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演绎论文_韩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范畴演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康德,范畴,知性,宪法,美学史,形式,私法。

范畴演绎论文文献综述

韩伟[1](2017)在《古代乐论的美学范畴及其演绎》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乐论文史哲合论、诗乐舞不分的总体特征,决定了其中必然蕴含着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核心概念。乐论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音乐理论”,是以古代音乐为论述起点,对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领域的全面言说。(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7-24)

张顺成[2](2015)在《“范畴的先验演绎”第一、二版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关于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是康德哲学中最为晦涩难懂的部分之一。这部分的演绎有先后两个版本。论证范畴具有整理直观杂多以形成知识的能力,说明范畴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据等均属于两版演绎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要在一定程度上弄懂范畴的演绎,一方面就需对原文的分别品读,另一方面对两版演绎进行对比和结合,发现其不同点和共同点以达到对整部分理论要点的把握。通过阅读发现,两版演绎虽在论证的学科视角、关于“先验统觉”推出样式和演绎之阐发的初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在基本论题即范畴的合法性、合理性问题上却又是完全一致的。两版演绎在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并没有影响其共在的联系,正是因为对这种差别和联系的分析和考察才使得对先验演绎理论本身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其共同性方面,可以发现有一个联系两版演绎的中心枢纽——“先验统觉”的存在.第一版中,“先验统觉”是以赋予综合直观的杂多能力以先验条件,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具有纯粹的、本源的和不变的意识而被提出来,它是认识能力的最高层次。第二版中则没有再直接提起这一说法,但是可以明显地发现第二版中却无时无刻不在提及和论证具有这样一种能力的东西。第二版甚而直接从第一版论证出的这个最后结论作为起点,对“先验统觉”进行剖析和说明。这表现在对具有“联结”功能的概念的解释,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理论的说明和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是知性的一切运用的最高原则的展示,其背后无非是对第一版中出现的“先验统觉”理论的进一步升华,因此也是寻找两版演绎联系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在面对两版区别时,笔者尝试从具有连接两版演绎之间的“先验统觉”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其在两版先验演绎中所处环节和内在逻辑关系等方面的不同,发现两版演绎存在的不同论证起点和论证方式方法。因此,选取“先验统觉”作为研究两版演绎关系的切入点乃是不二之选。本文一开始对“先验统觉”理论予以溯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具有相似认识能力的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继而笛卡尔的“我思”以及莱布尼茨论述单子特性时所使用的“统觉”。当然,该理论的成熟表现之一就是康德的“先验统觉”,并对康德“先验统觉”的定义和功能进行简要介绍。其次,对为什么选择“先验统觉”作为研究的契机进行说明。紧接着就是对两版演绎的写作方法、论证方式和契机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对比,发现其区别。同时发现两版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联系,例如其共同的论证主旨和目的等。最后,对两版演绎在整个康德哲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理论内部矛盾进行评价,以及对先验统觉进行简要批判。(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丘川颖[3](2014)在《宪法实施的范畴演绎及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宪法司法化"范畴的出现给学界带来激烈的争论。一方认为,宪法司法化无疑将丰富我国宪法理论,扩大宪法解释,推动宪法实施;另一方认为,宪法司法化与我国的基本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冲突。文章认为,要明确对宪法司法化的二元理解。宪法司法化是在宪法实施之下的范畴,它可以分为违宪审查和宪法私法化两个层面。确认宪法司法化是我国宪法实施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当遵循宪法司法化的本土内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最高人民法院来分别行使宪法司法化中的违宪审查制度和宪法私法化即宪法诉讼职能。(本文来源于《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袁建新,银智玉[4](2014)在《论康德的“自然”概念及其与“范畴的先验演绎”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在不同时期的"形而上学讲座"中阐明了"自然"一词包含的自然对象和本性的双重含义。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范畴的先验演绎"证明第二步,尽管未解决显象与范畴的"异种难题",但康德对"范畴如何给视为一切显象的总和的自然先天地规定规律"之谜的解决,证明了认知的自然的规律出自人类本性,克服了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事实和价值的二元对立。(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史婉婷[5](2014)在《从两版范畴的先验演绎浅析康德哲学中的想象力学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康德的两版范畴演绎出发,立足于对范畴演绎逻辑结构的分析来揭示两版演绎中的想象力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康德在两版演绎对想象力问题所做出的调整。想象力作为概念与直观的中介是将知性与感性结合起来的桥梁,因而想象力学说在康德的第一批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思维形式通过想象力的综合作用对感性直观杂多综合统一以形成对象表象,在两版演绎中,想象力在关于知性形式与感性质料的结合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如此,康德对两版演绎的想象力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论述。首先,从论证方法上来看,主观演绎在第一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阐述作为主观演绎关键问题的叁重综合,并且即便在客观演绎中也体现着主观演绎的思路。第二版演绎以客观演绎为主,从纯粹知性的最高原理自上而下地展开知性在形成对象表象上的一切应用。其次,从演绎的内容上来看,第一版演绎的纯粹知性及其概念只是具有逻辑必然性的形式框架,这种形式框架需要以想象力能动的先验综合为基础,才能具有应用于质料之上的能动性。可见,在第一版演绎康德尚未摆脱形式逻辑思维模式的束缚。第二版演绎康德将绝对在先的认识主体作为一种能动的综合统一活动,“我在”以“我思”活动为逻辑前提,只有通过“我思”这个能动的思维活动才能形成“我”这个表象,康德将这种思维活动表象为对杂多表象一般的联结活动,并在其后的范畴演绎将这种联结活动称之为知性联结的综合。并且在纯粹统觉的最高原理中,不再出现想象力能动的综合作用。思维形式自身具有形成对象表象能动的能力,进而,康德将想象力的综合作用作为一种形象的综合限制在知性联结的综合之下。尽管想象力仍旧是概念与直观,形式与质料之间的中介,但是,在康德进一步强调主体作为一种能动的“我思”活动的基础上,想象力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了。综观两版范畴演绎,康德对想象力问题所做出的调整伴随着康德对知性主体认识的不断深化,本文除了对两版演绎想象力学说加以详尽的对比论述之外,还着重探讨了纯粹知性的最高原理与想象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希望以此来揭示两版演绎的想象力在形成对象表象时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4-01)

蒋益[6](2013)在《试论先验范畴演绎中“我思”概念的认识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力图通过把握"我思"的功能性及本质性特征,来说明"先验自识"在显眼范畴演绎论证中起的奠基性作用。(本文来源于《今日中国论坛》期刊2013年15期)

罗久[7](2013)在《范畴是主观的吗?——康德先验演绎的目的与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休谟对于因果观念的质疑表明,传统形而上学试图从自明的天赋观念出发,按照理性早已拥有的原则来分析地推导出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由于其来源上的主观性,因果观念的运用不可能像唯理论者所宣称的那样具有客观的普遍必然性,而只具有主观的有效性。康德关于范畴的先验演绎就在于为经验知识的客观性,即其普遍必然性寻找根据,通过证明概念对于经验的先在性来捍卫理性的权威。由于康德为了避免范畴的跨界使用而导致的幻相,仅仅将自我意识(思维)限制在主观领域,自我意识作为一种反思意识自身却是缺乏反思的,因而没有看到思维与存在所具有的同一性。这表明了康德的整个先验观念论构想所具有的限度与不足,正是由此出发,德国观念论踏上了通往思有统一的道路。(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唐红光[8](2012)在《康德范畴先验演绎理论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根据传统形式逻辑的判断分类表推导出“纯粹知性概念”,这样的概念也就是“范畴”。范畴是先天表象,“演绎”则是对范畴这样的表象的客观有效性之合法性给予证明。虽然直观也是先天表象,但对范畴的先验演绎不同于对时空的先验阐明,前者有其特殊性和困难性。“范畴的先验演绎”之所以是“先验演绎”就是指“表象使得对象成为可能”,这也表明了康德知识论的新方向。对范畴的先验演绎,首先必须要说明经验所以可能的先天根据,然后才能从这根据出发去证明范畴的客观有效性。于是“范畴的先验演绎”就分为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主观演绎侧重于“主观方面”,分析知性能力本身,从“直观中领会的综合”一直追溯至“先验统觉”;客观演绎则侧重于“对象方面”,通过对象的综合统一来说明“我思”的分析的统一,从“先验统觉”出发产生出有关经验对象知识的可能性。正是康德的先验演绎使得先验论证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哲学方法而成熟地摆在后来的哲学家面前,先验论证就论证形式而言,具有这样的逻辑结构:仅当p,则q;q是真的,因此p也是真的。无论是先验哲学家还是分析哲学家都有其对先验论证论述者,先验论证的魅力可见一斑。“第一版演绎”侧重主观演绎的分析即偏重于挖掘人的意识活动方面去论证范畴的有效性问题,是意识哲学特有的特征;“第二版演绎”明显具有为知识基础论奠基的论证特质,它涉及的不是人的认识能力本身的内部结构,而是知性概念与对象的关系,因而常常为分析哲学家所推崇。(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钱捷[9](2009)在《判断逻辑与康德的范畴形而上学演绎》一文中研究指出In this article,by analyzing of the grounds for the Table of Categories,we know it is some acts of the understanding which constitute the categories and make the expression of our knowledge,i.e.,judgments possible.But,a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Kant didn't gain a clear idea of these acts and this fact is probably the real difficulty of his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09年07期)

吴衣丰,杨晶[10](2009)在《康德“范畴先验演绎”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与第二版中,就"概念分析论"部分的"范畴先验演绎"分别提出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两种演绎方式,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一大难点。康德"范畴先验演绎"的内在逻辑矛盾成为德国古典哲学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本文来源于《保定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范畴演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康德关于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是康德哲学中最为晦涩难懂的部分之一。这部分的演绎有先后两个版本。论证范畴具有整理直观杂多以形成知识的能力,说明范畴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据等均属于两版演绎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要在一定程度上弄懂范畴的演绎,一方面就需对原文的分别品读,另一方面对两版演绎进行对比和结合,发现其不同点和共同点以达到对整部分理论要点的把握。通过阅读发现,两版演绎虽在论证的学科视角、关于“先验统觉”推出样式和演绎之阐发的初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在基本论题即范畴的合法性、合理性问题上却又是完全一致的。两版演绎在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并没有影响其共在的联系,正是因为对这种差别和联系的分析和考察才使得对先验演绎理论本身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其共同性方面,可以发现有一个联系两版演绎的中心枢纽——“先验统觉”的存在.第一版中,“先验统觉”是以赋予综合直观的杂多能力以先验条件,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具有纯粹的、本源的和不变的意识而被提出来,它是认识能力的最高层次。第二版中则没有再直接提起这一说法,但是可以明显地发现第二版中却无时无刻不在提及和论证具有这样一种能力的东西。第二版甚而直接从第一版论证出的这个最后结论作为起点,对“先验统觉”进行剖析和说明。这表现在对具有“联结”功能的概念的解释,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理论的说明和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是知性的一切运用的最高原则的展示,其背后无非是对第一版中出现的“先验统觉”理论的进一步升华,因此也是寻找两版演绎联系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在面对两版区别时,笔者尝试从具有连接两版演绎之间的“先验统觉”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其在两版先验演绎中所处环节和内在逻辑关系等方面的不同,发现两版演绎存在的不同论证起点和论证方式方法。因此,选取“先验统觉”作为研究两版演绎关系的切入点乃是不二之选。本文一开始对“先验统觉”理论予以溯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具有相似认识能力的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继而笛卡尔的“我思”以及莱布尼茨论述单子特性时所使用的“统觉”。当然,该理论的成熟表现之一就是康德的“先验统觉”,并对康德“先验统觉”的定义和功能进行简要介绍。其次,对为什么选择“先验统觉”作为研究的契机进行说明。紧接着就是对两版演绎的写作方法、论证方式和契机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对比,发现其区别。同时发现两版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联系,例如其共同的论证主旨和目的等。最后,对两版演绎在整个康德哲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理论内部矛盾进行评价,以及对先验统觉进行简要批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范畴演绎论文参考文献

[1].韩伟.古代乐论的美学范畴及其演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2].张顺成.“范畴的先验演绎”第一、二版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

[3].丘川颖.宪法实施的范畴演绎及路径选择[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4].袁建新,银智玉.论康德的“自然”概念及其与“范畴的先验演绎”之关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史婉婷.从两版范畴的先验演绎浅析康德哲学中的想象力学说[D].吉林大学.2014

[6].蒋益.试论先验范畴演绎中“我思”概念的认识论特征[J].今日中国论坛.2013

[7].罗久.范畴是主观的吗?——康德先验演绎的目的与限度[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8].唐红光.康德范畴先验演绎理论的几个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2

[9].钱捷.判断逻辑与康德的范畴形而上学演绎[J].哲学研究.2009

[10].吴衣丰,杨晶.康德“范畴先验演绎”再解读[J].保定学院学报.2009

论文知识图

手机壳插图设计包设计“不吃鱼头习俗”及“鸡蛋小银鱼”《白蛇传前后本》①“洞庭湖鱼文化”角色及角色家族设计图初始范畴共词网络Fig.3.1InitialCate...《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标签:;  ;  ;  ;  ;  ;  ;  

范畴演绎论文_韩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