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信辨治高血压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杨学信辨治高血压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银川市中医医院宁夏银川750001)

【摘要】杨学信主任医师是全国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宁夏自治区名中医,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四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于高血压病的辨治有其独特的理论见解。根据宁夏地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自拟调压汤治疗,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本文通过对杨学信辨治高血压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挖掘,在治疗方法、临床疗效以及用药频次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杨学信名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理、法、方、药特点,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杨学信;辨证治疗;高血压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321-01

中医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具有肯定的疗效,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疾病的过程中注重整体观念,因人制宜,通过对患者的综合调节,避免或者减少疾病对患者心、脑、肾、微血管的损害。高血压病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疗效,同时降低西药治疗的副作用。由于中医治疗具有副作用少、药势缓和等多个特点,能够为西药治疗有效补益。杨学信名老中医结合前人经验,继承和发展祖国统医学基础理论及自身实践,能够有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

1.学术思想传承

杨学信名老中医在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过程中主要着眼于患者整体的动态平衡状况,扶正纠偏及调整阴阳,概括性提出风、火、浊、毒、虚是高血压发病的病因,同时也是肝脾肾功能失调的产物。因此,辨证治疗应该站在脏腑经络同病的角度,治以一证一法一方,对患者脏腑功能进行综合调整。祛除脏腑及经络中的病邪产物,尤其对于阳亢络阻型高血压病主张采用平肝活络利水法进行治疗,采用调压汤对脏络气血阴阳平衡进行调节,取得了良好的临床证治效果。

1.1病因概括为风、火、浊、瘀、虚

高血压病发病原因有遗传因素,饮食上多由于平时摄入过多的盐。除此之外,由于社会及生活压力的增大,使得高血压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有50%左右患者可能伴有高血压,且血压水平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程进展有关。杨学信老师认为无论外邪、情志还是饮食等病因,高血压病因总括可归为风、火、浊、瘀、虚。

1.2病机为脏腑经络同病与功能失调

导致高血压病发生的原因为整体功能失调以及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患者脏腑与经络本身具有互为相应以及互为络属的关系。人体经络是全身气血往来循行的通路,其内属为五脏六腑,外联官窍关节皮毛,并且将脏腑肢体联成统一机体。而当邪气侵入患者时,由于疾病具有不同的性质、脏腑功能以及气血盛衰,从而导致受邪部位以及出现的症状不同。患者临床症状能够通过脏腑功能异常反应出来,同时也能够通过其所络属的经络循行通路反应出来。

1.3临证灵活思变

杨学信名老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病因与风、火、浊、瘀、虚相关,认为脏腑经络同病是高血压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提倡灵活思变的方法,认为推及根本原因在于气血为人体生存根本元素,气血流通与脏腑、经络以及四肢百骸。由于肝与风邪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还具有外风以及内风的差别。其中内风多为肝血不足,血虚生风,或者肝肾刚虚,肝气郁结以及肝阳上扰、化火伤阴导致的动风。由于风邪容易导致患者化火伤阴,阳亢于上可见心烦易怒以及头日胀痛,阴亏于下可见口干便结以及烦热。痰湿之邪多与患者的脾脏具有一定相关性,运化水谷、脾主升清,如果患者过食甘肥青梁厚味太过,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思虑劳倦过度等,便会伤及到患者的脾胃,从而导致患者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反而痰浊中阻、聚湿生痰,升降之机为之闭塞,从而便会使得患者浊阴不降及清阳不升,上泛蒙蔽清窍,从而导致患者头目眩晕。由于气和血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气虚则会导致患者血生成的减少及运行不畅,或者出现血溢脉外以及气不摄血的状况。这就要求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灵活思辨的方式,从气血到脏腑经络,从体表到体内,重在灵活变通。

2.临床经验研究总结

2.1平肝活络利水法

某女,反复发作性头晕头昏十余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一周就诊。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口苦咽干,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增加其腰膝酸软、心悸、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胸闷恶心、少食不寐以及双下肢浮肿状况。舌暗淡,苔白腻,脉细弦。血压为170~160/110~80mmHg。中医诊断为眩晕(阳亢络阻证)。处方:为葛根20g、生白芍30g、草决明30g、天麻12g、川芎20g、泽泻20g、生熟地20g、钩藤15g、珍珠母30g、路路通10g、茯苓20g、川牛膝20g、生甘草10g。

2.2补益气血化瘀法

某男,头晕头昏反复发作二十多年,加重一月就诊。临床主要表现为周身困乏、动则气短,伴不同程度的肢端发冷、纳差,睡眠差,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血压为165/70mmHg,中医诊断为眩晕(气血亏虚兼瘀证)。处方:炒酸枣仁15~30g、鹿角霜10g、党参lOg、当归10g、黄芪15g、珍珠母(先煎)30g、白术lOg、茯苓10g、白芍10g、木香10g、鸡内金30g、丹参15g。

综上所述,杨学信名老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病因为风、火、浊、瘀、虚,同时发病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为脏腑、经络,要求临床治疗灵活思变,尽可能地发挥中药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华,杨学信,张骞,等.杨学信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案数据挖掘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4):27-29.

[2]黄华.杨学信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11.

[3]徐娟,张晓燕,张骞,等.杨学信调压汤联合耳穴压豆及中药浴足治疗阳亢络阻型2级原发性高血压病45例[J].中医研究,2014,(9):55-57.

[4]徐娟,朱思敏,张骞,等.杨学信主任医师治疗高血压病经验[J].光明中医,2014,29(11):2263-2265.

项目来源:宁夏卫生计生委重点科研课题

项目编号:NW2014-067

标签:;  ;  ;  

杨学信辨治高血压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