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乙型肝炎病毒论文_王艳巧,陈传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乙型肝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病毒感染,疗法,脱氧核糖核酸,倾向性,胆汁。

人乙型肝炎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巧,陈传杰[1](2019)在《瞬时弹性扫描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后肝脏纤维化的评价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扫描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后肝脏纤维化的评价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于治疗3个月、6个月,分别应用瞬时弹性扫描技术、肝组织活检技术分析患者肝脏纤维化水平,设定肝脏弹性值、肝脏纤维化半定量计分值两个直接指标,另对比检查时间、患者满意度。结果瞬时弹性扫描技术和肝组织活检技术,在治疗3个月、6个月均能准确获取患者肝脏纤维化水平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瞬时弹性扫描时间较短,患者满意度高,与肝组织活检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瞬时弹性扫描能够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后肝脏纤维化的评价,且无创、对患者损伤小。(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余家建,龚建平,范德庆[2](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联。方法收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治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进行病例对照研究,498例NAFLD新发病例纳入病例组,1 791例未患脂肪肝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提取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NAFLD发病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倾向性评分分析HBV感染与NAFLD发病风险的关联方向和关联强度。结果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HBV感染能明显降低NAFLD的发病风险(OR=0.52,95%CI:0.33~0.83)。倾向性评分调整分析(OR=0.49,95%CI:0.31~0.76)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OR=0.54,95%CI:0.34~0.87)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结论 HBV感染与NAFLD的低发病风险相关。(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9年23期)

庞浩文[3](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诊治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我国较为多见疾病之一,其是在致病因素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协同作用下产生的多级、繁杂的病变过程,易发生多器官受损,好发于青壮年及儿童。目前临床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中药治疗等。但对于该疾病最佳的临床方案至今尚未明确,治疗时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肾脏病理改变、肝功能及HBV-DNA指标制订合理方案,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减少HBV复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9年11期)

蔡本强,贺劲松,邢宇锋[4](2019)在《补肾解毒方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信号通路对辅助慢性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疫苗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效果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补肾解毒方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信号通路对辅助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树突状细胞(DC)疫苗抗乙肝病毒(HBV)的免疫效果与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 HBV转基因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磷酸缓冲液(PBS)组及联合组4组,每组10只。4组分别予补肾解毒方、PD-L1单克隆抗体、PBS溶液及补肾解毒方联合PD-L1单克隆抗体,持续给药2周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脾脏组织γ干扰素(IFN-γ)水平、CD8~+T淋巴细胞的PD-1表达情况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高于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与PD-L1抗体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均低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均低于PBS组(P<0.05);PD-L1抗体组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低于补肾解毒方组(P<0.05)。当效靶比为100∶1、50∶1时,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PD-L1抗体组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与PBS组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效靶比为25∶1时,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联合组小鼠脾脏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联合组小鼠脾脏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时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起到恢复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补肾解毒方能有效发挥对HBV感染时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补肾解毒方联合PD-L1抗体更具明显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9年09期)

马永虹[5](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载量之间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该研究将该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乙肝组(根据血清HBV-DNA定量水平分为低拷贝组29例与高拷贝组71例,根据HBeAg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55例与阴性组45例),同时选取此期间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T淋巴细胞比率进行测定,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测定血清HBV-DNA定量,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低拷贝组与高拷贝组的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V-DNA载量与细胞免疫功能存在负相关(r=-0.659, P=0.003);阳性组lgHBV-DNA、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低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HBV-DNA载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HBV-DNA复制是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麦惠简,洪林[6](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水平与乙肝五项指标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与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五项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乙肝五项联合HBV-DNA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该院感染科门诊和住院部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29例乙型肝炎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乙肝五项检查与HBV-DNA定量。结果 529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五项指标检查结果存在不同指标阳性,主要以HBsAg (+)、HBeAg (+)、HBcAb (+)和HBsAg (+)、HBeAg (-)、HBcAb (+)这两种模式为主,前者HBV-DNA阳性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eAg与HBV-DNA之间的关联性明显(P <0.01),HBeAg (+)患者的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 (-)患者(P <0.05)。不同的HBV-DNA含量患者的HBeAg阳性率也不相同,当病毒含量达到一定含量(>106)时,病毒含量越高,HBeAg的阳性率越高(P <0.05)。结论 HBV-DNA检查结果可用于反映病毒是否出现复制情况,采用乙肝五项与HBV-DNA联合检测能准确对乙型肝炎进行诊断,对乙型肝炎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了科学、有利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林景美,陈秋霞,朱道谋,林秋玉,黄小慧[7](2019)在《孕晚期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阻断母婴传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孕晚期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阻断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将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孕晚期HBV感染240例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120例及对照组120例,研究组每日口服一次替比夫定600 mg,每月一次肌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至分娩后停药,对照组每月一次肌注HBIG 200 IU,所有孕妇治疗前均接受HBV两对半及HBV DNA检测,所有新生儿出生后马上取静脉血行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查及乙肝病毒DNA定量。对新生儿的畸形、窒息、早产、剖宫产及产后出血情况进行记录。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HBV DNA研究组平均下降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BV DNA阳性58例,宫内感染4例,占6.90%;阴性62例,宫内感染0例。对照组HBV DNA阳性59例,宫内感染18例,占30.51%;阴性61例,宫内感染0例。HBV阳性患者中,研究组宫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及新生儿的畸形率、窒息率、早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出生体质量、身长、阿氏评分(Apgar评分)及胎龄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晚期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且抗病毒治疗药物替比夫定的安全性高,不会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邓崇君,陆文烈[8](2019)在《探讨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68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研究组应用替比夫定治疗,对照组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4周后血清炎症因子[IL-4(白细胞介素-4)、IFN-γ(γ-干扰素)、HMGB1(高迁移率族蛋白-1)]表达、HBV DNA(脱氧核糖核酸)载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64周后两组血清IL-4、HMGB1表达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4周后两组血清IFN-γ表达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4周后两组HBV DNA载量减少,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恩替卡韦,给予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替比夫定治疗可调节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增强抗HBV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9年12期)

吴燕玉,陈红敏,徐秋霞[9](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收治的149例ICP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合并HBV感染,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ICP合并HBV感染,46例)和对照组(单纯ICP,103例)。对比两组ICP发病时间、分娩时间及肝功能指标甘胆酸、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直接胆红素水平,分析两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ICP发病时间、分娩时间显着早于对照组(P<0.05),分娩前及分娩1周后甘胆酸、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直接胆红素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剖宫产发生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新生儿体质量、Apgar评分较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ICP比较,ICP合并HBV感染者分娩时间明显提前,肝功能损害较严重,且早产、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剖宫产发生率增高。(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9年11期)

李俊利,尚佳,宁会彬[10](2019)在《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的抗病毒药物治疗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肝炎进展至肝硬化的年发生率为1.3%~4.0%,而肝硬化进展至原发性肝癌(HCC)的年发生率为2.0%~5.0%[1]。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是HCC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超过50.0%的HCC患者为乙肝病毒(HBV)感染者。感染HBV的患者肝癌发生率比无HBV感染的患者高100倍[2],高病毒复制和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风险更高。(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22期)

人乙型肝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联。方法收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治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进行病例对照研究,498例NAFLD新发病例纳入病例组,1 791例未患脂肪肝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提取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NAFLD发病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倾向性评分分析HBV感染与NAFLD发病风险的关联方向和关联强度。结果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HBV感染能明显降低NAFLD的发病风险(OR=0.52,95%CI:0.33~0.83)。倾向性评分调整分析(OR=0.49,95%CI:0.31~0.76)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OR=0.54,95%CI:0.34~0.87)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结论 HBV感染与NAFLD的低发病风险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乙型肝炎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巧,陈传杰.瞬时弹性扫描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后肝脏纤维化的评价应用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2].余家建,龚建平,范德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重庆医学.2019

[3].庞浩文.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诊治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

[4].蔡本强,贺劲松,邢宇锋.补肾解毒方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信号通路对辅助慢性乙型肝炎树突状细胞疫苗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效果与机制研究[J].河北中医.2019

[5].马永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载量之间的关系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9

[6].麦惠简,洪林.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水平与乙肝五项指标关系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9

[7].林景美,陈秋霞,朱道谋,林秋玉,黄小慧.孕晚期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阻断母婴传播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8].邓崇君,陆文烈.探讨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9

[9].吴燕玉,陈红敏,徐秋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J].肝脏.2019

[10].李俊利,尚佳,宁会彬.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的抗病毒药物治疗选择[J].现代医药卫生.2019

论文知识图

人乙型肝炎病毒转录后调节元件核...一7不同温度条件下登革病毒cDNA芯片的杂...A组细胞免疫荧光染色一862℃条件下登革病毒cDNA芯片的杂交结...B组细胞免疫荧光染色(ALB+HBsAg共聚焦...1 屠宰猪肝脏 HBsAg 免疫组化染色(20×...

标签:;  ;  ;  ;  ;  ;  ;  

人乙型肝炎病毒论文_王艳巧,陈传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