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让学生学“生活化”的数学

新课程让学生学“生活化”的数学

王玉丽侯永成山东省临朐县柳山小学262616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指出了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它提出教师应注重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注重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具体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一、基本技能训练“生活化”

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一年级的“圆柱、正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想一想(生活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玩一玩(玩玩圆柱,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二、逻辑思维训练“生活化”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确,只有教师敢于超越教材,才会有鲜活的教学内容,学生才能爱学、乐学,数学才能以其特有的魅力将学生紧紧地吸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学于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乘法估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新学年中队辅导员用同学们捐的1912元钱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59个书包,商店里有三种书包,它们的价格分别是:22元、31元、37元。学校要求剩余的钱要尽量少,应该买那一种书包?最多还可以剩多少钱?请你帮中队辅导员设计一个买的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课始就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汇报自己搜集来的家中用电或用水情况,并根据这些数据自己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最后通过对得数的观察、比较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标签:;  ;  ;  

新课程让学生学“生活化”的数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