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论文-张纯厚

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论文-张纯厚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现代民族,文化复合性,身份认同,国家安全

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张纯厚[1](2018)在《全球联通视角的现代民族文化复合、身份认同与国家安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全球联通视角,揭示古代民族到民族国家和现代民族的历史演变以及现代民族的文化复合性,佐证了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和西方民族国家概念的局限。身份认同的多重、交叉和错乱是现代民族中存在的常见现象。这源于人类交往、文化传播从地方、区域到欧亚联动,再到全球联通联动的滚动扩展。中国形成世界上最早的文化复合性民族国家,西欧北美则最早形成民族国家体系和现代民族。管控身份认同、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从专制走向法治。在全方位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远距离和跨国信息传播、人口流动加速,推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同时,传统和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加剧,其政治文化背景是"我们是谁"的民族身份认同困惑,包括身份排斥、身份裂变、族群崇拜、双重国籍和身份认同上的全球公民等身份错乱和迷茫。化解这一政治社会危机有赖于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民族认同和民主法治理念。交往交流是社会活力之源,民主法治是国家安全保障。(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黄亚平[2](2017)在《论汉字身份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大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汉字身份认同既符合民族文化传统,又具备充分的现实价值,因此,汉字身份认同在当下民族文化复兴中堪当重任。倡导汉字身份认同,可以跨越政见、信仰的鸿沟,可以内化族群的精神文化交流,可以服务于经济建设,也可以引领时下的符号创意活动,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需求,由此可见,汉字身份认同对民族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字学报》期刊2017年00期)

杨明明[3](2016)在《利哈乔夫的反欧亚主义与俄罗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德·谢·利哈乔夫基于对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的长期研究,对通行已久的有关古罗斯愚昧落后、停滞守旧、彼得大帝改革是俄罗斯历史转折点的观点提出了大胆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就俄罗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及国家发展道路问题与欧亚主义展开了论辩。利哈乔夫与欧亚主义最大的分歧就在于他坚信俄罗斯在宗教与文化上从来都是一个欧洲国家,在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拜占庭和斯堪的纳维亚,而不是东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他强调俄罗斯文化自古以来就生长于多元文化的沃土之中,今后仍将在在珍视民族传统、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展开积极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从而源源不断地为俄罗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动力。(本文来源于《俄罗斯文艺》期刊2016年03期)

刘爽[4](2016)在《传承人的身份认同对民族文化传承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始县是土家族聚集区,古老的土家文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正面临着衰退甚至是消失的严峻形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丝弦锣鼓发源于建始长梁,现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一支由吹、打、弹、拉、唱、锣鼓戏曲混为一体的民间音乐,是土家族民间艺术奇葩。长梁乡亦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吹打乐之乡”。同时在2007年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它如同雕刻着土家人智慧结晶的活化石,在祖国的传统文化中闪耀着自己的光芒,因此必须要加以保护,使其更好地传承发展。其中,传承人是传承丝弦锣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要想保护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就必须保护其传承人。本文以一位土家族丝弦锣鼓传承人口述史为中心论述传承人的身份认同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正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丝弦锣鼓的概况,包括丝弦锣鼓的定义、历史渊源、类型、艺术特点以及历代丝弦锣鼓的传承人。第二章以一位丝弦锣鼓传承人——冉启良为中心叙述了这位传承人的家乡概况、出生环境及学艺起因、学艺过程、带徒授艺经历和他的技艺传承活动包括他的传承技艺活动地点、他与别的艺人之间的技艺切磋、周围人对他的技艺活动评价、他从艺的心路历程和他获得的荣誉与成就。第叁章以冉启良的经历为中心介绍冉启良多种身份认同的冲突,冉启良具有技师、道师和传承人这叁重身份,由于他的这叁种身份的模糊性导致了很多困惑,其中包括社会行为间的冲突性和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第四章介绍传承人的身份认同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其中包括传承人的多重身份对文化传承的不利影响以及认同传承人身份对文化传承的有利影响,同时提出如何建立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体系,促进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不同的身份转变,抑或是多重身份相互迭加,这种多重身份的兼具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而社会以及传承人本身要从多重身份中认同传承人这一身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是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一环。(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6-06-02)

荀利波[5](2012)在《少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研究述评与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技术革命的发展,处于"被边缘化"位置的少数民族文化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得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不断凸显。西方和国内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研究成果集中从理论上对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厚实的理论积淀。新世纪以来,面对国家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地方文化建设的需求,民族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研究,应从多民族地区居住模式与文化融合、民族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研究,以形成具有更大社会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民族丛刊》期刊2012年05期)

吴雪丽[6](2011)在《简论“文化寻根”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寻根"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的"现代性"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诉求,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之根重塑中国形象和寻找新的民族文化认同。但"寻根派"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构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都需要面对"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境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规范文化与不规范文化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在少数族群与汉民族之间、在"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寻根派"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思考有洞见也有盲视,它显示的正是"中国"身份认同的痛苦经验和可能的探索。(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杨超[7](2011)在《心灵的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上少数族群文学评论在文化多元主义的环境下呈现强烈的发展势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及其研究批评也是方兴未艾,呈现崛起的势头。在八十年代,随着全球化经济、讯息、文化接踵而来的冲击,我国少数民族的认同危机也慢慢开始显现,处于各民族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作家就凭借他们特殊的敏感感觉到了身份认同的困惑,并开始了漫长的身份认同之路。张承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的一个杰出代表,同时他鲜明的个性以及经历都使他成为一个身份认同问题上的典型形象。研究他的身份认同与其对本民族文化历史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分四个部分,引言主要对社会大背景、张承志的研究概况以及论文中提到的几个概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概括。第一部分在对张承志人生经历及其主要作品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出张承志到目前为止的身份走向的阶段,拟定为叁个阶段:汉文化的裹挟,草原文化的养育以及回族文化的回归。在张承志出生到高中毕业之前,他完全是受到汉文化的熏陶,没有寻求自我身份的意识;而大草原的知青生活,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开始了他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道路;之后,又机缘巧合的接触了哲合忍耶的教众,他体内的回族血液终于觉醒,用文字开启了他的回归之路。第二部分更深一层,对张承志文化身份认同的原因进行探析。首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同是人内在的心理要求,结合张承志的特殊经历,指出张承志进行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是必然的;其次,立足张承志的文本,结合中国文坛的大背景,分析了张承志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性格是他寻求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内在要求;此外,血缘的牵绊同样是他寻求认同的重要因素。第叁部分在梳理清楚张承志身份认同和建构的同时,将眼光放到了整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建构,从文本内容和文本特征两个方面,解析张承志作为一个有良知血性的作家是如何在作品中重建自我民族的文化记忆,怎样建构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的。文本内容方面,张承志摒弃了传统的描述风俗习惯等外在的民族文化建构方式,转而内向到精神层面,用文字塑造了倔强的民族精神、孤独的民族灵魂、以及对困难的坚守和对信仰的坚持。另外,文本特征方面,笔者从独特意象的应用、宗教词汇的运用、作者作品文体的转换这叁方面进一步分析张承志是如何对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进行建构的。(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1-04-01)

潘雁飞[8](2008)在《别开生面的全球化融通比较视角——评《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以宏阔的别开生面的全球化视域、强烈而又开放的民族本土意识、横通直通而融通比较的方法将魔幻现实主义和寻根文学进行了新见迭出的比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审视观照文学作品的多维视窗。同时还启迪我们做进一步的古今纵向比较思考。(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杨增和[9](2008)在《民族文学:精神家园的迷失与守望——评邓楠《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邓楠教授的《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比较研究》〔1〕(以下简称邓着)独辟蹊径,以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比较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文学跨文化的研究范式进行综合性研究,从文化哲学高度研究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其开(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08年01期)

杨增和[10](2007)在《全球文化流变中的民族文化身份诉求:评邓楠《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邓楠的《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比较研究》(以下简称邓着),以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比较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文学跨文化的研究范式进行综合性研究,从文化角度研究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期刊2007年02期)

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汉字身份认同既符合民族文化传统,又具备充分的现实价值,因此,汉字身份认同在当下民族文化复兴中堪当重任。倡导汉字身份认同,可以跨越政见、信仰的鸿沟,可以内化族群的精神文化交流,可以服务于经济建设,也可以引领时下的符号创意活动,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需求,由此可见,汉字身份认同对民族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张纯厚.全球联通视角的现代民族文化复合、身份认同与国家安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黄亚平.论汉字身份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大意义[J].中国文字学报.2017

[3].杨明明.利哈乔夫的反欧亚主义与俄罗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J].俄罗斯文艺.2016

[4].刘爽.传承人的身份认同对民族文化传承影响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6

[5].荀利波.少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研究述评与讨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

[6].吴雪丽.简论“文化寻根”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7].杨超.心灵的回归[D].中央民族大学.2011

[8].潘雁飞.别开生面的全球化融通比较视角——评《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

[9].杨增和.民族文学:精神家园的迷失与守望——评邓楠《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J].中国文学研究.2008

[10].杨增和.全球文化流变中的民族文化身份诉求:评邓楠《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J].世界文学评论.2007

标签:;  ;  ;  ;  

民族文化身份认同论文-张纯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