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长管蚜全人工饲料的筛选及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生殖、生长的影响

麦长管蚜全人工饲料的筛选及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生殖、生长的影响

张莉[1]2004年在《麦长管蚜全人工饲料的筛选及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生殖、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是同翅目昆虫,麦长管蚜种群不仅危害小麦、大麦、燕麦、荞麦、甘蔗、水稻、高粱、玉米、鹅冠草、荻草、芒草、鸡腿草、荠菜等,在国外还危害雀麦、黑麦、鸭嘴草、郁金香、唐菖蒲、红叁叶、毛茛和茅梅等。麦长管蚜在我国麦区均有发生,是大多数麦区的优势种之一。小麦品种的营养成分、种类、组成和含量直接影响了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繁殖,使得小麦品种的抗蚜性密切相关。从氨基酸的种类与含量对小麦抗蚜性的研究尚未取得很好的一致性,因此对小麦氨基酸抗麦长管蚜机制的认识还很模糊。通过小麦间营养差异鉴别抗、感蚜品种,由于缺少有关麦长管蚜全世代生长发育的基本营养需求的研究结果, 因而无法深入研究。麦长管蚜人工饲料问题的解决,可以为培育抗蚜小麦提供了营养依据。本研究采用正交设计,预备试验后,对全人工饲料中22种氨基酸、胆固醇和微量盐等25个因素,3个水平共54个配方的麦长管蚜全纯人工饲料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获得最佳的营养配方。研究过程中发现蚜虫体内共生菌对蚜虫人工饲养的生长发育与繁殖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增加了共生菌对蚜虫影响分析的内容。取得如下结果:1.54个配方中有2个配方分别适用麦长管蚜的生长期和生殖期的人工饲养,正好符合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2.明确了对蚜虫存活影响最大的十种因子,即:谷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脯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亮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明确了对蚜虫成虫繁殖影响最大的十种因子即:蛋氨酸、谷氨酰胺、脯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酸、赖氨酸、精氨酸、MgCl2.6H2O、丝氨酸、胱氨酸。明确了对蚜虫成虫生长影响最大的十种因子即:蛋氨酸、谷氨酰胺、丝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脯氨酸、MgCl2.6H2O、甘氨酸、谷氨酸、胆固醇。3.用抗生素去除蚜虫体内共生菌的试验表明:处理组与对照组蚜虫在同一小麦品种上产仔数差异显着,处理组的蚜虫产仔数明显降低,说明共生菌对蚜虫生殖的影响显着;在不同小麦品种上,处理组产仔数也低于对照组,但抗性强弱与次序有所变化,表明共生菌影响小麦对蚜虫的抗性。去除共生菌的麦长管蚜存活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共生菌的存在不利于蚜虫的存活;品种间相比,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蚜虫存活率变化显着,除了KOK品种外,处理组的存活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去除共生菌后,小麦对处理后的蚜虫抗性降低,即共生菌影响小麦的抗虫性。4. 在全纯饲料A上饲养用抗生素处理的麦长管蚜,与对照组差异显着,处理组蚜虫的存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蚜虫体内共生菌可以合成并提供给寄主一定的营养;参数分析表明,处理组死亡率下降最快的时间是5.18天;同时试验还表明:麦长管蚜的全纯饲料的组分还不能保证蚜虫生长所需的营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麦长管蚜与共生菌间的营养关系,共生菌、蚜虫和小麦抗性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赵亮[2]2013年在《几个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抗性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8个小麦品种H-5、H-6、H-10、H-9、H-16、H-11、H-14、H-4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调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虫口密度、百株蚜量、蚜量比值、籽粒的农艺性状等参数,对供试材料的田间抗蚜性进行了鉴定评价;同时,结合室内饲养麦长管蚜建立实验种群生命表,以及8个供试小麦品种及2种分离纯化的ω醇溶蛋白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取得如下结果:1.通过计算8个供试小麦品种田间的百株蚜量和蚜量比值,结果表明供试8个小麦品种的百株蚜量H-16最高,达828头,H-11最少,为344头,各品种之间差异显着(p<0.05);蚜量比值H-11最高,达1.291,H-5最少,为0.24,各品种之间差异显着(p<0.05)。以蚜量比值为评价指标,供试8个小麦品种中H-5、H-6为高抗品种,H-11、H-14、H-4为高感品种,H-10为抗虫品种,H-9、H-16为感虫品种。2.测定了人工接蚜后8个供试小麦品种籽粒的农艺性状。结果显示高抗品种H-5、H-6具有较高的千粒重和容重,分别为36.54g、795g/L和42g、782g/L;而高感品种H-11籽粒的千粒重和容重最低,为14.57g、685g/L。3.以各供试小麦品种离体叶片饲养麦长管蚜组建其实验种群生命表,并计算了实验种群生命参数。其中H-11品种上的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最高,平均世代周期数最长,分别为45.018、1.32、34.092d;H-5品种上的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最低,平均世代周期数最短,分别为23.069、1.014、22.755d;种群加倍时间与内禀增长率相反,H-5品种上的种群加倍时间最长,H-11上的最短,分别为4.984d和1.973d。8个小麦品种上麦长管蚜的内禀增长率依次为H-11>H-4>H-14>H-9>H-16>H-10>H-6>H-5;种群加倍时间依次为H-5>H-6>H-10>H-16>H-9>H-14>H-4>H-11。4.在全纯营养液优化的基础上,分别添加8个小麦品种叶片和穗部研磨汁液及2种ω醇溶蛋白的人工饲料饲养麦长管蚜,研究不同人工饲料对麦长管蚜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入高抗品种H-5的叶片和穗部研磨液的饲料上,麦长管蚜的存活时间最短,分别为11d和5d,5天的存活率分别为40%和10%;H-11品种的存活率最高,存活时间最长,分别为18d和10d,5d的存活率分别为80%和60%。加入ω1醇溶蛋白的人工饲料饲养麦长管蚜存活时间在0.03%浓度条件下最长,为14d,在0.06%浓度条件下存活时间最短,为11d;加入ω2的醇溶蛋白饲养麦长管蚜,在0.03%浓度条件下存活时间最长,为15d,在0.06%条件下存活12d。

参考文献:

[1]. 麦长管蚜全人工饲料的筛选及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生殖、生长的影响[D]. 张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 几个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抗性研究[D]. 赵亮. 甘肃农业大学. 2013

标签:;  ;  ;  

麦长管蚜全人工饲料的筛选及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生殖、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