与红细胞不同输注比例对创伤性失血患者大量输血救治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0):844-847.

[5]赵海涛,胡旭梅,王敬波,等.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分析[J].华西医学,2015,30(9):1692-1694.

标签:;  ;  ;  

成分血不同输注比例对急诊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