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论文_张九童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性论,马克思主义,荀子,孟子,儒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九童[1](2018)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域中的残疾人全面小康》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性的发展和完善是残疾人全面小康的重要价值追求。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出发,揭示残疾人全面小康与人性发展完善的内在关联,探索在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中如何发展和完善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彰显残疾人全面小康的人本价值。(本文来源于《残疾人发展理论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任义,苏兴仁[2](2018)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人性论比较与融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学"性善论"作为国人社会心理的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需与之融合方能融入国人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性善论"认为人生而即有区别于禽兽的善性,并称此善性为人性。此善性作为苗芽,需后天培养才能长大;又因人生而亦有不合于人性的兽性,故需后天的修身养性,人才能成为一善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则将人的全部生理—心理本能均视作"一般的人性",又将人"能动的实践的生命活动"视为人的"类特性"。"一般的人性"作为潜能存在于每人身上,通过人能动的实践的"类特性",在后天得到发展与实现,此即"具体实现的人性"。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能够将"性善论"的积极方面吸纳进自身,同时亦能为"性善论"人性更好地实现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政治保障。(本文来源于《攀枝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谭亮亮,张饶莘[3](2018)在《浅谈马克思主义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抽象人性论是西方社会推行普世价值的逻辑起点,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人性观批判抽象人性论,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话语权,驳斥普世价值论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8年02期)

李红[4](2016)在《中国传统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本质或人性问题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中国传统人性论偏向善恶之争,而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则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两者审视角度不同,但仍有融合之处。本文从性善之还原、本性之劳动和思维之能动性叁个方面来彰显人类思想的共通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干部学刊》期刊2016年05期)

程广丽[5](2016)在《人性论的解读路径:马克思的视角及其意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方法论缺陷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洛姆、布洛赫、马斯洛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家在建构其人学理论时,只是把人性当作一个客观的事实来看待,在方法论上拘泥于非历史性的伦理学或心理学方法,无法进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视域,因而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这也导致他们不能准确地把握人性论的实质。阿尔都塞虽然指出了仅仅从人道主义视角来理解马克思的错误所在,但由于他形而上学地放大了方法论的作用而忽视了马克思重要的思想特质。1844年写作《穆勒评注》时期的青年马克思,由于撇开了对社会历史生产过程的深入分析而直接进入到对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的批判性研究,因而还不具备历史地分析人性的思想基础;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之前所持有的异化式的人道主义逐渐为现实的人道主义所代替;1845年之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蒲鲁东的抽象人性论进行了集中批判;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发展性间接地阐释了认识人性的科学路径问题。(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6年02期)

王婷,邓谨[6](2014)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及其思想与行为,其主客体都是由具体的、活生生的、有实践性的人承担的,而人性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变化发展最深层的因素。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最优化育人目的上需要从基本的人性开始探讨,进而解决人对世界的认知水平、政治观点、思想道德等问题,最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认为,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在实践活动中与动物有着根本性区别。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4年30期)

夏中义[7](2014)在《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两张脸——对刘锋杰《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的一个补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史上,人性论(人道主义)问题由于问题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其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使之在长时期内被设定为理论"禁区"而一度被搁置起来。实际上,一部文学政治学若想作为原理构建,则务必在理论上杜绝作品中的政治损害甚至"吃掉"文学,即不给文学臣服于政治提供美学正当性。(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4年09期)

王丽华[8](2013)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体属性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基本内容,接着从反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各个部分缺失情况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3年34期)

赵锋[9](2013)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下孟子、荀子人性论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人性的善恶之辩自战国学术分天下裂始就有,贯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成为中国哲学或思想界论争的基本命题。先秦是人性论的繁盛时期之一,儒、道、墨、法等皆提出了自己对人性问题的看法,在众多人性理论探讨中,以儒家人性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但同为儒家大师的孟子和荀子,在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观点上却不尽相同,二者均对人性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具有合理的成分,但是由于生活时代的局限性,其对人性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是片面的,要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评价二者的人性学说,就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理性分析。(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9期)

陈卫平[10](2013)在《如何用马克思主义重建儒家人性论——评俞吾金《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俞吾金《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用马克思主义重建儒家人性论。这主要涉及以下叁点:一是如何认识儒家性善论的缺陷?二是儒家人性论有哪些值得珍视的思想遗产?叁是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中国的失误?俞吾金的文章没有也不可能全部解决这些问题,但他提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见解。(本文来源于《哲学分析》期刊2013年01期)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儒学"性善论"作为国人社会心理的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需与之融合方能融入国人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性善论"认为人生而即有区别于禽兽的善性,并称此善性为人性。此善性作为苗芽,需后天培养才能长大;又因人生而亦有不合于人性的兽性,故需后天的修身养性,人才能成为一善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则将人的全部生理—心理本能均视作"一般的人性",又将人"能动的实践的生命活动"视为人的"类特性"。"一般的人性"作为潜能存在于每人身上,通过人能动的实践的"类特性",在后天得到发展与实现,此即"具体实现的人性"。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能够将"性善论"的积极方面吸纳进自身,同时亦能为"性善论"人性更好地实现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政治保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九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域中的残疾人全面小康[J].残疾人发展理论研究.2018

[2].任义,苏兴仁.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人性论比较与融合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8

[3].谭亮亮,张饶莘.浅谈马克思主义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J].学园.2018

[4].李红.中国传统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融合[J].沈阳干部学刊.2016

[5].程广丽.人性论的解读路径:马克思的视角及其意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方法论缺陷谈起[J].理论探讨.2016

[6].王婷,邓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

[7].夏中义.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两张脸——对刘锋杰《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的一个补白[J].学习与探索.2014

[8].王丽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学理论.2013

[9].赵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阈下孟子、荀子人性论评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10].陈卫平.如何用马克思主义重建儒家人性论——评俞吾金《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J].哲学分析.2013

论文知识图

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4)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2)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1)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5)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3)普世价值高频词群集分布图

标签:;  ;  ;  ;  ;  ;  ;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论文_张九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