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项目中的实验室环境和仪器配置

新项目中的实验室环境和仪器配置

一、新建项目中的试验室环境及仪器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肖露军[1](2019)在《浇筑式生土墙体材料的制备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生土材料是指以原质生土为主要原料,仅需简单加工而无需焙烧便可用于房屋建造的建筑材料。由生土材料建筑而成的房屋保温隔热性能良好,而且具有一定的调节室内湿度的作用。但是生土材料的使用受到传统施工工艺落后,生土材料强度低、收缩大、耐水性差等缺陷的影响。本文的目的是围绕以上问题,研究生土墙体材料的可浇筑施工工艺,分析生土材料的改性技术。期望对生土材料力学性能、收缩性能、耐水性能及工作性能进行改善。此外还对改性生土墙体材料在使用期间的能耗进行了模拟。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了以下试验结论:1)以重庆本地原生土质为原材料制备生土墙体材料,研究了不同液固比时生土墙体材料的跳桌扩展度,并进行了模拟浇筑试验。模式浇筑试验结果表明,拌合物扩展度为125mm-145mm时可浇筑性能极差,记为L5;145mm-170mm时为差,记为L4;170mm-190mm时为良好,记为L3;190mm-240mm时为优秀记为L2;大于240mm时为非常优秀,记为L1。跳桌扩展度可以用于表征生土墙体材料的可浇筑性能。2)本文从物理力学性能、耐水性、工作性能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桐油改性试验效果,探究最适合的桐油掺量以及试验液固比。确定了桐油掺量15%,液固比0.40为最佳桐油改性配比,在此配比下抗压强度为4.15MPa,抗折强度1.45MPa,收缩率1.5%。桐油经过乳化工艺乳化后用于改性可以提高力学性能约15%,提高扩展度20mm,可浇筑性能达到L3。3)水泥改性最佳配比为液固比0.40、水泥掺量7%。水泥改性可以使生土材料抗压强度达到3.76MPa,抗折强度达到1.26MPa,收缩率降低到1%,而且可以提高扩展1015mm。减水剂使用在生土-水泥体系中可以提高拌合物工作性能,水泥掺量7%,减水剂掺量1.5%条件下,可以使得液固比0.30的试验组的拌合物扩展度达从130mm上升到178mm,可浇筑性能达到L3。4)水泥-桐油复合改性可以得到工作性能良好、液固比较低、物理力学性能良好的浇筑式生土墙体材料。液固比为0.30的复合改性生土材料拌合物可浇筑性能达到L3,抗压强度提升至6.84MPa,抗折强度1.64MPa,收缩仅为0.74%,3h浸泡耐水系数0.90。5)本文制备的浇筑式生土墙体材料模拟作为农村旅游项目建筑墙体使用时具有优于夯土墙体的保温性能,证明改性试验没有破坏生土材料所特有的保温特性。综上,本文制备的浇筑式生土墙体材料的抗压强度可达到6.84MPa,收缩可以被控制在1%以内,3h耐水系数达到0.90,可浇筑性能达到L3,具有优于传统夯土墙体的保温性能,可以作为重庆地区生土建筑墙体的建筑材料。

赵晓波[2](2016)在《预制混凝土轨道梁多形态演变机理及形体控制参数研究》文中认为预制混凝土轨道梁(Precast Concrete Track Beam,简称PC轨道梁)是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中梁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预制构件不同,PC轨道梁特殊功能不仅要求其制造成品外观尺度的精度非常高,而且要求其使用期的形态变化非常小。制造期间,为确保PC轨道梁成品精度,要精确推导初始形态参数,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控机制,动态引导梁体形态演变。使用期间,PC轨道梁应具备抵御多种不利因素扰动的自平衡能力,将其结构性能动态维持在初始平衡状态。过去仅能近似推导出制造期间的形态参数,其理论精度难以保障;使用期PC轨道梁结构性能自平衡能力方面的研究尚为空白,这阻碍了跨座式单轨交通的发展。本文以重庆跨座式单轨为对象,采用工程试验、室内实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编程技术等手段,对PC轨道梁多形态演变机理和结构性能自平衡能力、线形推导模型和跨座式单轨交通三维仿真设计系统及体系误差评估机制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采用逆向方式建立了PC轨道梁线形推导模型。结合设计条件和施工工艺,假定梁底曲线的空间值域,在几何空间中向上逆向映射出假定梁顶曲线的值域,在假定梁顶曲线值域内找出一条与已知梁顶重合的曲线,并将这条曲线反射到梁底值域即可求得梁底曲线的真实解;求解假定梁顶曲线时,用假定梁顶曲线值域和已知梁顶曲线矢量化所形成的空间点集(坐标值)构建与图像函数相似的两个三维矩阵;然后用图像处理技术和小波分解理论对图像进行处理变换,并用二分法和最小二乘法求得假定梁顶曲线的最优解;利用分形维数理论建立假定梁顶曲线与已知梁顶曲线吻合精度的评判准则,最终求出梁底曲线的真实解。(2)研究了PC轨道梁多时态控制参数和定位参数。为确保PC轨道梁的安装精度和使用功能,以PC轨道梁底线形为基准,以瞬时结构变形协调不同时态的形体差异量,推导出PC轨道梁的多形态控制参数和定位参数。多形态控制参数是引导PC轨道梁沿着正确的路径朝规定的目标形态发展的指导纲要,这些参数不仅要计入早龄期瞬时结构变形量,还应把抵御结构性能劣化的能力储备起来,确保运营期结构性能的平衡状态。(3)以早龄期混凝土材料特性增长规律为基础,研究了PC轨道梁多形态演变机理和不同时态的瞬时结构变形。首先,根据工程试验数据建立PC轨道梁混凝土材料特性随龄期增长的模型。其次,通过多形态演变机理的研究找出调和不同形态间差异的途径。然后在有限元软件中模拟了PC轨道梁在早龄期的形态演变过程,计算出不同时态的瞬时结构变形,为多形态差异修正及形体控制参数推导创造必要条件。最后采用工程试验数据校验数值分析的计算值,确保多形态结构变形估算结果的正确性。(4)通过试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了PC轨道梁在运营期内抵御不利因素扰动的能力和自平衡结构性能的能力。通过采用碳酸溶液模拟大气中CO2对混凝土的碳化腐蚀,并用硫酸溶液模拟酸性降雨场对混凝土的腐蚀作用;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重庆现役单轨列车击振PC轨道梁的时程特性,并以时程特征参数评价PC轨道梁疲劳损伤。研究了混凝土材料特性增长和预应力效应引起梁体的徐变增长对结构性能提高程度,评价了PC轨道梁结构自平衡能力,初步探索出维持运营期结构性能平衡的途径。(5)根据工程实践需求,整合研究成果,利用VB、Java和Matlab编程技术开发了跨座式单轨交通三维仿真设计软件。该设计软件具备PC轨道梁线形设计和参数推导、PC轨道梁制作参数设计、PC轨道梁支座锚箱参数设计、PC轨道梁桥体系精度评估、自动出图等功能,其界面友好、操作便捷、使用说明完备。

刘平青[3](2003)在《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研究》文中认为为什么在转轨期间中国新兴的民营企业大都是家族企业,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家族企业也普遍存在、持久不衰?当经济学从亚当·斯密那里开始独立门户后,追随者便把道德、家庭等留给了其他社会科学,故而主流经济学中似乎没有家族企业的地位。现代企业理论也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虽然现代经济学不断吸收其它学科营养,拓宽新的研究领域,但至今对家族企业进行系统全面分析的文献并不多见。论文尝试突破传统学科分工的藩篱,从经济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结合的视野,对这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和重大学术价值的课题进行较为系统的专门研究。 论文导言基于“经济人”是来自于家庭的“生物人”、信息不对称、制度多样性三个基本假设,在评述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又一只看不见的手”——家庭或家族制度,并梳理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论文上篇(第一章至第四章)阐述了家族企业是由“家族基因”内生性决定且由企业环境选择的组织形态。第一章分析了家族企业内生性因素——“家族基因”。构成“家族基因”的四个碱基分别为利己人性、心智模式、利他人性和文化因子。“家族基因”决定了家族企业具有适者生存性、形态差异性和生命周期性三大“生命”特征。所谓家族企业,也就是指由“家族基因”决定资源要素配置,且企业控制权以及全部或部分所有权为某一家族所拥有的企业组织形态。第二章从分工与专业化及由此引发的信息问题角度,构建出一个以企业家式企业为逻辑起点的企业理论分析框架,即分工—专业化—信息租金、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成本双链信息分析框架。据此,家族企业可理解为遵守“分工原则”,有效选择契约型、身份型两类激励—约束机制的一种企业制度安排。第三章,家族企业家作为家族企业人格化,其成长是基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维机制的一个动态过程。第四章,转轨期企业融资环境诱导了家族企业超强的内源融资“偏好”,进而锁定着家族式企业治理结构。家族企业克服了“所有者缺位”造成的困惑,成为真正意义上“所有者到位”的企业。因此,对转轨期信息环境、企业家环境和融资环境的分析表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是一种适应性制度安排。 论文中篇(第五章和第六章)揭示家庭或家族制度如何通过“家族基因”向公有经济领域渗透并推动公有企业变迁。传统计划经济中,行政命令取代了家庭、市场等基础性资源配置方式,“家族基因”缺乏发挥作用的经济空间,形式单一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基层单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恢复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后的市场化改革,为民有资本和家族成员向国有经济领域渗透提供了契机,使国有企业“准家族化”得以萌生。如果说企业“国有家营”只是“家族基因”决定的市场化企业的“雏形”,那么在计划经济体制边缘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从异军突起到全面改制,则是“家族基因”历经了扭曲、变形之后,逐渐趋向正常表达的结果。 论文下篇(第七章至第十章)在逐一分析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FBsTC)、早期中国家族企业(FBsEC)、海外华商家族企业(FBsCO)和发达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 (FBsDC)各自的成长与特色之后,将前者与后三者进行了实证比较,其基本结论是:四类家族企业的“家族基因”,分别表现为隐性、次隐性、杂交显性和显性。受不同企业环境的制约,FBsTC表现为诱致适应型,即在不完善市场环境的诱导下,从计划经济体制边缘自发成长以适应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企业组织;FBsEC表现为濒临破产型,即在家族政权、外国入侵和“苏联模式”时期,家族企业受尽摧残与低毁,发展举步维艰;FBsCO表现为自发适应型,即身处异国他乡的海外华商,将家庭或家族制度与市场制度有机融合,企业自发成长并适应所处经济文化法制环境;FBsDC表现为自发协同型,即家族企业在几百年的演变过程中与市场经济协同进化,成为发达市场经济中“现代企业生态群体”的“母体”,而且是现代企业组织的基本形态之一。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家庭或家族制度作为“又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家族基因”发挥资源要素配置的作用,并反过来促进中国经济全面转轨。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将沿着继承优秀“家族基因”的现代公司制企业方向变迁。在尊重市场经济与家族企业协同进化之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保护和优化“企业生态环境”,是培育中国市场经济和促使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向现代公司制企业转化的关键所在。

谢黎路[4](2001)在《新建项目中的试验室环境及仪器配置》文中研究说明

二、新建项目中的试验室环境及仪器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建项目中的试验室环境及仪器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浇筑式生土墙体材料的制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土材料的改性技术
    1.3 生土墙体材料施工工艺
    1.4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重庆某地区原生土质
        2.1.2 改性材料
    2.2 生土试件成型及测试方法
        2.2.1 材料成型设备及方法
        2.2.2 测试方法
3 生土墙体材料浇筑性能研究
    3.1 生土材料的基本性能
    3.2 生土材料的浇筑性能
    3.3 小结
4 生土材料改性技术研究
    4.1 生土材料的改性试验方案设计
        4.1.1 改性目的
        4.1.2 生土材料的改性试验研究内容
    4.2 桐油改性生土墙体材料
        4.2.1 原生桐油改性生土墙体材料
        4.2.2 桐油乳化改性生土材料
    4.3 水泥改性生土墙体材料
        4.3.1 水泥改性生土材料性能研究
        4.3.2 减水剂对水泥改性生土材料工作性能的影响
    4.4 复合改性试验
    4.5 小结
5 改性浇筑式生土墙体材料能耗模拟分析
    5.1 概述
    5.2 模拟软件介绍
    5.3 建筑模型及概况
    5.4 参数设置
    5.5 模拟结果分析
        5.5.1 不同墙体保温层构造能耗分析
        5.5.2 不同生土墙体材料能耗分析
        5.5.3 不同墙体厚度能耗分析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2)预制混凝土轨道梁多形态演变机理及形体控制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单轨发展及应用概况
        1.1.2 选题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C轨道梁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1.2.2 PC轨道梁线形控制研究现状
        1.2.3 PC轨道梁结构变形研究现状
        1.2.4 PC轨道梁设计系统研究现状
        1.2.5 形体参数推导方法研究现状
        1.2.6 研究现状中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早龄期PC轨道梁多形态瞬时结构变形研究
    2.1 概述
    2.2 多形态演变机理及形态差异修正
        2.2.1 结构变形影响因素
        2.2.2 多形态演变机理
        2.2.3 梁体变形反向修正
        2.2.4 施工差异量修正值
        2.2.5 基本形态及演变过程
    2.3 PC轨道梁材料特性增长规律
    2.4 PC轨道梁多时态瞬时弯曲变形
        2.4.1 挠度计算理论
        2.4.2 PC轨道梁弯曲变形有限元分析
        2.4.3 理论计算与工程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2.5 PC轨道梁多时态伸缩变形
        2.5.1 混凝土收缩机理及计算理论
        2.5.2 PC轨道梁混凝土多时态收缩试验
        2.5.3 PC轨道梁多时态伸缩量有限元分析
    2.6 PC轨道梁结构变形试验研究
        2.6.1 试验方案概况
        2.6.2 应力试验结果
        2.6.3 变形试验结果
        2.6.4 试验结果讨论
    2.7 本章小结
3 运营期PC轨道梁性能自平衡能力研究
    3.1 概述
    3.2 酸性腐蚀场中PC轨道梁抗老化能力
        3.2.1 碳化腐蚀机制
        3.2.2 硫酸根离子腐蚀机制
        3.2.3 酸性腐蚀试验
        3.2.4 性能退化对结构变形的综合性评价
    3.3 PC轨道梁徐变变形分析
        3.3.1 混凝土的徐变机理
        3.3.2 徐变计算方法
    3.4 短期移动荷载作用下PC轨道梁的时程研究
        3.4.1 列车行驶参数
        3.4.2 结构响应包络曲线
        3.4.3 挠度时程特征分析
        3.4.4 梁端转角时程特征分析
        3.4.5 正应力时程特征分析
        3.4.6 剪应力时程特性分析
        3.4.7 预应力钢束时程特性分析
        3.4.8 结构响应规律讨论
    3.5 循环荷载作用下PC轨道梁的疲劳研究
        3.5.1 交通量统计
        3.5.2 疲劳幅值谱统计方法
        3.5.3 疲劳损伤准则
        3.5.4 梁端转角疲劳分析
        3.5.5 混凝土截面正应力疲劳分析
        3.5.6 预应力钢绞线疲劳分析
        3.5.7 疲劳特性评价
    3.6 动力荷载循环次数对结构特性影响分析
        3.6.1 动力模拟方案
        3.6.2 计算结果
        3.6.3 结果讨论
    3.7 运营期结构性能自平衡能力评价
    3.8 本章小结
4 PC轨道梁线形参数推导模型研究
    4.1 概述
    4.2 PC轨道梁设计线路特征
    4.3 线形推导模型假定
        4.3.1 构造假定梁顶曲线值域的空间矩阵
        4.3.2 构造已知梁顶曲线的空间矩阵
        4.3.3 线形推导模型评价
    4.4 图像构造
        4.4.1 图像的空间矩阵特征
        4.4.2 空间矩阵转换
    4.5 图像前处理
        4.5.1 图像处理方法
        4.5.2 图像处理结果
    4.6 图像小波分解
        4.6.1 小波理论
        4.6.2 图像小波分解
    4.7 梁顶曲线筛选
        4.7.1 二分法筛选梁顶点集
        4.7.2 构造梁顶曲线
        4.7.3 筛选效果评价
    4.8 梁顶曲线评判准则
        4.8.1 分形理论基础
        4.8.2 评判准则建立
    4.9 线形推导实例
        4.9.1 线形推导过程
        4.9.2 分析讨论
    4.10 本章小结
5 PC轨道梁多时态形体制作参数推导及应用研究
    5.1 概述
    5.2 坐标转换方法
    5.3 PC轨道梁三维制作参数分析
        5.3.1 关键制作参数及要求
        5.3.2 多时态形体监控参数推导
    5.4 PC轨道梁空间定位参数设计
        5.4.1 参数定义
        5.4.2 几何推导
        5.4.3 锚箱垫石协调
    5.5 PC轨道梁桥体系精度评估
        5.5.1 工法参数误差分析
        5.5.2 支座锚箱参数误差分析
        5.5.3 梁缝误差分析
        5.5.4 梁桥体系累积误差评估及平差设计
    5.6 三维仿真设计系统概况
        5.6.1 软件特点
        5.6.2 软件界面和操作流程
    5.7 工程应用
        5.7.1 前期工程遗留PC轨道梁再利用
        5.7.2 新建项目应用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报的专利
    D.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及申报的奖励

(3)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又一只看不见的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论文基本假设
    三、 文献评述
    四、 论文内容提要
    注解
上篇 “家族基因”决定与企业环境选择
    第一章 家族企业内生性因素:“家族基因”
        一、 生物学原理借用对经济学创新的影响
        二、 家族企业的“家族基因”模型
        三、 “家族基因”的经济学分析
        四、 “家族基因”表达与企业环境
        注解
    第二章 家族企业制度安排:双链信息分析框架
        一、 一个以企业家式企业为逻辑起点的企业理论分析框架
        二、 双链信息分析框架的直观数学模型
        三、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是一种适应性制度安排
        注解
    第三章 家族企业人格化:家族企业家
        一、 企业家成长是基于三维机制的一个动态过程
        二、 企业家“企业生态系统”的“生存检验”
        三、 从三维机制看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家群体的崛起
        四、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家群体意识的初步形成
        五、 家族企业家群体在中国经济转轨中的角色定位
        注解
    第四章 家族企业资本结构:家族式治理结构的“来龙”与“去脉”
        一、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资金来源及资本结构分析
        二、 资本结构理论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内源融资的“吻合”与“偏差”
        三、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分析
        四、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注解
    上篇小结
中篇 “家族基因”渗透与公有企业变迁
    第五章 国有企业持续改革与“准家族化”
        一、 转轨期国有企业:介于行政机构与市场化企业之间具“公共领域”性质的“基层单位”
        二、 “企业办社会”:否定家庭作为经济单位之后“公”、“私”不分的大集体
        三、 国有企业“准家族化”:家族力量向“公共领域”渗透形成的一种企业治理结构
        四、 企业“国有家营”:“家族基因”决定的市场化企业的“雏形”
        注解
    第六章 乡镇企业全面改制与“家族泛化”
        一、 乡镇企业萌动:社区能人整合资源要素并发挥作用的“制度平台”
        二、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短缺市场条件下社区政府外力与家族经营内力双重推动
        三、 乡镇企业全面改制:买方市场条件下社区政府官员与家族企业家博弈的结果
        注解
    中篇小结
下篇 家族企业不同类型对比分析
    第七章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特色
        一、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阶段
        二、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类型
        三、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特色
        注解
    第八章 早期中国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特色--兼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比较
        一、 早期中国家族企业的孕育与成长
        二、 早期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特色
        三、 早期中国家族企业(FBsEC)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FBsTC)的比较
        注解
    第九章 海外华商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特色--兼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比较
        一、 家庭或家族制度:影响海外华商经济行为的“又一只看不见的手”
        二、 家族企业:海外华商共同的经营组织形态
        三、 对比分析:海外华商家族企业(FBsCO)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FBsTC)
        注解
    第十章 发达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特色--兼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比较
        一、 发达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的群体演变
        二、 发达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案例分析
        三、 发达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FBsDC)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FBsTC)的比较
        注解
    下篇小结
结语 家族企业变迁与中国经济转轨
    一、 家族企业变迁的独特机制
    二、 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变迁取向
    三、 转轨期家族企业群体成长与中国经济转轨
    四、 家族企业变迁中的宏观政策建议
    注解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是基因还是环境
附录 博士阶段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4)新建项目中的试验室环境及仪器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室的环境温湿度问题
2 试验室测试仪器的配置问题
3 试验室测试仪器的选型问题
4 结束语

四、新建项目中的试验室环境及仪器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浇筑式生土墙体材料的制备技术[D]. 肖露军. 重庆大学, 2019(01)
  • [2]预制混凝土轨道梁多形态演变机理及形体控制参数研究[D]. 赵晓波. 重庆大学, 2016(03)
  • [3]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研究[D]. 刘平青. 华中农业大学, 2003(04)
  • [4]新建项目中的试验室环境及仪器配置[J]. 谢黎路. 工业计量, 2001(S1)

标签:;  ;  ;  

新项目中的实验室环境和仪器配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