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胶束法合成聚苯胺—无机物复合纳米粒子

反胶束法合成聚苯胺—无机物复合纳米粒子

隋晓萌[1]2003年在《反胶束法合成聚苯胺—无机物复合纳米粒子》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纳米材料有许多与传统材料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在电子、光学、机械、生物、医药、催化等领域显示出极大的应用价值,因而近二十年来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聚合物-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由于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同时具有有机聚合物的韧性、导电性、光电化学等方面的特性和无机物抗冲击、耐热、耐腐蚀的特性,是纳米科技领域内一项具有基础研究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重要课题。 本文采用叁种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即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OT(2-乙基己基琥珀酸钠)、Triton-X100或OP(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和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分别构建反胶束体系作为微反应器合成含有不同无机物内核(硫酸钡和氯化银)的聚苯胺-无机物复合纳米粒子,并在OP、AOT体系和CTAB体系中分别合成了具有一定微观结构的聚苯胺-二氧化钛复合纳米粒子,初步探讨了在反胶束水池中合成具有微观结构的纳米粒子的机理。 在AOT体系中合成聚苯胺-硫酸钡复合纳米粒子时,分别考察了搅拌因素和不同合成步骤对聚苯胺-硫酸钡尺寸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若想制备分布均匀,尺寸较小并且呈球形的复合纳米粒子应采用一步合成并在反应进行过程中伴随搅拌。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热失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XRD)和四探针电导率仪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的形态、结构、结晶性、热稳定性和导电性等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

隋晓萌, 褚莹, 邢双喜, 吴子生[2]2004年在《反胶束体系中合成聚苯胺-无机物复合纳米微粒》文中认为利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2 乙基己基琥珀酸钠 (AOT)形成的反胶束作为微反应器合成了聚苯胺 -氯化银和聚苯胺-硫酸钡复合纳米粒子 ;考察了搅拌因素和不同合成步骤对聚苯胺 -硫酸钡尺寸及形态的影响 ;并利用TEM ,IR ,UV vis ,XRD和四探针电导率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 ,反胶束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有机 -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

程云涛[3]2008年在《具有核壳结构的共轭聚合物/T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效应》文中指出聚合物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具有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而且将无机物的刚性、尺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与聚合物的韧性、加工性及介电性能揉合在一起,从而产生许多特异的性能,在电子学、光学、机械学、生物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首先对纳米TiO_2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然后通过原位聚合法和反胶束微乳液聚合法成功的合成了PANI/TiO_2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强碱诱导下的脱氯化氢聚合法合成了PMOCOPV/TiO_2复合材料,运用IR、XRD、TG、DSC、TEM、Raman、SEM、Uv-Vis、元素分析等各种仪器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表面改性后的纳米TiO_2能较好的分散在PANI和PMOCOPV中;溶液法合成的PANI/TiO_2和PMOCOPV/TiO_2复合材料是具有核壳结构的的复合粒子,在反胶束微乳液法中得到纳米棒状的PANI/TiO_2复合材料,掺杂纳米TiO_2后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均得到增强。分别对PANI、PMOCOPV及PANI/TiO_2,PMOCOPV/TiO_2等复合材料进行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PANI/TiO_2复合材料的发光强度随着TiO_2含量的增加得到较大加强;PMOCOPV/T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最大发射波长随着TiO_2含量的增加发生红移,荧光寿命约为1ns,且随着TiO_2含量的增加荧光强度和荧光寿命得到显着提高,最后初步探讨了纳米TiO_2与PMOCOPV复合的发光机理。

李霞[4]2009年在《紫外光照催化法合成聚苯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文中提出本文采用无机酸(或杂多酸)为掺杂剂,具有一定氧化性的金属盐(如AgNO_3、Cu(NO_3)_2)为氧化剂,通过紫外光照催化的方法成功地合成了聚苯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系统地研究了紫外光在合成聚苯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中的作用以及合成机理。并且,对合成的聚苯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果及性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1.以Cu(NO_3)_2为单一氧化剂,HCl为掺杂剂,通过紫外光照催化法成功制备了聚苯胺/CuCl复合物纳米材料,其结构和形态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高分辨、选择区域电子衍射,以及透射电镜等测试手段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推测。2.以AgBr为氧化剂,HNO_3为掺杂剂,在溴代十六烷基叁甲胺(CTAB)存在的条件下,通过紫外光照催化法成功制备了聚苯胺/Ag复合物纳米球。球的直径为10-60 nm,Ag丝的直径为2-5 nm。我们对CTAB的作用进行了探讨。3.通过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硝化棉纤维丝,以此为模板,以AgNO_3为单一氧化剂,采用紫外光照催化法合成H_4SiW_(12)O_(40)掺杂的聚苯胺纳米管,纳米管上均匀分散着Ag纳米粒子。用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选择区域电子衍射对合成的聚苯胺纳米管进行了表征。管的外部直径约为200 nm,内部直径约为170 nm,并给出了合理的推测和解释。4.聚苯胺/Ag复合物纳米管状材料由于具有小尺寸效应,并具有比表面积大的特征,我们对其进行了同一气体不同浓度以及对氨气循环响应的测试。

王莹[5]2008年在《金属半导体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文中研究表明(1)利用保护剂AOT形成反胶束制备CdS纳米粒子,加入适量十二硫醇,利用静置水洗法洗去保护剂AOT,通过加入无水乙醇改变分散介质的极性实现不同尺寸CdS纳米粒子的分离,以及研究了不同烷烃溶液对反胶束合成CdS纳米粒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反胶束合成的CdS纳米粒子分布比较均匀;当保护剂AOT洗去后,CdS纳米粒子的表面缺陷荧光增强;将CdS纳米粒子加热回流后,粒子变大且荧光有所减弱;通过离心将CdS纳米粒子进行分级,得到的CdS纳米粒子基本能够从大到小依次分开;在链长越长的烷烃溶液中,形成的CdS纳米粒子越大。研究了CdS纳米粒子掺杂5CB液晶盒和纯5CB液晶盒的物理性质和光电特性。(2)以AOT为保护剂,采用反胶束法合成Au@CdS纳米粒子和CdS纳米粒子,加入适量十二硫醇,利用静置水洗法洗去保护剂AOT,加入无水乙醇改变溶剂的极性实现不同尺寸纳米粒子的分离。结果表明,小的CdS纳米粒子容易包裹Au,而大的CdS纳米粒子只能部分包裹或不能包裹;通过离心发现,前叁次离心出来的几乎全是Au@CdS纳米粒子,而第四次离心出来的是未包裹上去的大的CdS纳米粒子,且发现它们都具有荧光性质。(3)分别在反胶束溶液和水相中合成CdS/Au复合纳米粒子。在反胶束溶液中合成的CdS/Au复合纳米粒子大小分布不均匀,经过离心后,纳米粒子能够从大到小依次分开,当CdS纳米粒子表面沉积Au纳米粒子后,其荧光完全淬灭;在水相中利用PVP为保护剂合成的CdS/Au复合纳米粒子分布不均匀且粒子大小不等,将CdS/Au复合纳米粒子80℃下回流3 h后,发现CdS/Au复合纳米粒子较未回流的分布均匀且粒子大小几乎相等,将回流后的和未回流的CdS/Au复合纳米粒子用0.1 mol/L的HCl溶解后,发现粒子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聚集,当CdS纳米粒子表面沉积Au纳米粒子后,其荧光同样也被完全淬灭。(4)以PVP为保护剂合成了Pt纳米粒子,采用吸氢再还原法,在Pt表面分别修饰了Au、Ag原子,分别研究了Au、Ag的修饰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表面修饰的Au与纳米Pt物质的量比为0.01时,纳米Pt显示出最高催化活性;当表面修饰的Ag与纳米Pt物质的量比为0.005时,纳米Pt显示出最高催化活性。

孙银霞[6]2006年在《反胶束模板—原位聚合纳米复合技术及叁元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建立了反胶束模板-原位聚合纳米复合新技术,实现了膨胀石墨的层间滑移、片层剥离,及膨胀石墨(EG)或纳米石墨微片(NanoG)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苯胺(PANI)和无机纳米粒子的纳米复合,成功制备了PMMA/Eu(OH)_3/EG、PMMA/Ni(OH)_2/EG、PMMA/Ce(OH)_3-Pr_2O_3/NanoG和PANI/Ce(OH)_3-Pr_2O_3/NanoG叁元纳米复合材料;对该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做了详细的表征与分析;系统研究了叁元纳米复合体系的复合过程和机理,论述了PANI/Ce(OH)_3-Pr_2O_3/NanoG纳米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及导电机理;研究了这些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及其影响的因素,探究纳米复合材料的导电、热稳定性理论;获得了兼具优良导电和热稳定性的叁元纳米复合材料。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反胶束“微反应器”的应用领域。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建立反胶束模板-原位聚合纳米复合新技术选用MMA或苯胺,稀土离子(Eu~(3+),Pr~(3+),Ce~(3+))或过渡金属离子(Ni~(2+))与EG或NanoG为对象,利用反胶束模板-原位聚合复合技术,制备PMMA/Eu(OH)_3/EG、PMMA/Ni(OH)_2/EG、PMMA/Ce(OH)_3-Pr_2O_3/NanoG和PANI/Ce(OH)_3-Pr_2O_3/NanoG叁元纳米复合材料。反胶束模板为有机单体和无机粒子向膨胀石墨的片层之间扩散,形成纳米复合结构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反胶束模板中的表面活性剂既组装形成了反胶束“微反应器”以制备粒径分布均匀的无机纳米粒子,又作为石墨和无机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剂,以提高其与聚合物单体的相容性及亲和力。另一方面,由于反胶束“微反应器”尺寸小且分布均匀限制了纳米粒子的生长空间,使得无机相与有机相在反应过程中分散均匀,有效地解决了纳米粒子的团聚问题,并达到纳米尺度的均匀分散。而石墨具有弱的层间结构,是实现层间剥离和纳米复合的结构基础。反胶束模板-插层原位聚合纳米复合技术实现石墨的层间剥离及与PMMA和无机纳米粒子的纳米复合是分阶段完成的。通过控制条件可分别制备插层型和剥离型纳米复合材料。插层型纳米复合有利于形成导电网络,是制备导电复合材料所追求的结构。剥离型复合可同步实现增强、增韧,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2.研究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石墨叁元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及其相关性能借助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研究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石墨叁元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石墨在不同基体的分散程度,石墨、无机纳米粒子的加入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等。以期通过该方法解决纳米石墨的易团聚、不易工业化的缺点。利用反胶束模板-原位聚合纳米复合技术制备的叁元纳米复合材料中石墨粒子具有大的尺寸、形状比和占有体积。无机纳米粒子在纳米复合材料中分布均匀,且可发生自组装形成棒状或树枝状结构,这种微结构有利于增强无机纳米粒子与纳米石墨微片及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界面亲和力,致使该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3.研究PANI/Ce(OH)_3-Pr_2O_3/NanoG纳米复合体系的导电性能和机理,探索该纳米复合体系的导电逾渗规律,寻求实现低填充、高电导率复合材料制备的技术和途径。PANI/Pr_2O_3-Ce(OH)_3/NanoG叁元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纳米分散复合结构,通过石墨纳米片层的相互搭接形成导电网络,同时与聚苯胺形成具有纳米间隙的石墨网络,构成点、键和曲面复合配位模式的导电多面体,使石墨粒子的有效半径大大延伸,导电电荷不再局域于某一粒子,而在导电多面体间跃迁,容易形成隧道电流,所以具有极低的导电逾渗阀值,低于1.0 wt%。4.建立聚合物前驱体纳米复合技术,制备了Ce_(0.8)Pr_(0.2)O_2/NanoG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其形成的条件及结构形态。为氧化物/NanoG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了又一新的途径,且解决了纳米氧化物的团聚问题。研究结果表明,Ce_(0.8)Pr_(0.2)O_2/NanoG纳米复合材料的烧成温度为800~1100℃。Ce_(0.8)Pr_(0.2)O_2/NanoG纳米复合材料中Pr离子完全进入CeO_2,晶格中形成单一立方相固溶体,晶粒尺寸为20nm左右,粒径分布均匀,无团聚现象。该技术简单易行,反应容易控制,得到粉末状固体,粒径分布均匀,无明显的团聚现象,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其他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反胶束模板-原位聚合纳米复合技术是制备兼具优良导电、耐热的叁元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新方法,是实现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功能化和高性能化的有效途径,丰富和发展了纳米复合技术,拓展了高分子化学的应用领域。

王颖[7]2010年在《导电聚合物/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吡咯作为一种重要的导电聚合物,具有稳定性好、掺杂后导电率高等优点,但由于其在通常情况下不易溶解、熔化、加工性能差等缺陷,限制了聚吡咯的应用,理想的改善方法是使聚吡咯在制备过程中而不是在制备之后再改善其加工性能。本文采用无机物复合的方法对聚吡咯进行改性,制备出的复合材料将无机物的刚性、尺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与聚合物的韧性、加工性及介电性能揉合在一起,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正戊醇/吡咯/水体系的拟四元相图,寻找微乳液区域,并且划分了油包水(W/O),双连续(B.C)和水包油(O/W)结构,为吡咯的聚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利用微乳液作为反应介质合成聚吡咯,通过红外光谱仪、透射电镜等对聚吡咯的结构进行表征。以二氧化硅作为分散剂制备出呈胶体状态分散的聚吡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以此改善聚吡咯的加工性能,并且解决了引入绝缘性的二氧化硅不可避免地降低聚吡咯导电性的问题。采用溶胶-凝胶法,对正硅酸乙酯水解缩合制备出粒径约为150nm的二氧化硅溶胶粒子,该粒子单分散性好、尺寸可控,并且可以很好的溶解于水中;在二氧化硅表面包覆聚吡咯合成出聚吡咯/二氧化硅复合粒子,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聚吡咯均匀的包覆在二氧化硅表面,并且导电率有明显的提高。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制备聚吡咯/二氧化钛复合粒子,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吡咯与二氧化钛之间通过化学作用结合,同时从紫外-可见图谱看出:由于共轭聚吡咯的存在,拓宽了二氧化钛整个体系的光谱响应范围,使光催化剂可以吸收可见光范围的光,证明聚吡咯能够大大提高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性能。通过比较各种光催化剂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反相微乳液法合成的聚吡咯/二氧化钛复合粒子对甲基橙的降解速率最快,光催化性能最高。

赵红晓[8]2006年在《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壳式纳米复合材料既能发挥纳米粒子自身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量子效应,又融合了材料各组分本身的优点,展示了优于各组分的优异性能;并且由于其固有的核壳结构而使其性能的可控性强,因而在众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成为纳米材料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壳式纳米复合材料的核大多为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特别是具有特殊性能的磁性材料、光电子材料及电活性材料等;其壳层既可以是无机材料,也可以是有机材料。在有机壳层材料中,聚苯胺因其原料廉价易得、制备简单方便、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及化学稳定性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二氧化硅由于其典型的多孔结构,对多种有机组分产生吸附作用,是很好的无机壳层候选材料。本文选择具有优良磁学性质的NiFe_2O_4和高催化活性的CeO_2作为核材料,合成了叁种核壳式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它们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多方面研究。论文主要有以下叁个部分组成:1.NiFe_2O_4/聚苯胺核壳式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用改进的水热法制得了具有方形形貌的铁酸镍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后采用乳液聚合法进一步得到NiFe_2O_4/聚苯胺核壳式纳米复合材料,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对复合粒子的组成、形貌及晶型进行了表征;借助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热分析仪(TGA)等分析手段对其磁学性质和热稳定性能进行了测定,热重分析表明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比纯聚苯胺要高;同时,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讨论了复合物电导与NiFe_2O_4含量之间的关系。2.NiFe_2O_4-SiO_2核壳式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采用微乳液技术在制得的铁酸镍纳米粒子表面包覆上二氧化硅,得到核壳式NiFe_2O_4-SiO_2纳米复合材料,用FTIR、TEM、XRD对这种复合物的组成、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VSM实验技术测得了复合粒子的磁性参数,并研究它在溶液相的吸附性能。这种磁性能适宜、负载容量高、生物兼容性好、毒害作用低的复合纳米粒子有希望作为靶向治疗中的磁性载体。3.CeO_2/聚苯胺核壳式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得分布均匀的CeO_2纳米粒子,再进一步在其表面包覆上聚苯胺,得到CeO_2/聚苯胺核壳式纳米复合材料,借助TEM、FTIR、XRD和TGA等分析手段对其成分、形貌、晶型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物是以CeO_2作为核层、聚苯胺作为壳层的复合材料。制得的纳米复合粒子热稳定性好、催化活性高,是制备电化学反应催化剂的候选材料。

杨伏勇[9]2006年在《以SiO_2粒子为模板合成功能性核壳材料》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核壳材料制备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核壳材料,一般由一个固态的核和围绕其周围包覆完好的壳组成,相比于单一组分的纳米材料通常可以表现出更优越的性质因而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引起更多的关注。核壳材料的结构、尺寸和大小可以很容易的进行调整,从而去调控它们的磁学、光学、力学、热学、电学、催化等性质。核壳材料还可以作为制备中空材料的前驱体和用来把贵重材料包覆在价值低廉的物质上来降低其成本方面。目前,硬模板法是制备核壳材料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方法简单、重复率高、预见性好和产品形态均一、性能稳定等诸多特点而被广泛应用。本论文利用St?ber法制备出单分散的SiO_2粒子,在罗丹明B的醇溶液中,用单分散的SiO_2粒子为模板,通过水解TiCl4的方法制备了具有较好分散性的、有荧光和催化双重性质的RB掺杂的SiO_2/TiO_2核壳微球。用SEM、XRD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样品的光催化和荧光泄漏性能。以单分散的SiO_2粒子为模板,利用硅烷化试剂MPS对模板表面进行改性,制备了SiO_2/PPY核壳材料及PPY中空微球材料。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表明所制备的核壳材料具有规则的球形、粒子的尺寸分布较窄。除去模板后的中空材料仍然是较规则的球形,这说明所制备的中空材料在除去模板后能够稳定的保持球形。最后,本论文分别利用CTAB、Oπ-10、AOT对SiO_2表面进行改性,制备了SiO_2/PPY核壳材料和PPY中空材料。结合用MPS改性模板,研究了不同改性剂的改性机理。最后得出,SiO_2模板粒子的改性程度由MPS、CTAB、Oπ-10到AOT逐渐的降低。随着模板改性程度的降低,所制备的核壳材料以及中空材料由非常规则的球形向不稳定的破碎粒子、许多PPY小粒子的形态转变。

万涛[10]2006年在《二氧化钛—聚丙烯酸酯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纳米TiO_2的热稳定性好、比表面大,具有光催化活性和折光指数高的特性,对可见光透过率高,而对紫外光吸收强,因此TiO_2杂化材料在光学材料、非线性材料、光折变材料、信息存储材料和叁维图像显示材料、光屏蔽材料、太阳能电池、光催化降解材料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现有的聚合物基TiO_2杂化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纳米粒子直接分散法和溶胶—凝胶法。采用纳米粒子直接分散法,有机相和无机相易产生相分离,严重影响杂化材料的透明性,因此一般需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但反应时间长、反应温度高,工艺烦琐。而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TiO_2杂化材料,由于钛酸丁酯的水解速率极快,易产生沉淀和絮凝现象,因此探寻新的方法或途径仍然是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研究的热门课题。我们提出了集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面改性于一体的反胶束溶胶—凝胶法和原位光聚合制备聚合物基杂化材料的构想,首先采用丙烯酸单体与钛酸丁酯反应,形成羧酸钛配位键以抑制钛酸丁酯的水解速率,同时采用反胶束溶胶—凝胶法使钛酸丁酯的水解缩合反应限制在反胶束“水池”中进行,以得到稳定性好、粒径分布窄的纳米TiO_2粒子,然后采用光聚合法低温快速合成纳米TiO_2-聚丙烯酸酯杂化薄膜,原位形成的大分子网络可进一步抑制纳米粒子的团聚、聚集和絮凝,通过羧酸钛配位键在有机和无机相间形成化学键的连接,抑制了宏观的相分离,得到透明的杂化薄膜,最后的后期热处理可促进TiO_2纳米粒子表面钛羟基的进一步缩合反应,以提高TiO_2的含量和折光指数,得到了耐热、耐光、折光指数可调的TiO_2-聚丙烯酸酯杂化材料,在光学材料、非线性材料、光折变材料、信息存储材料和叁维图像显示材料、光屏蔽材料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首次以石油醚为油相,系统研究了醇含量、油含量以及氧化还原引发剂(NH_4)_2S_2O_8—NaHSO_3浓度、丙烯酸、丙烯酰胺单体浓度等多种因素对CTAB体系和SDBS体系微乳液溶水量和微乳液结构、渗滤阈值以及渗滤温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丙烯酸和丙烯酰胺浓度,可改变溶水量,改变微乳

参考文献:

[1]. 反胶束法合成聚苯胺—无机物复合纳米粒子[D]. 隋晓萌.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反胶束体系中合成聚苯胺-无机物复合纳米微粒[J]. 隋晓萌, 褚莹, 邢双喜, 吴子生. 化学学报. 2004

[3]. 具有核壳结构的共轭聚合物/T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物理效应[D]. 程云涛.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4]. 紫外光照催化法合成聚苯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D]. 李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 金属半导体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D]. 王莹. 苏州大学. 2008

[6]. 反胶束模板—原位聚合纳米复合技术及叁元复合材料的研究[D]. 孙银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06

[7]. 导电聚合物/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颖. 山东大学. 2010

[8]. 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 赵红晓. 西北师范大学. 2006

[9]. 以SiO_2粒子为模板合成功能性核壳材料[D]. 杨伏勇.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10]. 二氧化钛—聚丙烯酸酯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D]. 万涛. 四川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反胶束法合成聚苯胺—无机物复合纳米粒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