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膜糖蛋白和论文_龙羽燕,郭望,蓝黄丽,屈达才,梁湘

导读:本文包含了囊膜糖蛋白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病毒,家蚕,狂犬,疫苗,拉出,核型。

囊膜糖蛋白和论文文献综述

龙羽燕,郭望,蓝黄丽,屈达才,梁湘[1](2019)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囊膜糖蛋白GP64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GP64蛋白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入侵和感染宿主细胞的作用机制,通过对BmNPV GP64蛋白的结构、功能、对病毒毒力的影响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简述了GP64蛋白与病毒致病力及病毒宿主域的相关性,以及BmNPV GP64蛋白在基因工程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BmNPV致病性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家蚕血液型脓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为杆状病毒研究以及新领域的开发应用提供研究依据。(本文来源于《广西蚕业》期刊2019年03期)

魏金凤,杨康利,徐征,侯蕾蕾,王延辉[2](2019)在《伪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gC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能够引起猪的大面积死亡,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被广泛使用于猪的伪狂犬病防治。PRV的囊膜糖蛋白gC基因(gC)是病毒增殖所非必需的基因,但是缺失gC基因的PRV不能有效地黏附靶细胞表面。通过综述PRV的囊膜糖蛋白gC的结构和功能,以及gC蛋白在疫苗研制中的应用,为伪狂犬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高莹,白娟,宋中宝,姜平[3](2019)在《猪瘟病毒E2囊膜糖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分泌表达与免疫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猪瘟病毒石门株E2囊膜糖蛋白基因序列为基础,构建了3种重组杆状病毒rAc-E2、rAc-E2oKm和rAc-HE2oKm。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这3种重组杆状病毒均可正确表达重组E2蛋白,与E2蛋白和His的单克隆抗体均有良好的抗原反应特性,其中rAc-HE2oKm可分泌表达重组E2蛋白,可形成病毒样颗粒,可诱导免疫仔猪产生高水平抗体和中和抗体,免疫效果与猪瘟活疫苗相当,为猪瘟病毒E2蛋白亚单位疫苗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朱耀华[4](2018)在《白蛉病毒囊膜糖蛋白Gn和Gc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布尼亚病毒是一类基因组分节段的负义单链RNA病毒,能够感染动物、植物以及人类,对人类的健康、畜牧业以及农业造成巨大危害。白蛉病毒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病毒属,包含多种能够引起人类疾病的重要病毒,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哈特兰德病毒(Heartland virus,HRTV)以及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RVFV)。SFTSV是2011年在我国首先分离发现的,该病毒在我国数个省份传播,感染人类并引起严重疾病,综合致死率大约为12%,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其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并将其归为白蛉病毒属。HRTV最初在美国发现,在美国多地传播并感染人类,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其也是一种白蛉属布尼亚病毒,并且基因序列与SFTSV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RVFV同样是一种重要的白蛉病毒属病毒,能够感染人类和家畜,具有极大的危害性,2016年,我国报道了首例输入性裂谷热感染病例。白蛉病毒的基因组包含大(L)中(M)小(S)叁个片段,其中L和S片段编码病毒的聚合酶及核衣壳蛋白,而M片段编码一条多肽链,这条多肽链随后被宿主细胞的蛋白酶切割形成糖蛋白n(glycoproteinn,Gn)和糖蛋白c(glycoprotein c,Gc)。白蛉病毒是囊膜病毒,病毒囊膜表面的糖蛋白在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入侵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以两种白蛉病毒属病毒SFTSV和HRTV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生物学方法对白蛉病毒的囊膜糖蛋白进行研究。首先,本课题对HRTV的Gc蛋白结构进行了研究。在体外利用昆虫细胞表达了 HRTV的Gc蛋白胞外段,利用X射线晶体学的方法获得了 Gc蛋白的晶体结构。Gc蛋白的结构显示,与之前的研究推测相符,该蛋白为二型膜融合蛋白,具有典型的二型膜融合蛋白结构。此外,该结构是在酸性pH条件下获得的,而蛋白结构也显示其为融合后构象,因此该蛋白具有与其它二型膜融合蛋白一致的酸性条件诱导构象变化的融合机制。将该结构与近年解析的其它布尼亚病毒Gc蛋白结构进行比较,发现该蛋白结构与同属的RVFV和SFTSV的Gc蛋白结构高度相似,而与不同属的正汉坦病毒属中的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和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Gc蛋白结构差异较大,表明Gc蛋白结构在白蛉病毒属和正汉坦病毒属内具有保守性。其次,本课题还对SFTSV的Gn蛋白结构进行了研究。同样在体外利用昆虫细胞表达了SFTSV的Gn蛋白胞外段,发现Gn蛋白具有单体和二聚体两种聚集形式,并且二聚体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的,利用胰酶对Gn胞外段全长蛋白进行酶切处理,发现Gn胞外段全长蛋白在酶切处理后,蛋白的C末端被切掉,剩余的N末端头部区不能形成二聚体。之后,通过X射线晶体学的方法获得了 Gn蛋白的N末端头部区的晶体结构,发现Gn蛋白头部区折迭形成一个由叁个结构域组成的叁角形结构,通过与蛋白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PDB)中的结构比对,发现这一结构为全新的结构。此外,通过定点突变和生化实验的方法,发现在Gn蛋白的C末端片段中,430和447位及435和438位的半胱氨酸残基分别形成两对链间二硫键,对Gn蛋白二聚体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综上,本论文以白蛉病毒属中的两种重要病毒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生物学方法解析了病毒囊膜表面两种糖蛋白的结构,为进一步了解该属病毒对细胞的入侵机制提供了结构学基础。此外,囊膜糖蛋白结构的解析也为下一步抗病毒手段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吴开[5](2018)在《猪伪狂犬病毒TA-2017的分离鉴定及其主要囊膜糖蛋白遗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能感染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其中以猪最为易感,发病情况也最为严重,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自然宿主。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动物主要表现为发热,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等。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世界范围内的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被我国列为2类传染病。目前,对于PR的防控主要依靠接种疫苗,疫苗的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了猪伪狂犬病的流行。但在2011年以来,PRV疫苗免疫的规模化猪场暴发了大规模PRV变异株导致的伪狂犬疫情,并且呈现出逐步蔓延的形势,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次PR的暴发说明传统的PRV疫苗的保护力不足,已经不能为宿主提供足够的保护。新型PRV变异株与经典株相比,毒力增强,对猪的致病性也明显增强,由新型PRV导致的PR将是今后危害我国养猪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本课题通过2017年从山东泰安地区PR免疫猪场的伪狂犬病疑似病料中分离得到了一株伪狂犬病毒,克隆了其主要的囊膜糖蛋白基因gE,gI和gC基因,并对其序列与国内外经典毒株和国内2011年以来分离的新型变异伪狂犬毒株进行了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序列比对发现该毒株与国内2011年以来新分离的变异株存在相同的特征性变异位点,即在gE氨基酸序列的第48和496位均有1个天冬氨酸(D)的插入,具有变异毒株的典型特征,并未在gE,gC和gI基因都有与变异株相同的变异位点。除此之外本次分离毒株还有其特有的变异位点。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变异株与GenBank中2011年以前登录的经典毒株位于不同分支,与2011年之后中国流行的变异毒株位于同一分支。表示本实验成功从临床病例中分离了一株PRV变异毒株,为了解近年来PRV的变异情况,分析其主要囊膜蛋白的序列遗传变异规律,为PRV变异株致病性研究搭建平台。并对其gE和gI基因进行了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为下一步研究gE和gI蛋白功能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4-15)

Han,Wang,Yi,Shi,Jian,Song,Jianxun,Qi,Guangwen,Lu[6](2017)在《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结合其内体受体尼曼匹克蛋白1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2014至2015年暴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在西非国家造成了1万余人死亡,引起了全人类社会的高度关注。此前,埃博拉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之前的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首先通过大胞饮作用进入宿主细胞内部,而后被转运至晚期内体和溶酶体中。病毒囊膜表面糖蛋白GP在组织蛋白酶作用下生成激活态糖蛋白GPcl。本研究通过晶体学手段解析了激活态糖蛋白GPcl与其宿主细胞内体受体尼曼匹克蛋白1(Niemann Pick(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7年04期)

[7](2017)在《我科学家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基础免疫团队郑永辉研究员和王斌博士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的合成机制,为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14日在国际着名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在线发表。埃博拉病毒于20世纪70年代(本文来源于《现代畜牧兽医》期刊2017年03期)

王斌,张晓鹏,姜雪松[8](2017)在《哈尔滨学者“破译”埃博拉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王斌 张晓鹏 记者 姜雪松)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基础免疫团队郑永辉研究员和王斌博士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14日在美国出版的《生物化学杂志》上在线发表。埃博拉病毒于上世纪70年代(本文来源于《哈尔滨日报》期刊2017-03-02)

邵钰,王金良,刘任强,张会雷,王喜军[9](2016)在《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囊膜糖蛋白嵌合型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构建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博拉病毒(EBOV)和马尔堡病毒(MARV)属于丝状病毒科,能够导致人和动物发生致命的埃博拉出血热和马尔堡出血热,这两种病是重要的尚未传入我国的烈性人兽共患病。为研制安全有效的储备疫苗,本研究利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将VSV自身糖蛋白(GP)分别替换为EBOV或MARV的GP,构建了表达扎伊尔型EBOV、苏丹型EBOV及MARV GP的嵌合VSV重组病毒r VSV△G/ZEBOVGP、r VSV△G/SEBOVGP及r VSV△G/MARVGP。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这3种GP蛋白在重组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均能够正确表达。电镜观察结果显示,3种重组病毒均与亲本病毒具有相同形态特征,表明这3种外源GP蛋白均能够嵌合在重组病毒粒子表面。本研究构建的这3种重组病毒为进一步的动物免疫试验并评价其免疫效果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邓瑞雪[10](2016)在《小反刍兽疫病毒囊膜糖蛋白和受体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反刍兽疫(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野生和家养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病毒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法定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PPRV是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成员,是一种囊膜病毒。一般来说,病毒通过识别、结合特异性受体进而侵入宿主细胞。副粘病毒在侵入细胞的过程中通过两种囊膜糖蛋白——血凝素蛋白H和融合蛋白F,它们介导病毒囊膜和宿主细胞膜的融合过程。麻疹病毒属病毒血凝素蛋白H的主要作用是与宿主细胞膜受体发生结合,调节病毒吸附并侵入宿主细胞,是决定病毒能否感染的关键因素;F蛋白作为融合的直接作用蛋白,是决定副粘病毒毒力的主要因素,它不仅直接参与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而且也可以介导宿主临近细胞间的融合。HR1和HR2是F基因中的两段保守序列,对病毒囊膜和宿主细胞膜的融合有重要的意义。现已确定的PPRV的天然受体有两个:信号淋巴激活分子(SLAM)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Nectin4/PVRL4),同时这两种受体也是麻疹病毒和犬瘟热病毒等的受体。本研究做了以下工作:(一)PPRV囊膜糖蛋白基因和受体基因的真核表达。构建SLAM、HR1和HR2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MV-Myc-SLAM、pCMV-HA-HR1和pCMV-HA-HR2,提取本实验室保存的)疫苗株血凝素蛋白(Hv)、野毒株血凝素蛋白(Hw)、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4(Nectin4)和融合蛋白(F)的重组质粒pCMV-HA-Hv、pCMV-HA-Hw、pCMV-Myc-Nectin4、pCAGGS-Flag-F,所有质粒均分别转染CHO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IF)、流式细胞术(FCM)和Western-blot分析蛋白的表达。Western-blot分析所表达的目的蛋白大小与预期大小一致;IF结果显示转染pCMV-HA-Hv、pCMV-HA-Hw、pCMV-HA-HR1和pCMV-HA-HR2质粒的CHO细胞出现绿色荧光,转染pCMV-Myc-SLAM和pCMV-Myc-Nectin4质粒的CHO细胞出现红色荧光,转染pCAGGS-Flag-F质粒的CHO细胞出现蓝色荧光,说明目的蛋白与载体的标签蛋白融合表达;FCM结果显示用抗标签蛋白的单抗作一抗,间接免疫荧光标记目的蛋白的阳性率高于同型对照的阳性率,说明重组质粒均在CHO细胞中大量表达。(二)PPRV表面糖蛋白H、F与受体之间的互作分析。将SLAM(或Nectin4)重组质粒分别与Hv、Hw、HR1和HR2共转染CHO细胞,IF结果表明受体SLAM、Nectin4与Hv、Hw、HR1和HR2在细胞质内共表达,并且蛋白发生了共定位;Co-IP结果表明受体SLAM、Nectin4分别可以沉淀Hv、Hw、HR1和HR2蛋白,同时Hv、Hw、HR1和HR2蛋白也可以沉淀受体SLAM、Nectin4,说明SLAM(或Nectin4)分别可以和Hv、Hw、HR1及HR2相互作用。纯化重组蛋白,用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粘附蛋白H分别与受体SLAM和Nectin4及F蛋白、HR1、HR2间的结合力。结果显示,Hv和Hw蛋白最合适的偶联缓冲液均为pH5.0的10mM乙酸钠,偶联量分别为6438.7和7881.7RU;Hv和Hw与F、HR1、HR2、SLAM、Nectin4间均存在相互作用力,除HR1外,Hv与其余蛋白均具有高结合力,平衡解离常数KD介于1.3×10-10~3.87×10-8之间;Hw与SALM的结合力最小,平衡解离常数KD仅为1.21×10-5,与其余蛋白均具有高结合力,平衡解离常数KD介于7.1×10-12~5.97×10-8之间。(叁)PPRV表面糖蛋白H和F的促细胞融合作用分析。将SLAM(或Nectin4)的重组质粒与H和F重组质粒共转染于CHO细胞,36 h后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分析受体和两种囊膜蛋白的相互作用对细胞融合的影响,用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蛋白的定位。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受体SLAM或Nectin4与融合蛋白以及粘附蛋白H共表达可以引起细胞融合,此外共表达受体蛋白和融合蛋白F也可以引起细胞融合。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同时转染受体SLAM(或Nectin4)、H和F质粒,叁种蛋白共表达,蛋白分布出现了极化现象并且不同蛋白分布发生了共定位。(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囊膜糖蛋白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感染能够引起猪的大面积死亡,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被广泛使用于猪的伪狂犬病防治。PRV的囊膜糖蛋白gC基因(gC)是病毒增殖所非必需的基因,但是缺失gC基因的PRV不能有效地黏附靶细胞表面。通过综述PRV的囊膜糖蛋白gC的结构和功能,以及gC蛋白在疫苗研制中的应用,为伪狂犬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囊膜糖蛋白和论文参考文献

[1].龙羽燕,郭望,蓝黄丽,屈达才,梁湘.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囊膜糖蛋白GP64的研究进展[J].广西蚕业.2019

[2].魏金凤,杨康利,徐征,侯蕾蕾,王延辉.伪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gC的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9

[3].高莹,白娟,宋中宝,姜平.猪瘟病毒E2囊膜糖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分泌表达与免疫特性研究[J].中国兽医科学.2019

[4].朱耀华.白蛉病毒囊膜糖蛋白Gn和Gc结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

[5].吴开.猪伪狂犬病毒TA-2017的分离鉴定及其主要囊膜糖蛋白遗传变异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8

[6].Han,Wang,Yi,Shi,Jian,Song,Jianxun,Qi,Guangwen,Lu.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结合其内体受体尼曼匹克蛋白1的分子机制[J].科学新闻.2017

[7]..我科学家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机制[J].现代畜牧兽医.2017

[8].王斌,张晓鹏,姜雪松.哈尔滨学者“破译”埃博拉病毒[N].哈尔滨日报.2017

[9].邵钰,王金良,刘任强,张会雷,王喜军.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囊膜糖蛋白嵌合型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构建及鉴定[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6

[10].邓瑞雪.小反刍兽疫病毒囊膜糖蛋白和受体的相互作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预测猴B病毒囊膜糖蛋白gD基因α-螺旋...东方马脑脊髓炎-图2-5-31 东方马脑脊髓炎发...全球2010年分布图流感病毒结构示意图及A(H1N1)pmd09流...结构示意图一5PRV复制过程

标签:;  ;  ;  ;  ;  ;  ;  

囊膜糖蛋白和论文_龙羽燕,郭望,蓝黄丽,屈达才,梁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