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认知论文_王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隐认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认知,多维,情绪,图式,磁共振,社会,幼儿教师。

内隐认知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18)在《缓解期重性抑郁症患者对情绪相关图片内隐认知特征的fMR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讨缓解期重性抑郁症患者对情绪相关图片内隐认知的特征。2.进一步明确其内隐认知特征发生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选择符合DSM-5重性抑郁症诊断标准,总病程<2年且入院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评分>24及出院时HAMD-17评分<7的缓解期重性抑郁症(remitte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rMDD)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选择与研究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相似且HAMD-17评分<7的健康受试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情绪相关图片的单靶内隐联想测验(ST-IAT)实验范式下同步进行fMRI试验,分别分析1.两组受试者对不同类型情绪相关图片正确反应的反应时;2.两组受试者表示IAT效应的D600值(D600的计算: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除以两者的合并标准差);3.两组受试者对不同任务类型(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做出应答的错误率。受试者接受正性情绪相关图片刺激时,将“正性图片+积极”视为“相容任务”,将“正性图片+消极”视为“不相容任务;接受负性情绪相关图片刺激时,将“负性图片+消极”视为“相容任务”,将“负性图片+积极”视为“不相容任务”。4.两组受试者对不同类型情绪相关图片反应的fMRI脑激活区域。结果1.研究组对正性情绪相关图片刺激做出正确应答的平均反应时为(948.51±176.33),对照组对正性情绪相关图片刺激做出正确应答的平均反应时为(843.39±166.39),研究组对正性情绪相关图片刺激做出正确应答的平均反应时明显高于对照组(F=91.123,P=0.000);研究组对负性情绪相关图片刺激做出正确应答的平均反应时为(816.77±132.00),对照组对负性情绪相关图片刺激做出正确应答的平均反应时为(883.76±133.41),研究组对负性情绪相关图片刺激做出正确应答的平均反应时则低于对照组(F=61.417,P=0.000)。2.负性情绪相关图片刺激时,研究组的D600值为(0.088±0.032),对照组的D600值为(0.057±0.017),研究组的D600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4.439,P=0.000);正性情绪相关图片刺激时,研究组的D600值为(0.054±0.019),对照组的D600值为(0.053±0.016),研究组与对照组D600值差异不明显(t=0.525,P=0.603)。研究组在负性情绪相关图片刺激时,其D600值显着高于正性情绪相关图片刺激时的D600值(t=-4.501,P=0.000),对照组在正性情绪相关图片和负性情绪相关图片刺激时,D600值的差异不明显(t=0.630,P=0.536)。3..研究组相容任务中正性情绪相关图片-积极的错误率为8.29%,负性情绪相关图片-消极的错误率为4.00%;不相容任务即正性性情绪相关图片-消极的错误率为4.84%,负性情绪相关图片-积极的错误率为4.73%;对照组相容任务中正性情绪相关图片-积极的错误率为2.26%,负性情绪相关图片-消极的错误率为5.34%;不相容任务即正性性情绪相关图片-消极的错误率为1.46%,负性情绪相关图片-积极的错误率为6.40%。研究组相容任务中正性情绪相关图片-积极错误率高于对照组(x~2=4.106,P=0.043)。相容任务中的负性情绪相关图片-消极(x~2=0.063,P=0.802)及不相容任务即正性情绪相关图片-消极(x~2=1.493,P=0.222)和正性情绪相关图片-积极(x~2=0.113,P=0.736)两组之间均差异不明显。4.负性情绪相关图片刺激时,研究组>对照组的激活的脑区有左侧背外侧额上回(Z=4.30,P=0.000227)、左侧眶部额上回(Z=3.99,P=0.000461)、左侧眶部额中回(Z=3.79,P=0.00898)和左侧叁角部额下回(Z=3.70,P=0.041);而正性情绪相关图片刺激时,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脑区激活差异不明显(P>0.05)。对负性图片刺激时研究组>对照组的BOLD信号最强所对应的脑区为左侧背外侧额上回。结论1.缓解期重性抑郁症患者对正性情绪图片识别的敏感性低于正常人,而对负性情绪图片识别的敏感性则高于正常人。2.缓解期重性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存在对负性情绪图片的内隐认知偏倚。3.缓解期重性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对负性情绪图片刺激时存在过度激活的脑区,它们分别是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眶部额上回、左侧眶部额中回和左侧叁角部额下回,这些脑区的过度激活是缓解期重性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图片的内隐认知偏倚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8-04-01)

沈悦[2](2018)在《从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语法教学常常割裂内隐式认知和外显式认知之间的关系,从而走向极端,过于偏重语法规则讲解或者过于偏重交际法教学。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应当将内隐式教学与外显式教学两种机制和谐地结合起来为教学服务。让学生既能够对语法规则清晰掌握也能够对语言有足够的体验和感悟。(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9期)

贺文,江晨光,周振和,赵幸福,苏旭江[3](2017)在《集中内观疗法对酒依赖患者内隐认知偏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go/no-go内隐关联试验(GNAT)评价集中内观疗法对酒依赖患者内隐认知偏倚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的符合酒精依赖诊断标准的2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与研究组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28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予集中内观治疗4周。采用GNAT对治疗前后两组刺激的正确率、反应时及错误率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试验1与试验2中,对照组治疗前后反应时、正确率以及错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试验1研究组反应时短于对照组,正确率高于对照组,而错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研究组反应时长于对照组,正确率低于对照组,而错误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试验1反应时长于治疗前,正确率低于治疗前,而错误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2反应时长于治疗前,正确率高于治疗前,而错误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集中内观疗法能够改善酒依赖患者内隐认知偏倚,对预防复饮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7年35期)

魏毅[4](2017)在《运动技能认知的协同化效应——评《运动技能内隐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们获得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外显认知与内隐认知是最为重要的两种方式。《运动技能内隐认知研究》以运动技能的外显认知为出发点,对运动技能的内隐认知实质以及内隐认知与外显认知的协同化效应等进行了阐述。此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人们从"意识-无意识"的角度来完整的审视人类自己的运动技能认知,促进运动技能认知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人们构建新的技能认知理论,促进该理论在教学训练中的移植和内化,从而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及训练实践。(本文来源于《教育发展研究》期刊2017年09期)

杨易辰[5](2017)在《内隐认知视域下的幼儿教师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今天,幼儿教师的流失率居高不下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公众和幼儿教师自身对于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看法和认识对于幼儿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以及职业承诺有着重要影响。过去的研究者对幼儿教师形象的研究以外显形象研究为主,本研究借鉴了内隐形象的研究范式,探究公众与幼儿教师自身心目中的幼儿教师内隐形象,并与外显形象进行对比,深入了解幼儿教师的生存境域,探究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社会原因,提出解决的可行性途径。论文分为两个研究,研究一采用词语自由联想的研究方法,探究幼儿教师、公众、家长群体对幼儿教师的内隐认知结构,结果表明公众及幼儿家长对于幼儿教师缺乏深入了解,认识停留在个人特质方面;幼儿教师自身对于这一职业的了解具体丰富,更多地关注工作状态及个人素养。研究二研究幼儿教师及公众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内隐形象和外显形象及其异同,内隐形象使用内隐启动实验方法研究,外显形象采用外显问卷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在个人特质方面,公众与幼儿教师的内隐、外显态度都为积极;在工作状态方面,公众的外显态度积极,而内隐态度消极,幼儿教师刚好相反,内隐呈现出积极态度,外显则没有明显的态度倾向,表现出对积极词语和消极词语的都认同。本研究发现幼儿教师对于职业的消极态度主要是由于负面的外部评价,因此,加深公众对于幼儿教师的了解和认识是解决幼儿教师困境的主要途径。基于此,研究者提出了如下建议:(1)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互动中更多地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2)减少媒体对于幼儿教师的负面宣传。(3)拍摄行业剧、纪录片等表现幼儿教师工作日常的影视作品。(4)利用新媒体平台,教师自主发声,让公众更了解这一职业。(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6)

张跃[6](2017)在《社会结构判断的内隐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分层是社会现实的一个基本特征,它能够以强化分层的方式塑造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人们不仅将自己的社会地位划分为高或低,还会整体地看待这种分层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这种整体性加工既表现为内在的认知结构的表征(关系图式),也表现为对外在的感知觉经验的依赖(隐喻与具身认知)。同时,由于认知效能等的影响,这种知觉常常发生在无意识层面。伴随社会认知领域社会结构及其相关研究的深入,尤其是社会知觉、权力理论与阶层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研究者逐渐关注到宏观社会结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微观体验(对社会结构的知觉与判断)对个体认知与行为的影响。基于社会认知的视角,本研究考察社会结构判断对其随后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实验给被试呈现一种表达层级或者平等的社会结构的刺激(词汇或图片),然后考察他们在随后的判断、动机和情绪反应任务上的表现。研究一通过加工分离范式考察社会结构判断的自动化加工,假设知觉到社会结构是否存在差异会影响对社会结构能力和热情两个方面的判断。实验结果发现,在对平等结构判断时,无意识加工的贡献率要高于意识加工的贡献率,尤其体现在热情维度上,热情维度的自动化程度高于能力维度;在对层级结构判断时,无意识加工的贡献率也高于意识加工的贡献率,并主要体现在能力维度上,但是能力维度与热情维度的自动化程度没有显着差异。研究二通过启动范式(词汇搜索任务)考察社会结构判断的影响,假设知觉到社会结构是否存在差异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动机。实验结果发现,在以行为者内在动机为主导的任务中,被试在平等结构启动条件下比在层级结构启动条件下表现出更大的趋近动机;而在以行为者外在动机为主导的任务中,被试在平等结构启动条件下比在层级结构启动条件下表现出更大的回避动机。研究叁采用评价启动任务进一步考察社会结构判断的影响,假设知觉到社会结构是否存在差异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判断。实验结果发现,在层级结构启动条件下,在对消极刺激的知觉判断中表现出更大的情绪强度,而在平等结构启动条件下,在对积极、消极情绪刺激的知觉判断中均表现出较大的情绪强度。研究证实了社会结构判断的自动化加工,以及这种加工对心理的影响。首先,对平等结构的内隐认知主要体现在热情维度,而对层级结构的内隐认知主要体现在能力维度;其次,社会结构判断影响个体的行为动机与情绪。(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8)

路红,章鹏程,王丹,刘毅[7](2017)在《大学生的幸福图式:内隐认知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以激活扩散模型为理论依据,探析大学生幸福内隐认知图式。采用词的联想测验和类别分类任务,首先让312名大学生以"幸福"为核心词进行自由联想,选出前66个高频联想词作为类别分类任务的材料;再让133名大学生在Excel分类程序上进行类别分类任务,采用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显示高频联想词汇聚为11个较低层次类别和3个较高层次类别。结论:大学生对幸福的内隐认知图式包括以下叁个方面:主观体验、心理体验和社会体验。(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期刊2017年03期)

王海洋[8](2017)在《惊恐障碍内隐认知重评异常的脑功能解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惊恐障碍(panicdisorder,PD)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焦虑障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以往研究多从主动情绪调节来探讨,本课题着眼于PD患者的核心症状—情绪调节障碍,和症状的自发性及无明确指向性,从情绪产生和内隐认知重评的角度来研究PD的发病机制。研究采用神经心理测量、情绪体验自我报告和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对 PD 患者情绪的认知调节行为学特点、情绪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特征、内隐认知重评的脑加工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方法:入组PD组26例,健康对照25例。利用神经心理量表考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情绪调节特点;利用fMRI技术,采用内隐认知重评任务探讨被试对负性图片的情绪反应,记录被试脑激活特点,任务中被试在观看负性图片前给予图片中性描述或负性描述;同时应用4点量表记录被试的情绪自我报告。对量表、行为学和脑激活数据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发现,PD组自我反思、灾难化策略评分高于对照组,认知重评和转换视角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2)情绪图片愉悦度的4点量表均发现了组别×描述类型交互效应。(3)fMRI结果发现,在被试观看预先中性描述的负性图片相比预先负性描述的负性图片时,对照组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背内侧前额叶(dors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dmPFC)、外侧眶额回(lateral orbitofrontal cortex,IOFC)和颞区激活更强,伴随杏仁核的激活减弱。(4)而在PD组,dlPFC、dmPFC和颞区激活较对照组减弱,杏仁核激活存在组别×描述类型交互效应。(5)PD组dlPFC/dmPFC条件间差值与HAMA评分和PDSS评分呈负相关,与转换视角策略呈正相关。结论:1、内隐认知重评能够有效调节情绪反应,其解剖基础在于前额叶(dlPFC、dmPFC和1OFC)的激活增强和边缘系统的激活下降。2、内隐认知重评调控机制为自上而下的无意识认知控制,即前额叶通过对颞叶施加影响,改变情绪刺激的语义,间接影响边缘系统的激活。3、PD患者存在显着情绪调节障碍,内隐认知重评异常是PD患者惊恐发作和病理性焦虑产生的重要环节。4、dlPFC和dmPFC功能的缺失是PD内隐认知重评的重要神经机制。5、PD内隐情绪调节过程的失败与PD临床症状的严重性相关,前额叶激活程度可能成为有应用价值的评估PD严重程度和情绪调节功能的影像学指标。(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2-01)

郑宇霞[9](2016)在《内隐认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学习过程中的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不是截然不同的两极,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互不可缺。传统的英语教学都偏重外显认知,而忽略了内隐认知,尤其是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内隐认知的研究。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英语教学中内隐认知诸现象进行探索性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6年13期)

王荣,桑标,李亚真[10](2016)在《4-8年级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内隐认知偏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儿童同伴关系中的认知偏差情况,以四、六、八年级共153名中小学生(9-15岁)为被试,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了儿童对其同伴关系双方的相对认知。结果表明:(1)儿童的同伴关系认知中存在内隐认知偏差,儿童对自己的认知要显着积极于对同伴的认知,表现出了自我提升现象。(2)儿童同伴关系中这种内隐认知偏差的表现及程度均不受年龄、性别因素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内隐认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在语法教学常常割裂内隐式认知和外显式认知之间的关系,从而走向极端,过于偏重语法规则讲解或者过于偏重交际法教学。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应当将内隐式教学与外显式教学两种机制和谐地结合起来为教学服务。让学生既能够对语法规则清晰掌握也能够对语言有足够的体验和感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隐认知论文参考文献

[1].王璐.缓解期重性抑郁症患者对情绪相关图片内隐认知特征的fMRI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8

[2].沈悦.从内隐认知和外显认知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

[3].贺文,江晨光,周振和,赵幸福,苏旭江.集中内观疗法对酒依赖患者内隐认知偏倚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

[4].魏毅.运动技能认知的协同化效应——评《运动技能内隐认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

[5].杨易辰.内隐认知视域下的幼儿教师形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6].张跃.社会结构判断的内隐认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7].路红,章鹏程,王丹,刘毅.大学生的幸福图式:内隐认知视角[J].教育导刊.2017

[8].王海洋.惊恐障碍内隐认知重评异常的脑功能解剖机制[D].大连医科大学.2017

[9].郑宇霞.内隐认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6

[10].王荣,桑标,李亚真.4-8年级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内隐认知偏差[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

论文知识图

宇宙论中空间的物理维度图示基于表征质量与意识加工程度对学习阶段...人才领域类型与人格词类型对大学生创...大学生对于不同领域人才的创造性人格...中学教师师生冲突外显和内隐认知创新个体心理操作与创新单元知识创新的...

标签:;  ;  ;  ;  ;  ;  ;  

内隐认知论文_王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