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大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姜堰市二附中宋仁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我认为,要达到《课标》(以下皆用此简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大力培育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探究,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才能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和价值。“意义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①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探究,仅靠令人窒息的满堂灌,过去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是行不通的。语文已由原来最受学生喜爱的一门学科,变成了最不受学生喜爱的一门学科。目前,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但还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如果靠现在所谓热热闹闹的满堂问,同样不能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不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我们知道,对一般的初中学生来说,大部分是属接受知识的,真正能发现问题,有独立思考和个人见解的毕竟较少,因为他们的年龄相对较小,掌握的知识较浅,接触了解社会还处于表面层次。探究问题的能力还需我们教师去培养。

怎样才能让广大初中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问题呢?我从两个方面来探索的。

首先,引导学生补充和修正〈〈教参〉〉上的一些观点。

以前我们在教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总是说这篇文章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应该说,这句话是不错的,文章中有许多篇幅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比如小小年纪,就要诵读许多佶屈聱牙的文字;私塾教育束缚压制儿童,没有自由;老师灌输,不肯学生提问等。但是,仅限于这句话是远不够的,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现的思想还不止这些,还有些重要内容没有概括出来。

这篇文章真实描绘了作者小时候读私塾的生活图景,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首先我要求学生找出作者描绘“三味书屋”学习生活部分除了批判封建教育扼杀儿童天性外,还分别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结合语言进行合作讨论)。经过讨论,大家认为:1、老师开明。如“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两个“不常用”说明他的老师“方正,质朴”,说明在那个允许打骂学生的年代,他不打骂学生是非常可贵的。2、对老师恭敬。当学生读到《论语•述而》的语句时“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部分描写了他的老师读书时的专注神情,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微笑”“摇着”和两个“拗过去”说明老师非常欣赏这篇文章,说明老师读书神情很专注,很“博学”。以上这两点,虽然是对以前《教参》内容的一个简单补充,但使学生认识到了所有的理解要建立在作品的原意之上。肢解、曲解作品固然是不科学的,不能全面正确反映作品的内容,同样也是不科学的。

我在引导学生归纳陆蠡的散文《囚绿记》的主题时,有个学生说出了与《教参》归纳一样的主题:“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很明显,他是看了《教参》的(部分家长为学生找的)。为此,我要求全班展开讨论:1.细读全文,找出散文中描写常春藤的语句;2.作者赞美了什么?经过合作讨论,大家认为文章描写了常春藤“浆液丰富的柔条”,“繁密的枝叶”,“纤细的藤络、嫩芽”,“在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尽管作者把它悬垂在案前,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绿,依旧舒放”,以致“在明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枝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时,与常春藤形象交融在一起的饱和着作者审美情趣的意蕴即文章的主题便水到渠成地呈现出来,大家认为本文通过几个生活细节的描写,赞美了常春藤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歌颂了我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时的坚定、坚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意志,文章的主题显然与《教参》归纳的有所不同,《教参》上的“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这句话显然有些牵强,与作品没有什么联系。通过这堂课,学生真正懂得了对作品的理解要紧密结合作品的内容,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的道理,尽信书等于无书。

其次,引导学生丰富和深化作品中心论点。

我在讲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短文时,针对孟子决不吃“嗟来之食”是不失本心的议论,展开了吃不吃嗟来之食的讨论。不少同学认为孟子的观点是正确的,主张不应该吃,并举出了一个有力的论据。说北京刚解放,粮食非常紧张,朱自清没有吃美国“援助”的大米面粉,朱自清的行为是爱新中国、恨美国的行为,是有民族气节的行为。我对这位学生的发言作了肯定后补充说,如果在特定的背景下,能吃“嗟来之食”吗?开始学生沉默,但很快有个学生认为可以吃。并举例说,越国的勾践为了复国,曾做吴王夫差的马前卒,作为一国之尊,确实蒙受了极大的侮辱,但如果不去做夫差的马前卒,不暂时蒙受一些侮辱,又怎么可能复国?这位学生的发言,使许多学生茅塞顿开,赢得了大家的赞许。接着,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鱼和熊掌能同时兼得吗?一开始,大家面面相觑。我顺势讲述了一件事。浙江省前几年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各个县市都开辟了工业园区,让外商来投资。后来浙江省委重新作了安排,取消各地的工业园区,专门划出一块地方,集中让外商投资。结果,经济不仅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增长,而且更重要的是节约了大量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这说明鱼和熊掌有时能同时兼得。经过引导,学生顿悟,讨论热烈起来。有的说,只要我国的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不仅侵略者不敢轻易侵略我国,而且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国家更加稳定了。有的说,只要我们多植树造林,不仅环境美化了,而且生态平衡了,我国的经济可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有的说,多读好的书籍,不仅能增加我们的知识,而且还能使我们懂得人生。在此基础上,我作了总结:刚才的讨论决不是否定孟子的观点,恰恰相反,丰富和深化了孟子的观点。只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只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正义的。我们的思维不能是一种模式或一种定势。

当然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钻研《教参》,不能被《教参》所囿,要让《教参》只能起参考作用。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学生的主动探究的结果是:思维活跃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获得了成功的快感,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得到了提高。只要我们能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恢复乃至超过以往学生对语文热中的感情,一定能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标签:;  ;  ;  

大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