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化合物论文_申书昌,任芳秀,吕伟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硅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合物,有机硅,硅油,柔软剂,印染助剂,脱模剂,弹性体。

有机硅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有机硅化合物及高分子新材料建设项目》一文中研究指出该项目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工业园东阳大道以东,由江西安德力高新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7栋生产车间、7栋仓库、1座储罐区及配套设施等,总建筑面积约46134.25m~2。办公楼、宿舍楼(含食堂)、配电间等公用工程依托在建工程。产品方案:年产高温硫化硅橡胶50000吨、有机硅改性密封胶及改性树脂42000吨(含有机硅改性密封胶30000吨、有机硅改性树脂6000吨、电子工业胶6000(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申书昌,任芳秀,吕伟超[2](2018)在《镍钛合金纤维/有机硅-聚氨酯固相微萃取头的制备及其在水中7种取代苯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4-甲苯二异氰酸酯、聚酯多元醇、羟基硅油为原料,辛酸亚锡为催化剂,环己酮为溶剂,合成有机硅-聚酯型聚氨酯。将此聚合物涂于经氢氧化钾水热处理的镍钛合金纤维丝表面作为固相微萃取涂层,制得固相微萃取头。利用红外光谱法分析了聚合物结构;热重分析法确定了涂层最高使用温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萃取头的表面形貌。以顶空萃取-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HS-SPME-GC)测定了水中甲苯、二甲苯、间二氯苯、邻二氯苯、苯甲酸乙酯、硝基苯、苯甲醇7种取代苯化合物的含量。各被测物的色谱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 992 6~0. 999 8,方法的检出限为0. 08~0. 24μg/L。实际样品测定的加标回收率为95. 9%~105. 4%,相对标准偏差为1. 4%~5. 0%。通过对实际样品的分析,说明制备的固相微萃取头涂层不易脱落、性质稳定,对于水中取代苯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8年12期)

[3](2018)在《基于有机硅化合物的可交联组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机硅化合物的可交联材料包含至少一种式H(OCH_2CH_2)n(OCH(CH_3)CH_2)p(OCH_2CH_2)mOH(Ⅲ),这里n为0或1-30;m为0或1-30;(n+m)在5以上;p是1,2或3。通过交联这些材料制成的成型产品包括独立权利要求。生产的交联形(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8年07期)

吴福乐[4](2018)在《含功能化有机硅氧基团膦配体的有机钌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合成了系列含膦和含氮配体的有机钌化合物,特别是含有-Si(OR)_3键基团膦配体的有机钌化合物,并对其在固载异相催化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合成了叁个含有机硅烷基团的膦配体[Ph_2PN(CH_2)_3Si(OCH_3)_3](L1)、[N,N’-(PPh_2)_2N(CH_2)_3Si(OCH_3)_3](L2)和[Ph_2PS(CH_2)_3Si(OEt)_3](L3),两个叁齿含氮/磷席夫碱配体[2-(C_5H_4N)CH=N(CH_2)_2N(CH_3)_2](L4)和[Ph_2P(o-C_6H_4)C-H=N(CH_2)_2N(CH_3)_2](L5),即以γ-氨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和二苯基氯化膦为原料按1:1和1:2的摩尔比在甲苯中反应分别得到配体L1和L2,用γ-巯丙基叁乙氧基硅烷和二苯基氯化膦等摩尔比在甲苯反应得到配体L3,2-吡啶甲醛或2-二苯基膦苯甲醛与等摩尔比N,N’-二甲基乙二胺在甲苯中反应得到配体L4和L5,配体L1-L5均用核磁和红外谱学表征。含有机硅烷基团膦配体L1、L2、L3分别与钌化合物[(η~6-p-cymene)RuCl_2]_2、[(η~6-C_6H_6)RuCl_2]_2、[Ru(bpy)_2Cl_2·2H_2O]的反应,得到相应的含膦配体有机钌化合物[(η~6-p-cymene)RuCl_2(κ~1-P-L1)](1)、[(η~6-C_6H_6)RuCl_2(κ~1-P-L1)](2)、[(η~6-p-cymene)Ru(μ_2-Cl)_3RuCl(κ~2-P,P-L2)](4)和[(η~6-C_6H_6)RuCl(κ~2-P,P-L2)](5),同时由于P-N键的裂解或膦配体水解而得到有机钌化合物[Ru(bpy)_2Cl(κ~1-P-PPh_2OCH_3)](3)和[(η~6-p-cymene)RuCl_2(κ~1-P-Ph_2OH)](6)。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L6)或配体L4、L5分别与钌化合物[RuCl_2(PPh_3)_3]、cis-[Ru(DMSO)_4Cl_2]、[Ru(cod)Cl_2]_2、[Ru(NO)Cl_3×xH_2O]、[RuHCl(CO)(PPh_3)_3]和[Ru(CO)_2Cl_2]_n的反应,分别得到相应的单核钌化合物[Ru(PPh_3)_2Cl_2(κ~2-N,N-L6)](7)、[Ru(DMSO)_2Cl_2-(κ~2-N,N-L6)](8)、[Ru(cod)Cl(κ~2-N,N-L6)](9)、[Ru(CO)_2Cl_2(κ~2-N,N-L6)](10)、[Ru(PPh_3)Cl_2(κ~3-N,N,N-L4)](11)、[Ru(CO)Cl_2(κ~3-N,N,N-L4)](12)、[Ru(PPh_3)(CO)Cl(κ~3-N,N,N-L4)](13)、[Ru(NO)Cl_2(κ~3-N,N,N-L4)](14)、[Ru(CO)Cl_2(κ~3-P,N,N-L5)](15)及[Ru(NO)-Cl_2(κ~3-P,N,N-L5)](16)。所有钌化合物均经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等进行表征,并对其中的化合物2和4进行电化学析氢测试,对化合物7、11和15进行循环伏安电化学分析,用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钌化合物2、3、4、6、7·Et_2O、11和15的分子结构。此外,对含有机硅烷基团的膦配体有机钌化合物2和4进行纳米氧化物负载,即将其负载在SBA-15上以制备固载体2/SBA-15和4/SBA-15,通过红外光谱、氮气吸附以及透射电镜等对固载体进行分析表征,并研究了负载后的异相催化剂催化苯乙酮的氢化反应。(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吕叶红,胡玉倩,董红,伍川[5](2018)在《十甲基环五硅氧烷与叁种有机硅化合物过量体积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DMA4500密度计测定了298.15,303.15,308.15,313.15和318.15 K时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与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4vi)和四甲基二乙烯基二硅氧烷(DVTMDS)3个二元体系在全浓度范围内的密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各个体系的过量体积、无限稀释的偏过量体积和等压热膨胀系数.3种二元体系摩尔过量体积的大小顺序为DVTMDS>D4vi>D4.(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卢杭[6](2018)在《基于氨丙基硅氧烷制备有机硅化合物和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胺基作为有机化学中最基础的碱基,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有机化学家们通过卤代烃、酰卤的取代进行胺基的烷基化和酰基化;与芳香族磺酰氯反应进行胺基的磺酰化;与醛、酮反应将胺基转化为席夫碱;通过氧化剂进行胺基的氧化;与不饱和双键反应进行胺基的迈克加成等。近年来,研究者们还以胺基为原料,发展了多种新型的合成策略和反应体系,推动了有机胺化学的发展。有机硅材料由于Si以及Si-O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较好的耐候性、耐老化性、生物相容性、绝缘性等优点,在航天航空、生物医疗、交通运输、电力电气、建筑、纺织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有机硅材料的合成主要基于硅氢加成,烷氧基的脱醇缩合,卤硅烷的水解等反应。相对于有机碳化学,有机硅合成化学中存在反应种类偏少,反应条件相对要求较高等问题,限制了新型有机硅聚合物的开发及应用。若是能将成熟的有机化学反应应用于有机硅化合物的合成,开发新的有机硅合成策略,对于丰富有机硅产品,推动有机硅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氨丙基是有机硅化学中较为常见易得的基团,在市场上常见有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1,3-双(3-氨基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和胺基硅油等工业产品。本论文将以氨丙基硅氧烷为原料,制备有机硅小分子化合物、有机硅聚合物和有机硅弹性体,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以下方面:1.采用氮杂迈克加成合成有机硅小分子。对实验中产生的非典型荧光发射以及荧光增强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测试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对Si-O结构荧光增强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探究,并提出“硅氧烷诱导聚集”的概念。该研究对于有机硅化合物中非典型荧光发射的增强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2.基于氮杂迈克加成和酯基的酰胺化反应制备了有机硅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并发现该树状大分子具有较强的非典型荧光发射。通过对该树状大分子荧光行为的研究发现,传统的关于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荧光发射机理并不适用于本体系。结合文献以及实验结果提出了新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荧光发射机理,并对树状大分子的荧光发射行为以及自组装行为进行了研究。3.基于Radziswewski反应制备了主链含咪唑的有机硅聚离子液体。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该聚合方式属于非化学计量比选择性逐步聚合。同时,该聚离子液体在溶液中可以发射出蓝色荧光,且具有一定的表面活性。我们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表面张力数据分析分别对聚离子液体的荧光性质和表面活性进行了研究。4.基于胺基的碱性,通过侧胺基硅油与多元酸发生中和反应制备了超分子型的弹性体。在实验中,弹性体的力学强度和交联密度随着交联剂的过量而增大,并且在无填料添加的情况下弹性体的力学强度能达到6.6 MPa;我们通过力学性能的测试、AFM、SAXS以及EDS等对该现象进行探究。研究表明,无机的交联方式在有机相中存在聚集效应,起到了集中交联以及填料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成盐硫化”的概念,对于有机硅交联体系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同时,我们基于超分子作用力对弹性体的愈合性能进行了研究。5.基于氮杂迈克加成,对侧胺基硅油进行了功能化。利用功能化后的硅油与金属离子的配位以及迈克加成化学交联制备了双交联网络的有机硅弹性体。双重交联网络大大提高了弹性体的力学强度,为制备高强度有机硅弹性体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弹性体中存在动态可逆的物理交联结构,我们通过循环载荷试验、动态热机械分析和热塑性实验对弹性体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使我们对双重交联体系结构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双重交联的弹性体在实验中表现出了热塑性和形状记忆性质,使之具有更广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0)

徐山山,雷志涛[7](2017)在《新型氟代有机硅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_4)、1,3-二(3-缩水甘油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和六氟丙烯叁聚体等为原料,经过系列反应得到一种新型氟代有机硅化合物(HFES)。红外光谱结构表征发现,HFES与预期目标产物结构一致。经其整理的织物不仅具有良好的拒水拒油性,柔软性也有所提升。(本文来源于《印染》期刊2017年24期)

王传萍[8](2017)在《含氟聚硅氧烷及功能性有机硅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硅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耐辐射、耐腐蚀、电气绝缘、憎水等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纺织、医疗、建筑、机械等各行各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有机硅材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了有机硅材料的发展。本文基于有机硅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叁部分研究内容:(1)进行了含氟硅氧烷的合成、聚含氟硅氧烷的合成、氟硅橡胶的硫化。利用FT-IR、1H-NMR、29Si-NMR对所得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探索了含氟硅烷最佳合成单体比例、不同氟含量聚氟硅氧烷的聚合、氟硅橡胶最佳硫化条件,考察了硫化后氟硅橡胶力学性能、耐老化性能、耐溶剂性能。结果表明,通过硅氢加成的方法将含氟烯丙基醚接到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中,在n氟单体:n硅单体=10:1,溶剂为反应体系的两倍时,有利于硅氢加成反应的进行。经FT-IR、1H-NMR、29Si-NMR分析,Si-H键完全消失,产物收率高达99%以上。将含氟环硅氧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四乙烯基四甲基环四硅氧烷通过四甲基氢氧化铵硅醇盐作为催化剂进行开环聚合,当四甲基氢氧化铵为0.03%时有利于聚合物分子量达到最大值。聚氟硅氧烷的硫化需在硫化剂双二五与DCP共同作用下于150~160℃,20~25min完成。其含氟硅氧烷链节达到5%时,表面能最低。将有无进行二段硫化的氟硅橡胶进行力学性能对比测试,经验证得二段硫化有利于橡胶力学性能的提高。(2)端含氢硅油硅氢加成反应活性。通过FT-IR、1H-NMR、29Si-NMR表征确认了不同链节长度端含氢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固化反应、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等方法研究了系列含氢低聚硅氧烷产物的硅氢加成反应活性。经测定固化反应时间及DSC的方法验证,对于含不同链节数的二甲基硅基封端的二苯基硅氧烷低聚物来说,随着-Si(Ph)2-链节数目的增加,低聚物硅氢加成的反应活性逐步降低。(3)支化硅油的研究。以有机硅单体工业副产――甲基苯基二甲氧基硅烷(D)/苯基叁甲氧基硅烷(T)共混物为原料,通过酸性条件下水解,碱性条件下缩合、平衡反应,合成含乙烯基的“T”型支化乙烯基硅油。根据不同批次DT副产物各单体含量不同进行单体比例调节,经FT-IR、1H-NMR、29Si-NMR等测试证明,得到了所需结构产物,合成工艺稳定。合成产物用于封装胶组份,并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性能优良。(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7-06-12)

徐明明[9](2017)在《功能性有机硅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二甲基硅油,含氢硅油,甲基苯基硅油为原料,环已烷为溶剂在硝酸盐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合成雾化硅油,研究了雾化硅油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并对最佳工艺条件下的雾化硅油做了应用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雾化硅油的最佳合成工艺为:二甲基硅油90ml,含氢硅油3ml,甲基苯基硅油20ml,硝酸盐催化剂0.2g,时间3h,温度265℃,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确定了雾化硅油的结构,应用性能方面雾化硅油热失重率<5%,闪点330℃,成膜时间短且雾化后呈乳白色雾状,无流淌现象,高温下成膜迅速,无结焦,可较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当中。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1,3-二(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为原料,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在四甲基氢氧化铵的催化作用下,合成中间体端环氧基硅油,再以端环氧基硅油和聚醚胺ED900为原料,以异丙醇为溶剂最终合成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研究了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最佳合成工艺并对最佳条件下合成出来的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应用性能做了测试。结果表明:中间体的最佳合成工艺为:八甲基环四硅氧烷100g,1,3-二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4.65g,四甲基氢氧化按0.03g,时间3.5h,温度110℃,聚醚嵌段氨基硅油最佳合成工艺为:端环氧基硅油100g,聚醚胺ED9009g,异丙醇109g,时间4h,温度80℃。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确定了聚醚嵌段氨基硅油的结构,所合成的聚醚嵌段硅油其应用性能优异,经过其整理后的涤棉织物柔软性好,相比于氨基硅油经其整理后的织物白度下降较小;且折皱回复角相比于未经整理的织物增加了 41.8°,相比于氨基硅油只小了 7°,同时赋予了织物很好的亲水性,经聚醚嵌段氨基硅油整理后的织物亲水时间0.36s,而氨基硅油为1.92s,相比之下其亲水性明显增强。可见,聚醚嵌段硅油相比于普通的氨基硅油不仅保留了氨基硅油赋予织物较高的柔软特性及回弹特性且改善了氨基硅油易黄变及憎水性的缺点。(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7-02-23)

杨芸辉,王从洋[10](2016)在《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硼化合物在有机半导体材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硼化合物是有机化学中2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它们在有机合成化学和材料化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有机半导体材料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这2类化合物在这个新兴领域中也有着独特的贡献。简单介绍了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硼化合物在有机半导体材料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期刊2016年14期)

有机硅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2,4-甲苯二异氰酸酯、聚酯多元醇、羟基硅油为原料,辛酸亚锡为催化剂,环己酮为溶剂,合成有机硅-聚酯型聚氨酯。将此聚合物涂于经氢氧化钾水热处理的镍钛合金纤维丝表面作为固相微萃取涂层,制得固相微萃取头。利用红外光谱法分析了聚合物结构;热重分析法确定了涂层最高使用温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萃取头的表面形貌。以顶空萃取-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HS-SPME-GC)测定了水中甲苯、二甲苯、间二氯苯、邻二氯苯、苯甲酸乙酯、硝基苯、苯甲醇7种取代苯化合物的含量。各被测物的色谱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 992 6~0. 999 8,方法的检出限为0. 08~0. 24μg/L。实际样品测定的加标回收率为95. 9%~105. 4%,相对标准偏差为1. 4%~5. 0%。通过对实际样品的分析,说明制备的固相微萃取头涂层不易脱落、性质稳定,对于水中取代苯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硅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有机硅化合物及高分子新材料建设项目[J].乙醛醋酸化工.2019

[2].申书昌,任芳秀,吕伟超.镍钛合金纤维/有机硅-聚氨酯固相微萃取头的制备及其在水中7种取代苯化合物检测中的应用[J].色谱.2018

[3]..基于有机硅化合物的可交联组合物[J].乙醛醋酸化工.2018

[4].吴福乐.含功能化有机硅氧基团膦配体的有机钌化合物[D].安徽工业大学.2018

[5].吕叶红,胡玉倩,董红,伍川.十甲基环五硅氧烷与叁种有机硅化合物过量体积性质的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卢杭.基于氨丙基硅氧烷制备有机硅化合物和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

[7].徐山山,雷志涛.新型氟代有机硅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J].印染.2017

[8].王传萍.含氟聚硅氧烷及功能性有机硅化合物的研究[D].烟台大学.2017

[9].徐明明.功能性有机硅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D].天津工业大学.2017

[10].杨芸辉,王从洋.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硼化合物在有机半导体材料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6

论文知识图

化合物40的晶体透视图硅烯14和二苯甲酮的反应一11常压蒸馏法合成的有机硅化合物有机硅化合物有机硅化合物一19减压蒸馏法合成的有机硅化合物

标签:;  ;  ;  ;  ;  ;  ;  

有机硅化合物论文_申书昌,任芳秀,吕伟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