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点位置优化论文-彭朋,陈国明

监测点位置优化论文-彭朋,陈国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监测点位置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深水,钻井隔水管,涡激监测,模态分析

监测点位置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彭朋,陈国明[1](2009)在《深水钻井隔水管涡激监测传感器位置优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基于响应模态分析的深水钻井隔水管涡激监测传感器位置(即监测位置)优化方法。首先筛选出造成隔水管涡激疲劳的主要激励模态;对每阶主要激励模态,考虑隔水管倾斜的影响,根据响应加速度幅值最大原则找出可能的监测位置;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佳监测位置,该位置处的其他主要模态响应加速度幅值最小。通过计算实例讨论了顶张力对传感器位置的影响,顶张力变化时,每阶模态的监测位置将相应变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09年03期)

何浩祥,闫维明,张爱林[2](2008)在《面向结构健康监测的传感器数量及位置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能够反映结构特性的重要位置布置合理数量的传感器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结构健康监测成本,还可以提高监测系统处理信息的效率。根据结构系统可观性,分别给出了观测一般结构和重频结构的前若干阶目标模态所需要最少传感器数量的估计方法。提出一种选用Frobenius范数求最大化Fisher信息矩阵的方法,阐述了求最大化Fisher信息矩阵等价于选取具有最大能量的节点模态向量子集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并结合传感器优化布置的多重标准,提出基于节点能量和模态保证准则的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数值算例的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08年09期)

单宏兰[3](2007)在《金属矿山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监测点位置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夏甸金矿属于地下矿山,地应力条件复杂,对于长期工作环境中和爆破后的围岩损伤和灾变行为不能很好地预测,对存在的岩石冒落危险通常通过肉眼或敲帮问顶进行辨别,缺乏科学的监测手段。为了保证地下矿山的稳定性和工人人身安全,迫切需要对矿山巷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对矿山安全进行全面的监测和预警,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地下巷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概括了围岩稳定性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对该方面研究中的主要研究方法、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爆破地震效应的产生和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了爆破地震效应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和灾害预警中的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基于叁维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方法的FLAC3D软件,结合现场观测对矿体采切工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矿山巷道的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首先利用弹塑性理论研究了地下巷道开挖后产生的应力、位移和塑性区的变化,并讨论了邻近巷道的开挖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巷道开挖后,巷道周边普遍出现塑性区,随着其余巷道的开挖,位移逐渐增大,但塑性破坏区变化不明显。其次对爆破作用下的巷道进行了动力计算,分析了爆破作用对已开采区围岩应力和位移影响规律,从理论上确定爆破震动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爆破近区的围岩在爆破后安全系数下降,加速度和速度显着增大,且随着爆破地震波的推进呈现波动式变化。对已经产生裂隙的围岩而言,位移和速度的往复变化使裂隙扩展,增大了发生冒落的可能性。爆破地震效应对围岩的稳定性不利。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综合分析了巷道在爆破作用前后的位移和加速度变化规律,对围岩位移和加速度监测点的布置位置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定期监测和长期监测相结合,规律点和关键点相结合,适当增设补充点的合理、经济的监测系统,为现场布点实验和围岩加固、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07-03-20)

监测点位置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能够反映结构特性的重要位置布置合理数量的传感器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结构健康监测成本,还可以提高监测系统处理信息的效率。根据结构系统可观性,分别给出了观测一般结构和重频结构的前若干阶目标模态所需要最少传感器数量的估计方法。提出一种选用Frobenius范数求最大化Fisher信息矩阵的方法,阐述了求最大化Fisher信息矩阵等价于选取具有最大能量的节点模态向量子集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并结合传感器优化布置的多重标准,提出基于节点能量和模态保证准则的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数值算例的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监测点位置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彭朋,陈国明.深水钻井隔水管涡激监测传感器位置优化方法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2009

[2].何浩祥,闫维明,张爱林.面向结构健康监测的传感器数量及位置优化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8

[3].单宏兰.金属矿山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监测点位置优化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7

标签:;  ;  ;  ;  

监测点位置优化论文-彭朋,陈国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