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精细化工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常州市精细化工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宗纲[1]2004年在《常州市精细化工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文中认为精细化工是常州市叁大新兴产业之一,文中分析了国际、国内、江苏省内精细化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对国际农药和医药及其中间体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研究;对目前国内外精细化工的核心工艺和专用化技术进行了探讨;本文对常州市精细化工行业的企业状况、产品和产业结构、产业链、研究开发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常州市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建议,对建议重点发展的叁大类产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措施。

黄岚[2]2003年在《常州市制造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供需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常州市提出了建成长江叁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常州市把自己定位在介于技术密集型的上海和劳动密集型的中西部之间的制造业基地,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的加工厂”、“上海工业的后坊基地”。最大限度地利用上海经济、金融、贸易和信息中心的功能,借力发展独具特色、层级较高的制造业。 常州市在实施发展远景目标进程中,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地区间、产业间和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对科学技术运用能力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又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重中之重。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抓紧构筑新世纪的人才高地,是常州“十五”规划的人力资源战略。 据此,本文结合常州制造业的实际,根据常州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针对常州市人力资源的现状,对常州市人力资源的质量、数量和结构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周边城市进行比较,正确估量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特别是真正认识入世后各类紧缺人才的供需矛盾及其对常州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对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分布、使用效益作出供需预测,重点是对制造业支柱产业的人力供需矛盾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对人才储备及结构调整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从政府、企业、社会叁个不同角度,特别是在教育、培训、配置、使用、引进、投资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重点是创新政策,改革机制,优化环境。

曹丽珺[3]2008年在《生态城市建设网格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坛,地处苏锡常高新技术开发带,是着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乡。作为国家火炬计划精细化学品产业基地和常州市盐化工产业基地,金坛在新型环保制冷剂、除草剂、高效低毒杀虫剂等产品的研发生产方面,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涌现了康泰化工、激素研究所、金远制药、亚邦药业、华钛化工、江东化工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尤其利用盐矿开采后形成的盐穴而实施国家“西气东输”10亿立方米贮气库项目、地下石油储备库项目,以及年产60万吨真空制盐项目、120万吨真空制盐、25万吨氯碱、15万吨聚氯乙烯、10万吨叁氯乙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为金坛建成中国盐化工产业的重要基地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以精细化工和盐化工为龙头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给金坛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生态意识作为人类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而萌生的对自身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已经越来越引起政府管理的重视。但是,现有的生态管理机制与生态动态监测之间的差距是有目共睹,对生态突发事件的难以掌控更是政府难言之痛。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管理需要一套既切合实际,又能实现长效管理目标的有效管理办法。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互联网主要为人们提供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等通信功能,而网格功能则更多更强,能让人们透明地使用计算、存储、通信、软件、信息、知识、专家等资源。网格化管理是指资源协同者应用网格理念(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协同)将各种资源有效配置(如划分成网、格等形式)整合形成集成资源,为资源需求者提供可透明地使用整个网络乃至整个社会资源的服务,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管理模式。随着2006年数字化城市管理第二批试点城市(城区)名单的出笼,常州市数字化城管建设系统建设已拉开序幕。作为常州辖市的金坛,由于2006年电子政务已投入使用并正常运行,笔者以为,结合城市管理中新引进的网格化管理理念和技术运用等资源整合,对金坛生态建设开展网格化管理,可以避免政府重复投入,提高公共管理效率。本文试从网格化管理概念、生态工业发展以及金坛生态建设实行网格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等方面,提出金坛生态城市建设中网格化管理方案设想,以及建议和思考。本文主要分叁个部分。第一、二章主要从国内外各种资料搜集和案例的分析中,阐述生态工业和网格化管理的概念、原理;第叁章通过对金坛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和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利用信息化手段(网格化管理技术)对辖区内的生态事件和环境问题在动态监管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管理的可行性分析和设想;第四、五章主要对金坛网格化管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提出方案设计,并重点对金坛盐化工生态工业园区资源如何循环利用、网格化管理后对爆炸、化工泄漏、资源开发等方面对生态的影响通过动态监控形成叁级应急处理机制的案例进行了阐述,从而显示出网格化管理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李昕[4]2007年在《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基础和发展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正确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从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角度出发,探讨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并从理论上分析、总结了循环经济产生与发展的驱动机制、发展模式,进而分别设计出企业、区域、社会3个层面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吉林省为案例,通过对其循环经济系统的诊断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提出了吉林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最后,以四平市循环经济示范区、吉林经济开发区、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为案例,从企业、产业、区域、社会等不同视角,探讨了不同尺度单位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环境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途径,验证了所提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和应用性。

王漪[5]2013年在《常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危险化学品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近些年来,我国虽已初步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然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形势依然严峻,危险化学品领域的各类事故仍时有发生,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运用安全管理学的系统安全理论、事故致因理论以及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在研究危险化学品概念、界定和分类,分析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现状与形势,并且对比国内外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从常州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调查常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的发展环境、现状与趋势以及法制化建设情况,进而对当前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指出制约当前监管机制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体现在行业发展环境、安全监管体制、安全管理基础、安全监管法制、安全发展理念等五个方面。最终提出了逐步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构想,包括以区域、产业、法制发展机制为核心的环境建设,以纵向、横向、外延协调机制为核心的监管模式,以人、物、过程管理机制为核心的基础建设,以事前、事中、事后动态机制为核心的监管方式,以政府、企业、社会共建机制为核心的文化建设等五个组成部分的对策建议,并对每一个子机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徐丹[6]2007年在《我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我国开发区当前普遍存在的土地不集约利用的现状,回顾了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和土地利用特征、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研究成果、我国土地政策的历年变迁和当前的土地新政。通过苏南、苏中、浙西叁地典型开发区的实际案例,对开发区土地的利用现状做了总结评价,并从地方政府、国家政策、规划设计、技术指标以及征地制度等角度,对开发区土地不集约利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本文认为,要解决开发区土地不集约利用的问题,需要从改变地方领导层的价值观、加强区域间的互利合作、进一步深化新政策法规、重点开展存量土地的集约利用、建立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重视规划的指导作用以及妥善处理开发区域农村、农民问题等方面入手,等等。这一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制度,从规划编制到指标体系的综合解决途径将能根本改变我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不利局面。

史金虎[7]2008年在《常州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物流产业作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的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生产资料的获取与产品营销范围日趋扩大,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与此相适应,物流业作为具有广阔前景和增值功能的新兴服务业,被普遍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叁利润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出现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并且由传统物流发展到了现代物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城市企业间的竞争也愈趋激烈。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物流资源,改造传统物流方式,提升地区企业物流水平,已经成为城市和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争取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常州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与国内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同步,把现代物流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效果,但是常州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物流服务水平和运作质量都不高,物流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常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对常州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同时物流业目前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还很不完善,没有较完整的统计数据,而且从其它的统计资料里也很难提取出全社会物流量的统计数据,因此目前很少有对常州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因此分析常州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常州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探索发展常州现代物流产业的途径和方法十分迫切。本文通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补充,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联系。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路线,从物流概念的发展演变和现代物流发展动因,揭示了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运用物流理论对现代物流发展进行分析,认为物流发展是有其深刻理论基础的。接着从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常州市现代物流发展的内部条件出发,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常州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分析,确定常州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与重点发展方向。然后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常州经济发展和物流产业的相关系,确定物流需求规模的模型,预测常州未来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并根据对物流量的预测,着重围绕叁个平台建设进行决策分析,探讨进一步加强常州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集聚、加大物流企业扶持力度,并提出了相应的决策建议。最后探求适合常州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探索推进常州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王洪祥[8]2011年在《县级市城市化演进及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前人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很多很多,但对我国六百多座城市中一半以上的县级市却涉及很少,缺乏全面系统的论述。本文在总结和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县级市城市化做了以下六方面的研究:(1)县级市的概念。从居民点的演化方向,追踪了农村城市化的脉络;从行政审批的程序,理清了撤县设市、建立县级市的路径;从县级市城市化实践的角度,界定了县级市的系统内涵。(2)县级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考察农村城市化的相关理论,分析县级市从农村到城市的萌发和运行机制。基于结构方程(SEM)的基本原理,对县级市城市化动力系统和元素进行分析验证。透过行政推动的表象,寻找推动县级市城市化的根本动因,寻找基于市场化的内生动力。(3)县级市城市化的评价体系及方法。针对县级市的城市化特性,构建与时俱进的县级市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创造性地引入马田系统(MTS),将稳健设计理念与马氏距离相结合,解决了模式识别中有效特征选取问题,建立起新颖的测度县级市城市化进程的数学模型。(4)县级市城市化的创新发展。一是县级市自身的创新问题,它由农业县创新发展而来,经历了包产到户的洗礼和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在八九十年代盛极一时。二是县级市发展过程中的创新问题,它涉及整体的区域创新,分项的工业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等,必须以创新永葆县级市发展的活力。(5)县级市与新农村建设。县级市作为工业反哺农业较成熟的载体,城市支持农村最前沿的阵地,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着典型引领、示范发展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突出了新农村建设对县级市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作用。(6)案例分析。以苏南中部县级市—金坛为例,以作者见证的撤县设市背景和亲历的制度设计和行政推动,展示了金坛城市化发展历程,揭示了金坛市城市化发展的特色路径。本文独立界定了县级市的概念,创造性地引入马田系统分析评价县级市城市化水平,明确提出县级市城市化过程的“两个统一”:经济支持和制度创新的统一,农民转变为市民和农业县发展为工业城的统一。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完善我国县级市城市化政策、把握国家城市化战略将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帮助。

周彬[9]2007年在《常州市经济发展中行业组织的功能转换与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和经济主体,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并不存在,在此背景下,行业协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转型的时期,行业协会的作用与地位得到长足的发展空间,首先,行业协会通过制定与执行行业规范和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行业协会通过为行业企业提供帮助和服务,维护行业企业的正当利益,形成行业产业集群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其次,行业协会通过承接部分政府转移、释放的管理职能来参与公共管理过程,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监督等环节,有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型,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法治社会、公民社会的建设。同时也以自身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赢得行业权威地位并为经济改革做出重要贡献。本文将行业协会组织置于经济体制改革转型期间及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基础上通过阐述国内外行业协会发展的一般理论、行业协会发展历程、经验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并剖析我国行业协会发展历程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常州产业经济发展实际,探讨经济、社会转型期常州行业协会组织应扮演的角色,应当具备的功能与管理模式等问题,概括分析行业协会现状的功能缺失、角色失调等现象,并指出制约行业协会发展及正确履行科学管理机制功能与模式的相关因素,最后提出解决对策并对常州市行业协会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施佳明[10]2010年在《常州市区工业用地效益空间分布特征与集约化利用对策》文中认为工业用地是城市用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工业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进而导致工业用地大幅增加是多数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20世界末,跨国公司制造业的全球转移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带入了加速工业化阶段。中国东南沿海的珠叁角、长叁角等地区相继成为“世界工厂”,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用地粗放式扩张。然而,工业用地的粗放式利用,不但严重威胁到国家耕地保有量,也大大制约着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频频出台针对工业用地的土地宏观调控政策,遏制工业用地蔓延。沿海地区各城市政府也由于用地存量不足而日益增加对工业用地效益与集约化利用的关注。常州是典型的苏南工业城市,经过漫长的工业发展历程,常州市现状工业形成了城乡同构、多类并存的复杂局面。常州市政府对现状工业用地效益长期以来缺乏具体了解和全面认识,导致工业用地集约化利用的政策制定缺乏针对性和可实施性。本文通过对常州市主城区、新北区工业用地普查和工业污染源普查等数据资料的整合与分析,总结并提出常州市市区现状工业用地效益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包括:工业地均产值由城市中心向外围乡镇单调衰减的特征,以及不同工业行业经济、社会、环境叁方面用地效益城乡衰减速率的差异化特征。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这些分布特征的几个关键性因素。最后,文章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促进常州市工业用地集约化利用的策略性建议。由于受到原始数据限制,作者对部分分析环节进行了数学方法上的处理以及部分地缩小了分析的地域范围,对研究结论不会构成严重影响。

参考文献:

[1]. 常州市精细化工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D]. 宗纲.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2]. 常州市制造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供需问题研究[D]. 黄岚. 西安理工大学. 2003

[3]. 生态城市建设网格化管理研究[D]. 曹丽珺.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4]. 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基础和发展实践研究[D]. 李昕. 吉林大学. 2007

[5]. 常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 王漪. 苏州大学. 2013

[6]. 我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化利用研究[D]. 徐丹. 同济大学. 2007

[7]. 常州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研究[D]. 史金虎. 南京林业大学. 2008

[8]. 县级市城市化演进及创新发展研究[D]. 王洪祥. 南京理工大学. 2011

[9]. 常州市经济发展中行业组织的功能转换与管理模式研究[D]. 周彬.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10]. 常州市区工业用地效益空间分布特征与集约化利用对策[D]. 施佳明. 清华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常州市精细化工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