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脂及相关组织解剖基础

吸脂及相关组织解剖基础

一、脂肪抽吸术及相关组织解剖学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杨龙雨禾,江专新,张兴保,邱学德,王跃强,张贵福,黄曦,卫娜[1](2021)在《腹壁脂肪抽吸术+阴茎延长术治疗肥胖阴茎短小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壁脂肪抽吸术+阴茎延长术治疗肥胖阴茎短小患者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9年2月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8例采用腹壁脂肪抽吸术+阴茎延长术治疗的获得性阴茎短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性生活质量问卷(SLQQ-QOL)评分、疲软及勃起状态下阴茎长度、外形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平均住院时间为(7.09±1.03)d,平均手术时间为(70.71±22.90)min,术中出血量为(5.06±1.03)mL,感染0例。术后随访12个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无复发,外形满意度为93.10%(54/58)。结论腹壁脂肪抽吸术+阴茎延长术治疗肥胖导致的阴茎短小效果明显,患者满意度高,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李海瑞[2](2021)在《背部脂肪及浅筋膜系统区域性差异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指出背景:背部深层脂肪顽固,难以通过减重消除,影响轮廓美观,目前传统治疗方法是基于西方人群特点设计的,不适用于亚洲人,而抽吸阻力大、出血多等问题阻碍了经典的脂肪抽吸术在背部的应用。本文以解剖为基础,探索背部轮廓畸形产生的解剖基础,以提出更优化的手术方式。方法:通过大体解剖和精细解剖研究背部皮下脂肪的构成,浅筋膜系统的微观结构特点及宏观分布模式,结合解剖证据指导临床应用,提出皮肤皮下组织复合体塑形的理念,通过实验性的临床实践加以验证。结果:清晰地展示出了浅筋膜系统的各亚单位结构及在背部的变化规律,阐明了既往文献对“软组织松弛”、“脂肪纤维性”、“皮下附着紧密”等描述的解剖学本质,并将其进行量化以便于比较和运用,通过对背部不同部位形变率的统计分析,解释背部轮廓畸形多样性的原因,分析了背部吸脂针进针阻力大、出血多等问题的解剖原因,制定了相匹配的皮肤皮下组织复合体塑形策略。结论:皮肤皮下组织复合体的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由脂肪和浅筋膜系统共同决定,这两者都具有区域性差异,且差异的排布规律相互独立,在脂肪积累的动态过程中不同部位的浅筋膜能够产生的形变量不同,这造成了轮廓畸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充分理解和运用皮肤皮下组织复合体的特点对背部轮廓塑形的安全有效性、靶向精准性有着重要意义。

王春艳[3](2021)在《溶脂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乳腺癌是全球第一大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乳腺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必须熟悉腋窝区的解剖结构。溶脂、吸脂法的创新性拓展,为微创化手术操作提供操作空间。本论文针对溶脂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从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得分,生命质量及术后上肢活动障碍、腋窝外形满意度、腋窝舒适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为溶脂技术应用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组,分别为:(1)对照组清扫腋窝淋巴结时不采用溶脂吸脂技术。(2)研究组行腔镜乳腺微创术。术中对腋窝淋巴结的解剖和清扫采用溶脂吸脂术。术前配置脂肪溶解液;内窥镜下的所有外科治疗步骤均遵循“从低到高”的空间顺序,即从腋窝底部开始(胸背神经血管、胸长神经)到达腋窝中部(胸外侧血管,腋静脉,胸小肌的后半部分,即第二水平淋巴结),然后再到腋窝顶部(胸大小肌间隙Rotter淋巴结和第三水平淋巴结),以防止渗血流向低位而对低位手术解剖分离的干扰;在胸大肌外侧缘进行探查,可以触摸到充满脂肪的空腔间隙,即腋窝脂肪囊。在该区域中,进行多点均匀注射配置好的脂肪溶解液至局部隆起。10至15分钟后,将20毫升注射针插入腋窝脂肪囊中,进行连续吸脂,同时将溶解液和溶解的脂肪一起吸出,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并吸出少量的不溶解的组织,可以用细剪刀轻轻分开,以便在实际操作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区域。此时,肋间臂神经,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都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同时,腋动静脉血管分支和周围淋巴管也得到了完全结扎。此时,腋下的所有淋巴结都可以用剪刀清扫,并且可以直观结扎淋巴管;将清扫出的腋窝淋巴组织标本在配备好的脂肪溶解液中浸泡1520min后开始解剖。标本的解剖工作由固定人员进行。手术后对比两组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得分,生命质量及术后上肢活动障碍程度、腋窝外形满意度、腋窝舒适度。结果:(1)将研究组的出血量和淋巴结清除数量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组有2例主要表现为上肢麻木,2例出现腋窝疼痛,1例为胸肌萎缩,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肢体麻木为主6例,有腋痛4例,胸肌萎缩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基本得分及其总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手术前后两组生命质量比较:术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DL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组术后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轻,腋窝外形满意度评分、腋窝舒适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过程中的常规参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病理学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主要参数,如引流方法时间和总引流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腔镜下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结合溶脂吸脂技术,不但可以清扫腋窝淋巴结,并且可以建立腔镜操作空间,简化了手术过程、缩短了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郭一璇[4](2021)在《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下面部脂肪室及血管的临床解剖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光滑紧致的下面部是塑造整体脸型的关键。下面部的老化主要表现为口角外侧的下颌脂肪垂袋形成,冗余的皮肤形成皱褶,导致唇颌沟的出现、下面颊下坠、下颌线变得褶皱、模糊,尽显老态。目前,下面部年轻化治疗有皮肤筋膜提升术、脱氧胆酸注射、脂肪充填等多种术式。但均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随着“容量恢复理论”的提出,脂肪再平衡在面部年轻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人们对下面部脂肪组织的衰老变化过程知之甚少。目前还不清楚下面部脂肪室在衰老过程中容量和形状的具体变化。上述问题都会导致填充不足或过度填充。既往的一系列尸体研究证明了面部脂肪是高度分区的。但是这些研究在描述面部脂肪的老化方面有很多局限性。首先,样本量很小。第二,尸头标本在保存过程中发生了变形。第三,研究对象为老年人,难以解释脂肪室随年龄的变化过程。第四,没有考虑体重和疾病对脂肪组织的影响。并且,目前针对面部脂肪室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针对中面部的脂肪填充,而下面部脂肪室的研究和应用少见报道。同时,下面部的软组织中走行有面神经下颌缘支、面动脉、面静脉等重要结构。由于不当的注射过程,栓塞事件和神经损伤时有发生。以往对面动脉、面静脉的研究多基于尸体,尸头由于受灌注压力和尸体萎缩的影响而不能真实反映活体状态下血管的生理功能。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通过严格控制体重指数(BMI)和基础疾病,利用CT扫描图像显示下面部脂肪室的增龄变化,测量面部不同部位脂肪室厚度的变化,并通过不同年龄组的比较,揭示下面部脂肪组织的衰老特征。同时分析了下面部面动脉、面静脉的走行和分布,为基于面部容量理论的年轻化策略提供有效性和安全依据。1.目的本研究拟利用CT扫描图像精准描述不同年龄组的下面部脂肪室厚度,深入认识下面部脂肪组织的自然分布和衰老变化,丰富下面部脂肪组织衰老的量化研究,为下面部脂肪再平衡技术提供新的依据和思路。2.方法按严格的入选标准回顾性分析60例成年女性自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国广州)的头颈部CT扫描图像,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39岁),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79岁)。分别测量下面部下颌脂肪室,唇颌脂肪室,颏脂肪室的脂肪厚度。2.1下面部图像的标准化及测量图像校准:使CT扫描图像的矢状位正中切线经过鼻中隔,横断位切线经过蝶鞍(S)-鼻根点(N)连线,冠状位切线与S-N线垂直。为实现测量标准化,以S-N连线作为矢状位测量参考基准线。以完整显示下牙列的横断位作为定位平面。分别于第二磨牙后缘,下颌支中点作水平线,于下颌门齿中缝,下颌尖牙外侧作垂线。2.2测量指标:下颌脂肪室前部:选取第二磨牙后缘冠状位图像,该区域脂肪以颈阔肌为界,分为深浅两层。测量下颌脂肪室前部浅层脂肪及深层脂肪的厚度。以下颌骨上缘颊肌至颈阔肌距离代表深层脂肪厚度;以颈阔肌至皮肤距离代表浅层脂肪厚度,并以下颌骨上缘、颈阔肌附着点及二者中点,测量下颌脂肪室前部上中下三点的浅层脂肪厚度。下颌脂肪室后部:选取下颌支中点冠状位图像,以下颌骨上下缘及其中点测量下颌脂肪室后部上中下三点的脂肪厚度。唇颌脂肪室:选取下颌尖牙外侧矢状位图像,可清清晰暴露降口角肌,以此肌肉为标志测量唇颌脂肪室深浅两层的厚度。颏脂肪室:选取下颌门齿中缝矢状位图像,可清晰暴露颏肌,以此肌肉为标志,测量颏脂肪室深浅两层的厚度.面动脉及面静脉走行特征分析:选取头颈部CT三维重建的正侧位图像,建立以下颌角为原点,下颌骨下缘为横轴的二维坐标系。描绘下面部动脉和面部静脉的运动轨迹。以5mm×5mm作为单元格进行概率分析,计算面动脉和面静脉走行于不同区域的可能性。并测量面动脉、面静脉距下颌角点的距离。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为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组间样本的多重比较。检验水准a=0.05。3.结果下颌脂肪室前部的深、浅两层均随老化而增厚,且浅层脂肪室的下段增厚明显,下颌脂肪室后部不随衰老出现明显变化,唇颌深层脂肪室随老化而变薄,唇颌浅层脂肪室随老化而增厚,颏脂肪室的深层和浅层均随老化而增厚。面动脉及面静脉均走行于颈阔肌深面,面静脉在咬肌前缘穿过下颌骨,以近似垂直于下颌骨下缘的角度向上走行。面动脉走行于面静脉前方,面动脉走行的高风险区域与下颌骨下缘大致呈45°角。4.结论下面部脂肪室随老化而呈现出选择性增厚或变薄的变化特征,面动脉、面静脉在下颌区域的走行特征不同,根据下面部脂肪室的衰老变化针对性的抽吸或填充,可改善下面部衰老外观。熟悉面动脉、面静脉的走行特征可增加下面部美容操作的安全性。

曲亚平[5](2021)在《不同年龄、部位和吸脂方法获取的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后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深低温保存是目前长期储存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的唯一方法,解冻复苏后仍具备良好性能的脂肪来源干细胞是建立ASCs干细胞库和临床应用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应用于临床还是基础研究,均要求提供的储存干细胞的质量是优化的、稳定的和均一的。但目前ASCs干细胞库的细胞来源缺乏统一的标准,细胞质量非常不稳定,生物学活性差异很大。要获得质量最佳、生物学特性稳定一致的深低温保存ASCs,就必须在细胞来源方面对相关因素加以严格控制。目前,影响脂肪来源干细胞性能的关键因素包含供体年龄、部位和吸脂方法。由于缺乏针对深低温保存的ASCs细胞来源的系统优化研究和数据,尚无法对上述因素进行控制和优化。因此,需要明确供体因素和采集方法对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后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了解不同年龄、不同部位和不同采集方法获取的脂肪来源干细胞在深低温保存后生物学特性有何差异,为优化脂肪干细胞采集指标提供基本数据,为建立人ASCs干细胞库标准提供依据。研究目的明确年龄因素对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后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明确不同供区部位的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后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比较水动力辅助吸脂技术和常规负压吸脂技术对冷冻脂肪来源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不同年龄、供体部位、吸脂技术来源的冷冻脂肪来源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的效果。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不同年龄供体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后生物学特性的比较(1)冷冻ASCs生物学特性检测:健康女性腹部脂肪抽吸术中获取的颗粒脂肪组织。按供体年龄分为:A组18~29岁,B组30~49岁,C组50~65岁,每组20例。采用胶原酶分离获得SVF(stromal vascular straction,SVF),应用Muse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脂肪中SVF的产量和活力;体外培养获得P2代ASCs,深低温保存4周,流式细胞仪检测冷冻ASCs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增殖能力,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体外成脂诱导各组冷冻ASCs成脂分化,RT-PCR检测成脂关键基因PPAR-γ和CEBP-α的表达水平,分析其成脂分化潜能。(2)冷冻ASCs辅助脂肪移植动物实验:BALB/c裸鼠随机分为4组;将3个不同年龄组的1 × 106个冷冻ASCs分别与0.3 ml的脂肪颗粒混合后,注射于裸鼠背部脊柱两侧皮下;空白对照组:注射10 μl PBS与脂肪颗粒混合物。比较各组脂肪移植物的重量和体积,HE染色评估脂肪细胞的完整性和坏死组织所占比例,Perilipin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移植物内脂肪细胞的存活情况,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脂肪移植后新生血管密度。第二部分:不同供区部位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后生物学特性的比较(1)冷冻ASCs生物学特性检测:行吸脂术的健康志愿者,分别从上肢、腹部、髂腰部和大腿四个部位抽取吸脂肪组织20ml,采用胶原酶分离获得SVF,应用Muse细胞分析仪检测各部位的脂肪组织内SVF的产量和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各部位SVF中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占比;ASCs体外培养,深低温保存4周。比较四个供区部位的ASCs冷冻后的生物学特性:MSC表面标记物表达水平;通过CCK-8法检测增殖能力,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体外成脂、成骨和成软骨诱导评估各吸脂部位ASCs深低温保存后的分化潜能,通过RT-PCR检测成脂关键基因PPAR-γ和CEBP-α,成骨关键基因ALP和OPN,成软骨关键基因COL2A1和COMP的表达水平。(2)冷冻ASCs辅助脂肪移植动物实验:将脂肪移植物与4个不同供区部位的冷冻ASCs共移植,皮下注射到裸鼠体内,4个实验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n=10),移植3个月后取材,比较各组脂肪移植物的重量和剩余体积,HE染色及组织学评价,分析各组移植物的脂肪细胞完整性、囊肿/空泡、炎性组织、纤维化程度;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移植物的新生血管情况。第三部分:水动力技术和常规吸脂技术获取的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后生物学特性的比较(1)冷冻ASCs生物学特性检测:同一术者随机应用水动力辅助吸脂技术和常规负压吸脂技术分别在相对应的吸脂区域各抽取50ml脂肪组织,共20例。从脂肪组织中分离SVF,应用Muse细胞分析仪检测两组SVF的产量和活力,体外培养扩增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4周。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冷冻ASCs的免疫表型,活/死细胞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增殖能力,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体外成脂诱导比较两组冷冻ASCs成脂分化潜能,通过RT-PCR检测成脂关键基因PPAR-γ和CEBP-α的表达水平。(2)冷冻ASCs辅助脂肪移植动物实验:将脂肪移植物分别与两种吸脂技术的冷冻ASCs共移植于裸鼠背部,共2个实验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n=10)。移植3个月后取材,比较3组移植物的重量和体积;石蜡切片经HE染色,Perilipin和Masson免疫组化染色,评价各组移植物内脂肪组织和纤维化组织的分布,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移植物的新生血管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移植物内膜联蛋白Annexin V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各年龄组单位体积脂肪SVF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SVF细胞活力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各组冷冻ASCs的来源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物水平无差异。ASCs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体外成脂分化诱导结果显示油红O染色各年龄组的吸光度值无差异,并且成脂相关基因PPAR-γ和CEBP-α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2)ASCs辅助脂肪移植于裸鼠皮下后3个月,不同年龄组间移植物重量和剩余体积相比较,脂肪存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HE染色结果显示,各年龄组ASCs辅助移植脂肪可见脂肪细胞分布均匀,纤维结缔组织及坏死组织较少,各组间脂肪细胞完整性和坏死组织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移植物内的脂肪细胞完整性和坏死组织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各年龄组ASCs辅助脂肪移植组均可观察到较多的Perilipin阳性脂肪细胞,分布均匀。各年龄组新生血管密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1)大腿的脂肪组织分离的SVF计数和活力以及脂肪来源干细胞占比最高,其次是腹部;大腿部位的ASCs深低温保存后复苏率最高;供体部位不影响冷冻脂肪来源干细胞的细胞表型和形态;大腿部位深低温保存后脂肪来源干细胞深具有较高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其次是腹部;上肢、腹部、髂腰部和大腿部的冷冻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成脂诱导分化潜能相近;腹部和大腿部位的冷冻ASCs具有更好的成骨分化潜能;大腿部位冷冻ASCs的体外成软骨分化潜能优于其他部位。(2)腹部组和大腿组脂肪移植物存活率高于上肢组和髂腰组;腹部和大腿组的脂肪完整性显着高于上肢和髂腰组;腹部和大腿组的囊肿/空泡、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纤维化程度显着低于上肢组和髂腰组;脂肪移植物CD31免疫组化染色,共移植组间新生血管计数无统计学差异。第三部分:(1)水动力技术采集的脂肪组织分离的SVF产量和细胞活力大于常规负压技术。两组ASCs深低温保存后的细胞形态及MSC标记物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水动力组冷冻ASCs的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高于常规组;水动力组冷冻ASCs具有更好的体外成脂诱导分化能力。(2)水动力组脂肪移植物存活率高于常规组,脂肪细胞完整性高于常规组,纤维化比例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水动力组移植物内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水动力组脂肪移植物凋亡水平低于常规组。研究结论(1)人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后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但年龄因素不影响冷冻ASCs的成脂分化潜能。不同年龄的人冷冻脂肪来源干细胞均有效地提高了裸鼠移植脂肪的存活率,年轻人群冷冻ASCs辅助脂肪移植的效果优于老年人群。(2)与上肢和腰部相比,大腿和腹部的冷冻ASCs具有更显着的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大腿和腹部的脂肪来源干细胞经低温保存后仍保持了较好的生物学特性。大腿和腹部的冷冻脂肪来源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可获得更好的存活。(3)水动力辅助吸脂技术获取的脂肪来源干细胞经深低温保存后具有更好的生物学特性。其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体外成脂诱导分化能力、辅助脂肪移植的存活率均优于常规组。

李翔[6](2020)在《优化设计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优化设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四肢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已行优化设计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手术患者,共计43例,男42名,女1名。平均年龄44.93±16.54岁。车祸22例,重物压砸伤11例,机械绞伤6例,农机伤1例,轮辐伤2例,热压伤1例。下肢36例,上肢7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切取范围:9*6cm2-37*8cm2。将彻底清创后的创面按照湘潭市中心医院四肢皮肤软组织创面缺损标准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及创面重建需求(面积、深度、缺损的组织)对皮瓣进行优化设计,优化设计内容包括面积优化设计、立体优化设计、缺损组织切取优化设计及以及必要时的多种优化设计组合。结果:皮瓣全部成活36例,皮瓣部分存活4例,皮瓣坏死3例,皮瓣存活率为93.02%。术后供区一期闭合37例,术后供区一期植皮6例。术后受区并发症:血管危象6例,感染6例,皮下积血3例,皮缘部分坏死4例。术后供区:皮缘部分坏死1例,感染2例,供区并发症发生率为6.98%。皮瓣恢复情况评定:优秀31例,良好6例,一般3例,差3例,优良率86.05%。结论:优化设计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较好的重建四肢创面,是一种较完美治疗四肢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车可心[7](2020)在《脂肪抽吸术治疗项背部脂肪垫的临床疗效及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项背部脂肪垫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全面总结,探讨运用脂肪抽吸术治疗项背部增厚脂肪垫的吸脂技巧、塑形效果、满意度、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综合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1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十五科因项背部脂肪垫就诊行脂肪抽吸术的所有患者,共计32例。通过评估患者项背部脂肪垫的质地、厚度及范围,制定恰当吸脂方案,于局部麻醉或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麻醉下行项背部脂肪抽吸术。由医师拍摄术前及术后照片并记录随访期间相关评价指标,包括项背部外形改善程度、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如术后慢性疼痛、感染、瘀斑、血肿、血清肿、凹凸不平、皮下硬结、麻木、皮肤色泽改变等。统计患方及医方满意度,从而对项背部肥厚脂肪垫的吸脂效果进行合理评价。结果:2006年~2019年期间因项背部脂肪垫行脂肪抽吸术的32例患者吸脂量平均值为213.91ml。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7.75年不等,随访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切口一期愈合率为100%。1例患者术后出现麻木瘙痒,持续1周后症状消失。1例患者出现吸脂区瘀斑,2周后自然消退。2例患者术后遗留瘢痕,长度约2.0~2.5mm,对外观无明显影响。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项背部脂肪垫复发,项背部二次吸脂率为0%。13例患者(40.63%)对项背部轮廓及外观非常满意,12例患者(37.50%)对治疗效果相对满意,7例患者(21.88%)基本满意,0例患者对吸脂效果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患者术后疗效评分平均值为(3.19±0.78)分。医方疗效评分的平均值为(3.34±0.65)分。结论:运用脂肪抽吸术行项背部脂肪垫吸脂具有切口隐蔽、创伤小、塑形效果出色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选择直径2.5mm及3.0mm的锐性吸脂针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行项背部脂肪垫抽吸的临床疗效突出,术后项背部形态自然、线条衔接流畅、无严重并发症、复发率低、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满意度高、易于推广,是一种安全快捷的有效治疗方案。

顾云鹏,陈威威,孙雪健,庄强,吕倩雯,齐越,陈昊东,马桂娥,祁佐良[8](2019)在《改良臂部吸脂术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 提出一种扩展至全上肢的脂肪抽吸术即动态臂部环形脂肪抽吸术,并初步评估该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整形外科医院进行动态臂部环形脂肪抽吸术的3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患者在镇静仰卧位下实施了上臂环周或上臂环周+前臂近侧1/3环周或全臂环周吸脂术,并结合副乳、腋下、肩胛等多个邻近美学部位的扩大吸脂术。通过对比术前和术后照片,测量上臂最大周径、松垂度以及皮下组织厚度,初步评估临床效果;检测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分析并发症情况;通过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臂部形态发生显着改善,臂部最大周径缩小(16.2±4.0)%,上臂松垂距离减少(29.5±8.9)%,后侧皮下组织厚度缩小(56.6±6.2)%,前侧皮下组织厚度缩小(44.7±9.6)%。3例术后轻度贫血,其余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结论 动态臂部环形脂肪抽吸术针眼隐蔽,改善效果显着,满意度高。

孙睿[9](2019)在《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开始,身体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焦点。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它逐渐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身体作为人类意识的重要载体,其最显着的特征即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不但指的是生物属性多样化,同时还彰显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身体有自己的述说方式与设计语言,身体如同一面镜子,不仅能够展现人的风格,还能折射出当前社会人们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身体的视觉形式通过引导、传达、记忆来满足身体的物质需求、审美需求、功能需求。通过视觉进行创造属于一种认知行为。身体在创作时能够感知自身正位于和世界的新型互动之中,将其发展至全新的精神层面中。梅洛·庞蒂在其前两部着作《行为的结构》和《知觉现象学》中均反复强调,他的目的是要探讨意识与自然的关系。在艺术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情感与设计如同两股持续涌动的潮流,成为人类造物活动有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持。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身体沟通打破“视觉”的范围,向“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拓展,直至打动人们的情感。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认为,身体是我思的主体,而在我思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技术,这从另一个角度上展现出了人们把握世界本质的方法。身体体验是现象学的关注焦点,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空间中身体的各种感受。身体行为作为艺术创作的元素,行为艺术的本质更多的是身体作为媒介直接进行的自我反思,使作品表达出深刻的文化意义与内涵,看似简单的身体行为引起我们高度的共鸣。很多艺术类型都是以身体语言为载体进行表述的,譬如舞蹈、雕塑等。文学、美术等学科则是以描述身体语言的方式进行再创作,并以此为契机,揭示人的生存状态,赋予人类生命新的寓意。身体语言在设计中所传达的各种现象均取决于一种前提,即表达以信息诉求为基准的身体原因。具体来说,设计传达的基础是一种认知共性,即对某一姿态,某一动作,某一场景下的身体内在情绪、情感状态、常见动作的普遍性认知。设计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来源于身体的需求,在身体体验与产品设计的“感知层”中,身体行为对产品的感知过程是通过身体与产品产生接触性交互来实现的。身体美学包括如下要素:第一,肉体;第二,服装;第三,个人;第四,社会。将这四个要素运用到日常生活以及艺术设计中,从服装、肉体、个人三个要素下探讨时尚、设计和身体美学的关系,将身体与服装、人体外形、风貌、姿态等都结合起来,实现对身体美学更为细致深刻地刻画,分析出相关的艺术设计理念。

荣坤杰[10](2019)在《颗粒脂肪、Nanofat、SVF-gel联合分层注射在面部年轻化的临床应用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多形式自体脂肪(颗粒脂肪、Nanofat、SVF-gel)联合分层注射在面部年轻化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探索脂肪移植方式。【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科室行全面部多形式自体脂肪联合分层注射的求美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化小切口低负压抽吸方式对求美者双侧大腿进行脂肪抽吸,采用标准制备方式处理脂肪,制备多形式脂肪移植物:颗粒脂肪、Nanofat、SVF-gel。运用联合分层注射技术对求美者全面部进行脂肪移植。具体为:颗粒脂肪注射于面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浅层、深层及骨膜上,如额部骨膜上、颞部颞深筋膜浅层、颊部腮腺咬肌筋膜浅层、中面部深层脂肪室层及梨状孔周围等。SVF-gel注射于皮下脂肪层或浅层脂肪室层,如额部皮下脂肪层、颞颊部皮下脂肪层、鼻唇沟浅层脂肪垫层等。Nanofat注射于真皮及真皮下层,主要为眼周、口周及面部皱纹区的真皮或真皮下层。面部不同亚单位的脂肪注射略有差异。于术前、术后一周、术后3个月分别采用B超检测求美者额部定点皮下软组织厚度,推算脂肪存留率;VISIA皮肤检测仪检测求美者面部皮肤质地,包括斑点、皱纹、毛孔、纹理、紫外线色斑、红色分布、棕色斑、紫质等皮肤特征相关数值;采用皮特曼(Pitman)美容手术评判标准及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5级评分法随访求美者术后满意度;同行医生(非手术操作整形科医生)结合术前术后照片对求美者手术后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的求美者均接受全面部多形式自体脂肪联合分层注射手术,其中颗粒脂肪注射量约为3060ml,Nanofat注射量约为812ml,SVF-gel注射量约为1015ml,全面部脂肪注射总量约为5070ml。术后求美者满意度较高,未见明显远期并发症。1.额部脂肪移植存留率测量:统计术前、术后一周、术后3个月额部定点皮下软组织厚度(mm)及额部脂肪移植存留率的均值及标准差,术前额部皮下软组织厚度的均值及标准差为:3.91±0.77;术后一周:9.14±1.53;术后3个月:7.37±1.44;术后一周与术前差值:5.23±1.10;术后3个月与术前差值:3.46±1.04;存留率:0.670±0.153。即在本次临床应用中额部脂肪移植的平均存留率在67.0%左右。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算术前与术后一周、术前与术后3个月t值分别为-30.07、-20.95,结果均为P<0.001,术前与术后一周、术后3个月的数值均有统计学意义。2.VISIA皮肤质地检测:检测术前、术后3个月的面部皮肤质地。术后3个月,求美者面部皱纹、纹理、棕色斑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绝对分值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孔的绝对分值较术前有下降,但效果不明显,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点、紫外线色斑、红色区、紫质无明显改善,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求美者满意度调查:本次临床应用的40例求美者中,对面部轮廓改善的满意度较高,非常满意与满意的求美者有34例占85%,在不满意的患者中1例表示过度饱满,影响美观,其他的表示未达预期要求。肤质改善满意度调查的满意度尚可,非常满意与满意的求美者有28例占70%,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为肤质改善不佳及术后有色沉及泛黄表现。手术并发症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与满意的求美者有35例占87.5%,术后手术并发症较少,主要为术后疼痛、皮肤淤青、小切口疤痕及局部色沉形成。4.整形效果医生评价:术后效果较为满意,其中轮廓改善显效72.5%,有效22.5%,无效5.0%,总有效率为95%。肤质改善显效55.0%,有效32.5%,无效12.5%,总有效率为87.5%。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全面部多形式自体脂肪联合分层注射移植,能增加面部软组织容积,调整面部轮廓,同时可以很好地改善皮肤质地,有效预防注射区不平整等并发症,求美者术后满意度高,具有很好的面部年轻化效果。该手术方式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易于推广应用。

二、脂肪抽吸术及相关组织解剖学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肪抽吸术及相关组织解剖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腹壁脂肪抽吸术+阴茎延长术治疗肥胖阴茎短小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法
        1.2.1 脂肪抽吸
        1.2.2 阴茎延长
    1.3 临床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手术指标
    2.3 术前、术后12个月阴茎长度、SLQQ-QOL评分、外形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2)背部脂肪及浅筋膜系统区域性差异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背部解剖学探索及皮肤皮下组织复合体塑形理论的提出
    方法
    结果与发现
    讨论
        1. 背部抽吸进针阻力大的解剖学原理探讨
        2. 背部易产生血肿的解剖学原理探讨
        3. “富贵包”的解剖学本质
        4. 背部卷状畸形的产生机制
        5. 下背部解剖特点对提高塑形精准性的意义
第二部分 皮肤皮下组织复合体塑形理论应用于背部塑形实践的病例分析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背部畸形的匹兹堡分级
        1.1.2 纳入排除标准
        1.2 术前标记
        1.2.1 术区标记
        1.2.2 切口标记
        1.2.3 禁忌区标记
        1.3 肿胀麻醉
        1.4 手术操作
        1.5 术后护理
    结果
        典型病例1
        典型病例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溶脂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乳腺癌的危害及现状
    1.2 乳腺癌的解剖结构
        1.2.1 乳房及腋窝局部解剖结构[18-19]
        1.2.2 腋窝淋巴结解剖结构
        1.2.3 女性乳腺导管解剖机制
        1.2.4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解剖学定位
    1.3 乳腺癌的临床诊断
        1.3.1 超声对发生于致密型乳腺的乳腺癌诊断
        1.3.2 乳腺肿瘤血管的影像解剖学观测
        1.3.3 乳腺癌不同部位淋巴结的超声诊断率
        1.3.4 超声诊断乳腺癌区淋巴结转移
    1.4 乳腺癌的临床治疗
        1.4.1 手术治疗
        1.4.2 内分泌治疗
        1.4.3 化学药物治疗
        1.4.4 生物免疫治疗
        1.4.5 放射治疗
    1.5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1.5.1 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表现
        1.5.2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的手术范围共识
        1.5.3 腋窝淋巴结的微创治疗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入组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判定指标
    2.2 研究方法
        2.2.1 手术方法
        2.2.2 临床评估指标
        2.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出血和其他指标值
    3.2 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对比
    3.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命质量比较
    3.5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上臂活动障碍、腋窝外形满意度评分、腋窝舒适评分情况
    3.6 两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过程中的常规参数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下面部脂肪室及血管的临床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1 下面部脂肪室的年龄相关变化特征
    2 面动、静脉的走行特征分析
第三章结果
    1 研究对象特征的统计分析
    2 各组别下面部不同位点脂肪厚度的统计分析
    3 面动脉、面静脉的走行特征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下面部老化中相关脂肪室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不同年龄、部位和吸脂方法获取的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后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不同年龄供体的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后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第一章 不同年龄的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后生物学特性的体外研究
    第二章 不同年龄的冷冻脂肪来源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的体内存活研究
    第一部分 小结
第二部分 不同吸脂部位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后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第一章 不同吸脂部位的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后生物学特性的体外研究
    第二章 不同吸脂部位的冷冻脂肪来源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的体内存活研究
    第二部分 小结
第三部分 水动力技术和常规吸脂技术获取的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后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第一章 水动力技术和常规负压吸脂技术对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后生物学特性影响的体外研究
    第二章 水动力技术和常规负压吸脂技术对冷冻脂肪来源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体内存活的比较研究
    第三部分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低温保存的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文章发表

(6)优化设计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语英文索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法
    2.3 疗效评估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回顾性分析
    3.2 典型病例
第4章 讨论
    4.1 治疗复杂软组织缺损的选择
    4.2 传统皮瓣与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对比
    4.3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特点
    4.4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影像学检查
    4.5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思路
    4.6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显微削薄
    4.7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分叶皮瓣
    4.8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嵌合皮瓣
    4.9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
    4.10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小儿患者中的应用
    4.11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4.12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加速康复应用
    4.13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医护患合作
    4.14 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脂肪抽吸术治疗项背部脂肪垫的临床疗效及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临床资料
术前准备
手术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 1
    典型病例 2
    典型病例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脂肪抽吸术在项背部脂肪垫治疗中的应用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题来源及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相关特定概念界定
        一、当代艺术与设计
        二、身体艺术
        三、身体与设计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身体的哲学思考
        二、关于身体与艺术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身体艺术的研究
        四、关于当代艺术设计视野下身体的研究
        五、身体与设计学研究
    第四节 文本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文本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题研究意义
第一章 视觉艺术设计与身体
    第一节 身体与视觉形式的三种功能
        一、引导功能
        二、传达功能
        三、记忆功能
    第二节 身体“意象”与设计
        一、女性主义身体
        二、身体与创作——感觉的逻辑
        三、“表层”、“表现”与身体的“意象”
    第三节 身体绘画与设计
        一、抽象化设计
        二、写实主义
        三、超现实主义
        四、德国新表现主义
    第四节 身体与叙事设计
        一、戏剧化设计
        二、体验设计
        三、情感设计
        四、隐匿设计
第二章 公共艺术设计与身体
    第一节 雕塑设计与身体
        一、拟人型
        二、身体的局部表达
        三、器官的抽象化
    第二节 互动装置设计与身体
        一、身体与情境交融设计
        二、间接感发——互动设计
        三、体验感官式设计
    第三节 反形式艺术设计与身体
        一、身体或质料的现象学
        二、精神、物质与身体
    第四节 人体工程学与功能性公共艺术设计
        一、休息功能
        二、引导功能
        三、娱乐功能
第三章 身体行为的设计解读
    第一节 观念设计与身体
        一、怪诞艺术设计
        二、文化与身份
    第二节 行为艺术与身体
        一、身体与时间设计
        二、身体与空间设计
        三、身体与情感设计
    第三节 身体设计的视觉语言
        一、肢体语言的形式表现
        二、肢体语言的信息传达
        三、肢体语言与场景构建
    第四节 身体设计的动态演绎
        一、流动旋律中的身体设计
        二、张力幻象中的身体设计
        三、反叛意识下的身体设计
        四、身体设计与极限探索
第四章 身体功能的设计延伸
    第一节 技术、身体和设计的三重奏
        一、技术与身体
        二、身体、技术与现象学
        三、身体、技术与设计
        四、无器官身体
    第二节 基于本体的设计
        一、基于身体体验的设计
        二、弥补身体缺陷的设计
        三、增强身体功能的设计
        四、贴合身体习惯的设计
    第三节 身体导向的设计
        一、运动器械设计
        二、健身器械设计
        三、康复护具设计
第五章 身体美学与时尚设计
    第一节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
        一、身体美学的本体论的三个场极
        二、身体美学现象论的三个角度
        三、身体美学的现实维度
    第二节 身体规训与设计
        一、缠足与姿态规训
        二、束胸与形体规训
        三、高跟鞋——身体的扭曲与时尚
    第三节 身体形态与设计
        一、身体形态与空间
        二、身体比例与剪裁
        三、人体动力学与身体形态
    第四节 身体、时尚、消费与设计
        一、鲍德里亚的消费身体与虚拟身体
        二、消费主义的兴盛与身体设计
        三、时尚消费语境中的身体装饰设计
        四、时尚消费语境中的身体形态设计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颗粒脂肪、Nanofat、SVF-gel联合分层注射在面部年轻化的临床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3.1 额部脂肪存留率测量
    3.2 面部无创皮肤检测分析
    3.3 求美者术后满意度调查
    3.4 整形效果医生评价
(四)典型案例
(五)讨论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脂肪抽吸术及相关组织解剖学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腹壁脂肪抽吸术+阴茎延长术治疗肥胖阴茎短小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 杨龙雨禾,江专新,张兴保,邱学德,王跃强,张贵福,黄曦,卫娜. 中国性科学, 2021(05)
  • [2]背部脂肪及浅筋膜系统区域性差异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李海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溶脂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应用的研究[D]. 王春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下面部脂肪室及血管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 郭一璇.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5]不同年龄、部位和吸脂方法获取的脂肪来源干细胞深低温保存后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D]. 曲亚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优化设计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D]. 李翔. 南华大学, 2020(01)
  • [7]脂肪抽吸术治疗项背部脂肪垫的临床疗效及回顾性研究[D]. 车可心.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改良臂部吸脂术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J]. 顾云鹏,陈威威,孙雪健,庄强,吕倩雯,齐越,陈昊东,马桂娥,祁佐良.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9(08)
  • [9]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D]. 孙睿.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10]颗粒脂肪、Nanofat、SVF-gel联合分层注射在面部年轻化的临床应用观察[D]. 荣坤杰.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吸脂及相关组织解剖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