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关于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党校

摘要: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可将生态保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将有利于农业资源利用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乡村生态旅游含义的基础上,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保护、旅游产品的科学开发等方面探讨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享受美景、陶冶情操已成为大众休闲的时尚选择,乡村生态旅游应运而生。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既迎合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乡村生态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不仅丰富了我国旅游业的内容,而且繁荣了我国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带动了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乡村生态旅游不应仅是对乡村生活形态的感受,更应该是对地域文化差异性的文化体验、对相应的文化溯源感受的追寻。只有注重区域原生态核心价值的传承和创新开发,坚持差异化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生态保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

一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生态旅游,不仅是指所有观赏自然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随着2006年9月16日中国生态旅游标准建设研讨会以及10月28日第三届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等一系列研究中国生态旅游会议的召开,“生态旅游”不仅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而且显示出了其在旅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金鉴明教授就曾指出,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生态旅游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是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丰富旅游产品的重要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旅游生态环境关注程度的提高,世界范围的绿色运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旅游者的重要选择。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具有生态旅游内涵的一种综合性旅游方式,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相比,它除了能满足游客休闲娱乐、观光游览和农事学习等需求外,还具有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功能,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保持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角度来看,它所体现的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以乡村粗放的土地利用结构、特有的田园文化与生活充分展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观特征。从乡村生态旅游业角度看,它更强调于当地居民的利益。因此,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区域,以乡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朴素的乡土文化与人情、娴静的田园风情为基础,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景观美学价值与乡村生态的教育价值,并最终实现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文生态的传承保护是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地域原生态文化是乡村生态旅游的核心价值

其实,在城市人印象中最初的乡村旅游就是郊游,当郊游的感官体验转化成文化体验时,也就开始了现代意义的乡村旅游。需要指出的是,时下流行的“农家乐”,就文化构成而言,应该属于狭义乡村旅游范畴,“农家乐”只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并不是乡村旅游概念的全部。现在很多研究者,在谈论乡村旅游发展时,多将目光局限在“农家乐”方面,从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来看,这一认识无疑会弱化乡村旅游良性和持续的发展。

任何文化形态都是相关地域人文历史延续的真实反映。从历史传承的角度看,乡村旅游所表现出来的区域原生态文化实质就是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化生态理念的延伸。中国的农耕文明史,归根结底就是一部农业文明发展史,几千年来的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农耕文化。我国的传统价值观也是基于农耕文化产生的,并因此而形成异彩纷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体系。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愈发呈现出现代城市文化逐渐消解传统文化的趋势,传统文化中一些原生态的生活文化习俗逐渐从城市人的生活中消亡,而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形态由于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以及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原因,虽有相应的发展变化,但并未在文化理念方面发生较大深度和广度的变化,所以就保存了相对原始的传承,这种传承对城市人而言无疑是富有原生态意味的。现在,城市人在越来越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下,对城市生活压力进行消解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于是,农村处处存在的相对原生态的文化气息,如民间生产方式、人文典故、村落建筑、生活习俗、农田果园等所表现出的生态气息,都能从感官上唤起城市人的传统意识,进而形成审美享受。而这种区域原生态文化所构成的审美趋向,正在构成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所在,抓住这一核心,就抓住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命脉。

(二)传承文化的地域差异性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核心因素

地域的差异性,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一旦丧失了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乡村旅游必然千篇一律,也就失去了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所以,如何传承基于地域差异性的传统文化,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传承基于地域差异性的传统文化,重点是保护地域原有人文生态,坚持其地域特色。当然,即使在同一地域内,也存在着文化差异性,这种地域内文化差异性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相比,范围和规模都较小,但正是因为这种地域内差异性的存在,才使得各地乡村生态旅游形成姹紫嫣红的发展局面,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应该看到,地域原生态属性愈是浓郁,人文因子含量越高,就越容易唤起人们潜意识中的文化体验诉求,其转化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也越大。

三、自然生态的保护是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乡村旅游的自然生态属性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另一重要吸引力。农村与城市的区别,首先是社会文化形态的不同,其次是构建的外部形式不同。前者是由政治、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等原因造成的,后者由于受传统农耕经济影响,经济结构单一,对自然地貌的改变不大,反而更多地依附自然形态本身,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结果。二者的区别造成了农村与城市间的生态差异。从现代发展角度来看,在城市逐步形成了数字化生态环境,而农村则依然是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环境。比较而言,数字化生态环境加快了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而自然生态环境无疑是缓解和释放这一压力的有效介质。

乡村生态旅游从最初的郊游演化到今天,是城市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今天,自然生态对于广大的城市人而言,就是干净卫生的农家小院,可口的当地小吃,充满自然性的小桥流水,未被开发的高山草甸、山边小溪、各色植被、花鸟树木,甚至是那些充满“原始”意味的农村民居。当看惯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听惯了各种城市噪音的城市人在面对无雕饰的自然生态时,也就开始了从身心宁静的放松到一种文化体验的审美过程,这一过程对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城市人而言,无疑是最为经济便捷的精神享受。

乡村生态旅游形式是典型的生态经济形式,它不仅是城市人提升生活品质的一种时尚选择,更是低碳经济背景下谋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应看到,现代城市文化对农村存在着不言而喻的冲击,很多地方推行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存在和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特别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上。村民在短期利益驱动下,逐渐破坏了原有生活环境的生态美,诸如住宅形式一味模仿城市建筑,而又无法在短期内从文化习俗层面进行突破,这样就建造出许多布局凌乱,毫无特色,与周边自然生态极不协调的不伦不类的建筑。毋庸置疑的是,农村城镇化如果不从生态和谐考虑,就必然会破坏乡村生态旅游赖以存在的生态自然性,最终会把乡村生态旅游推向死胡同。这就要求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依附自然,从最初的原始格局走向自然的审美格局。因此,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注意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传承建筑文化,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旅游产品的科学开发是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首先,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产品开发中,应使每个文化组成元素均能体现出乡村人文生态的内涵和特色,形成充满乡村文化氛围的整体旅游产品形象。通过保持并营造田园风光、保留和恢复乡村建筑、突出乡村农耕文化意象、突出基础设施的乡土气息、开发乡村饮食文化、发掘和保护乡村手工艺文化等来烘托乡村文化的整体氛围。

目前存在于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的主要内容基本都是狭隘化后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其内容看似多样,其实单调。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体现不够,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对乡村生态产品的认识和开发不够所导致。

其次,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具有生态文化观念的新型旅游,其核心不是简单的吃住享受和风景享受,而是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享受和精神洗涤,其所产生的影响应是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精神追求。因此,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文化价值特性为基础,即要从文化生态层面构建乡村生态旅游。

事物发展的趋势并不是一成不变或是趋向简单,而是向多极的复杂状态演变,旅游的发展无疑是符合这一规律的。传统旅游理论将旅游需求归结为观光、度假、专项旅游三个递进层面。这三个层面就旅游动机而言,只是满足了人们神秘感知、身心享受、认知世界的需求,却并没有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体验需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有效载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在沟通传统与现代的同时,也将自身所具有的原生态文化转换成一种无形的商品,从而使其具备了其它旅游方式所没有的文化特性,为旅游注入了文化体验的新活力,同时也把旅游动机的递进关系转换成复合型的关系。实现这一转变的核心,就是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当然,我们应看到生态文化有着不可复制性,所以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时,不应仅从简单的生态文化产品开发进行考虑,而应在把民俗生态文化的建设、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经济价值和长远发展价值,积极地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特别对那些具有特色文化传统和旅游开发潜力的乡村,要科学统筹、统一规划,把分散的个体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文化招牌,强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性,进而在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实现有效保护。诸如民宅民俗、饮食文化、民歌以及戏曲表演等,都应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在保持它们原生态的基础上让世人认识,使它们成为乡村生态旅游的文化标志吸引四方来客。

五、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意义

1.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旅游环境

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使农民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继承和保护本地文化特色的意识,让农民更注重村容村貌,变被动为主动。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将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环境的改善。同时,也将促进“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遵循生态规律和当地的文化习俗,重视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因而能增强村民对当地文化的自豪感,使村民认识到文化景观和文化传统的价值,让民间手工艺、音乐、戏剧、舞蹈、饮食等各种文化都在旅游过程中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因此,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3.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将进一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房屋建设的布局更加合理,排污、治污更加规范、严格,更加注重高科技投入,注重生物害虫的防治等,从而使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客观上为当地农民营造良好的居住、休憩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以及旅游产品结构,使传统农业增加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生态农业加速发展的同时,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进而缩小城乡差别、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4.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要求在充分运用现有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环境美学、系统科学等方法,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规划、设计、施工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房屋建设等与当地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游客参与融为一体,以达到协调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融入规划的思想,既要立足于现在,又要着眼于未来。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将政府、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和老百姓充分结合起来,让老百姓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发展中来。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目标,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总而言之,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参与性十分强的产业,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并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推动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f.wanfangdata.com.cn/download/Periodical_shkxj200106012.aspx王崧.韩振华关于旅游品牌的深层思考[期刊论文]-社会科学家2001(6)

[2]http://d.wanfangdata.com.cn/ExternalResource-Y807742%5e11.aspx谷明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分析

[3]http://d.wanfangdata.com.cn/ExternalResource-Y807742%5e21.aspx岳怀仁风景旅游区经营与管理2001

标签:;  ;  ;  

关于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