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发泡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丙烯,行政复议,发泡剂,粒子,纳米,机制,聚烯烃。
发泡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刚[1](2018)在《复合发泡剂在发泡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泡剂的复合是一种改进发泡剂发泡性能的新方法,但复合发泡剂中发泡剂的协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采用间歇发泡和挤出发泡实验,研究了复合发泡剂的溶解扩散,以及复合发泡体系的在线流变和发泡性能。针对复合发泡体系,修正了挤出发泡泡孔生长和褶皱模型,对复合发泡剂的协同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如下:1、采用重量分析法研究了 PP/CO2、PP/CO2/乙醇和PP/C02/水叁种发泡体系的溶解扩散特性,结果表明:复合发泡剂在聚丙烯中的溶解度高于单一发泡剂的溶解度之和,说明助发泡剂的增塑作用有利于提高复合发泡剂在聚丙烯中的溶解度,且随助发泡含量增加复合发泡剂的扩散系数增大,说明两者有显着的协同作用。2、采用自行设计的在线狭缝流变机头并装配超声装置,研究了聚丙烯/复合发泡剂的在线流变性能和临界脱气压力,推导出了体系黏度和临界压力与发泡剂含量和复合发泡剂配比的计算公式,定量表征助发泡剂对发泡体系黏度和临界脱气压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02/乙醇复合发泡剂在聚丙烯中的临界压力近似为两种发泡剂临界脱气压力之和,在总发泡剂含量一定情况下,随乙醇含量增加,复合发泡剂的临界压力降低。3、挤出发泡实验和气泡生长理论计算相结合研究了复合发泡剂对气泡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乙醇加入有利于降低气泡生长速率,减少发泡剂逃逸,提高了发泡倍率。助发泡剂乙醇的加入,有利于在较宽的发泡温区内获得高发泡倍率的制品。相比纯CO2,CO2/乙醇复合发泡剂将体系的发泡温区拓宽了 20℃。4、修正了挤出发泡片材的褶皱模型,使其可适用于复合发泡剂体系,实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复合发泡剂配比对聚丙烯发泡片材褶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助发泡剂乙醇的加入能有效降低聚丙烯发泡片材的褶皱现象,改善制品的表面质量。165℃下,相比纯CO2,含有25%乙醇的CO2/乙醇复合发泡剂能将制品褶皱现象改善39%。(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6-04)
刘萍,唐爱东,王健雁,艾陈祥,张崇[2](2018)在《硬脂酸钙稳泡机制及其对发泡水泥保温板泡孔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硬脂酸钙为主稳泡剂制备轻质发泡水泥保温板,通过考察硬脂酸钙对发泡水泥泡沫稳定性、疏水性和泡孔结构等影响,提出硬脂酸钙在化学发泡水泥中的稳泡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硬脂酸钙在化学发泡水泥中的稳泡机制为硬脂酸钙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使其呈现部分疏水性,进而吸附在气泡的气液界面上使泡沫达到稳定。优化稳泡剂成分和用量所制备的高性能轻质发泡水泥保温板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产品密度为220 kg/m3,抗压强度为0.63 MPa,导热系数为0.042 W/(m·K),体积吸水率为9.8%。(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杨兆平[3](2017)在《高发泡PET树脂流变性能及泡孔结构调控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一种高性价比的工程塑料。为了优化PET树脂相对单一的产品结构,充分发挥PET材料的优势性能,工业界和学术界开始尝试对PET在轻量化材料方面的应用展开研究。PET发泡材料在实现制品减重的同时保持了 PET优异的机械力学性能和物理化学特性。目前商用PET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偏低,分子结构基本呈线性,表现出较低的熔体黏度和较差的熔体弹性。使用此类PET树脂难以获得高发泡倍率的泡沫制品。此外,PET高的加工温度也使发泡剂在其中的溶解度偏低,且其较慢的结晶速率使泡孔定型速率变慢,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制备性能优异的微孔材料。本文围绕高发泡倍率PET的制备和发泡过程中泡孔结构的调控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反应挤出工艺制备出了高熔体弹性PET树脂,获得了发泡倍率高达30倍(饱和压力15 MPa)的泡沫;通过分析分子结构-流变行为-发泡性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以流变测试手段为中心的指导策略和预测手段;最后采用不相容共混的方法对泡孔的成核和生长过程进行了调控,制备出了泡孔结构更加优异的PET泡沫。各部分要点如下:1、使用多官能团环氧基扩链剂(ADR)对商用瓶级PET树脂进行反应挤出改性,并对改性PET的流变性能进行了表征。选择常用扩链剂均苯四甲酸酐(PMDA)作为对比项,研究了扩链剂种类,扩链剂含量对改性产物黏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扩链剂含量越高,PET流变性能提高的程度越明显;相对于PMDA改性PET,ADR改性PET具有更高的熔体弹性和更明显的应变硬化现象。为了进一步提高改性PET的黏弹性,采取了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对反应挤出工艺进行了优化。同时利用辅助挤出下CO2的增塑作用提高了扩链反应效率。2、采用不同扩链剂和扩链工艺,制备出了不同分子结构的PET。对线性PET,长支链PET和微交联PET的流变行为和发泡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熔体弹性高的微交联PET发泡性能更好,以此获得了发泡倍率30以上,泡孔密度108个/cm3以上,泡孔平均直径约60μm的发泡材料。通过分析分子拓扑结构-流变行为-发泡性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以流变性能为中心的PET树脂可发泡能力评价体系和分子改性策略。3、采用共混工艺,研究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在PET中分散相结构对共混体系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相容相界面能够促进泡孔成核,且界面张力越大,成核效果越明显。采用环氧扩链剂ADR原位增容了 PET/(聚酰胺66)PA66共混体系,研究了增容作用对分散相界面以及共混泡沫泡孔结构的影响。ADR不仅增加了各相的黏弹性,同时强化了两相间的界面粘合力。PA66作为第二相,其快速结晶的能力限制了泡孔的过分生长,降低了泡孔尺寸,增加了泡孔密度。4、使用单螺杆挤出机研究了 PET的反应挤出发泡过程。通过优化发泡温度、CO2注入量、机头压力、机头结构等工艺参数和设备参数,得到了平均泡孔直径20-120μm,泡孔密度1×107-3×1O9个/cm3,发泡倍率5-27的发泡PET棒材。设计开发了 PET泡沫工业规模的中试生产线,利用PET免干燥-反应改性-挤出发泡一体化的成型工艺制备出了厚度1-1Omm可调,泡沫密度100-500 kg/m3可调的PET泡沫片/板材。(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12-07)
万辰[4](2017)在《超临界CO_2环境下聚乙烯的流变特性及其影响发泡行为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轻量化材料是我国新材料发展重点领域,高性能聚合物发泡材料是最具代表性的轻量化材料。超临界CO2发泡聚合物是绿色安全制造技术,研究聚合物/CO2溶液流变性质与泡孔形貌之间关系对于发展聚合物熔融发泡关键共性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以聚乙烯(PE)为典型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了超临界CO2环境下聚合物流变性质表征方法,然后基于流变特性进行了系列研究,包括:原位考察了聚合物/CO2溶液的非等温与等温结晶行为,确定结晶程度对降压发泡行为的影响;利用结晶提升熔体强度可以改善聚合物发泡行为,以及泡孔生长细胞模型和Considere泡孔生长稳定性判定标准,实验和模拟计算相结合分析影响共混物LLDPE/LDPE发泡过程的关键因素;鉴别聚乙烯共混物的相容性及其对挤出发泡行为的影响。超临界CO2气氛下的流变性质影响因素实际是静压力和CO2溶解量两方面的共同作用,首先利用不同高压介质建立了高压环境下聚合物流变性质的表征方法。选取惰性气体He(在聚合物中几乎不溶解)作为高压施加介质,考察了静压力对聚合物流变行为的影响,发现随着静压力增加复数黏度逐渐增大,损耗因子变小;采用Barus方程对静压力平移因子进行拟合,发现线性结构的HDPE在10MPa以内的压力系数为34.4MGPa-1,而10MPa以上仅为4.2GPa-1,即存在明显的拐点;对于长支链结构的LDPE的压力系数为20.4GPa-1,并且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主要是由于温度升高自由体积增大导致其对压力更加敏感。对不同温度和CO2饱和压力下的流变学性质进行了考察,区分静压力和CO2溶解量的影响,采用Fujita-Kishimoto(F-K)模型拟合了 CO2浓度对聚合物流变性质的影响;结合Arrehenius方程、Barus方程和F-K模型综合考虑了温度、静压力和CO2浓度影响因素,建立了综合平移因子模型,HDPE和LDPE平移因子的拟合值与实验值平均偏差分别为5.31%和 2.57%。其次,设计高压流变仪样品夹具使之适宜实施降压发泡过程,基于高压流变特性原位研究LDPE/CO2溶液的非等温与等温结晶动力学,以及其对泡孔结构的影响。高压DSC测得的起始结晶温度近似为:Tc,onst=101.4-0.718P(MPa),而利用高压流变测试发现即使CO2饱和压力高达28 MPa时,其相比常压条件也仅降低4℃。基于等温结晶过程发现其存在着叁个差异比较明显的阶段:一是弹性模量基本保持不变,即结晶诱导期,此阶段结晶尚未开始;二是弹性模量增加较快,即结晶进行时,此阶段属于晶体成核和生长阶段;叁是弹性模量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数值,此阶段结晶基本结束。在不同结晶时间下进行降压发泡,发现相对结晶度从0增加至25%(对应结晶度27%)时,发泡倍率由28增加至32,泡孔大小由155μm降低至135 μm,泡孔密度由3.7×106增加至4.7×106 cells/cm3。即形成的晶体一方面增强了熔体强度,另一方面增加了异相成核点。随着结晶时间继续增加,泡孔孔径进一步变小,倍率开始逐渐变低,并且过量的结晶会使得泡孔尺寸分布不均匀。再次,分别对LLDPE和LDPE含量为5%的共混物采用等温结晶提升熔体强度以期改善发泡效果,发现虽然通过等温结晶使得聚合物基体的复数黏度、弹性模量等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仍然难以形成规整的泡孔结构,泡孔合并和破裂现象较为明显。基于泡孔生长细胞模型和Considere泡孔生长稳定性判定标准,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泡孔生长情况,发现复数黏度增加会减缓泡孔生长速率,但是泡孔稳定生长时间几乎保持不变;增加松弛时间对泡孔生长速率没有明显影响,但是会大幅度增加泡孔生长稳定时间。即改善聚合物发泡效果应该在提高基体黏弹性的基础上着重于材料松弛时间的提高以增加泡孔生长稳定时间。模拟结果还发现Henry常数和扩散系数能够明显改变泡孔生长速率但是对泡孔生长稳定性无明显影响,而表面张力对泡孔生长过程影响甚微。最后,以LDPE/HDPE和LDPE/PP为考察对象,采用DSC和流变相结合的方法鉴别共混物的相容性,以及共混体系结构对挤出发泡过程的影响。发现在不同组分配比下LDPE/HDPE都有着较好的相容性,基于偏光显微镜分析发现PP黏度越高、含量越大,LDPE/PP共混体系趋向于形成共连续结构。通过共混物在未发泡挤出和发泡挤出条件下的胀大行为,可以判定LDPE与PP共混的成核效果要明显优于其与HDPE.共混,即不相容的界面作为成核能垒较低的区域有利于泡孔成核。但发泡结果显示相容性较好的LDPE/HDPE共混物始终能够得到较规整的泡孔结构,而LDPE/PP的复数黏度虽然高于LDPE/HDPE,却并不能得到理想的发泡结果。通过对共混物的溶解扩散行为分析发现共连续相结构的扩散系数要明显高于"海-岛"结构和相容聚合物,表明在共连续相结构的共混物内部可能存在着气体通道,使得气体逃逸现象较为严重,进而导致泡孔稀少,发泡倍率低。(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5)
化信[5](2013)在《宁波材料所在纳米粒子调控聚丙烯发泡机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苯乙烯发泡材料广泛应用于保温、缓冲包装、餐饮包装等多个领域,聚苯乙烯树脂本身具有的特点,如难于环境降解性、较低的耐温性、冲击性能差、加工过程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等,影响了聚苯乙烯泡沫材料的加工回收方式,决定了其的应用温度范围。开发更高耐温等级、更优冲击性能的聚合物发泡材料一直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相对于聚苯乙烯,聚丙烯(PP)具有明显的力学性能优势和耐温优势,以及一(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3年12期)
[6](2013)在《中科院宁波所在纳米粒子调控聚丙烯发泡机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在纳米粒子调控聚丙烯(PP)连续挤出发泡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研究人员发现,当在PP中复合1wt%~5wt%的纳米蒙脱土或者纳米SiO_2时,PP的挤出发泡行为显着改善,表现为泡孔结构变得均匀,泡孔密度增加,膨胀倍率提高,发泡窗口拓宽。研究人员采用聚合物发泡过程原位观察系统,通过(本文来源于《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期刊2013年06期)
王瑞,张生辉,沈承金,焦飞飞,强颖怀[7](2013)在《工艺制度对泡沫玻璃发泡质量的影响及其发泡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按一定的烧结工艺,以废玻璃粉为主要原料,石墨为发泡剂制备泡沫玻璃。泡沫玻璃是一种内部多孔结构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它的发泡机理为氧化型反应。石墨和玻璃中的某些携氧体、氧气、水分等进行氧化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包括CO2、CO、SO2、H2S等。分别研究了发泡温度、保温时间及发泡剂掺量等因素对泡沫玻璃质量的影响,以此来优化制备泡沫玻璃的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当发泡温度为880℃时,发泡均匀,且连通孔的数目明显减少;当保温时间为10min时,泡径较大,发泡也比较均匀;添加2%的石墨发泡剂能明显增大泡沫玻璃的气孔率和孔径,并改善制品的发泡质量;球磨时间为2h时,混合较充分,制品气泡结构较好。(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3年S2期)
郄建荣[8](2013)在《环保组织向发改委申请行政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郄建荣 就“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回收再利用机制”信息公开,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分别向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提出信息公开申请,但却被两部委相互推诿。7月18日,自然之友向发改委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请求发改委依法提供“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回收再利用机制”内容(本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期刊2013-07-19)
蔡新华,刘静[9](2013)在《政策不能只到解禁这一步》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者日前在上海某手机卖场看到,一家手机配件摊位的伙计趴在柜台上吃一份外卖拉面,盛拉面的是一只白色发泡塑料圆碗,碗沿发脆略显破裂开口。 曾被国家禁产禁用14年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随着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第21号令的生效,将于今年5月解禁并重新回(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3-04-18)
黄舒晟[10](2013)在《竹粉增强聚丙烯发泡复合材料老化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开发竹塑发泡复合材料,不仅能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竹类资源,而且能够发挥发泡材料密度小、成本低、韧性高等性能优势。竹塑发泡复合材料在日常使用中不可避免地遭遇性能老化的问题,因此研究其在不同环境下老化性能,了解其老化机理,对于延长复合材料使用寿命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本文将竹粉增强聚丙烯基发泡复合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老化、氙灯加速老化以及冻融循环老化叁种老化方式,考察竹粉含量对发泡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发泡复合材料表面材色、动态流变行为、热学稳定性以及表面化学性质的变化趋势。最后,考察不同作用机理抗老化助剂对发泡复合材料老化性能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竹塑发泡复合材料的抗老化助剂。论文研究了竹粉/PP发泡复合材料在老化过程中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发现1200小时的氙灯加速老化使发泡复合材料性能损失最明显,10个月的自然老化次之,而9次冻融循环老化对材料性能影响最小。40%竹粉含量的发泡复合材料在叁种老化方式中表现出最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自然老化10个月后,弯曲强度、拉伸强度和冲击韧性保留率分别为91.29%、86.69%和73.45%;氙灯加速老化1200小时后,弯曲强度和冲击韧性保留率分别为80.17%和83.15%;9次冻融循环老化后弯曲强度、拉伸强度和冲击韧性保留率分别为98.63%、95.5%和91.99%。发泡聚丙烯力学损失程度明显大于竹塑发泡复合材料。论文研究了竹粉/PP发泡复合材料在老化过程中表面颜色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经历自然老化与氙灯加速老化后材料表面明显变白,冻融循环老化后材料表面颜色变白程度较小。在叁种老化方式的老化过程中,竹粉含量越多老化后复合材料色差值越大,自然老化10个月后,20%、33%、40%竹粉/PP发泡复合材料色差分别为34.86、35.26、36.80;氙灯加速老化1200小时后,色差分别为42.22、48.20、49.12;9次冻融循环老化后,色差分别为分别为2.35、6.47、9.59。在自然老化过程中,表征复合材料表面黄颜色的b*参数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复合材料中竹粉木质素成分,在自然老化前叁个月对苯酚生成对苯醌的反应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材料颜色变黄,而在之后的老化期间由对苯醌生成对苯酚的反应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材料变黄的程度变弱。在氙灯加速老化过程中,从加速老化300小时后b*参数值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可能是因为加速老化300小时后竹纤维中木质素的光降解反应直接进入由对苯醌生色基团向对苯酚转变为主导的阶段。论文采用旋转流变仪,研究比较老化对发泡聚丙烯与竹粉/PP发泡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老化后两种材料线性粘弹区变短,而且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随着老化不断降低。老化后发泡聚丙烯的相对分子量减少,PI值由1.541下降为1.248,黏流活化能由40.89KJ·mol~(-1)上升为63.32KJ·mol~(-1),说明高分子在光降解过程中断链反应居于主导;而发泡复合材料的分子量同样减少,但PI值由1.495上升为1.731,黏流活化能由55.13KJ·mol~(-1)下降为42.01KJ·mol~(-1),表明随着竹粉的加入,复合材料的光降解过程中高分子基体断链反应效果被弱化,促使交联反应的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复合材料老化后剩余强度的保留。加速老化前后材料流变行为分析结果基本与自然老化的结果相似,发泡聚丙烯的PI值由1.541下降为1.368,黏流活化能由40.89KJ·mol~(-1)上升为105.38KJ·mol~(-1);发泡复合材料的PI值由1.495上升为1.578,黏流活化能由55.13KJ·mol~(-1)下降为50.76KJ·mol~(-1)。论文研究了发泡聚丙烯与竹粉/PP发泡复合材料老化前后表面形貌与表面化学性质的变化。经由ESEM观察发现自然老化与氙灯加速老化后材料表面破坏明显,随着竹粉含量的增加,材料表面面裂缝愈加明显,且竹纤维暴露出来的现象更加普遍,而冻融循环老化对材料表面几乎无影响。FTIR与XPS分析结果表明,聚丙烯与复合材料的表面经历老化后表面的羰基基团吸收明显增强,老化聚丙烯表面的C1s结合能中C2结合键比例增加明显,而复合材料表面则以C3结合键比例增加明显,两者表面的Cox/unox值均上升,表明材料表面氧化程度加强。发泡复合材料表面的老化由表面高分子层的破坏降解开始,随后是暴露出来竹纤维的老化褪色。论文还考察了老化后竹粉/PP发泡复合材料热学稳定性的变化。热重分析的结果表明发泡复合材料在自然老化与氙灯加速老化后初始失重温度明显下降,材料热稳定性有所下降,而冻融循环老化对于发泡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影响不明显。最后,论文研究了抗老化助剂对竹粉/PP发泡复合材料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氧化剂有利于材料弯曲强度、冲击韧性与热稳定性的保持,相对分子量越高抗氧化剂(抗氧化剂1010)效果越明显,但是其不利于材料颜色、密度以及表面形貌的保持。紫外线吸收剂(UV531)对材料颜色、密度以及表面形貌有较好的防护效果,但防护物理力学性能损失方面效果较弱。自由基捕捉剂对发泡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损失没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于冲击韧性、密度与热稳定性则有较好的保持,自由基捕捉剂对于阻止材料整体的颜色变化效果不及紫外线吸收剂。拥有双元酯结构的捕捉剂性能强于叁嗪结构的捕捉剂,且相对分子量大的自由基捕捉剂(Tinuvin622)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3-04-01)
发泡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硬脂酸钙为主稳泡剂制备轻质发泡水泥保温板,通过考察硬脂酸钙对发泡水泥泡沫稳定性、疏水性和泡孔结构等影响,提出硬脂酸钙在化学发泡水泥中的稳泡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硬脂酸钙在化学发泡水泥中的稳泡机制为硬脂酸钙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使其呈现部分疏水性,进而吸附在气泡的气液界面上使泡沫达到稳定。优化稳泡剂成分和用量所制备的高性能轻质发泡水泥保温板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产品密度为220 kg/m3,抗压强度为0.63 MPa,导热系数为0.042 W/(m·K),体积吸水率为9.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泡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刚.复合发泡剂在发泡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2].刘萍,唐爱东,王健雁,艾陈祥,张崇.硬脂酸钙稳泡机制及其对发泡水泥保温板泡孔结构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杨兆平.高发泡PET树脂流变性能及泡孔结构调控机制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4].万辰.超临界CO_2环境下聚乙烯的流变特性及其影响发泡行为的作用机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7
[5].化信.宁波材料所在纳米粒子调控聚丙烯发泡机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3
[6]..中科院宁波所在纳米粒子调控聚丙烯发泡机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3
[7].王瑞,张生辉,沈承金,焦飞飞,强颖怀.工艺制度对泡沫玻璃发泡质量的影响及其发泡机制[J].材料导报.2013
[8].郄建荣.环保组织向发改委申请行政复议[N].法制日报.2013
[9].蔡新华,刘静.政策不能只到解禁这一步[N].中国环境报.2013
[10].黄舒晟.竹粉增强聚丙烯发泡复合材料老化机制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