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貌晕渲论文_张国栋

导读:本文包含了数字地貌晕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貌,数字,高程,模型,光源,曲率,余弦。

数字地貌晕渲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栋[1](2018)在《数字地貌晕渲优化方法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貌是地表不同地形起伏变化和形态特征的通称,地貌的表达是制图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晕渲图是目前表示地貌分布最常用的方法,它能直观、立体地显示地貌形态,并且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选择性。传统的人工晕渲是一项时间和经济成本极高的工作,而数字晕渲法由于成图速度快、数据科学性强、修改和更新方便等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晕渲的主要方法。目前传统数字地貌晕渲方法已无法满足用户对高质量晕渲图的需求,在提高视觉效果和信息负载量等方面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本文研究了地貌晕渲的发展和基本理论,探讨了增强数字晕渲图表现效果的方法,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提出局部光源方位角自动调整的优化方法,利用聚类和滤波方法将地面点按坡向范围分为四类,模拟人工晕渲根据地貌特征对光源进行调整的方法,对不同坡向的点采用变化范围在30度内的光源方位角,提升平行于光照方向地形的显示效果。2、使用栅格统计工具计算制图区域数字高程模型的高程范围,根据不同点的高程在该区域高程范围的权重对光源高度角进行自动调整,突出显示地形高低变化,从而提高数字晕渲图整体的立体感。3、结合具体晕渲图的制作对本文的优化方法进行实验和分析,阐述了具体的制图过程和注意事项,探讨彩色晕渲的实现方法,并进行了晕渲图迭加矢量要素的实验,使晕渲图能承载更多的空间信息,在更多的领域发挥作用。通过实验证明,论文所提出的优化晕渲的方法能够满足制图要求,能有效提高数字晕渲图的直观性和概括性,更接近人工晕渲图的效果,其中的重要参数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调整,并且制图过程自动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3)

赵玮丹,江文萍,李鸣[2](2016)在《数字地貌晕渲的信息量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数字地貌晕渲图的地形信息表达特点,解析晕渲信息的产生原理,将数字地貌晕渲信息分为色彩信息和光照信息两种类型,并确定色彩和光照信息度量因子,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异度和信息熵的数字地貌晕渲图信息度量方法,通过试验,初步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测绘地理信息》期刊2016年03期)

胡丹丹,江文萍,孙二洋,张萍[3](2016)在《数字地貌晕渲的特征增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比例尺DEM制作的晕渲图地形破碎,含有大量的干扰细节,不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地形的骨架。为了增强数字地貌晕渲图中的地形特征,本文利用滤波和平面曲率相组合的DEM化简方法来描述山谷和山脊区域。分别针对盆地、平原和山地叁种地貌类型,采用90 m、100 m和110 m叁种分辨率的DEM数据进行实验,研究发现,这叁种地貌类型最佳的山脊夸张系数都为1.3,相应的山谷深化系数分别为0.4、0.6和0.8;而叁种分辨率情况下山地的最佳山谷深化系数都为0.8,且山脊的夸张系数都为1.3。(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6年05期)

陈艳丽,陈欣,魏兰[4](2016)在《数字地貌晕渲光源的设置和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晕渲中的几何光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坡度坡向计算格网点灰度的方法,对晕渲中的光源设置和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提出利用地貌特征设置和调整光源方位及个数的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数据情况分析了光源应用的情况,对几种光源的设置和调整应用情况进行了说明和实验。本文对数字晕渲中光源的设置和应用的研究,提高了晕渲中光源使用技术的灵活性,可以有效改善数字晕渲图的质量。(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6年01期)

刘丹丹[5](2013)在《基于DEM数字地貌晕渲地图的探索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GIS蓬勃发展的今天,数字地貌越来越多的用到了晕渲地图。由于具备立体感强、形象美观这些特点,它成为一种常见的表现地势地貌的手段。本文主要研究地貌晕渲的基本理论、数字晕渲生成技术及制作方法,围绕计算机环境下数字地貌晕渲实现的理论与技术展开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这些基本知识了解,能够在实践中进行操作运用。(本文来源于《科技与企业》期刊2013年07期)

管怀重,蒋彬春[6](2012)在《基于DEM的数字地貌晕渲在安徽省地图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基于DEM的数字地貌晕渲制作技术及其在安徽省地图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对基于DEM的数字地貌晕渲的理论进行初步探讨,结合高程拔高系数,地形高度表划分及分层设色,对比不同参数设定产生的晕渲立体效果,制作出图集中的地貌晕渲应用实例。(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2-06-20)

李少梅,阚映红,陈艳丽,陈庆秋[7](2010)在《数字地貌晕渲光照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照模型是地貌晕渲图能够在2维平面获得地貌3维立体形态的主要原因。在计算机图形学的基础上,推导了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晕渲光照模型计算公式;通过对相关文献公式的分析,指出了数字地貌晕渲采用的光照模型与传统地貌晕渲几何光学原理的关系;并对该模型下地表灰度值的计算与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技术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陈艳丽[8](2009)在《数字地貌晕渲技术的优化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地貌晕渲是在二维平面上显示地势形态起伏的主要方法,随着应用领域逐渐广泛,用户对晕渲图的表现力、艺术性和制作灵活性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合理准确的塑造各种地貌形态的基础上,提高晕渲的表现力是当前数字地貌晕渲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从地貌晕渲法的基本原理出发,针对目前数字晕渲技术存在的问题,结合对地貌特征的分析,研究并实现数字地貌晕渲技术的优化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探讨地貌晕渲的基本原理和数字地貌晕渲相关技术。分析晕渲的叁个基本原理:几何光学原理、半色调变化原理和空中透视原理在晕渲图制作中的作用;针对不同地貌类型,探讨晕渲所采用的不同地貌塑造方法;总结数字地貌晕渲的相关技术和制作过程。2.通过对地貌形态参数的概念、分类和作用的分析,研究与晕渲相关的地形参数的提取算法;论文通过对不同实验数据的对比,详细分析了不同坡度坡向算法的差异,提出在晕渲图制作中叁阶差分算法的适用性较好;通过实验,分析总结不同地貌类型的地形参数特点和变化规律,为了解制图区域地貌类型和数据特点提供依据。3.阐述晕渲技术优化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优化研究相关的技术方法。研究主要包括利用地形特征点线的提取算法、缓冲区算法和双线性插值算法研究实现优化范围的确定并保证色调变化的自然过渡;探讨Lambert反射模型和基于坡向的光照模型两种光照模型,分析了它们的差别和各自的优缺点,提出晕渲光照模型的选择方法;通过对地形参数的统计分析合理选择晕渲的光源,归纳总结光源选择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分析色调调整的意义、作用和应用情况等,提出利用坡度、去噪处理划分平地面范围,调整平地面色调的方法。4.应用所研究的晕渲优化技术,编程实现相应的晕渲制作系统,并对系统的功能和利用系统制作晕渲图的基本过程进行介绍。(本文来源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09-04-15)

李少梅[9](2004)在《数字地貌晕渲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地貌晕渲的完美实现是数字制图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尽快解决的课题。本文围绕计算机环境下数字地貌晕渲实现的理论与技术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建立起数字地貌晕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其技术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地貌晕渲自动实现的智能化方法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数字地貌晕渲的软件系统,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应用。主要工作如下: 1.建立了数字地貌晕渲相关理论。在总结传统地貌晕渲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了数字地貌晕渲的相关理论,对数字地貌晕渲给出明确的定义,提出其实现思想及系统框架;对数字地貌晕渲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新的技术条件下制图人员应该完成的技术和观念转变。指出应对以往手工制图条件下所形成的地貌晕渲效果的评判标准进行适当的改变,顾及和客观认识计算机制图的特点,充分看到数字地貌晕渲技术的优越性。 2.对数字地貌晕渲实现的数据支撑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地貌表示方法结构层面的理论;探讨数字地貌晕渲对数字地面模型提出的要求;针对地貌晕渲图的制作,提出基于地形结构特征的地貌模型构建方法是得到高质量数字地貌晕渲图的必要方法;提出基于小波理论的DEM数据综合化简及不同质量DEM数据融合的处理方法。 3.系统阐述数字地貌晕渲的实现方法与技术步骤。设计数字地貌晕渲图生成时的光照模型,总结不同制图区域光源的调整与使用方法;实现对数字地貌晕渲图进行数学基础控制及图像变换计算的方法;建立彩色地貌晕渲色彩设计的基本方法。实现对计算机环境下几种色彩模式的使用及相互转换机制,给出色彩设计的具体实例。 4.提出使用算法模拟手工晕渲中部分专家经验来获得更佳晕渲效果的途径,设计使用人机交互工具对数字地貌晕渲图进行完善和优化的方法;提出实现晕渲图制作智能化的关键是将专家知识和专家经验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自动处理的知识,基于此,研究自动地貌晕渲的知识表示,提出基于规则和基于模型的地貌晕渲知识表示方法,以及知识表示系统的框架。 5.根据生产实践,对运用数字地貌晕渲技术完成的几个具体实例做详细的介绍与分析,为类似晕渲图制作提供完整的思路与方法。(本文来源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04-04-01)

曹纯贫[10](2003)在《数字地貌晕渲中若干参数的设置》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效果逼真的地貌晕渲,可以增强地图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本文根据数字地貌晕渲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地貌晕渲效果与参数设置之间的关系,概述了数字地貌晕渲法中主要参数的合理设置,并得出了一些结论。(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03年05期)

数字地貌晕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数字地貌晕渲图的地形信息表达特点,解析晕渲信息的产生原理,将数字地貌晕渲信息分为色彩信息和光照信息两种类型,并确定色彩和光照信息度量因子,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异度和信息熵的数字地貌晕渲图信息度量方法,通过试验,初步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字地貌晕渲论文参考文献

[1].张国栋.数字地貌晕渲优化方法研究与实现[D].长安大学.2018

[2].赵玮丹,江文萍,李鸣.数字地貌晕渲的信息量度研究[J].测绘地理信息.2016

[3].胡丹丹,江文萍,孙二洋,张萍.数字地貌晕渲的特征增强方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

[4].陈艳丽,陈欣,魏兰.数字地貌晕渲光源的设置和应用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

[5].刘丹丹.基于DEM数字地貌晕渲地图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

[6].管怀重,蒋彬春.基于DEM的数字地貌晕渲在安徽省地图集中的应用[C].第十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

[7].李少梅,阚映红,陈艳丽,陈庆秋.数字地貌晕渲光照模型研究[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0

[8].陈艳丽.数字地貌晕渲技术的优化与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

[9].李少梅.数字地貌晕渲理论与技术的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

[10].曹纯贫.数字地貌晕渲中若干参数的设置[J].测绘通报.2003

论文知识图

一28.基于传统数字晕渲的火星表面撞击坑...一31.基于开度的火星表面峡谷一河床地貌...区域地理图组双色调数字地貌晕渲...双色调数字地貌晕渲图像数字地貌晕渲和手工晕渲的比较彩色地貌晕渲及高度分层设色表

标签:;  ;  ;  ;  ;  ;  ;  

数字地貌晕渲论文_张国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